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2历史观与价值观核心考点特色突破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2历史观与价值观核心考点特色突破

专题12 历史观与价值观 ‎【知识结构梳理】‎ ‎【核心内容强记】‎ 考点一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不完全同步,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因为:①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②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 因为: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能说成是“领导者”)‎ ‎ 因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如中国农民的三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制度)。‎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 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①③正确。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强调我们应该怎么办,而不是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④不选。‎ ‎ 4. (2018年江苏高考·31)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由此可见(  )‎ A. 真理都是具体的 B. 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C. 真理是有条件的 D. 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B ‎【解析】“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这体现了人们对真理的价值判断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B正确。材料强调对真理在不同时期所作出的价值判断,A、C不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是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标准,D不选。‎ ‎ 5. (2018年全国卷Ⅲ·2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  )‎ ‎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 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正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的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④正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过科学设想,而不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②不选。马克思主义属于哲学是提供指导作用而非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③不选。‎ ‎ 6. (2018年全国卷Ⅱ·23)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这是因为(  ) ‎ ‎①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②奋斗能减少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 ‎③奋斗能让理想摆脱条件制约而变为现实 ④奋斗有助于克服不利条件影响而获得成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正确。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不利条件影响而获得成功,④正确。人通过奋斗可以战胜困难,但不能减少障碍和困难,②错误。客观条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 ‎ 7. (2017年江苏高考·34)近年来,“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当今科技发达,物质资源丰富,但随着各类电子产品逐渐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终日沉浸于网络,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仿佛是物质和技术构筑的丛林里的丝丝清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 ‎(2)有些青少年认为,有了高科技电子产品,就不需要“诗和远方”。请运用价值观的原理,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1)①经典诗歌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经典诗歌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③经典诗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该观点是片面的。①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题中观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物质满足的过分追求。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们应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物质富足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解析】(1)本题是一道说明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典诗歌属于文化的内容,经典诗歌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说明文化对人有一定的作用。因而,要说明经典诗歌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的方式——能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能对人产生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说明。(2)首先指出该观点的片面性。高科技产品代表着物质追求,“诗和远方”代表着精神需求。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追求。同时,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应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应该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把物质富足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 ‎【精准提分训练】‎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段讲话蕴含的哲理是 A. 必须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B.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D.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A ‎【解析】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体现要尊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为A。‎ ‎2.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优越性日益体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改革是 A. 是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B.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革新和根本转变 C. 是人民群众作为领导力量积极参与的伟大社会实践 D. 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战略抉择,A项正确;B项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 说法错误,排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项中的“领导力量”说法错误,排除;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D项中的“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3.2018年11月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刘绪贻教授因病去世。刘绪贻留美归国后执教于武大,屡拒高官厚位,一生潜心学术。他历经24年完成的《美国通史》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刘绪贻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要 ‎①充分利用社会客观条件,提升自身的能力 ‎②努力奉献,追求社会的认可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④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选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刘绪贻教授留美归国后执教于武大,屡拒高官厚位,一生潜心学术。刘绪贻教授的感人事迹启示我们要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③④正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于社会的贡献,②中的“追求社会的认可”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客观条件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的相关内容,①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4.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刘永坦长期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自发研制了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材料表明 A.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B. 坚定理想就能铸就人生辉煌 C.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 价值观对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答案】C ‎【解析】刘永坦自发研制了我国首部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的海防预警装备,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表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人是价值的享受者,A项与题意不符;铸就人生辉煌需要坚定理想,但坚定理想不等于就能铸就人生辉煌,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价值观对改造世界活动的导向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 ‎5.墨子曰:“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 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B. 努力发展自己,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 积极参加实践,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D. 坚持正确价值观,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答案】D ‎【解析】墨子的话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ABC项均与题意不符D。‎ ‎6.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仅在2018年,英雄的花名册上就增添了一连串的名字:创造“史诗级”迫降奇迹维护乘客安全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像战士般67年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的郑德荣,“一朝上岛,一生为国”把生命献给开山岛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努力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要通过发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放弃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材料中这些英雄的事迹启示我们努力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④错误。‎ ‎7.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坚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④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②不合题意,材料是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而不是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④正确,材料“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可知坚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修宪体现了 ‎①生产关系应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②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没体现调整生产关系,排除①;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我国进行的了修宪,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故②正确;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因此,材料中的修宪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故③正确;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④错误。‎ ‎9.有人说,人生之路要会唱三首歌。国歌:“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这要求 ‎①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②坚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③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④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判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人生之路要靠自己去走,要靠自己去奋斗,这要求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故②③正确;①选项强调,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见,材料没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④错误。故选C。‎ ‎10.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我们要记住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同志,为保护试验平台挺身而出、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这启示我们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④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启示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①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③错误。‎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初心和使命的依据是(  )‎ ‎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②‎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了“牛鼻子”,把握住矛盾观点的精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决定的,①②正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矛盾观点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④错误。‎ ‎12.“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 ‎①不妄自菲薄,要满怀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②甘于平凡,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和他人一样丰富精彩 ‎③环境的优劣是影响个人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 ‎④面对困难,要培养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说明不妄自菲薄,要满怀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①符合题意。“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说明面对困难,要培养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④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不甘于平凡,②不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不屈服环境,③不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从来不缺少“工匠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千千万万个工匠,支撑起适应各朝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手工行业,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工匠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的天然体现。‎ ‎“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历朝历代的工匠们,冲破“君子不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羁绊,共同承担起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最传统手工技艺的重任。他们凭着对所做工作的敬重、凭着严谨与专注,服务社会,成就自己,赢得尊重。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维系各种传统手工技艺有序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着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当下,我们挖掘、重温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工匠精神”释放新的光彩。‎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着隐形的力量。今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必须学习“工匠精神”,把人生当作是一种“修行”‎ ‎,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 ‎(2)请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应怎样让传统的“工匠精神”释放新的光彩。‎ ‎(3)千锤百炼方成钢,“工匠精神”是“严谨、坚持、耐心、淡定”等良好工匠习惯的积累与升华。请选择上述“习惯”中的三个为关键词,就如何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提出三点建议。‎ ‎【答案】 (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在人生中 “做出极致的产品”,需要将个人的人生融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③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人生中“做出极致的产品”,需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①“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释放出新的光彩,就必须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续保持和发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摒弃“君子不器”等落伍观念。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让“工匠精神”释放出新的光彩,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让传统的“工匠精神”释放出新的光彩,必须坚持文化创新。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然体现,要释放出新的光彩,必须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学生所答建议,只要内容与关键词对应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考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可以从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等角度分析。第(2)问可以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所答建议内容要与关键词对应准确、言之有理。‎ ‎14.材料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 ‎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涌现出一大批勇立时代潮头、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改革先锋。他们用勤劳、勇敢、智慧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改革先锋的事迹充分说明‘时势造英雄,英雄也能造时势’。”‎ 请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未来应如何弘扬变革和开放精神。‎ ‎【答案】(1)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或答“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改革先锋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时势造英雄”。②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造时势”具有合理之处。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改革先锋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单靠个人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2)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传统,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内涵。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先锋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时势造英雄”。而改革先锋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了杰出贡献,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造时势”具有合理之处。改革先锋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单靠个人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力军等方面,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 ‎(2)本题要求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未来应如何弘扬变革和开放精神。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未来依然需要弘扬变革和开放精神。可从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传统、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内涵、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未来应如何弘扬变革和开放精神。‎ ‎【热点问题透视】‎ 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5年以来的工作时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 十九大报告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新的征程,令世界期待。国际人士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不仅印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答案】 ‎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国有较多的贫困人口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我国十分重视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④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党和政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的体现。‎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由我国当前社会现状所决定的,可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在维护人民利益,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