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划总结之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计划总结之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数学计划总结之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 ‎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各种计算中都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对学生加强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呈现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如教学2+4=6这个算式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老师左手拿2根小棒,右手拿4根小棒,合起来有几根小棒?学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合起来数,接着数都可以得到答案,他就会知道2+4=6这个算式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从具体情境出发解决了问题,在富有情趣紧密联系生活的情境中理解了算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资源,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有些学生已能逐一计数或逐一加算,但有关进退位的加减法和整十数的计算还觉得很困难。这是由于进、退位加减法和整十数计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我在教学中,开始较多地利用小棒、计数器等教具来帮助教学,学生感到很新鲜很感兴趣。动态学具操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提供直观支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过渡阶段,运用学具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知认识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思维化,促进了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如在学习拼组图形后,学生就能利用认识的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象房子、机器人、卡车、火箭等,并要学生说出各用了多少个平面图形。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时,学生通过摆小棒发现23+9=32,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可以先算3+9=12,再算12+10=32或先算23+10=33,再算33-1=32等口算方法。如此看来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利用教具和学具来理解算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进位加法时,重点是解决进位的问题。教学时可通过学具操作和教具演示来帮助理解。如:56+27,可让学生摆小棒,一个加数是56,先摆5捆6根,另一个加数是27,再摆2捆7根,然后思考:6加7得13,超过10根,学生会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多3根。50、20和10相加,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对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加深了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  三、重视口算,加强笔算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训练,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口算训练一定要坚持,每节课都要有口算练习,而且要结合数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训练,从基本口算入手,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逐渐运用规律技巧,形成口算基本技能。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兴趣,练习的方法要多样化,趣味化,尽量做到直观、多变、新颖。可利用卡片、口算表、图形、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突出训练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笔算能显示出计算的程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算理,也便于发现和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如教学笔算进位加法时,36+48,书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6加8得14,对齐个位写4,满十向十位进1,在横线上对齐十位点进位点,再算十位3加4再加进上的1得8,对齐十位在横线下写8,最后再等号后填写得数。计算时要求边说边写,强化这种方法和格式,使学生在熟练笔算的基础上形成基本技能。‎ ‎  四、张扬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方法、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推理等思考活动后,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在教学计算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算法,优化算法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评价,通过评价找出最优的方法,张扬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上课时要让学生积极动脑,教师创造一定的机会,采用小组讨论、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的方法,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要做的,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行探究、研讨是体现主体性教学思想的最佳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研讨的空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十几减九”中的“12-9=□”这个例题时,教师结合12个大风车,米老鼠偷走了9个,纸袋里还剩几个大风车这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怎么想的就怎么摆,摆好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流中完善各自的想法。结果全班出现了多种摆法,教师分别让学生到前边说自己的想法,如生1说:“我先把米老鼠偷走的9个风车摆上了,这时我想再摆上几个风车就是12个风车呢?我数了数缺3个,我就又摆了3个风车,这 3个风车就是纸袋里装的。”生2说:“我先摆出12个风车,10个一堆,2个一堆,我从10个一堆里把米老鼠偷走的9个去掉了,剩下1个与2个放在一堆,这时是3个风车了,这3个就是纸袋里装的风车。”生3说:“我先摆出12个风车,从12个风车中把米老鼠偷的9个去掉,还剩3个,我想,这纸袋里装的一定是3个风车。”生4说:“‎ 我先摆出12个风车,再一个一个地去掉,去掉 9个,还剩3个,这3个准是纸袋里装的3个风车。”教师对以上几种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后,重点让学生对生1生2两种方法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12-9的两种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让学生摆──交流──汇报──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给了他们充分的探究、研讨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自己获得了12-9的算法。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新课程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只有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数学化,进而再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全身投入数学学习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