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有感四篇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感悟四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有感四篇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感悟四篇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有感四篇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感悟四篇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有感四篇 ‎【篇一】‎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目前来看,脱贫攻坚总体成效是明显的,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全力冲刺阶段,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作风过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特别是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始终,锚定既定目标,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狠下绣花功夫,拿出过硬本领,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短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长点。‎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所谓民生,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等,主要包括了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第二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基础性的基本权利;第三个层面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四是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社保是民生之基,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福祉。社会保障是群众生活的“安全网”,它能够确保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之依、民生之福。我们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二】‎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就当前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同时文章也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强弱项、补短板,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一是当好“排雷员”精准排查问题。落实好“四逐四准”机制,开展问题大普查,逐人逐户进行排查问题问题,确保问题全面排查精准,不漏一户一人问题,全面精准查问题。只有精准排查问题,全面发现问题,当好问题“排雷员”,真正停下步子,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敢于发现问题,才能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二是当好“情报员”精准报告问题。精准研判问题,敢于上报问题,敢于自揭弱项、短板和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不隐藏、不瞒报,当好问题“情报员”、精准上报情况,当好领导的千里眼、顺风耳,为领导知民情、解民意,了解情况,制定措施提供搭好桥梁,真正当好群众“贴心人”。‎ 三是当好“销号员”精准解决问题。一切计划不落实都是空的,一切理想不落实处都是空想,针对查出的问题、短板,精准制定措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补齐短板,解决好群众心急心忧之事,补齐短板弱项,打好问题歼灭战。以产业稳群众增收,以就业保群众稳定。确保群众一达标四保障无问题,衣食无忧,心有所向,真正为民所想,为民谋利,为民所忧!‎ 四是当好“战斗员”精准攻坚问题。只要肯琢磨,办法总比问题多。作为基层干部,是最直接和我们广大群众接触,最直接反映群众心声,是群众意愿的“晴雨表”,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问题不少,困难不小,时间紧迫,但我们要相信,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没有打败不了的困难,只要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结力量和资源,攻克难关是势在必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大势所趋。‎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要聚焦短板问题,实施精准攻坚问题,打好问题歼灭战,完成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满分答好脱贫攻坚试卷,同步完善答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试卷!‎ ‎【篇三】‎ ‎2020年6月1日《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国的生产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但并不影响总体上向好发展的趋势。而结合巴马县的发展来看,巴马在这次疫情期间,在县委领导下,采取早防控、严要求,有效的防范了疫情,目前是0感染。全县旅游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它产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巴马县是贫困县,发展较落后,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占66%,巴马县要尽快到达全区的平均水平,必须要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抓住深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同时要保护好生态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巴马县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本钱之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巴马县于2019年脱贫,目前主要还存在老弱病残等贫困人口,进行低保兜底补助,同时号召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爱心支援,保障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乡村居民的医疗、教育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虽然巴马县已经脱贫,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在县委的领导下,清楚的认识了当前的短板和不足,形成了良好预期,坚定发展信心。巴马县如今明确了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奋斗已成为巴马发展的主旋律,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未来的几年里,巴马的短板将会得到进一步补齐,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 ‎【篇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强调了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得到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同时文章中指出了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三对关系并找准工作方向,一是要把握好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关系。在找准补短板的方向后,我们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对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这一方面来看,要聚焦于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着重解决看病难、看不上病、孩子辍学、危房改造、饮书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区域”方面来看,要紧盯深度贫困地区,根据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从“领域”方面来看,补短板要着重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 文章中指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四项要求,一是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是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是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补短板是硬任务,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要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认真履行职责、咬定目标、不断奋斗,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实施精准攻坚,同全国人民一起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感悟四篇 ‎【篇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充分而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是国家长治久安、稳定繁荣的根本保证。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将“全面深化改革”这步棋走好走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中国之制”解码“中国之治”,给出了全世界坚定而独到的回答。‎ 当好一名改革的弄潮儿,保持定力和勇于创新同样重要。一个国家的体制机制犹如参天大树深植于土壤的根系,改革可以改变根系的走向,但不能斩断制度的源头。历史证明,只有站在成熟稳定国家制度肩膀上的改革,才更有前进的底气和试错的可能。‎ 翻阅文献,“善治”一词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正善治”。 《道德经》最早系统性的提出了“善治”的社会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善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下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他不再限于政府的管理能力,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准。社会的治理者,必须重视民生;不可与民争利,在利益面前要将自己摆在最后;管理民众时,管理者一定要起好表率作用;要“居其实不居其华”,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另外,现代社会“善治”的概念比传统的“善政”的使用范围更大。善治,不受政府范围的限制。公司也需要善治,社区也需要善治,地区也需要善治,国家也需要善治,国际社会也需要善治。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在全球化时代需要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这一新的公共权威和秩序,只能用善治来实现。善治是民主化进程的必要后果。民主化的基本意义之一是政治权利日益从政治国家返还于公民社会。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善治,是社会和谐、高度文明、高度发展的一种体现。‎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首先审议了《关于2019年中央政治局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的报告》和《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的报告》。说白了就是责任到岗、到人,提高办事效率,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也就是一种善治的体现。我们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对照要求进行自我检查,明确职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此次会议强调了七项重内容,分别是: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情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情况。履行责任、担当作为情况。牢记宗旨、为民服务情况。带头维护制度权威、提高治理能力情况。秉公用权、清正廉洁情况。结合分管工作乃至党和国家全局性重点工作谈考虑和设想。‎ 会议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善治的一种体现,强调治理核心是善治的基础。我们要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紧密团结统一在党中央的周围,才能更好地执行决策、方针,提高办事效率,实现善治的目的。‎ 面对大局面之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作出一系列重大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策略,而这一切都在体现社会主义社会最广大的人民集体善治的一种形式。‎ 我们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担当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能力,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把党和国家工作做得更好。实现政府善治,社会善治,公民参与,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善治的实现,需要我们集体的努力和付出,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责任,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义务,只有这样祖国才会强大,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都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艰难险阻,列如国内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社会诚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相当多。 从社会基本矛盾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 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同时,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同时,要鼓励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 ‎【篇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更好认识国情,了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在改革中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把改革引向深入、推向前进。‎ 一、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源,不能在思想观念中去寻找,只能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只能聚焦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改革的整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过去的改革是单项突破,从农村起步,并逐渐扩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开始,并逐渐扩展到政治体制。现在的改革是整体推进,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关系,既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也要发挥其他各种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既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要促进人本身的发展,注重治理能力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人民性。‎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实践活动解释历史,说到底就是用劳动人民解释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必须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与公平正义价值观是一致的。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地位,必须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不断实现维护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篇四】‎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把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列在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方案第一条,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其他监督相贯通的监察合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经显示出多方面成效。‎ 一是有利于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把行政监察部门、预防腐败机构和检察机关反腐败相关职责进行整合,解决了过去监察范围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优化了反腐败资源配置,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是有利于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我们把所有行使公权力人员纳入统一监督的范围,解决了过去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不同步、部分行使公权力人员处于监督之外的问题,实现了对公权力监督和反腐败的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有利于坚持标本兼治、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新体制的治理效能,收拢五指,重拳出击,不敢腐的震慑效应充分显现,一批腐败分子投案自首,标本兼治综合效应更加凸显。‎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法,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