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历史论文之《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丽水二中 应晓燕 【摘 要】:历史课堂并不能盲目地模仿《百家讲坛》中的学术明星们。然而同为传播历史知识的渠道,《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它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栏目的独特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的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这反映到历史教学上,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上,简单的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借鉴《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词】:百家讲坛 历史教学有效性 有一次活动课,我给学生播放了《百家讲坛》中王立群读史记之《太后干政》的一段视频,学生的观看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甚至是一位平时上课经常打盹的学生,也饶有兴致地边看边问:“窦太后是谁啊,黄老思想是不是道家思想,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啊?”,最后甚至还对我说:“老师,如果您上课也像王立群一样,该多好啊。我肯定不会开小差。” 这一句玩笑似的话引起了我对《百家讲坛》和怎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在2006年浙江省的全面推开。我看到广大教育界同仁们在理论上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而我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也认识到作为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只有更新观念、构建教学新思维,让历史教研、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为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担负起新世纪赋予历史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次活动课上这位后进生的一个随意问题,引发了我对《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学术界对此研究甚多。对于《百家讲坛》,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央视的一个名牌栏目,从2001年到2009年,几年来该栏目几经改版,从反响平平到站稳脚跟再到火爆荧屏。特别是《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易中天等人开创的“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为百姓喜闻乐见。它的成功在历史教学静寂的湖面上掀起狂澜,引起了许多历史老师的深思,许多教育界同仁,认为历史教师应该抛弃那种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应该像《百家讲坛》里的学术明星一样讲历史。对此种说法,我并不敢完全的苟同:《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应全面看待: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高中历史教师不可能一味模仿《百家讲坛》里的学术明星;另一方面《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对中学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百家讲坛》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差异1、《百家讲坛》的“说史”方式与新课程下历史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不符《百家讲坛》通过5年的摸索,终于开创出了“ 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声情并茂,激情四射,条理清晰,思维缜密,论从史出,推断严谨……”的“说史”新方式,《百家讲坛》的学者们尝试着通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历史事实的详细讲解与深刻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来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让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圈, 达到普及人文历史知识的目的,从而为百姓喜闻乐见。这对于一群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观众而言,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和对探索历史真相的好奇心。但是在这种“说史”新方式的讲坛形式下,观众成为了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讲座者和观众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所以这种方法上和形式上的“说史”新方式,在实质上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观是不符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在教学中就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学生观理念: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意味着在教学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这种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求知欲极强,判断能力有限的孩子,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警惕一味模仿《百家讲坛》的“说史”新方式的讲坛形式,而应体现新课程新理念,从而提高历史课题教学的有效性。2、《百家讲坛》栏目的定位目标与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同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取决于科学合理的栏目定位,《百家讲坛》栏目的宗旨是:“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让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圈,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详细讲解与深刻解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来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使精英文化大众化,达到普及人文历史知识的目的。但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与能力”,它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二是“过程与方法”,它的提出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强调对历史的认识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强调人的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塑造,这些观念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三个维度的完成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了这三个维度的落实,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围绕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学。相反,单一的指导中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让他们解读很多成人都不能准确理解的知识则是历史教学的大忌。3、《百家讲坛》的选题与历史教学的主题不同2005年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观众反应强烈,本来并不被看好的《百家讲坛》收视率开始一路飙升,最高收视率竟达0.57%,一跃成为科教频道收视率最高的栏目。《百家讲坛》栏目经此成功后似乎“豁然开朗” ,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从此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道路。特别体现在节目的制作体裁上,从此抛弃了以往高深的科学尖端的领域,而是从大众的角度考虑,主要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典籍领域选材,集中于历代皇帝宰相,神仙鬼怪等。有人做过统计,从2004年第二次改版后,自然科学,经济,时政等话题被大部分压缩,以至于到2006年基本不存在,而历史解密和解读文学经典作品已占到83%。此后,《百家讲坛》成了《百家人物》,内容基本上都是历史人物,而且在讲座中很少全面详尽地介绍历史背景,只是由人及事,以人代史。《百家讲坛》所邀请的多是在该课题领域研究深入的专家学者,这样的条件决定了专家可以通过解读来引发观众思考,并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发表个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见解越独到有理,观众越是欣赏。如易中天之所以选择《三国》,一来是自己对东汉历史和三国这一领域感兴趣,二来这个题材既权威又大众化,因为其中角色的角逐、勾心斗角正是时下陷入滚滚红尘中的现代人最为困惑,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然而历史教学却并非如此,我个人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主题应该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而应该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① 而每一堂历史课程可以有具体的教学主题,但它必须是是为了这一最高主题进行教学。要实现这一教学主题,在教学中就必须把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历史价值观。从而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从上述三个方面看来,《百家讲坛》的表现艺术与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线教师并不能盲目地模仿《百家讲坛》中的学术明星们。然而同为传播历史知识的渠道,《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在理性思维下需要从《百家讲坛》这些学者们身上学习并借鉴一哪些东西?二、《百家讲坛》的独特表现艺术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启示《百家讲坛》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栏目的独特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的核心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准确定位(受众即市场),《百家讲坛》以“拥有初高中学历的成年人”为该栏目的受众群体,从制片人、编导到主讲者都十分看重受众群体的兴趣和需要,从选题到演讲风格都是根据受众群体的需要不断调整,受到了社会强烈的反响。我认为它此方面的成功反映到历史教学上,非常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呢,在课堂教学上,有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简单的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而《百家讲坛》的成功引起我深思:怎样借鉴《百家讲坛》的 独特表现艺术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百家讲坛》表现艺术之一是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演讲方式:以悬念始,以悬念终。《百家讲坛》根据演讲的内容首先设置一个总的悬念,通过节目播出前的预告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在具体讲述中又设置层层的悬念,随着演讲的推移,演讲者一层一层拨开迷雾,在每讲的最后又会留一个悬念。实际上,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高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就出现了问题。”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③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比如:讲授《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课的结束语时,我的处理方式是:“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林则徐、魏源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开始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使一些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在为这一目的而努力。但均告失败。那么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呢,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展开怎样的探索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就会预习下一节课《新文化运动》。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 ④ 所以,历史应是真实的,它不等于戏说;历史是客观多样的,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就不要脸谱化;历史不是僵死的,上课就不要一副苦瓜脸,让学生看了打瞌睡;中学阶段属基础教育,不是要培养某方面的专家,历史教学就要把握教材的轻重难易,活的历史才受学生欢迎,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课堂教学过程情境化 《百家讲坛》表现艺术之二是演讲过程中呈现的“场景生动化”的特色。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情景表演和精彩的现代多媒体技术等。《百家讲坛》中的学术明星在演讲中普遍采用极富艺术性的表述语言和极具精彩的表达方式,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经典的解读,不是正襟危坐,故作高深,而是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导观众去感受历史文化经典丰富的内涵。他们的这种独特表现形式在借助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下,大大增加了《百家讲坛》的吸引力。这种形式以易中天为代表,在演讲过程中他擅长综合运用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非语言符号如形体动作和服饰道具。例如:称韩信为“待业青年”,讲汉代的“诺”相当于现代的“OK”等,又一次易中天讲汉朝的一个礼仪“避席”时,为了让听众能理解,竟然当场做起示范。这样的例子在易中天的讲堂上经常出现。虽然课堂教学与面向公众媒体的讲座有很大不同,但讲坛上的讲学者的“生动化场景” 带给人们一种愉悦,一种吸引,对课堂教学有很好地借鉴作用。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一上课就昏昏欲睡,但如果让他们看《百家讲坛》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历史课照本宣科,把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了教条,而《百家讲坛》却以其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所谓好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标准有很多,但首要的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用优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反映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时,做到环环相扣。第一步:老师展示预先收集好的四张体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的邮票或者图片等(也可以布置学生自己收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整理和总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第二步:出示周恩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手写文字稿复印件,和周恩来出席日内瓦和万隆会议的影音文件和材料文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的深刻内涵和意义。第三步:出示新旧中国外交状况的差异性的图片或影音文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新中国会取得较大的外交成果,从而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第四步:通过第三步到第一步的回顾总结,大部分学生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方针以“一边倒” 为主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教师准备的背景资料,探究并解决该问题。至此,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束这一节课,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3、课堂教学重心明朗化《百家讲坛》表现艺术之三是栏目的准确定位和恰当的选题思路,这铸就了该栏目辉煌的收视率。《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在2005年左右起死回生,就是因为找到了栏目的准确定位,确定了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 ,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而在选题上,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因为文学、历史这样的题材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通过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传达出感性的视听效果,更容易被一般的民众所接受。主讲者每一讲的主题都很明确,演讲过程中利用穿插故事、情景再现、设置悬念、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方法来提高所讲内容的趣味性,而一切都为其主题服务。使《百家讲坛》广受民众欢迎。《百家讲坛》的这种准确定位和恰当的选题思路对历史教学的教学重心的设定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诚然,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开始重视历史课的史鉴作用、思考一节课的教学重心的同时,教学重心的设定和实施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教学重心前后贯彻不一,学生无法把握学习重点,学习效果差;如教学重心牵制学生思维,教师只把学生引到既定思路上来,学生丧失话语权,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如教学重心与现实相离,教与学脱节,师生共同探究的气氛不浓等等。这些都使得原本精彩的历史课黯然失色。教学重心的合理设置,是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有一批历史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通过探究历史的人文内涵,追求个性化的教学,使历史课变得越来越生动。我认为把生命教育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鲜亮主题,这主要居于历史教师的责任、历史教学的内容、历史教学的过程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者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要求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高中历史课程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 “养料”。所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外,还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就是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⑤。所以教师在设定教学重心时,要考虑到历史的让人向善,教人求真、促人反思的教育功能。其次: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成人。历史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思维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为总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上,重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以文明史的内容为载体,促进学生成人。最后: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成人。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互动性、开放性和民主性,而不应该体现出教师的话语霸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怎样的一个角色?要树立新课程中的教师观: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工程师”,而是像苏格拉底倡导的“ 助产士”;不再是教学活动中惟一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气氛的维持者;不再是操纵教学的决定者,也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而是在学习活动中与学生相互平等。⑥教师在设定和实施教学重心时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让学生多说、多问、多参与、多交流、多合作;教师多启发、多引导、多鼓励、多反思、多研究,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总之,教学重心的设定,是追求高质量历史课的重要措施之一。科学地设定教学重心,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透历史的奥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百家讲坛》的成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听懂历史说话是一种巨大的才智”⑦。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我们没有理由观望等待,我们应尽快修炼史德,精通史观,渊深学说,积淀史功,提升修养,努力拓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渠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学科素养,人文素养方面都能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资料】:①朱汉国、王思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②[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榘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③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④ 李大钊,《史学要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 198页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⑥张桂春 《简论建构主义教师观》,载《教育科学》2006.1,P49⑦钱乘旦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1,P47、48⑧参考论文:《论高中历史课教学重心的设定和实施策略》作者:陈国清、周崴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 作者:徐颖瑛《与中学历史教学》 作者:阮大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