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让德育的馨香迷漫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论文之让德育的馨香迷漫科学课堂 让德育的馨香迷漫科学课堂科学论文 缙云县胪膛小学 吕旭丽《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且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并善待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科学本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出有德有才的高素质学生。为此,我认为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而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些都离不开德育的功效,因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它。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那么,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就要每时每刻都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德育发展人的本质,深化人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能够读好书,做好人。这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一、从教材入手,激发爱国情感爱祖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是一种纯洁崇高强烈的情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因此,必须对学生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也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科学教材中的小资料,“课外阅读”等相关内容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发明之伟大,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以及我国最早使用煤和石油,还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所有的这些都使学生深受鼓舞,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我骄傲,因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通过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既为祖国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而骄傲,又促使他们自觉爱护这些稀有物种,进而培养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自信心。再从中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以情导学,激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袁隆平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充分感染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发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爱国并非遥远,它时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成为理所当然的事。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成了我们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使命。二、从探究入手,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标不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吗?但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受到万般宠爱,在家中没有机会与人交流,滋生了他们个性强,娇纵任性自私,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他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的得失,造成了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薄弱的现象。在教学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实验中的合作、探究中的合作、调查中的合作、竞争中合作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了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了相互接纳、宽容、争辩、互助,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地位上,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氛围,学习的机会,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为人着想” ,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设计制作小赛车》时通过自由组合,共同协商成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式探究,这样缩小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促使他们能相互学习知识、技能。在交流学习成果时,允许个人作展示,同时又鼓励小组合作汇报;在表扬个别表现出色的学生之余,注重表扬学习小组的合作精神。不仅为个体提供舞台,也渗透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团体的一分子,能够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所得成果的快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这样的优化组合,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课堂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增强了责任感,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三、从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的,教育是教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我们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正确的科学实践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并不是单靠老师的传授和灌输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完成。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教育学生实验前要摆放好器材和书本;教育学生实验时要尽可能安静些,不影响他人,更要耐心细致,要边观察边记录,规范操作方法和程序以保证自身安全;教育学生实验后要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好,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各类器材,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及时感谢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共同参与分享学习成果。当然还要特别教育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不能太浪费,尽量选择废旧的物品,变废为宝,前后联系,能相互通用的别急于丢弃,多多回收使用,做到节约资源;教育学生耐心倾听同伴的发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良好道 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将会是受益终身的。可是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严格要求,正确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贯穿科学课堂的始终。四、从点滴入手,树立环保意识周围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农村的孩子还缺乏生态知识,更无环保意识,他们可能会折花辱草,甚至会随意砍伐树木,这已严重破坏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不仅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在教学《植物的叶》时,课前就和学生一起去捡落叶来为上课作准备,这又是很好的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教师是学生模仿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道德形象。以自身的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去爱护花草树木,培养关爱动植物的情感。上完《土壤》一课后,我利用一组图片(土地遭到白色污染及工业废水污染的图)配上讲述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结果不用说教,学生已与不动声色间树立起环保意识。教学《一天的生活用水》时,充分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育,由于水无端地遭受破坏与污染而造成了人们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的短缺,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仍然毫无意识地继续浪费水,浪费自己的生命之源,由此衍生来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切实懂得了环保的重要。在学习《食物链》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破坏生态平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植物猛长或动物相互撕杀或…… 从而树立起环保的意识。总之,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随时弯弯腰等,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都能树立起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绿我环境的活动,使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也得以培养形成。五、从爱心入手,学会珍爱并善待生命教育是神圣的,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只一次,是来之不易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漠视对生命的热爱。在教学《珍惜健康,珍爱生命》中渗透了珍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生命是可贵的,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不但要珍惜自己的,也要珍惜他人的,包括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灵,它们也同样是有生命的。在学《寻访小动物》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为了研究动物的一些特性,常想出各种方法来观察:为了找蚂蚁会把它们的巢翻个底朝天,还会把它们放入水中看看是否会游泳,会折断蜻蜓的翅膀看还能不能飞,去把蚯蚓切成两段看能否再生……从中发现他们探究的热情是那么高,我们不能随意禁止他们的举动,扼杀他们的探究欲望,而是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学生先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学生不可以去伤害它们,随便破坏它们的“家”。其实,小学生天生就有一颗爱心、善心,经我们的指引、教育,他们会懂得动植物的生命和他们自己的一样珍贵,会时刻捧着爱心好好呵护它们的。六、从感动入手,懂得感恩的重要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材。而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的“教育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好奇心”的“机械人”。为了能在他们冷漠的心田中激起热情的浪花,就得让学生学会感动,懂得感恩。詹姆斯说过:“ 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现在的孩子说起大道理都头头是道,可对身边人的帮助却熟视无睹,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在他们看来更是理所应当。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一种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之心若从小养成,长大后就一定会知恩图报,孝敬自己的父母,回报他人。也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真正懂得为他人服务、设想,才可能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才能真正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以此来关照他人,抚慰他人,呵护他人,关爱他人。如上《土壤》一课伊始,从请学生通过深情地背诵《悯农》来调动学生对粮食对农民的感激之情,引出对土壤的感激,无声中渗透了“感恩”的教育。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父母给他们的每一笔钱背后,都有那么多的辛苦。一个懂得爱父母他人,懂得感恩的孩子相信他会爱自己,不会变坏;因为他的亲人让他感受到周围充满爱。可以说,懂得感恩,才能拥有幸福,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机会”才愿意与之牵手,你也才能“有勇气做自己” ,让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才容易结出成功之果。是啊,感恩还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呢!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七、从自信入手,提升心理素质科学课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动口的同时还必须动手,而小学生虽然天生好动,但涉及科学知识的动手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常常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厌学思想,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因为遭受实验失败,表现出烦躁、不安,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时的我们要有宽容地耐心,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挫折,告诉他们敢于尝试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及时捕捉他们的可取之处予以肯定。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否采用科学正确的探究方法,是否主动参与,是否能正确搜集、整理信息等等,教师都要予以恰当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能给学生以激励,鼓舞他们拿出勇气坚持到底。这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并且不忘引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来充分认清自己,肯定自己,进而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评价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自然拥有了自尊、自爱、自信这些健康心理的“土壤”。有了这些健康的心态才有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完善,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提升。这还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高素质的标准呢!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做有心人: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指路人,用自己一颗真诚的爱心来滋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好科学知识之际,也能学会生活与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心理的抵抗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真正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