-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写作背景的分析与探究
写作背景的分析与探究 高效演练·稳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2 分)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作“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 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途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 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 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脖子 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 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肄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 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 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纯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 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了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为了 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 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 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 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 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了难得的宁静。1933 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 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 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及流浪,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 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 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 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 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被称 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 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上的参观给艾芜带来了写作的激情,他 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地写作《南行记续篇》。这无疑满足 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 年 2 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自己的 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撼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芜感到人世之沧桑 凄凉。9 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 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 (选 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格却是 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 (选自 2007 年 8 月 17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至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生的一 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 (选自黄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纯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俗以及 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作“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 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活艰难贫困, 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春天》等作品, 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解析】选 C。文中并没有提及“生活艰难贫困”,并且也不是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 子上写作的作家”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艾芜的小说,内容上多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为主角,反映现实生活,他用自己的笔说 出了那些无人知晓的底层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B.艾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倾注了对家 人、故乡、国家的深情,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C.艾芜的小说,创作风格上,想象大胆,情调浪漫。他的叙述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 有时甚至已经突破了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D.读书,流浪,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等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艾芜,使他对游民 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 E.艾芜一生三次南行,这对他的写作和人生都有重大意义,他先后写作了《南行记》《南行 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 【解析】选 BC。B 项,应该是中篇小说《春天》。C 项,原文“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 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3.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 小说”的原因。(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生贵自强”的家族精神影响了艾芜,使他敢于闯荡天下,并坚持记录社会。② 艾芜的读书及流浪生活和南行的经历,使他深入了解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为创作奠定了基 础。③左翼革命思想使他的创作注重从社会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田家炳传——美满家庭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 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这是 1975 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的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田家 炳在子女教育中体现的做事与做人的准则。 田家炳 1919 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6 岁辍学经商,不到 20 岁便只身闯荡南洋,不到 25 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夺的痛苦。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 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公的“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 修身立命之本,最终成就大业。 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更从乡亲们对父母亲的态度上,看到了父母的人格魅力,并不 止源于言传。父亲教育他要珍惜身体,不挑食,不浪费,父亲自己也吃带皮的红薯,捐钱修 路,母亲亲自挑土背砖,干的一点都不比男人少;父亲为调节乡亲的矛盾,自己出钱设和好 酒宴,这些,比父亲说几倍的话都有用,这烙在田家炳心中。为人父以后,田家炳除了不抽 烟、不喝酒、不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检点。 田家炳从小在父亲的亲自照料下成长。父亲教导他,尽“孝”,一是要有孝敬父母之心, 二是孝敬父母之身,孝的前提是敬。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他教育孩子首先对父母要敬,即敬 父母之心,然后才是敬父母之身,这才是孝顺。田家炳定居香港时,已有九个孩子,两房太 太,还有老父母,这一家十几口,田家炳是家长,他深知要让孩子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 则。他对母亲的照顾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嘘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对祖 母也是孝敬有加。 祖宗虽远,敬慕之心不可不存。每年过年,全家团聚之夜,田家炳都要亲自拜祖。后来 子女们都信了基督,田家炳就不要求他们对祖宗跪拜烧香,只要心存敬意,不拘形式。田家 炳对孩子都是公正、公开、透明的,一视同仁。田家炳不管在外面的工作压力有多大,从来 不向佣人发火或进行指责,就这样,在田家炳的家里,十几口人,从来就没有过吵闹之声, 没有听到过家里的任何人对佣人、园丁们的呵斥之声,大家和投奔来的亲戚,也相处得跟一 家人似的。田家炳有香港的“橡胶大王”之称,家财万贯。可是,他四十多年来,吃的早餐 就是两片全麦面包夹果酱,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别人的劳动。田家 炳作为一个住在香港最好地段的有着 700 平米有花园有泳池的大洋房的亿万富翁,出门却坐 公交、地铁,一生只有四套西服,田家孩子口袋里零用钱也都较少。田家这样富有的大家庭, 许多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家人亲自做的,田家炳两位太太都是客家女子,以相夫教子为己 任,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揽。 可是,田家炳对教育可谓倾囊相助。专办公益事业的田家炳基金会 1982 年在香港成立。 20 年来,在全国捐助了 92 所大学、166 所中学、40 所小学、20 所幼儿园和专业学校、1 350 间乡村学校图书室,惠及其他民生项目数百宗。田家炳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对田家炳捐资、 卖房子有异议,没有一个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产给他们。2001 年,当八十三岁的田家炳毅 然卖屋助学,田太太也理解并支持他。就是这样,田家炳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 人”的古人遗训。认为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他 相信留给子女的应该是“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在香 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学)和“志气”(不倚赖父母,要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懂得为人处 世,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 田家炳毅然放弃当年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香港,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他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讲“客家话”,常常用 “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勉励子女。 田家炳深知健康是人生重大的财富,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丰盛和事业发展。在几十年的人 生经历中,他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非常自律,风雨不改。田家炳 90 多岁了,身体 依然那么健康,他认为养身,首先是要养心,养生,首先要做到心安理得,只做好事,不做 坏事。心安了,不管吃什么,都会转化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利用,如果心不安,总做坏事,不 管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会化成对身体有利的营养,这就是田家炳独特的养生之道! 田家炳不仅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他的这笔财富,不仅给现世 人带来福祉,更会泽延后世,使他成为一代贤圣。 (有改动)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从田家炳 1975 年春给女儿田淑芳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宽容、平和的为人处世原则和充满 着辩证法的思想。 B.田家炳作为亿万富翁,不断获取财富,又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公益事业,是淡泊名利的企 业家的典型。 C.田家炳不要求子女对祖宗跪拜烧香,主要原因是他能够宽容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新人对传统 拜祖文化的摒弃态度。 D.田家炳一生事业辉煌,却能牢记并恪守家训,他虽然娶二房太太有违当时的道德要求,但 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中国企业家中的道德楷模。 【解析】选 A。B 项“淡泊名利”不准确,他做公益事业也可以说是对声誉的重视;C 项“对 传统拜祖文化的摒弃态度”有误,应为尊重子女的敬祖方式;D 项“有违当时的道德要求” 有误,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 5.下列对田家炳的赏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为人父后,田家炳除了抽烟、喝酒、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检点,成为一代贤 圣。 B.田家炳深知要让孩子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他对自己的母亲和祖母都孝敬有加。 C.田家炳对孩子们公开公正,一视同仁,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别人 的劳动。 D.田家炳放弃在印尼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香港,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 教育。 E.田家炳秉承父亲“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本,最终 成就大业。 【解析】选 CE。A 项,“抽烟、喝酒、赌钱”改为“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B 项,对“祖 母孝敬有加”的并非田家炳,而是田家炳子女。D 项,“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 教育”错,此仅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6.田家炳下南洋、移居香港,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打拼,历经坎坷,他自己和家人从不贪图 享受,把个人的大量资产捐给公益基金会,甚至到了八十三岁还卖屋助学,如何理解田家炳 的这种价值观和幸福观?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田家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析田家炳的价值观和幸福观: ①田家炳作为一个事业辉煌的企业家,他追求财富的目的并不是个人和家庭的奢侈享受,而 是回报社会,奉献他人,他把奉献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尺,倾囊捐助教育事业,他达到了 教育公益事业的巅峰; ②田家炳作为腰缠万贯的富豪,选择不留财产给子女是为了不削弱子女们吃苦、奋发向上的 精神,他选择的是让子女获得良好的教育,自立自强,懂得为人处世; ③田家炳和家人把身体健康、家庭充满友爱欢乐、生活勤俭当作幸福,而不是以挥霍享受财 富为乐。 精神上的亿万富翁田家炳给我们的启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自己能够常常想到他人的利益, 能为他人无私贡献,人生的价值与个人的社会贡献率成正比;物质上的贪图享受可能使得一 个人懒惰和失去斗志,追求精神充实乃幸福的更高境界,享受天伦之乐、拥有和谐美好的家 庭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