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数学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十专题专题09 几何综合问题
专题9:几何综合问题 1. (2012宁夏区10分)在矩形ABCD中,AB=2,AD=3,P是BC上的任意一点(P与B、C不重合),过点P作AP⊥PE,垂足为P,PE交CD于点E. (1)连接AE,当△APE与△ADE全等时,求BP的长; (2)若设BP为x,CE为y,试确定y与x的函数关系式。当x取何值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若PE∥BD,试求出此时BP的长. 【答案】解:(1)∵△APE≌△ADE,∴AP=AD=3。 在Rt△ABP中,AB=2,∴BP=。 (2)∵AP⊥PE,∴Rt△ABP∽Rt△PCE。 ∴ ,即。∴。 ∵ ∴当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2)设BP=x, 由(2)得。 ∵PE∥BD,∴△CPE∽△CBD。 ∴, 即, 化简得。 解得或(不合题意,舍去)。 ∴当BP= 时, PE∥BD。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平行的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1)由△APE≌△ADE可得AP=AD=3,在Rt△ABP中,应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P的长。 (2)由AP⊥PE,得Rt△ABP∽Rt△P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得y与x的函数关系式。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得当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 (3)由PE∥BD,得△CPE∽△C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可列式可求得BP的长。 2. (2012山西省12分)问题情境:将一副直角三角板(Rt△ABC和Rt△DEF)按图1所示的方式摆放,其中∠ACB=90°,CA=CB,∠FDE=90°,O是AB的中点,点D与点O重合,DF⊥AC于点M,DE⊥BC于点N,试判断线段OM与O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探究展示:小宇同学展示出如下正确的解法: 解:OM=ON,证明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中线, ∵CA=CB,∴CO是∠ACB的角平分线.(依据1) ∵OM⊥AC,ON⊥BC,∴OM=ON.(依据2) 反思交流: (1)上述证明过程中的“依据1”和“依据2”分别是指: 依据1: 依据2: (2)你有与小宇不同的思考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拓展延伸: (3)将图1中的Rt△DEF沿着射线BA的方向平移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使点D落在BA的延长线上,FD的延长线与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于点M,BC的延长线与DE垂直相交于点N,连接OM、ON,试判断线段OM、ON的数量关系与位置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 【答案】(1)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或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2)证明:∵CA=CB,∴∠A=∠B。 ∵O是AB的中点,∴OA=OB。 ∵DF⊥AC,DE⊥BC,∴∠AMO=∠BNO=90°。 ∵在△OMA和△ONB中,∠A=∠B,OA=OB,∠AMO=∠BNO, ∴△OMA≌△ONB(AAS)。∴OM=ON。 (3)解:OM=ON,OM⊥ON。理由如下: 连接CO,则CO是AB边上的中线。 ∵∠ACB=90°,∴OC=AB=OB。 又∵CA=CB, ∴∠CAB=∠B=45,∠1=∠2=45°,∠AOC=∠BOC=90°。∴∠2=∠B。 ∵BN⊥DE,∴∠BND=90°。 又∵∠B=45°,∴∠3=45°。∴∠3=∠B。∴DN=NB。 ∵∠ACB=90°,∴∠NCM=90°。 又∵BN⊥DE,∴∠DNC=90°。∴四边形DMCN是矩形。∴DN=MC。∴MC=NB。 ∴△MOC≌△NOB(SAS)。∴OM=ON,∠MOC=∠NOB。 ∴∠MOC﹣∠CON=∠NOB﹣∠CON,即∠MON=∠BOC=90°。 ∴OM⊥ON。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直接作答。 (2)利用AAS证明△OMA≌△ONB即可。 (3)利用SAS证明△MOC≌△NOB即可得到OM=ON,∠MOC=∠NOB。通过角的等量代换即可得∠MON=∠BOC=90°,而得到OM⊥ON。 3. (2012福建厦门10分)已知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P在边AD上,过点P分 别作PE⊥AC、PF⊥BD,垂足分别为E、F,PE=PF. (1)如图,若PE=,EO=1,求∠EPF的度数; (2)若点P是AD的中点,点F是DO的中点,BF =BC+3-4,求BC的长. 【答案】解:(1)连接PO , ∵ PE=PF,PO=PO,PE⊥AC、PF⊥BD, ∴ Rt△PEO≌Rt△PFO(HL)。 ∴∠EPO=∠FPO。 在Rt△PEO中, tan∠EPO==, ∴ ∠EPO=30°。∴ ∠EPF=60°。 (2)∵点P是AD的中点,∴ AP=DP。 又∵ PE=PF,∴ Rt△PEA≌Rt△PFD(HL)。 ∴∠OAD=∠ODA。∴ OA=OD。 ∴ AC=2OA=2OD=BD。∴ABCD是矩形。 ∵ 点P是AD的中点,点F是DO的中点,∴ AO∥PF。 ∵ PF⊥BD,∴ AC⊥BD。∴ABCD是菱形。∴ABCD是正方形。 ∴ BD=BC。 ∵ BF=BD,∴BC+3-4=BC,解得,BC=4。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方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PO,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EPO=30°,再利用“HL”证明△PEO和△PFO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FPO=∠EPO,从而得解。 (2)根据条件证出 ABCD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的关系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4. (2012甘肃白银10分)如图,点A,B,C,D在⊙O上,AB=AC,AD与BC相交于点E,,延长DB到点F,使,连接AF. (1)证明:△BDE∽△FDA; (2)试判断直线AF与⊙O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答案】解:(1)证明:在△BDE和△FDA中,∵FB=BD,AE=ED,∴。 又∵∠BDE=∠FDA,∴△BDE∽△FDA。 (2)直线AF与⊙O相切。证明如下: 连接OA,OB,OC, ∵AB=AC,BO=CO,OA=OA, ∴△OAB≌△OAC(SSS)。∴∠OAB=∠OAC。 ∴AO是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 ∴AO⊥BC。 ∵△BDE∽FDA,得∠EBD=∠AFD,∴BE∥FA。 ∵AO⊥BE,∴AO⊥FA。∴直线AF与⊙O相切。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 【分析】(1)因为∠BDE公共,夹此角的两边BD:DF=ED:AD=2:3,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可知△BDE∽△FDA。 (2)连接OA、OB、OC,证明△OAB≌OAC,得出AO⊥BC.再由△BDE∽FDA,得出∠EBD=∠AFD,则BE∥FA,从而AO⊥FA,得出直线AF与⊙O相切。 5. (2012广东广州14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5,BC=10,F为AD的中点,CE⊥AB于E,设∠ABC=α(60°≤α<90°). (1)当α=60°时,求CE的长; (2)当60°<α<90°时, ①是否存在正整数k,使得∠EFD=k∠AEF?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②连接CF,当CE2﹣CF2取最大值时,求tan∠DCF的值. 【答案】解:(1)∵α=60°,BC=10,∴sinα=,即sin60°=,解得CE=。 (2)①存在k=3,使得∠EFD=k∠AEF。理由如下: 连接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G, ∵F为AD的中点,∴AF=FD。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G=∠DCF。 在△AFG和△CFD中, ∵∠G=∠DCF, ∠G=∠DCF,AF=FD, ∴△AFG≌△CFD(AAS)。∴CF=GF,AG=CD。 ∵CE⊥AB,∴EF=GF。∴∠AEF=∠G。 ∵AB=5,BC=10,点F是AD的中点,∴AG=5,AF=AD=BC=5。∴AG=AF。 ∴∠AFG=∠G。 在△AFG中,∠EFC=∠AEF+∠G=2∠AEF, 又∵∠CFD=∠AFG,∴∠CFD=∠AEF。 ∴∠EFD=∠EFC+∠CFD=2∠AEF+∠AEF=3∠AEF, 因此,存在正整数k=3,使得∠EFD=3∠AEF。 ②设BE=x,∵AG=CD=AB=5,∴EG=AE+AG=5﹣x+5=10﹣x, 在Rt△BCE中,CE2=BC2﹣BE2=100﹣x2。 在Rt△CEG中,CG2=EG2+CE2=(10﹣x)2+100﹣x2=200﹣20x。 ∵CF=GF(①中已证),∴CF2=(CG)2=CG2=(200﹣20x)=50﹣5x。 ∴CE2﹣CF2=100﹣x2﹣50+5x=﹣x2+5x+50=﹣(x﹣)2+50+。 ∴当x=,即点E是AB的中点时,CE2﹣CF2取最大值。 此时,EG=10﹣x=10﹣,CE=, ∴。 【考点】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 【分析】(1)利用60°角的正弦值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2)①连接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G,利用“角边角”证明△AFG和△CFD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F=GF,AG=CD,再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EF=GF,再根据AB、BC的长度可得AG=AF,然后利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AEF=∠G=∠AFG,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EFC=2∠G,然后推出∠EFD=3∠AEF,从而得解。 ②设BE=x,在Rt△BCE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E2,表示出EG的长度,在Rt△CEG中,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CG2,从而得到CF2,然后相减并整理,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 6. (2012广东肇庆10分)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AC于点E,交BC于点D,连结BE、AD交于点P. 求证: (1)D是BC的中点; (2)△BEC ∽△ADC; (3)AB× CE=2DP×AD. 【答案】证明:(1)∵AB是⊙O的直径,∴∠ADB=90°,即AD⊥BC。 ∵AB=AC,∴D是BC的中点。 (2)∵AB是⊙O的直径,∴∠AEB=∠ADB=90°,即∠CEB=∠CDA=90°, ∵∠C是公共角,∴△BEC∽△ADC。 (3)∵△BEC∽△ADC,∴∠CBE=∠CAD。 ∵AB=AC,AD=CD,∴∠BAD=∠CAD。∴∠BAD=∠CBE。 ∵∠ADB=∠BEC=90°,∴△ABD∽△BCE。 ∴。∴。 ∵BC=2BD,∴,即。 ∵∠BDP=∠BEC=90°,∠PBD=∠CBE,∴△BPD∽△BCE。∴。 ∴,即AB•CE=2DP•AD。 【考点】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AB是⊙O的直径,可得AD⊥BC,又由AB=AC,由三线合一,即可证得D是BC的中点。 (2)由AB是⊙O的直径,∠AEB=∠ADB=90°,又由∠C是公共角,即可证得△BEC∽△ADC。 (3)易证得△ABD∽△BCE与△BPD∽△BCE,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与BC=2BD,即可证得AB•CE=2DP•AD。 7. (2012贵州毕节14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C为弦,D是的中点,过点D作EF⊥AC的延长线于E,交AB的延长线于E,交AB的延长线于F。 (1)求证:EF是⊙O的切线; (2)若∠F=,AE=4,求⊙O的半径和AC的长。 【答案】(1)证明:连接OD, ∵D是的中点,∴∠BOD=∠A。 ∴OD∥AC。 ∵EF⊥AC,∴∠E=90°。∴∠ODF=90°。 ∴EF是⊙O的切线; (2)解:在△AEF中,∵∠E=90°,sin∠F= ,AE=4, ∴。 设⊙O的半径为R,则OD=OA=OB=R,AB=2R. 在△ODF中,∵∠ODF=90°,sin∠F=,∴OF=3OD=3R。 ∵OF+OA=AF,∴3R+R=12,∴R=3。 连接BC,则∠ACB=90°。 ∵∠E=90°,∴BC∥EF。∴AC:AE=AB:AF。 ∴AC:4=2R:4R,∴AC=2。 ∴⊙O的半径为3,AC的长为2。 【考点】弧、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分析】(1)连接OD,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BOD=∠A,则OD∥AC,从而得出∠ODF=90°,即EF是⊙O的切线。 (2)先解直角△AEF,由sin∠F= ,得出AF=3AE=12,再在Rt△ODF中,由sin∠F=,得出OF=3OD,设⊙O的半径为R,由AF=12列出关于R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O的半径。连接BC,证明BC∥EF,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AC:AE=AB:AF,即可求出AC的长。 8. (2012江苏泰州12分)如图,已知直线l与⊙O相离,OA⊥l于点A,OA=5,OA与⊙O相交于点 P,AB与⊙O相切于点B,BP的延长线交直线l于点C. (1)试判断线段AB与A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PC=,求⊙O的半径和线段PB的长; (3)若在⊙O上存在点Q,使△QAC是以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AB=AC。理由如下: 连接OB。 ∵AB切⊙O于B,OA⊥AC,∴∠OBA=∠OAC=90°。 ∴∠OBP+∠ABP=90°,∠ACP+∠CPB=90°。 ∵OP=OB,∴∠OBP=∠OPB。 ∵∠OPB=∠APC,∴∠ACP=∠ABC。 ∴AB=AC。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 设圆半径为r,则由OA=5得,OP=OB=r,PA=5-r。 又∵PC=, ∴ 。 由(1)AB=AC得,解得:r=3。 ∴AB=AC=4。 ∵PD是直径,∴∠PBD=90°=∠PAC。 ∵∠DPB=∠CPA,∴△DPB∽△CPA。∴,即,解得。 (3)作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 则OE=AC=AB=。 又∵圆O要与直线MN交点,∴OE=≤r, ∴r≥。 又∵圆O与直线l相离,∴r<5。 ∴⊙O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为≤r<5. 【考点】切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连接OB,根据切线的性质和垂直得出∠OBA=∠OAC=90°,推出∠OBP+∠ABP=90°, ∠ACP+∠CPB=90°,求出∠ACP=∠AB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推出即可。 (2)延长AP交⊙O于D,连接BD,设圆半径为r,则OP=OB=r,PA=5-r,根据AB=AC推出 ,求出r,证△DPB∽△CPA,得出 ,代入求出PB即可。 (3)根据已知得出Q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作出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MN,作OE⊥MN,求出OE<r,求出r范围,再根据相离得出r<5,即可得出答案。 9. (2012江苏南京10分)如图,A、B为⊙O上的两个定点,P是⊙O上的动点(P不与A、B重合),我们称∠APB为⊙O上关于A、B的滑动角。 (1)已知∠APB是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 ① 若AB为⊙O的直径,则∠APB= ② 若⊙O半径为1,AB=,求∠APB的度数 (2)已知为外一点,以为圆心作一个圆与相交于A、B两点,∠APB为上关于点A、B的滑动角,直线PA、PB分别交于点M、N(点M与点A、点N与点B均不重合),连接AN,试探索∠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解:(1)①900。 ②如图,连接AB、OA、OB. 在△AOB中,∵OA=OB=1.AB=,∴OA2+OB2=AB2。 ∴∠AOB=90°。 当点P在优弧 AB 上时(如图1),∠APB=∠AOB=45°; 当点P在劣弧 AB 上时(如图2), ∠APB=(360°-∠AOB)=135°。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3, ∵∠MAN=∠APB+∠ANB, ∴∠APB=∠MAN-∠ANB。 第二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A在点P与点M之间,点N在点P与点B之间,如图4, ∵∠MAN=∠APB+∠ANP=∠APB+(180°-∠ANB), ∴∠APB=∠MAN+∠ANB-180°。 第三种情况:点P在⊙O2外,且点M在点P与点A之间,点B在点P与点N之间,如图5, ∵∠APB+∠ANB+∠MAN=180°, ∴∠APB=180°-∠MAN-∠ANB。 第四种情况:点P在⊙O2内,如图6, ∠APB=∠MAN+∠ANB。 【考点】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质。 【分析】(1)①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即可得∠APB=900。 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AOB=90°,再分点P在优弧上;点P在劣弧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2)根据点P在⊙O1上的位置分为四种情况得到∠APB与∠MAN、∠ANB之间的数量关系。 10. (2012四川宜宾10分)如图,⊙O1、⊙O2相交于P、Q两点,其中⊙O1的半径r1=2,⊙O2的半径r2=.过点Q作CD⊥PQ,分别交⊙O1和⊙O2 于点C.D,连接CP、DP,过点Q任作一直线AB交⊙O1和⊙O2于点A.B,连接AP、BP、AC.DB,且AC与DB的延长线交于点E. (1)求证:; (2)若PQ=2,试求∠E度数. 【答案】(1)证明:∵⊙O1的半径r1=2,⊙O2的半径r2=,∴PC=4,PD=2。 ∵CD⊥PQ,∴∠PQC=∠PQD=90°。 ∴PC.PD分别是⊙O1、⊙O2的直径,在⊙O1中,∠PAB=∠PCD,在⊙O2中,∠PBA=∠PDC, ∴△PAB∽△PCD。∴,即。 (2)解:在Rt△PCQ中,∵PC=2r1=4,PQ=2,∴cos∠CPQ=。∴∠CPQ=60°。 ∵在Rt△PDQ中,PD=2r2=2,PQ=2,∴sin∠PDQ=。∴∠PDQ=45°。 ∴∠CAQ=∠CPQ=60°,∠PBQ=∠PDQ=45°。 又∵PD是⊙O2的直径,∴∠PBD=90°。∴∠ABE=90°﹣∠PBQ=45°。 在△EAB中,∴∠E=180°﹣∠CAQ﹣∠ABE=75°。 答:∠E的度数是75°。 【考点】相交两圆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圆周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分析】(1)求出PC、PD,证△PAB∽△PCD,得出,从而。 (2)由cos∠CPQ=,求出∠CPQ=60°,同理求出∠PDQ=45°。由圆周角定理,得出 ∠CAQ=∠CPQ=60°,∠PBQ=∠PDQ=45°,求出∠PBD=90°,求出∠ABE=4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 11. (2012四川广安9分)如图,在△ABC中,∠ABC=∠ACB,以AC为直径的⊙O分别交AB、BC于点M、N,点P在AB的延长线上,且∠CAB=2∠BCP. (1)求证:直线CP是⊙O的切线. (2)若BC=2,sin∠BCP=,求点B到AC的距离. (3)在第(2)的条件下,求△ACP的周长. 【答案】解:(1)∵∠ABC=∠ACB且∠CAB=2∠BCP,在△ABC中,∠ABC+∠BAC+∠BCA=180°, ∴2∠BCP+2∠BCA=180°。 ∴∠BCP+∠BCA=90°,即∠PCA=90°。 又∵AC是⊙O的直径,∴直线CP是⊙O的切线。 (2)如图,作BD⊥AC于点D, ∵PC⊥AC,∴BD∥PC。∴∠PCB=∠DBC。 ∵C=2,sin∠BCP= ∴,解得:DC=2。 ∴由勾股定理得:BD=4。∴点B到AC的距离为4。 (3)如图,连接AN, 在Rt△ACN中,, 又CD=2,∴AD=AC﹣CD=5﹣2=3。 ∵BD∥CP,∴△ABD∽△ACP。 ∴,即。∴。 在Rt△ACP中,。 ∴△ACP的周长为。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根据∠ABC=∠AC且∠CAB=2∠BCP,在△ABC中∠ABC+∠BAC+∠BCA=180°,得到2∠BCP+2∠BCA=180°,从而得到∠BCP+∠BCA=90°,证得直线CP是⊙O的切线。 (2)作BD⊥AC于点D,得到BD∥PC,从而利用求得DC=2,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点B到AC的距离为4。 (3)先求出AC的长度,然后由BD∥PC求得△ABD∽△ACP,利用比例线段关系求得CP的长度,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P的长度,从而求得△ACP的周长。 12. (2012四川达州7分)如图,C是以AB为直径的⊙O上一点,过O作OE⊥AC于点E,过点A作 ⊙O的切线交OE的延长线于点F,连结CF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P. (1)求证:PC是⊙O的切线. (2)若AF=1,OA=,求PC的长. 【答案】解:(1)证明:连结OC, ∵OE⊥AC,∴AE=CE。∴FA=FC。 ∴∠FAC=∠FCA。 ∵OA=OC,∴∠OAC=∠OCA。 ∴∠OAC+∠FAC=∠OCA+∠FCA,即∠FAO=∠FCO。 ∵FA与⊙O相切,且AB是⊙O的直径,∴FA⊥AB。∴∠FCO=∠FAO=90°。 又∵OC是⊙O的半径,∴PC是⊙O的切线。 (2)∵PC是⊙O的切线,∴∠PCO=90°。 而∠FPA=∠OPC,∠PAF=90°,∴△PAF∽△PCO 。∴。 ∵CO=OA=,AF=1,∴PC=PA 。 设PA=x,则PC= 在Rt△PCO中,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 ∴PC。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1)连接OC,根据垂径定理,利用等角代换可证明∠FAC=∠FCA,然后根据切线的性质得出∠FAO=90°,然后即可证明结论。 (2)先证明△PAF∽△PCO,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PC与PA的关系,在Rt△PCO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x的值,从而也可得出PC得长。 13. (2012四川德阳14分) 如图,已知点C是以AB为直径的⊙O上一点,CH⊥AB于点H,过点B作⊙O 的切线交直线AC于点D,点E为CH的中点,连结并延交BD于点F,直线CF交AB的延长线于G. ⑴求证:AE·FD=AF·EC; ⑵求证:FC=FB; ⑶若FB=FE=2,求⊙O 的半径r的长. 【答案】(1)证明:∵BD是⊙O的切线,∴∠DBA=90°。 ∵CH⊥AB,∴CH∥BD。∴△AEC∽△AFD。 ∴。∴AE•FD=AF•EC。 (2)证明:∵CH∥BD,∴△AEC∽△AFD,△AHE∽△ABF。∴。 ∵CE=EH(E为CH中点),∴BF=DF。 ∵AB为⊙O的直径,∴∠ACB=∠DCB=90°。∴CF=DF=BF,即CF=BF。 (3)解:∵BF=CF=DF(已证),EF=BF=2,∴EF=FC。∴∠FCE=∠FEC。 ∵∠AHE=∠CHG=90°,∴∠FAH+∠AEH=90°,∠G+∠GCH=90°。 ∵∠AEH=∠CEF,∴∠G=∠FAG。∴AF=FG。 ∵FB⊥AG,∴AB=BG。 连接OC,BC, ∵BF切⊙O于B,∴∠FBC=∠CAB。 ∵OC=OA,CF=BF, ∴∠FCB=∠FBC,∠OCA=∠OAC ∴∠FCB=∠CAB。 ∵∠ACB=90°,∴∠ACO+∠BCO=90°。∴∠FCB+∠BCO=90°,即OC⊥CG。 ∴CG是⊙O切线。 ∵GBA是⊙O割线,FB=FE=2,由切割线定理得:(2+FG)2=BG×AG=2BG2, 【注,没学切割线定理的可由△AGC∽△CGB求得】 在Rt△BFG中,由勾股定理得:BG2=FG2﹣BF2,∴FG2﹣4FG﹣12=0。 解得:FG=6,FG=﹣2(舍去)。 由勾股定理得:AB=BG=。 ∴⊙O的半径r是。 【考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判定和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由BD是⊙O的切线得出∠DBA=90°,推出CH∥BD,证△AEC∽△AFD,得出比例式即可。 (2)证△AEC∽△AFD,△AHE∽△ABF,推出BF=DF,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得出CF=DF=BF即可。 (3)求出EF=FC,求出∠G=∠FAG,推出AF=FG,求出AB=BG,连接OC,BC,求出∠FCB=∠CAB推出CG是⊙O切线,由切割线定理(或△AGC∽△CGB)得出(2+FG)2=BG×AG=2BG2,在Rt△BFG中,由勾股定理得出BG2=FG2﹣BF2,推出FG2﹣4FG﹣12=0,求出FG即可,从而由勾股定理求得AB=BG 的长,从而得到⊙O的半径r。 14. (2012四川资阳9分)如图,在△ABC中,AB=AC,∠A=30°,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交AC于点,连结DE,过点B作BP平行于DE,交⊙O于点P,连结EP、CP、OP. (1)(3分)BD=DC吗?说明理由; (2)(3分)求∠BOP的度数; (3)(3分)求证:CP是⊙O的切线; 如果你解答这个问题有困难,可以参考如下信息: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小明和小强做了认真的探究,然后分别用不同的思路完成了这个题目.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小明说:“设OP交AC于点G,证△AOG∽△CPG”;小强说:“过点C作CH⊥AB于点H,证四边形CHOP是矩形”. 【答案】解:(1)BD=DC。理由如下:连接AD, ∵AB是直径,∴∠ADB=90°。 ∵AB=AC,∴BD=DC。 (2)∵AD是等腰△ABC底边上的中线, ∴∠BAD=∠CAD 。∴。 ∴BD=DE。 ∴BD=DE=DC。∴∠DEC=∠DCE。 ∵△ABC中,AB=AC,∠A=30°, ∴∠DCE=∠ABC= (180°-30°)=75°。∴∠DEC=75°。 ∴∠EDC=180°-75°-75°=30°。 ∵BP∥DE,∴∠PBC=∠EDC=30°。 ∴∠ABP=∠ABC-∠PBC=75°-30°=45°。 ∵OB=OP,∴∠OBP=∠OPB=45°。∴∠BOP=90°。 (3)设OP交AC于点G,则∠AOG=∠BOP =90°。 在Rt△AOG中,∵∠OAG=30°,∴。 又∵,∴。∴。 又∵∠AGO=∠CGP,[w∴△AOG∽△CPG。 ∴∠GPC=∠AOG=90°。∴CP是⊙的切线。 【考点】圆周角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 【分析】(1)连接AD,由圆周角定理可知∠ADB=90°,再由AB=AC可知△ABC是等腰三角形,故BD=DC。 (2)由于AD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上的中线,所以∠BAD=∠CAD,故,从而可得出BD=DE,故BD=DE=DC,所以∠DEC=∠DCE,△ABC中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BC=75°,故∠DEC=75°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DC的度数,再根据BP∥DE可知∠PBC=∠EDC=30°,进而得出∠ABP的度数,再由OB=OP,可知∠OBP=∠OPB,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OP=90°。 (3)设OP交AC于点G,由∠BOP=90°可知∠AOG=90°在Rt△AOG中,由∠OAG=30°,可知,由得, ,由∠AGO=∠CGP可得出△AOG∽△CPG,由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可知∠GPC=∠AOG=90°,故可得出CP是⊙O的切线。 15. (2012山东滨州12分)如图1,l1,l2,l3,l4是一组平行线,相邻2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是1个单位长度,正方形ABCD的4个顶点A,B,C,D都在这些平行线上.过点A作AF⊥l3于点F,交l2于点H,过点C作CE⊥l2于点E,交l3于点G. (1)求证:△ADF≌△CBE; (2)求正方形ABCD的面积; (3)如图2,如果四条平行线不等距,相邻的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依次为h1,h2,h3,试用h1,h2,h3 表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S. 【答案】解:(1)证明:在Rt△AFD和Rt△CEB中, ∵AD=BC,AF=CE,∴Rt△AFD≌Rt△CEB(HL)。 (2)∵∠ABH+∠CBE=90°,∠ABH+∠BAH=90°,∴∠CBE=∠BAH。 又∵AB=BC,∠AHB=∠CEB=90°,∴△ABH≌△BCE(AAS)。 同理可得,△ABH≌△BCE≌△CDG≌△DAF。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4××2×1+1+1=5。 (3)由(1)知,△AFD≌△CEB,故h1=h3, 由(2)知,△ABH≌△BCE≌△CDG≌△DAF,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4×(h1+h2)•h1+h22=2h12+2h1h2+h22.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1)直接根据HL定理得出Rt△AFD≌Rt△CEB。 (2)由AAS定理得出△ABH≌△BCE≌△CDG≌△DAF,再根据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即可得出结论。 (3)由△AFD≌△CEB可得出h1=h3,再根据(2)中△ABH≌△BCE≌△CDG≌△DAF,可知 S正方形ABCD=4S△ABH+S正方形HEGF,从而得出结论。 16. (2012山东泰安10分)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BC上一点,EF⊥AE,EF分别交AC,CD于点M,F,BG⊥AC,垂足为C,BG交AE于点H. (1)求证:△ABE∽△ECF; (2)找出与△ABH相似的三角形,并证明; (3)若E是BC中点,BC=2AB,AB=2,求EM的长. 【答案】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ABE=∠ECF=90°. ∵AE⊥EF,∠AEB+∠FEC=90°,∴∠AEB+∠BEA=90°。 ∴∠BAE=∠CEF。∴△ABE∽△ECF。 (2)△ABH∽△ECM。证明如下: ∵BG⊥AC,∴∠ABG+∠BAG=90°。∴∠ABH=∠ECM。 由(1)知,∠BAH=∠CEM,∴△ABH∽△ECM。 (3)作MR⊥BC,垂足为R, ∵AB=BE=EC=2, ∴AB:BC=MR:RC=2,∠AEB=45°。 ∴∠MER=45°,CR=2MR。 ∴MR=ER=。∴EM=。 【考点】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由四边形ABCD是矩形,可得∠ABE=∠ECF=90°,又由EF⊥AE,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E=∠CEF,然后利用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证得:△ABE∽△ECF。 (2)由BG⊥AC,易证得∠ABH=∠ECM,又由(1)中∠BAH=∠CEM,即可证得 △ABH∽△ECM。 (3)首先作MR⊥BC,垂足为R,由AB:BC=MR:RC=2,∠AEB=45°,即可求得MR的长,又由EM= 即可求得答案。 17. (2012山东聊城10分)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B=AC=10,BC=12,P是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D. (1)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DP是⊙O的切线?请说明理由; (2)当DP为⊙O的切线时,求线段DP的长. 【答案】解:(1)当点P是的中点时,DP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 连接AP。 ∵AB=AC,∴。 又∵,∴。∴PA是⊙O的直径。 ∵,∴∠1=∠2。 又∵AB=AC,∴PA⊥BC。 又∵DP∥BC,∴DP⊥PA。∴DP是⊙O的切线。 (2)连接OB,设PA交BC于点E。. 由垂径定理,得BE=BC=6。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 设⊙O的半径为r,则OE=8﹣r, 在Rt△OBE中,由勾股定理,得:r2=62+(8﹣r)2,解得r=。 ∵DP∥BC,∴∠ABE=∠D。 又∵∠1=∠1,∴△ABE∽△ADP, ∴,即,解得:。 【考点】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勾股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当点P是的中点时,得出,得出PA是⊙O的直径,再利用DP∥BC,得出DP⊥PA,问题得证。 (2)利用切线的性质,由勾股定理得出半径长,进而得出△ABE∽△ADP,即可得出DP的长。 18. (2012山东东营10分)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一点,且DF=BE.求证:CE=CF; (2)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E是AB上一点,G是AD上一点,如果∠GCE=45°,请你利用(1)的结论证明:GE=BE+GD. (3)运用(1)(2)解答中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完成下题: 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B=90°,AB=BC,E是AB上一点,且∠DCE=45°,BE=4,DE=10, 求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答案】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BC=CD,∠B=∠CDF,BE=DF, ∴△CBE≌△CDF(SAS)。∴CE=CF。 (2)证明: 如图,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 由(1)知△CBE≌△CDF, ∴∠BCE=∠DCF。 ∴∠BCE+∠ECD=∠DCF+∠ECD, 即∠ECF=∠BCD=90°。 又∠GCE=45°,∴∠GCF=∠GCE=45°。 ∵CE=CF,∠GCE=∠GCF,GC=GC, ∴△ECG≌△FCG(SAS)。∴GE=GF, ∴GE=DF+GD=BE+GD。 (3)如图,过C作CG⊥AD,交AD延长线于G. 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90°。 又∠CGA=90°,AB=BC,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AG=BC。 已知∠DCE=45°, 根据(1)(2)可知,ED=BE+DG。 ∴10=4+DG,即DG=6。 设AB=x,则AE=x-4,AD=x-6, 在Rt△AED中,∵DE2=AD2+AE2,即102=(x-6)2+(x-4)2。 解这个方程,得:x=12或x=-2(舍去)。 ∴AB=12。 ∴。 ∴梯形ABCD的面积为108。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直角梯形。 【分析】(1)由四边形是ABCD正方形,易证得△CBE≌△CDF(SAS),即可得CE=CF。 (2)延长AD至F,使DF=BE,连接CF,由(1)知△CBE≌△CDF,易证得∠ECF=∠BCD=90°,又由∠GCE=45°,可得∠GCF=∠GCE=45°,即可证得△ECG≌△FCG,从而可得GE=BE+GD。 (3)过C作CG⊥AD,交AD延长线于G,易证得四边形ABCG为正方形,由(1)(2)可知,ED=BE+DG,即可求得DG的长,设AB=x,在Rt△AED中,由勾股定理DE2=AD2+AE2,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AB的长,从而求得直角梯形ABCD的面积。 19. (2012广西来宾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一点,∠BAC的平分线AD交⊙O于点D,过点D垂直于AC的直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DE是⊙O的切线; (2)如图AD=5,AE=4,求⊙O的直径. 【答案】(1)证明:如图,连接OD, ∵AD为∠CAB的平分线,∴∠CAD=∠BAD。 又OA=OD,∴∠BAD=∠ODA。∴∠CAD=∠ODA。 ∴AC∥OD。∴∠E+∠EDO=180°。 又AE⊥ED,即∠E=90°,∴∠EDO=90°。 ∴OD为圆O的切线。 (2)解:如图,连接BD, ∵AB为圆O的直径,∴∠ADB=90°。 在Rt△AED中,AE=4,AD=5,∴。 又∵∠EAD=∠DAB,在Rt△ABD中,∴。 ∴,即圆的直径为。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1)连接OD,由AD为角平分线,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OA=OD,得到一对角相等,等量代换得到一对内错角相等,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C∥OD,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E与∠EDO互补,再由∠E为直角,可得∠EDO为直角,即DE为圆O的切线。 (2)连接BD,由AB为⊙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的性质,得到∠ADB=90°。在Rt△AED中,由AE和AD的长,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cos∠EAD。又在Rt△ABD中,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到 ,即可求出直径AB的长。 20. (2012广西柳州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 (1)请你按下面步骤画图(画图或作辅助线时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第一步,过点A作∠BAC的角平分线,交⊙O于点D; 第二步,过点D作AC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 第三步,连接BD. (2)求证:AD2=AE•AB; (3)连接EO,交AD于点F,若5AC=3AB,求的值. 【答案】解:(1)如图: (2)证明:∵AB是⊙O的直径,∴∠ADB=90°。 又∵DE⊥AC,∴∠AED=90°。 ∵AD平分∠CAB,∴∠CAD=∠DAB。∴Rt△ADE∽Rt△ABD。 ∴AD:AB=AE:AD,∴AD2=AE•AB。 (3)如图,连接OD、BC,它们交于点G, ∵5AC=3AB,即AC:AB=3:5,∴不妨设AC=3x,AB=5x, ∵AB是⊙O的直径,∴∠ACB=90°。∴∠ECG=90°。 又∵∠CAD=∠DAB,∴。∴OD垂直平分BC。 ∴OD∥AE,OG=AC=x。∴四边形ECGD为矩形。 ∴CE=DG=OD-OG=x-x =x。∴AE=AC+CE=3x+x=4x。 ∵AE∥OD,∴△AEF∽△DOF。∴AE:OD=EF:OF,∴EF:OF=4x:x=8:5。 ∴。 【考点】圆的综合题,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径定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基本作图作出∠BAC的角平分线AD交⊙O于点D;点D作AC的垂线,垂足为点E。 (2)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ADB=90°,DE⊥AC,则∠AED=90°,又由AD平分∠CAB 得到∠CAD=∠DAB,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到Rt△ADE∽Rt△ABD,根据相似的性质得到AD:AB=AE:AD,利用比例的性质即可得到AD2=AE•AB。 (3)连接OD、BC,它们交于点G,由5AC=3AB,则不妨设AC=3x,AB=5x,根据直径所对 的圆周角为直角得到∠ACB=90°,由∠CAD=∠DAB得到,根据垂径定理的推论得到OD垂直平分BC,则有OD∥AE,OG=AC=x,并且得到四边形ECGD为矩形,则可求出CE,从而计算出AE,利用AE∥OD可得到△AEF∽△DOF,则AE:OD=EF:OF,即EF:OF=4x:x=8:5,然后根据比例的性质即可得到 的值。 21. (2012广西桂林10分)如图,等圆⊙O1和⊙O2相交于A、B两点,⊙O1经过⊙O2的圆心,顺次连接 A、O1、B、O2. (1)求证:四边形AO1BO2是菱形; (2)过直径AC的端点C作⊙O1的切线CE交AB的延长线于E,连接CO2交AE于D,求证:CE=2O2D; (3)在(2)的条件下,若△AO2D的面积为1,求△BO2D的面积. 【答案】解:(1)证明:∵⊙O1与⊙O2是等圆,∴AO1=O1B=BO2=O2A。 ∴四边形AO1BO2是菱形。 (2)证明:∵四边形AO1BO2是菱形,∴∠O1AB=∠O2AB。 ∵CE是⊙O1的切线,AC是⊙O1的直径,∴∠ACE=∠AO2C=90°。 ∴△ACE∽△AO2D。∴,即CE=2DO2。 (3)∵四边形AO1BO2是菱形,∴AC∥BO2。∴△ACD∽△BO2D。 ∴。∴AD=2BD。 ∵S,∴。 【考点】相交两圆的性质,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分析】(1)根据⊙O1与⊙O2是等圆,可得AO1=O1B=BO2=O2A,利用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可判定出结论。 (2)根据已知得出△ACE∽△AO2D,从而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3)首先证明△ACD∽△BO2D,得出 ,AD=2BD,再利用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面积关系得出答案即可。 22. (2012广西北海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AE交O于点E,且与O的切线CD互相垂直,垂足 为D。 (1)求证:∠EAC=∠CAB; (2)若CD=4,AD=8: ①求O的半径; ②求tan∠BAE的值。 【答案】(1)证明:连接OC。 ∵CD是⊙O的切线,∴CD⊥OC。 又∵CD⊥AE,∴OC∥AE。∴∠1=∠3。 ∵OC=OA,∴∠2=∠3。 ∴∠1=∠2,即∠EAC=∠CAB。 (2)解:①连接BC。 ∵AB是⊙O的直径,CD⊥AE于点D, ∴∠ACB=∠ADC=90°。 ∵∠1=∠2,∴△ACD∽△ABC。∴。 ∵AC2=AD2+CD2=42+82=80, ∴AB==10。 ∴⊙O的半径为10÷2=5。 ②连接CF与BF。 ∵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 ∴∠ABC+∠AFC=180°。 ∵∠DFC+∠AFC=180°,∴∠DFC=∠ABC。 ∵∠2+∠ABC=90°, ∠DFC+∠DCF=90°, ∴∠2=∠DCF。 ∵∠1=∠2,∴∠1=∠DCF。 ∵∠CDF=∠CDF,∴△DCF∽△DAC。∴ 。∴DF==2。 ∴AF=AD-DF=8-2=6。 ∵AB是⊙O的直径,∴∠BFA=90°。 ∴BF==8。∴tan∠BAD=。 【考点】切线的性质,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连接OC,由CD是⊙O的切线,CD⊥OC,又由CD⊥AE,即可判定OC∥A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EAC=∠CAB。 (2)①连接BC,易证得△ACD∽△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AB的长, 从而可得⊙O的半径长。 ②连接CF与BF.由四边形ABCF是⊙O的内接四边形,易证得△DCF∽△DAC,然后根据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AF的长,又由AB是⊙O的直径,即可得∠BFA是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得BF的长,即可求得tan∠BAE的值。 23. (2012内蒙古呼和浩特8分)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PA与⊙O相切于点A,线段OP与弦AC垂直并相交于点D,OP与弧AC相交于点E,连接BC. (1)求证:∠PAC=∠B,且PA•BC=AB•CD; (2)若PA=10,sinP=,求PE的长. 【答案】(1)证明:∵PA是⊙O的切线,AB是直径,∴∠PAO=90°,∠C=90°。 ∴∠PAC+∠BAC=90°,∠B+∠BAC=90°。∴∠PAC=∠B。 又∵OP⊥AC,∴∠ADP=∠C=90°。∴△PAD∽△ABC,∴AP:AB=AD:BC, ∵在⊙O中,AD⊥OD,∴AD=CD。∴AP:AB=CD:BC。∴PA•BC=AB•CD; (2)解:∵sinP=,且AP=10,∴。∴AD=6。∴AC=2AD=12。 在Rt△ADP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又∵△PAD∽△ABC,∴AP:AB=PD:AC。∴AB==15。∴AO=。 在Rt△APO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PE=OP﹣OE= ﹣=5。 【考点】切线的性质,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分析】(1)由PA为圆O的切线,利用切线的性质得到AP垂直于AB,可得出∠PAO为直角,得到∠PAD与∠DAO互余,再由AB为圆O的直径,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得出∠ACB为直角,得到∠DAO与∠B互余,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出∠PAC=∠B,再由一对直角相等,利用两对对应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得出△APD与△ABC相似,由相似得比例,再由OD垂直于AC,利用垂径定理得到AD=CD,等量代换可得证。 (2)在Rt△APD中,由PA及sinP的值求出AD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PD的长,从而确定出AC的长,由(1)两三角形相似得到的比例式,将各自的值代入求出AB的上,求出半径AO的长,在Rt△APO中,由AP及AO的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P的长,用OP﹣OE即可求出PE的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