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阶段性总结
班主任论文之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阶段性总结 通过课前预习研究,我发现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预习,应依据以下几方面原则: 1、 整体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我们要掌握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阅读文本教材,阅读课文的注释,阅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课文的共性,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地在整个单元的大目标前提下给学生制定正确可行的预习计划。 2. 具体性:在前面提到的整体性原则下,我们也要在通读各篇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它们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预习每篇课文,课前的提示及课后的练习均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因此是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的。而不同文体的文章,或者是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章,它的阅读要求是不相同的。例如记叙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能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就不同了,在做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线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对于小说我们的重点则要放在小说的三要素上。根据不同的文体,设置不同的预习问题。 3. 实用性:实用性具体应该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预习作业布置的目的要明确。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的问题不可能全放在课堂,有些问题因为有了准备,课堂上学起来十分轻松。所以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二是预习作业的量要适中。高中课程多,学生时间有限。问题太多,学生勉强应付,效果反而不好。三是预习作业难度要适中。难度过小,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难度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亦达不到目的。 4. 落实性:凡有布置,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检查落实,看是否完成,看完成的质量如何,也看教者自己布置的内容多少难易是否恰当,以便更好地为下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每次有布置有检查,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如果光布置不检查,或者热一阵冷一阵,也就失去了预习的作用。 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提出问题法 在预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搞不懂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记录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第二天老师再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听课就有针对性,听课效率就可以提高。 4、尝试做题法 对于语文新授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课文,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语文字词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字词很重要,但是学习他是有规律、有步骤的,光看不行,还有动笔练习。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基础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通过近阶段的研究,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进行预习,预习效果良好。 2、少数学生不能真正深入进行预习,提出的问题浅显易懂,提出问题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 3、个别学生不把预习当成重要的作业来完成,甚至不完成。 4、部分家长不闻不问,一学期下来,竟然都不知道有预习这回事。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会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使得研究顺利有效地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