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

小学科学论文之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 ‎ 科学课中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朱潮海 (315400)[摘  要]  课堂师生交流活动主要涉及师生之间提问、回答和回应三个方面。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包括: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制定问题列表,确定关键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及其良好交流环境的营造。[关键词]  科学课; 有效交流;对策; 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做出反应。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一、有效交流及其重要性(一)怎样的交流是“有效交流”‎ 课堂师生交流活动主要涉及提问、回答和回应三个方面。有效交流应具有这样的特征: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学生能积极地思考问题,乐于并善于发言,认真倾听,相互质疑,促进认识的发展和提高;而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提问技巧,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组织好学生的探讨活动,挑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更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有效交流的重要性根据高尔(1984)的研究,有时候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通过表述,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化、外显化,发言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在倾听他人的意见的过程中,可以向他人学习,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话,相互质疑,提出对方表述中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二、目前科学课堂师生交流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有效交流非常重要,但在当前的科学课堂师生交流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从交流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现象一:教师话音刚落,立见小手纷纷举起。请学生发言,往往只是片言只语。现象二:学生已在发言,仍见小手林立,口中喊着“我,我,我。”现象三: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很多人甘当观众,难觅其手高高举起。造成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的一条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大多数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发现有学生举手,就开始请学生发言。特别是教学时间紧张的时候,为了维持教学进程,提出问题以后马上请学生回答,当学生的发言和自己教案中预设目标比较一致时,就开始走向下一个环节。殊不知,更多的学生还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动脑,而是消极等待,把自己置身于交流之外。问题二:大多数教师往往请自愿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同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就会感觉到,只要我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我发言。这在某种程度上,让部分学生产生了交流与我无关的想法,丧失了提问促使学生专注参与的功能。        ‎ ‎ 问题三: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一问一答,看似层层深入,实则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 三、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面对这些不和谐现象,解决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试着从师生心理层面作出分析,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寻求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从整体上来讲,提升教师的交流能力,纠正学生交流中的不良行为,促进师生有效交流的对策主要包括课前精心准备问题;实施提问时的等待时间把握、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对学生回应时的倾听和追问;及其良好交流环境的营造。(一)优化问题1.制定问题列表 教案中预设的问题 问题类型 关键性问题 1你听过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吗?你能猜到他们是怎样发声的吗? 低层次、发散型   观察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由此推测,物体发声与物体的什么有关?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2你以前是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的? 低层次、发散型 3出示锣、鼓和皮筋,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他们发出声音? ‎ 低层次、收敛型 4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低层次、发散型 5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声音的?这是为什么? 高层次、收敛型 6观察一下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高层次、收敛型 7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物体发声与物体的什么有关? 高层次、发散型 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吗?你能用实验进一步来证明吗? 高层次、发散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你能用实验进一步来证明吗? 9使这些物体停止振动,他们还能发出声音吗? 低层次、收敛型 10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高层次、收敛型            ‎ ‎ 在备课时,教师预设很多问题,如果仔细思考、归纳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没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在课前列出需要问的关键性问题,有助于对课的整体把握,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活动的展开。下面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进行说明。(见上表)三个关键性问题集中于教材的主要目标:声音与物体振动关系的研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确定问题类型提问的目的不同,问题的类型也不同。根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思考水平,问题可能是低层次或高层次的。根据答案所需要的思考方向的不同,问题可分为收敛型和发散型。最近英美的研究表明,在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需要回忆知识点,有一个用于课堂管理,只有一个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但在成人生活、工作和高级训练当中要求的最多的行为——那些认知层次更高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看来在课堂上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适当加强高层次的问题设置。3.科学表述问题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尽量避免歧义的产生。避免问题过于复杂、模棱两可或可做双重理解。4.做出预设答案在日常的科学教研课还是省市的优质课,科学教师在讲解和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科学知识性错误。这一方面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备课时没有对教材或教案中的问题做好答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答案。(二)实施提问1.等待时间的把握当教师提出一个自己深思熟虑的问题以后,教师应该思考一下学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出完善的答案。同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也要给学生留出时间,以便对自己的原有答案进行重新考虑和修正。等候时间太长,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太短则影响对问题的思考深度。罗(Rowe,1986,1987)区分了两种不同等候时间。第一种等待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第二种等待时间指学生回答后教师发言前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时间对答案进行重新考虑、扩展或修正。一般来说,在问一个问题之后,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之前,或教师提出下一个新问题之前,教师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如果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或是个综合性问题,这时学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对各种可能作出衡量,15秒的等候时间是比较恰当的。也许这样的等待,对于一个任教不久的教师来说,就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但教师可以在心中数数,然后让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完毕以后,也要有个等待时间,以便学生思考同学的答案,教师考虑如何继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里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在学生回答时千万别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中断,直接影响交流的效度,而等待时间较短的课堂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前会有很多次的打断。从教学实践来看,等待时间的增加对于学生的回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l         提高参与度,举手的人更多;            l         想得更全面,回答得更准确;l        ‎ ‎ 回答更自信,愿意做出更多回答。不过,在等待的时间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七嘴八舌。由于缺少深入思考,发言的内容往往比较肤浅。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立即请学生发言,反而助长了学生一种浮躁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思维向着纵深、全面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控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问题。具体的措施:明确规则。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请坐在位置上随便发言的同学回答。”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用行动说明自己的规则。友善提示。比如“你再思考一下,你一定会想到的更多、更全面。” 委婉批评。我们不宜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否则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 们不妨先表扬他们发言很积极,同时委婉地指出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同学的思考,没有尊重别人的学习劳动。2.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学生自愿回答的方法。有效地交流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那些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其实他们胆子比较小,心中对教师有畏惧心里,害怕回答问题,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对自己的学习显得缺乏自信心,造成很少主动举手发言的现象。所以,在请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更应该关注那些没有举手的学生,请他们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全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交流活动中来。当然这时我们不能贸然决定,随意挑选,否则你可能面对的是沉默的学生,这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失落感。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给全体学生一个公告,发言的学生除了举手的同学,老师也会邀请不举手的同学发言,采用随机抽取同学回答,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其次,对于那些胆子特别小的学生,在上课前罗列出名单。如果让他们发言,在发言之前告诉他,老师待会儿邀请他发言,让他作好准备。问题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否则学生会觉得老师是在故意为难他,避免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确实有困难,教师或小组同学在讨论时可以帮助他拟定答案,也可以先写下来,从而使学生能自信地回答问题。第三,建立一套鼓励发言的评价机制。规定在一堂课中举手的次数,达到规定的次数可以获得这节课的积极发言之星,这些星星的数量将成为期末考察的依据。3.提问交流的一般流程: 提问 等待              随机 回答 等待 反应、重新做出引导     ‎ ‎ ‎ ‎(三)积极回应1.学会倾听倾听体现着接纳和尊重。它是健康有效的交流时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取决于教师倾听的艺术掌握的如何,还取决于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学生沟通得有多好。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理解而不是评判,努力理解学生这种想法的由来,询问这种想法的来源和依据,肯定有价值之处,而不是简单的判断对错。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不自觉的表演了一个评判者的角色,我们应尽量避免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教师要停下手中的一切工作,用眼睛注视着对方,从神情和体态中获取言语之外的信息。这也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非常重视他,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回应,而不是简单的说“好的”、“不错”等话语敷衍学生。教师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2.及时追问(1)重新表述,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可研究的问题。             比如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时,教师问:“把铝棒放在热水,热在铝棒里是怎样传递的?”学生回答,“铝棒是从热水中获得热量而变热的。”显然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猜一猜,热在铝棒中是怎样传递的呢?”教师转换了问题的表达方式。学生说“慢慢变热的。”这时,教师举例说明,“我们把接近水面的位置看作1,中间看作2,顶端看作3。在热的传递过程中,你认为哪里温度最高,哪里温度最低?热会怎样传递?”学生回答,“1号位温度最高,3号位温度最低。热从1号位传递到2号位,再依次传递到3号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表述问题,使问题成为学生可研究的问题(2)继续引导,鼓励说清猜测的依据。案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片段: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在铁棒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烧开水时,热在水里是怎样传递的呢?大家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猜测依据。学生思考以后发言。学生:我认为水里面的热传递也是用热传导,从下面温度高的地方逐渐传到上面温度低的地方。教师:打个比方,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下面温度60摄氏度时,上面的温度还是30摄氏度。学生:是的。学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壶水是一下子烧开的,而不是下面的水先烧开。我想,下面的水热了,马上把热量传递到上面去了,整壶水逐渐的变热。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我们在三年级学过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的。教师:你能把你刚才所说的连贯起来说一下吗?学生:因为热水比冷水轻,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的。所以,下面的水热了,马上上升,把热量传递到上面去了,旁边的冷水流下来被加热,不断循环,整壶水逐渐的变热。(3)相互争论,重在实证。在《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教师说:“这两片叶,有的同学认为是同一种树的叶,有的组认为不是同一种树的叶。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的依据。”学生1:我认为是同一种树的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不同,但它们的形状、经脉相同。学生2:我认为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如果是同一种树的叶,那为什么颜色不同了?学生1:秋天了,颜色发生变化了。学生3:那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啦?学生4:它们会生长的。学生5:他们的形状又不是一模一样的。学生的发言都是根据观察的事实所作的描述和思考,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哪我们该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的叶呢?”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这里表现的并不是评判者,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解决矛盾的方法。有一个学生说,“我在学校的天井里看到过这棵树的。”“‎ 那好,让我们去天井找一下这棵树,看看这两片叶是不是同一种树的叶。”教师带领学生去天井,寻找证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