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20 分钟,总分:120 分 ) 一、基础(24 分)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句子是: ,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二章》) (5)请把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默写完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 秋风萧瑟 一夜征人尽望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 夜 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详解】注意“萧瑟”“郎”“生”的书写,理解型默写(3)抓关键词“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水藻真绿,把终年 zhù xù( )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了 zhēng zhí( )。 (3)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 fān lái fù qù( )地睡不了觉。 (4)这是荒园,rén jì hǎn zhì( ),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答案】 贮蓄 争执 翻来覆去 人迹罕至 【解析】 【分析】 【详解】贮蓄:储存,积聚。注意“贮”不要写成“储”。 争执:意思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翻来覆去:意思是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的翻动身体。注意“覆”的正确写法。 人迹罕至:意思是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注意“至”与“致”的区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 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 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D. 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答案】 【解析】 【详解】A.高楼大厦:意思是指高耸的楼房,符合语境; B.美妙和谐:美好,奇妙,配合得适当,符合语境; C.恍然大悟: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符合语境; D.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这里应该用的是“事倍 功半”,不符合语境; 故选 D。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去“通过”) B. 同学们对自己能否取得优秀成绩,充满了信心。(删去“否”) C. 改革开放 40 年来,广东取得了在经济改革方面巨大的成就。(“取得了”和“在经济改革方面”互换位 置) D. 被评为“2017 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的广东何晓顺教授,率其团队成功完成世界首创“无缺血”肝移植 术,打破了移植器官缺血损伤这一世界性难题。(删去“世界性”) 【答案】 【解析】 【分析】 【详解】D.选项的问题是搭配不当,“打破”和“难题”不搭配,应该把“打破”改成“破解”,故选 D。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圭表观测 日影长短法测定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 12 月 22 日或 23 日。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 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所以冬 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 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仔细阅读上面两段文字,从中提取关于“冬至”的四个信息。 (2)请以“冬天”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突出冬天的特征。 【答案】(1)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冬至名字的由来;③冬至的气候特征;④我国冬至的习俗。 (2)示例一: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示例二:冬天来了,北风呼啸,吹打在人脸 上像针扎一样。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①结合第一段“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可提取信息:冬至时间的确定。 ②结合第一段“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 至’”可提取信息:冬至名字的由来。 ③结合第二段“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 升”可提取信息:冬至的气候特征。 ④结合第二段“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 长线面的习惯”可提取信息:我国冬至的习俗。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要求:描写冬天,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冬天的特征。示例:冬姑娘穿着洁 白的裙子婀娜地走来,所过之处,纯净肃穆。 二、阅读(46 分) (一)(10 分)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 (3)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 7.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 乐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 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答案】 生气,恼怒 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坚定 (1)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 (2)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解析】 【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旧,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3)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而,连词,表转折。则,就。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舍,停止。 【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 后一句是讲道德修养,故 A 错误,选 A。 【点睛】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 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 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 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 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 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 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 在其中了。” (二)(9 分) 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③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 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同“汝”,你。③特:只,只是,只不过。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顾.反为女杀彘/元方入门不顾. B. 特与婴儿戏.耳/门外戏. C. 子而不信.其母/则是无信. D. 非.所以成教也/非.人哉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婴 儿 非 与 戏 也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11.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解析】 【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等/回头看; B.开个玩笑/玩耍; C.相信/信用; D.不是/不是; 故选 D。 【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 儿的)/婴儿非有知也(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待父母而学者也(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听父母之教(并 听从父母的教诲)。 【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结合“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 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可知,曾子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 孩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有信用,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信任,才能够让 孩子听从父母的教导。因此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 【点睛】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 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 “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 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 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杀猪烧肉。 (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 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 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 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 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2. 该段文字前半部分对景物的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对景物的静态描写,描写顺序是 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于对景物的_______描写,描写顺序是由高到低。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 草园的__________描写,“单是”则是对局部的描写。后半部分主要叙述了“我”在泥墙根一带找蜈蚣、 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四件趣事。在描写动植物时,作者从它们的___________、形态、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五个方面入手,使人感受到了百草园的多姿多彩和无穷乐趣。 13. 下列对选段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局部到整体。 B. 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 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 C. 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D. 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详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略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 14.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 由低到高 动态 整体 颜色 声音 味道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动听的声音,表达 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解析】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文段开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一句中描写的是静态事物,从“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可以看出顺序是从低到高。“也不 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一句 描写了动态的事物。这两个句子概括了百草园的整体画面,“单是”引出对局部的描写。作者在描写景物 时,“碧绿”“紫红”写了它们的颜色; “光滑”“高大”“肥胖”“轻捷”“臃肿”等词语写了它们的 形态;“长吟”“低唱”“弹琴”等词语写出了它们的声音;“伏”“窜”“喷”写出了它们的动作;“又 酸又甜”写出了它们的味道。据此理解作答。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理解。 A.“从局部到整体”应为“从整体到局部”; B.“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理解有误,作者由于听了这样一种说法,出于 儿童的好奇心,就去找何首乌了,并没有被欺骗的感觉; D.“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属于略写,“斑蝥、何首乌、覆盆子”属于详写; 故选 C。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动听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百草 园的喜爱之情。 (四)(17 分) 母亲的厨艺 (1)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 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 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 一名乡村厨子。 (2)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 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 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3)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 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 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 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 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 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 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 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凈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 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 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4)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 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5)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 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 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6)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 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7)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 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 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8)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 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 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9)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 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 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10)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 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5. 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 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 ① “我”去远方念书时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 不减当年 如今 ② 16.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7.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2)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18.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 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①处于巅峰时期②大不如从前(意思对即可) 承接上文“我”的女儿说外婆做的菜难吃一事,揭示母亲“厨艺大不如从前”的原因;与母亲过去精湛 的厨艺形成对比,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采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故事情 节更完整。 (1)“成亲”指结婚,此处用来形容煮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说话的 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2)“挑剔”指在细节上挑选指责,此处表现出女儿对外婆和奶奶厨艺相对比下的态度,更衬托出母亲厨艺 的大不如前,为后文“我”的感伤愧疚做铺垫。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们为了让儿女吃上美味的食物,甘愿为儿女改变自己,愿意为儿女默默付出。这表达 了作者对母亲们为了儿女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因离开母亲使母亲的厨艺大 不如从前而感到愧疚的伤感之情。 【解析】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解答时结合提示从文中搜集关键词句作答即可。文章围绕“母亲的 厨艺”进行叙述,开始②③段写童年时母亲总是竭尽所能地做出各种好吃的,“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 巅峰时期”(①空);后来“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 同学们夸赞母亲的厨艺可以和大饭店相媲美;后来“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 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如今,我们都成家立业了,“回家吃饭,她做出 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②空)。据此概括作答。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主要是在文章中插入一段,起补充说明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顺叙和倒叙 是针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插叙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来说。第⑧段属于插叙,“父亲去世,剩母亲 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交代了母亲厨艺不如从前的原因,照应了上文中女儿对母亲 的饭菜的评价;同时此时母亲的厨艺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 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 达效果两方面进行揣摩。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 画)的内容。 (1)句中的“成亲”是结婚的意思,在这里来形容做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母亲的幽默风趣,印证了上文中“母亲说话爱用比喻,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 人印象深刻”一句。 (2)句中的“挑剔”的意思是“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找毛病”,用在这里表现女儿对外婆做的菜不满意, 从而突出了母亲的“厨艺大不如从前”,自然引出了“我”对其中的原因的思索,表现了自己的内疚之情。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文章结尾“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 长;儿女远,厨艺消”一句说明天下的母亲都是为儿女着想的,想要儿女吃得好,吃得饱,练就了一身好 厨艺。当你远去后,母亲并不在意自己,并不能好好的给自己做饭了。“儿女在,厨艺长”表现了母爱的 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母爱的歌颂和赞美,“儿女远,厨艺消”又表现了作者因为自己的远离而 使母亲“厨艺消”而产生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三、作文(50 分) 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而我们的成长也需要阳光的照耀。你生命中的那束阳光是什么?它如何照亮你的 人生呢? 请以“ ,我的阳光”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和校名。 【答案】范文: 母亲,我的阳光 我曾眺望你,在梦中的大峡谷;我曾寻找你,在天际的尽头;我曾依恋你,在航行的风帆中;我曾失 去你,在角落独自流泪哭泣;我曾离开你,在一望无际的地平线 而现在,你永远也无法离我而去。你是太 阳,我熠熠生辉的太阳。你的光芒无可比拟,照在我前行路上,半卧在寂寞中蜗行摸索。而今,我找到了 你——母亲,我的阳光! 母亲,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称呼。母亲,如果我是一颗小树,那么,你就是 我的阳光。是你温暖地照耀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都说准妈妈是最幸福的,可谁又能理解你初生我是的痛苦呢?你本来身子就不好, 课医生建议你剖腹产时,你坚决的摇了摇头,你说顺产的孩子会比较聪明,而剖腹产的孩子会受到惊吓, 日后身体会比较弱。你为了我,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终于顺利生出了我,当你看到白白胖胖的、重 7 斤多 的我时,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母亲,谢谢你,是你给了我生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疼爱女儿的你也希望我长大后有出息,能减轻你的负担。在我呀呀学语的 时候,是你耐心的教我说好每一句话。在我学习走路时,是你有温暖的手指引着我。在我学习遇到困难时, 是你不耐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教导着我。在我伤心难过时,是你在我的身边聆听。在 我高兴快乐时,是 你在与我一起分享。母亲,谢谢你,是你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欢笑。 女儿心思,母亲最懂。正步入青春叛逆期的我很不懂事,经常与父亲唱反调,是你周旋在我们身边, 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干戈。是你在开导我,陪伴着我,经常与我做我这个年龄喜欢做的事,你陪我聊天,陪 我看电视,陪我听音乐,陪我运动……母亲,谢谢你,是你让我的生活更加美满充实。 母亲,谢谢你!有了你那温暖的阳光,我一定会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株参差大树!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我的”,表明写作的主体是我,因此,要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阳光”一词义项: ①日光;②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③(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 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象征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更可使 我们展开联想,联系相关生活实际。一切美好的或能够带给人美好感受的人和事物,可以是亲友、师长、 朋辈之间的爱,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信任、包容,还可以是人物内在的美好品质……由此,可确定 横线上要填写的词,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还可以是某一种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等。 2.选材与构思。从家庭方面选材: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都是慈爱的阳光。 可以由此赞颂父母之爱,或表达对长辈的感恩之情。从学校方面选材:同学之间的友爱;班主任跟你的倾 心交谈;语文老师对你作文的精心指导;生活老师对你的照顾等,都是关爱的阳光。可以赞美校园的和谐, 也可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社会生活方面选材:亲人的祝福,陌生人的帮助,自然环境对身心的陶冶 等,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觉,美好的享受。可立意为团结友爱,幸福的源泉,也可立意为保护环境会带 来精神的愉悦。本文适合于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注意突出所填词给我的积极影响,也就是突出“阳光”一 词的含义。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 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 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 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 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 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 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 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 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 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 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 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20. 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21. 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 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朝花夕拾》其他相关的情节具体分析。 22. 《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请你结合本名著相关内容简单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用意:通过具体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以此讽刺了所谓的 “名医”。 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让他觉得即使能 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从作者“弃医从文,拯救灵魂”的决 定可见他是一个爱国学者。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写人,也有记事,生动有趣。名著里面有回忆童年快乐的百 草园,给他帮助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章蕴含满满的温情;也有对扼杀儿童童心的控诉,对草菅人命的陈莲河 等人的批判。 【解析】 【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从全文来看,描述医生开的药方,目的是说明当时庸医的无能和故弄 玄虚。如开出的方子: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纯粹是故 弄玄虚之举。正好印证了鲁迅所认为的“中医都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这句话。这句话也表明了鲁迅对庸 医害人的愤怒。 【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 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这里主要考查的是 《朝花夕拾》中的另一篇散文《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写得非常清楚,他主要是因为“匿 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严重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让他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 【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朝花夕拾》这本散文是鲁迅的回忆,也是鲁迅对他写作时候的社会环 境作的一种心情的演绎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到家人及师友的真挚的感情表白。在这本书籍里面,鲁迅所描写 的人物很多都是有着美好的心灵以及在生活是是真实自然的人物,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对人民群 众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童真童趣的描写,《藤野先生》中对异国老师的赞 美等等,这些回忆都充满了温情,但《五猖会》中却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二 十四孝图》中抨击了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等等。所以说《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 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 900 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