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浅探德育和育德共同发展
班主任论文之浅探德育和育德共同发展 一、德育是一门行为课 下面我们讲关于德育和育德的思考,先讲第一个问题,德育是一门行为课。 在学校里头如何实施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通常都是用关于如何做事的教育一样的办法,通过课程教学进行知识传授,因此在我国高校,就产生了所谓“两课”的建制。 所谓两课,就是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保证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两课”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两课的质量只能提高,不能下滑,这是坚定不移的立场,鲜明彻亮的观点,永远高扬的旗帜。否则就不叫社会主义教育,就不叫社会主义办学。然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必须弄明白:德育又叫做育德,它不是说教,而是品行筑垒,其基本途径不是课堂讲授,而是行为示范。行正为范,见贤思齐,这是育德的根本方法。教育反腐,既是生动的品行教育,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举措。 我们来回忆一下,自从设置了德育课程以来,德育课只是课堂讲授和学生临考的一门知识课程而已,就是讲授和临考嘛,它对学生的思想内化,融入品德,提高做人境界,奠定服务民众的心灵,炼就见义勇为的大节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可以去调查,可以去问卷,也可以测试。别的不论,发生在考场中的“枪手”事件,买卖学历学位的交易,甚至凶杀致人死命的大案,都相继发生,骇人听闻。其中固然应该多从管理上寻找原因,但与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品德教育不无关系。 行正为范,见贤思齐,这是古训,讲出了品德教育全靠行为熏陶、不凭嘴巴说教的真谛。“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的名言。虽然外界会把某个口号当作旗帜去识别某个政党或者某个社团,但是,一旦跟着这面旗帜走过一段行程以后,只要看清这个举旗人的所作所为和打在这个举旗人臀部的那个印迹,立即就会作出去留的判断并采取相应行动。这是历史和现状的真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批判”这一章中,在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这一节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因为当时,也就是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种时髦,大家都打出来,其中就有封建主义者,封建主义头子也打社会主义的旗帜,而且是拿着讨米袋,在讨米袋上绣上“社会主义”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吸引一批要饭吃的人跟着他跑。但是一旦跟着他跑的人看到这个举旗人的臀部打上的是封建印章以后,立即就哄堂一笑,纷纷离去。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说的话啊,今天不还是这样嘛。也许我们某个人可以举一个旗,可以暂时纠集一批人跟着他跑,但是跟着他跑的人只要发现了他臀部上印的章子是肮脏的,不是照样就哄堂一笑,就离开了他嘛。 为什么“孟母三迁” ?为的是给孟子提供一个仿效的楷模。孟子开始是住在卖肉的店子旁边,孟母看到孟子天天学做生意,去称称杆,很痛心啊,就搬家了。搬到哪里啊?搬到一个荒郊野外,满是坟堆的地方。结果那个地方天天有人去朝拜,吹吹唱唱,孟子又跟着人家吹吹唱唱,不思读书,不思习文啊,就是学当吹鼓手。孟母又搬家了。第三次搬到哪里啊?搬到学校旁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些人的行为融入环境中就成了改变另一些人的色彩的染缸。为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啊,因为崇高不仅使人感受到美,而且由于悲壮而令人感动,从而叫人把这种崇高输入血液或流进心田,感化成崇高的再生或复造。 反映论当中有一条千真万确的准则,说尝到的梨子的味道比书本中描述的梨子的滋味要具体得多,真实得多,因而才是可信的。所以,唯物论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的著名论断,并因而与唯名论划清了界限。 当然,反映论也不是经验论。我们不会重复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错误,也不会把理性排斥在行动指导之外。因此,名垂青史的先正贤良、民众口碑的英模公仆都是我们效法的风范和敬仰的样板,用他们的品德找自己的差距,用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奋进,永远是不枯竭的思想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