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

班主任论文之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心理学策略 ‎ ‎  【摘要】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要塑造学生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康人格。所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须关注的。在学校心理健教的起步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应寻兼负起学生心理健教,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  【关键词】心理健康 发展规律 家庭教育 班风 ‎  近几年来,教师们都强烈感到现在学生的心理越来越难捉摸,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难进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班主任应如何自觉的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日常的班级教育中呢?我想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分析和研究。‎ ‎  一、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分析 ‎  1.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分析 ‎  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脑与认知的基础。小学生的脑还没有发育成熟,兴奋和抑制系统还不够协调,这就导致他们在注意、情绪、抑制等方面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他们的注意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而不能提出他们能力不及的要求。有些教师在学生一入学就要求学生上课时安安静静地听课,认为这样才算是遵守纪律,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  2.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  小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现代小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孤僻、冷漠、自负、缺乏同情心;另一方面,他们又依赖、自私、自卑、害怕挫折。对这些孩子,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健康成长的。‎ ‎  但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普遍对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甚至危害了学生家庭和社会。学生的思想问题是多方面的,很多问题要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去分析、处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将其作为小学班集体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  3.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  因为学生的发展会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班主任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不能以一种方式应对所有类型的学生。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  (1)升学压力。绝大部分家长都是把孩子的学业成绩放在第一位,由于教育的现状,只有通过考试竞争。于是孩子们从第一天挎上书包上学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其后果是导致大量学业不良学生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畏学,并产生其他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困扰。‎ ‎  (2)独生子女的教育。现在的学生基本来自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的过分关心,使得这些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  (3)不利的家庭环境。社会的变动,伴随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于是,离异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等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  二、班主任应用心理学开展工作的方法探究 ‎  1.加强班主任的心理学培训工作 ‎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育观念、心理素质和人格力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影响学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主动的一个因素。‎ ‎  据粗略计算,一个人从三周岁开始接受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仅基础教育就要进行15年,这15年对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15年里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时间为校外时间的1.3倍。所以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重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应成为每位教师的根本从教观念。每一位教师都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依据观察学生的动态,分析出他们的心理,及时给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中的疑惑,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引导,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 ‎  2.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  教师应与家长密切联系。所以教师应经常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有关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指导,提高家长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能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家长是否配合、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  据调查,目前的家长大部分没有学过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但压力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提高修养,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通过家访、家长联系册、电话、书信等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班主任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学生来说,“如果他的力量得不到发挥,他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就会感到精神上的空虚,进而有可能背离学校教育的轨道。”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对形成健全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  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的四年级军训活动,让学生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来到部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磨练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受挫力;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  另外要注重通过“班会”、“团队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例如举行题为“祖国需要意志坚强的人”的主题班会等,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  4.形成优秀的班风,建设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  班风是通过班级集体建设而形成的,是班级中各成员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及人际关系的总和。他的重要内容是学风。良好班风的培养,首先要形成班级集体目标。其次,要培养典型。第四,以教风促班风。“师者,人之楷模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只有个性才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养成性格。”即教师的品格、道德、文化修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用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向学生进行立体的渗透,这样会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个人品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产生终身影响。正所谓“为人师表、垂范师德”。‎ ‎  三、班主任应注重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  作为学生个体各不相同,遇到问题及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会不同。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个自我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最近心理动态和问题及自己采取的措施,并且用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来作为学生自我检测、评价的依据。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的目标如下:‎ ‎  1.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环境,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  首先培养学生接受生活现实的能力。其次,还要正确的评价自己。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要客观,对别人的要求也应当客观。‎ ‎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 ‎  人际关系如何,对于完成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足交往双方的各种需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的心理健康。‎ ‎  3.加强情感教育,丰富健全情感生活 ‎  一般说来,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就必须让他们了解有关的知识,懂得有关的道理。知识越丰富,道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崇高。健全的情感生活,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正是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它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  4.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  对挫折的正确态度,首先表现在不怕失败所造成的挫折上,懂得失败与成功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做到明智和豁达,不是单纯的忍受。也表现在遇到困难、不幸和打击时,能够不灰心、不动摇、不悲观,顽强地、勇敢地拼搏与抗争。‎ ‎  5.培养健全的性格,增强抗衡紧张心理的力量 ‎  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形成他们良好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并使这些性格特征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是增强他们抗衡紧张心理的重要措施。并对不良的性格(如怯懦、自卑、嫉妒、孤僻、抑郁等)进行矫治。‎ ‎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学生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 ‎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奠基,期间对学生关注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班主任。在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的阶段,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导航者,无疑是学生的最佳心理教师,这是素质教育赋予现代班主任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新任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