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热点与考点多角对接有效备战高考复习
点与考点多角度对接、有效备战2009年高考复习 一、重大社会改革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200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2008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了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胡锦涛指出:“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o"2008年1月1日,《求是》杂志刊载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文章《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中重点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提出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主要史实】 1069年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1868年El本明治维新;1888年清朝建立北洋舰队(联系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33年美国罗斯福新政(75周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首先开放,建立经济特区。 【复习角度】 1.几次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对这几次改革的复习要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如关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要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思想理论建设、社会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国际交往等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和理性思考。 2.通过几次重大改革的比较分析,认识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异同及成因);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的比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有市场经济。 3.对改革本质的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情况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2)整体不适应情况下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明治维新等。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或启示)。 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势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这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认识或启示:(1)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5)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5.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切实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等等。 【复习方法】 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是其本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复习备考中,除了就其背景、措施、成败原因等方面进行常规性的比较探讨之外,作为周年大事,还必须有所侧重。应把目光聚集在二者的军事改革的不同及影响方面。 2.中国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代表的同一历史背景下的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半殖民地化从各自的角度作出了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意义的抗争,它们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在中国近代进程中所处的不同历史地位,都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内容。 3。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1)要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认识新政的背景。(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3)罗斯福新政的“新”处即新的理论和政策,新的特点,新的起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4)联系热点。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分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f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等,都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综合演练】 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一家三口都在读MBA。 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Coogle! ——某网友语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材料三 (2)试分析中国能够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的主要优势。 材料四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200多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依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此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材料五 改革开放30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倍。 ——200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5)英国的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一观点。 材料六 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6)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 参考答案: (1)新变化: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人民众日常生活等。 (2)主要优势: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市场化、国际化,尤其是北京作为一座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它随着中国的强大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北京为举办奥运会制定了很好的规划;上海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中国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中国具有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丰富经验;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等。(言之有理即可) (3)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逐步建成。趋势:制度化、法治化。 + (4)根本原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观点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中国1978年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来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中国1978年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融人世界,加入wro等。从2l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l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中国的历史性转折。(答题时可从个体的视角梳理、综合、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6)路线、政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国两制”等。 二、古今中外政权和制度建设成就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对此都有许多论述。毛泽东同志说过,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分水岭。邓小平同志指出:“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坚持了这些思想,并且进一步指出,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主要史实】 618年隋亡唐兴;1038年元吴建立西夏政权;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788年美国联邦宪法正式生效,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并举行其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同年美国选出了第一届国会;1919年直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8年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我军发动三大战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为迅速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3年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颁布,“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55周年);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各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复习角度】 1.注重对中国古代隋朝、唐朝、元朝、明朝相关知识的复习。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此时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复习时要注重如下几方面:一要理清隋唐兴衰的历史线索,深入分析其兴衰的社会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二要注意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这一时期有一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隋炀帝、唐太宗等,对他们的政绩和过失要进行概括,并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三要认真分析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调整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前提条件,更要理解其政策调整对社会的反作用,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来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从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认识隋唐制度的革新。四要把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如把政治同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五要进行比较分析。由于隋唐时期的发展与秦汉时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复习中,要注意把这两个时期的有关史实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比较客观的历史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复习中要注重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元朝与秦朝、隋朝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此要进行比较分析。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期。在政治上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江南的丝织业等部门中,已经产生了雇佣剥削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这一新生 产关系的出现,又可以反映出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本阶段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对这些问题在复习中都要注意把握。 2.注重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及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途径也不同。英法因封建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采取革命的途径;美国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独立战争的途径;俄日因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而采取改革的途径;德意因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王朝战 争的方式完成统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次要把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_代议制度。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地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这样,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而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复习中,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要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英美两国政体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中共用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式,先后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时候,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经过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从此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4.中国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新的发展历程。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近代化的新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近代化是为了民族富强,而要实现民族富强必先实现民族独立。1949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为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发展阶段,如上述主要史实的相关内容。 【复习方法】 1.中国古代王朝的兴替。隋亡唐兴和明朝建立,都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主干知识,我们要站在政治文明建设的射度,深入探究王朝兴替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 2.中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变化及其成败得失。 井冈山革命根据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因此,围绕“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一主题,全面深入地把握和理解其形成背景、实践探索、理论总结和实践推广等。关于三大战役的发动,重点从其结果方面着手,把它与新中国的成立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20世纪50年代初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要与50年代后期我国制定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起来,进行理性思考,从中得出启示。 3.政权建设。元吴建立西夏政权,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都涉及西部开发开放这一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区域文明的角度,把其置于西部开发开放这一内容中去深化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澳门回归等涉及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问题。 4.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民主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复习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总结:第一,结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其性质,归纳其共同特点。如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司法权的独立等。第二,结合各国的历史及其宪法的制定情况,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的不同政治体制模式,如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等。要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第三,从西方乃至世界政治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对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作用。 【综合演练】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着我们。”下列是一组具有政治意义的建筑的材料。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该制度受到了怎样的冲击挑战? 材料二 依泰晤士河而建的英国议会大厦是英国的政治中心。它不仅外表雄伟壮观、内部装饰华丽,而且其建筑结构和内部设计也能充分体现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立宪政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只有三位总统面临过弹劾,而且除尼克松辞职外,无一人被罢免,但国会山上的这座白色建筑让每一位总统的心头都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 人民大会堂位于天安门广场的西侧,建于1958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什么。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还实行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7 参考答案: (1)特点: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冲击挑战:19世纪末,维新派倡导变法,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0世纪初,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特点: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掌权,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议会负责。 (3)关系:相互制约与平衡;相对独立,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4)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战争与和平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出现了全球性冷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是关系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人类命运和文明兴衰荣枯的重大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为各国的发展及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共同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尽管各国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但战争并没有完全消除,局部战争、地区冲突等仍然存在,如何防止战争仍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在“3+文科综合”高考模式下,战争与和平以其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与其他学科容易联系等优势一直受到重视。在高中新课标中,选修模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也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史实】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838年,英国入侵阿富汗;1858年,英国几乎完整占领印度,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858年英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中俄签订《瑷珲条约》;1868年日本倒幕运动胜利,为明治维新的实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1938年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绥靖政策达到顶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召开;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1948。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爆发;1949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一届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同时举行;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等。 【复习角度】 1.大国崛起的道路及反思。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对此专题的复习要重点掌握:(1)大国崛起的道路。①英国的兴衰: 16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它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国的殖民扩张对世界近代历史的演变有极大影响。一战后,英国工商业衰退,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其国际地位下降。二战使英国实力削弱,以后逐渐恢复,但很快就进入了“滞胀”状态。②德国的起落:19世纪中期德国统一后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战败。《凡尔赛和约》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受到严格限制,之后它在美英等国的扶植下,迅速成为经济、政治大国。为了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困扰,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9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战败投降,被英、法、美、苏分区占领,后来形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分裂局面。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80年代末,民主德国合并于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③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一战中,美国大发横财,一战后其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妄图凭借经济实力支配全世界,但遭到英法抵制。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对外企图称霸全世界,积极推行冷战政策,并在美苏争霸中最终取胜。但其霸主地位又逐渐发生了动摇。④亚洲强国日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面临全面危机,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并进行改革,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Et本趁一战之机暂时独霸了中国。一战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继承了德国的在华特权,但在华盛顿会议上却受到压抑,美日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斗争激烈。为了转嫁经济危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二战进一步扩大;1945年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由于美国的庇护,二战后日本没有受到严厉制裁。日本政府大力改革,并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订货之机大力发展经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大国崛起的启示。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思想吸引力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历来是这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中的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美德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法,要求按照实力对世界进行重新瓜分,其矛盾斗争日趋尖锐,逐渐演变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德El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独裁,对外侵略,逐步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并与意大利法西斯结成三国轴心,疯狂扩张侵略。面对法西斯的进攻,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苏联最后也实行自保政策,企图保住自己的利益;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反法西斯的斗争未能联合起来有效地遏止法西斯的进攻,法西斯发动的局部战争逐步演变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于1939年,历时六年,世界人民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势力。 3.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发生改变,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德国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日本破坏了《九国公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2)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 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包括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内容。在这一体系下,出现了冷战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出现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相伴而牛的局面。1945~ 1955年出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冷战格局的突出表现是美苏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4.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演变。 近代以来,中国遭到列强侵略,国家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遭到拒绝,引发五四运动。二战中,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重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英美等国放弃在中国获得的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而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中国实现国家独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国际地位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空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平衡作用加强,并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课题,现代化和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21世纪,各国无不把发展当做首要任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人类还需要解决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每一个民族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要具有全球意识,遵循民族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原则,通过协商解决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各国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建立起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只有这样,和平才能维持,发展才能有保证。 【复习方法】 1.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按性质划分,有民族解放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统一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争霸战争;反法西斯战争;正义和非正义战争。从战争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如中东战争,朝鲜战争等;世界性的战争,如两次世界大战;国内的战争,如美国南北战争等。 2.在复习中,应从原因、战争双方、性质及影响等方面梳理有关战争的知识,尤其应重视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战争,如一战和二战等。近代以来战争发生的普遍原因有:国家间利益的冲突;国家间意识 形态的冲突(包括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冲突);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民主传统的不同;大国的干涉;大国的结盟导致政治力量的失衡;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极右势力;民族、种族、宗教、领土冲突等等。战争的普遍影响可归纳为:直接影响:对参与双方的影响(如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双方的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有无变化);间接影响:对局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深远影响:对世界格局形成的影响,力量对比的变化;其他影响:对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3.把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考生要 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要结合史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推动和平的因素有:世界各国积极构筑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强交流与合作,重视相互协调;随着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等。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毛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 ——霍布斯鲍姆 (1)简析“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的表现和原因。 材料二 一战后经过了短暂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2)有人认为,二战之所以爆发,完全是由下列图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材料三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反思,并努力做了许多尝试。这些反思和努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弥足珍贵。 (3)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都进行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的反思。试分别举出一战后、二战后国际社会有关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举措。 (4)人类渴望和平,国际社会不断探索防止战争和消除战争的方法。二战后,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表现: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世界大战。原因: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斗争;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成果被用于军事领域。 (2)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的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其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3)一战后:建立了国际联盟,维护和平,实行集体安全。二战后:成立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推动非殖民化;召开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各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等。 (4)因素:联合国在维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高涨;美苏在冷战和争霸中相互牵制;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新科技革命遏止世界大战发生等。 四、国际交往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2008年10月24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亚欧携手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当前,亚欧大陆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亚欧携手、合作共赢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亚欧双方应该尊重各自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发展模式,提高对彼此发展政策和方向的认识……应该弘扬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互相学习,共同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贡献。胡锦涛强调,加强和发展同亚欧国家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8月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8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来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举行隆重欢迎宴会,创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纪录。北京奥运会堪称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经典之作,五大洲的,不同肤色的,100多个国家的政要接踵而至!他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尽享奥运精彩;他们同中国人民亲切交流,畅谈友谊;他们同中国领导人会晤,商讨国际大事、商讨两国关系未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16天里,我们一起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和欢乐;五环旗下,我们尽情演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共同奏晌“团结、友谊、和平”的伟大乐章。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五环旗下的伟大聚首,让我们看到人类携手未来的热切向往。 2008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密集。胡锦涛主席于2008年5月出访日本,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7月出席了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8月出访韩国等国家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9月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悉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月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主要史实】 1488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航行到印度,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海上航线;1858年英、法、俄、美四国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沙俄迫使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1938年英、法、德、意制造了慕尼黑阴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召开(65周年);1948年大韩民国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以色列建国;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抗美援朝胜利(55周年);1958年,欧洲的法、意、德、比、荷、卢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美国同意在对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复习角度】 1.运用整体史观来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世界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的历史。达·伽马等人开辟的新航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英法等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它们在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印度等国进行侵略,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变成其经济附庸,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在争夺战中各种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调和,一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加强产生了推动作用。其对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可从“破坏性”和“建设性”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破坏性”就是指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掠夺,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冲击了其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消灭了旧的社会。所谓“建设性”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2.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世界格局中的中外关系。 近代中国开始被迫开放,与英、法、俄、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无理拒绝,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给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加上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给日本施加了压力,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如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二战中,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突出的贡献,其国际地位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其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订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中,中国对世界各国来说,无疑是~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战略平衡作用越来越大,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事务,离开中国是不行的。 3.大国兴衰及国际关系的演变。 国际政治格局是各国实力对比的反映,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取得利益的方式、外交目的的实现程度。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家利益也发生着变化,如发动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如德国发动一战、二战)就是伴随着其国家实力的强弱变化而消长的。国际关系史上,冲突与合作是国际关系最为明显的特征,其间的外交斗争既有明线又有暗线,盟友是一种表现,仇敌是一种表现,还有其他复杂多变的关系。如从“慕尼黑阴谋”纵容法西斯到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巩固与发展。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等也就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迫于形势的变化,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到欧盟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是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因素。 4.欧共体、欧洲联盟问题。 50年来,由欧共体成立时拥有6个创始国发展到如今的欧盟拥有27个成员国,其地域从西欧延伸至东欧,其形态也从胚胎期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到经济共同体,再发展到涵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等多领域的共同体,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实体意义的超国家机构。 5.联合国问题、重要区域热点。 朝鲜半岛问题,以色列建国与巴勒斯坦问题,都与联合国有关,因此,注意把它与联合国的成立、宗旨及其二战后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变化等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朝鲜半岛问题是亚太地区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与中、美、俄、日、朝、韩等六国关系密切,到目前为止,已就此举行了多次六国北京会谈。对于矛盾与冲突中的中东问题,要特别注意与能源安全问题和大国霸权主义的联系。 【复习方法】 1.交往的主要形式。战争与和平形式;政府间与非政府间交往形式;国内与国际交往形式;国家(地区)交往、民族交往、政党(团体)交往形式。 2.东西方交通线的开辟。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探索通往欧洲交通线的开始,此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曾盛极一时。因此,对中国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况、盛衰原因及社会影响的掌握应是复习的重点。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首次由分散孤立发展走向彼此交融发展,开始了人类交往的新时代。因此,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条件、三条主要航线、历史影响以及对航海家行为的评价,中西方同时代航海活动的比较,应引起高度关注。 3.近现代中国与欧洲大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关系。复习时,要关注美国,欧洲的英国、德国、俄罗斯,亚洲的日本等国,勾勒其发展轨迹,分析总结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有益之处,对中美,美欧,中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审视这些关系。 4.拓展思维。欧盟是当今国际区域组织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区域组织,复习时不仅要从它的成立和演变,它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面进行知识梳理,而且要从国际视角对此进行整体把握,联系北约东扩,联系欧洲大国的历史和现状,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等方面来思考。 【综合演练】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对近代以来的世界与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请回答: (1)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请分别说明这两次“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2)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试归纳这两个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 2.20世纪以来,中、美、日三国关系经历了一个起伏较大的过程。请回答: (1)20世纪美国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美、日三国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美国处理对中、对日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维护其国家利益e试就美国在一战后的山东问题、20世纪30年代盼日本侵华阿题以及新中国成立问题上的政策及其调整加以分析说明。 ,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El本屿中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分析变化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发展对美日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 (3)世界两极格局结束以后,美国、日本、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各表现出怎样的姿态?纵观三国关系的发展变化,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原因和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等大西洋沿岸国家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工业跃居世界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开始衰落,美国开始争夺世界霸权。 (2)共同原因:①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商战和实业救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④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2.(1)山东问题:先是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压制日本归还中国的一些权益。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问题:先是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日宣战。新中国成立问题:继续承认国民党政权,拒不承认新中国,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政策;对日本则由占领、惩罚政策,转变为扶植政策。 (2)变化:美国、日本与中国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日本经济上的发展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使日本在政治上从追随美国到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3)三国的姿态: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主张建立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在向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五、思想文化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9月5日召开会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文明史范式已成为高考历史命题专家们所采用的一种主导范式。人类的文明化和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也已成为高考历史考查的重点。而思想文化史是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的显著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伴随着思想文化的繁荣。 关于思想文化史,考点密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体系完整,既便于学科内综合,也有利于跨学科综合,特别是与政治科的综合,可考性强。新课程必修Ⅲ共有8个专题,反映的就是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选修课程里有4个模块涉及该专题的内容。2008年高考就涉及此专题的很多内容。如广东历史卷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把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江苏历史卷考查了洋务派张之洞的主张,北京文综卷考查了邓小平理论的相关问题,重庆文综卷考查了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辩的核心,山东文综卷考查了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等。为此,2(I)9年高考复习中要注重对思想文化史的复习,特别是注重对相关的周 年纪念问题的复习。 【主要史实】 868年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1588年,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诞生;1778年伏尔泰逝世;1818年马克思出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圣雄甘地遇害;1859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1898年维新思想出现高潮;1898年刘少奇、周恩来诞辰;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1919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1928年10月至1930年1月,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运用马列主义,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创立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1958年中共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69年刘少奇含冤去世;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人类首次登上月球;1969年互联网产生;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 【复习角度】 1.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又如霍布斯、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证明,没有启蒙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法国大革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此外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如严复翻译了许多西方名著,主张学习西方的“民权”思想,对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发生(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翻译了卢梭、孟德斯鸠的作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等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成了全国性思想大解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些史实无不体现出一个哲学道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近代早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近代早期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选择。鸦片战争后其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是:“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一“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复习中要重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一些重要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主要贡献,在不同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点等,学会对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如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体系,其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一 4.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从城市到农村: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年底,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攻占敌人力量占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的意图连连受挫,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是行不通的。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最后夺取了革命的胜利。(2)从农村到城市:1949年年初,民主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日趋重要。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这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大大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得到完全纠正。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p在我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是同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中华民族精神有:长城精神、孙中山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及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正是靠着这种创新精神,才一步步取得成功的。在复习中应认识到: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我们只有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历史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复习方法】 1.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在复习中要掌握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在中国的传播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正确评说历史人物。此专题涉及众多人物:霍布斯、伏尔泰、马克思、刘少奇、周恩来、毛泽东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了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复习中要了解相关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认识其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要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浸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综合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对西学的态度是什么?又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在中国,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德、赛两先生为口号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进步影响? (3)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1)“西学”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2)影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3)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4)共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六、经济危机与经济全球化周年热点问题 【现实问题】 此次始于美国而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与其说次贷危机是“始作俑者”,不如说是信用泡沫的破灭给了人们强有力的警示。正是因为经济社会赖以维系的信用基石遭受了践踏而诱发了危机,而华尔街的“贪欲”更助长了危机的蔓延。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盈利预警,4月倒闭,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2007年8月贝尔斯登旗下两支基金倒闭;2007年年底,美林和花旗总裁相继因公司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而引咎辞职;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雷曼、美林陷入困境,被迫破产或被收购;而后华盛顿互惠银行、AIG保险公司也相继倒下了……这场金融危机还在继续,给人们带来很多警示与思考。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乃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主要史实】 1929~1933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由石油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1958年,欧洲的法、意、德、比、荷、卢六国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着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复习角度】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广大人民的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扩大。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上述矛盾,使矛盾激化,最终爆发危机。其导火线是纽约股票市场的暴跌。(2)影响:它结束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导致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衰微和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进一步扩大;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组织和协调社会生产,对付经济危机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2.罗斯福新政的有关知识。 罗斯福在执政期间,针对当时的危机,顺应广大人民的意志,实行以“救济、复兴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新政”,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复习中应注意下列几方面的内容: (1)背景:要联系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2)实质:①维护资本主义制度。②实施国家干j!腿济政策。罗斯福总统曾说,新政“是旧民主主义秩序的新应用”。(3)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 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4)影响:第一,它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破坏程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第二,由于经济恢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第三,新政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5)新政成功的原因:第一,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它的成功与美国国情分不开。第三,它的成功也与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分不开。 3.20世纪30年代美国与德国、日本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美国是在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是正常的干预道路,而德日的干预,则偏离了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走上了法西斯统治经济的道路,是不正常的发展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而德日的反危机措施,则是建立法西斯专政,分别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4.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促使一些国家间的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的建立,其组成了区域性的经济集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也增强了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5.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由于历史原因,与其中断联系30多年。经过艰苦的谈判,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wI_0,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总的来看是利大于弊。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效利用国际经贸规则,趋利避害,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并仍在加速发展,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以西方发达1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参与其竞争与合作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规避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发达国家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开放市场,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 7.经济全球化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瓦解了旧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始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复习方法】 1.对近现代的几次主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回顾,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产物,是由其社会制度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封建社会不存在经济危机,工场手工业时期也不存在经济危机,究其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谈不上出现生产的“过剩”。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才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其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充分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对比各国应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同措施及产生的不同影响,找出二战与这场经济危机的联系。这场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各国,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冲击。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对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了一定作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模式;德日却采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危机,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轨道,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刺激经济恢复,最终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给世界带来灾难。 3.分阶段对经济全球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复习。16世纪,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出现,开始了全球化的历程;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起来。 4.此专题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联系密切,复习时要注意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欧盟问题,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等。 【综合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二、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曾有哪两种应对此经济现象的政策?结果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演变的过程。 材料二 新政挽救资本主义结构的计划,还有两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1933年6月建立的房主贷款公司。在这个机构存在的三年之中,它向100万以上的房主共贷款30多亿美元。其次,为刺激近于停工的房屋建筑业,国会于1934年6月建立联邦住房管理局,发放建筑新房和修理房屋的抵押贷款。运用长期低息贷款,联邦住房管理局对恢复私营住房建筑业起了巨大作用。在1934年至1940年之间,它发放修理住房贷款合计9.45亿美元,发放建筑新房贷款合计23亿美元。 ——摘编自(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在利用次级房贷获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这些人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 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低收入者提供了选择权,而不是直接拒绝为他们提供房贷。但次级抵押贷款的高风险性也伴随着其易获得性而来。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ARM)的形式,随着关联储多次上调利率,次级房贷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最终导致拖欠债务比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的上升,酿成今日的危机。 ——《当代金融家》2007年5月文章《美国次级房贷危局探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房主贷款公司和联邦住房管理局在缓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所发挥的作用。 (3)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房贷为什么在“新政”时期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而在当前却引发了次贷危机,而后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参考答案: (1)经济现象:图一、二所示情境体现的是经济危机爆发产生的影响;图三所示情境体现的是金融危机爆发产生的影响。政策及结果:①胡佛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奉行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②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它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了低谷;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演变过程:世界经济危机宣告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自由放任主义)破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思想。 (2)作用:刺激房地产业恢复和发展,缓解住房危机;带动相关产业的恢复;扩大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缓解社会矛盾。 (3)可从以下角度回答问题:①从金融背景的角度说明。例如,通货膨胀时期和通货紧缩时期不同,或危机阶段和繁荣阶段不同。②从贷款性质的角度说明。例如,良性贷款和不良贷款不同,或适度贷款和过度贷款不同。③从贷款发放者的角度说明。例如,政府低息房贷和商业房贷不同。(若另有答案,言之有理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