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x区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
x 区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 根据 ** 区 “十一五” 规划工作要求, 以“加大科技事业发展力度, 积极培育创新载体” 的工作重点为内容, 为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通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建设产 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提升 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区在“十一五 ”期间,科技综合实力 取得跨越式发展,现确定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及举措: 一、参与重 大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方 略: 根据“十一五”规划及“科教兴区”规划纲要要求,参与上海 市产业化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建设, 重点确定并攻克一批符合我区产业 导向,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共性技术和标准技术,使我区输配电、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 药、农产品深加工、游艇产业、物流装备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 科技创新基金计划项目、 高新技术成果项目、 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 为引导,实施并转化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高科技项目。 行动目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以 2%的速度递增, 到 xx 年,达到 65 以上。 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500项, 到目标年累计实现产值 10 亿元, 优化区域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 增加科研投入,壮大实力,拓展市场。创国家级、上海市名牌和著名 商标 30 项; 专利申请达到 3000 件以上。 规模企业每万元产值消耗能 源折标煤为 0.15 吨,比“十五”末下降 27.3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 企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主要措施: 1 、瞄准先进适用技术, 加强对本区高技术产业有决定意义的技术 预见和技术创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实施有利于推进 ** 经济加速 发展的科技项目计划, 加快产业链间互补整合, 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 技术和最新成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 2 、根据我区产业导向,围绕新能源、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生物 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拓宽技术创新源头,加快产品开发和 技术攻关, 注重科技进步贡献比重大, 对经济支撑力度大的项目的实 施。 3 、在科技项目层次上廓清、层次、等级,以国家、市、区三级创 新基金计划项目、 高新技术成果项目、 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为引导, 通过财政资金及企业投入共同作用, 扶持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 先进的高科技项目, 加强科技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引进、吸收、消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实施能力、规模经营能 力、市场竞争能力。 4 、加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在 技术改进、管理方式、质量控制、市场渠道等内容的完善和进步,树 立科学管理、 科技进步的企业发展观。 对承担项目的主要科技人员创 造宽松工作和生活环境, 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激励他们的持续创新蕴 能。 二、依托产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批技术研究中心、重点 实验室。 方略: 根据我区的产业坐落格局,在各大开发区、制造业基地、产业园 注重规模企业的科技创新程度的提升, 抓紧引进和建设一批企业技术 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工程研究中心等,特别是以上 海化工区 ** 分区、上海综合工业区(光仪电产业园区)、闵行出口加 工区内大企业为重点, 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建设。 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使技术中心真正成为企业新产 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心、产品和技术发展的决策咨询中心、产学 研联合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和人才凝聚中心。 依托海湾大学园区等知 识创新区建设,推动“三区联动”合作体系建立,积极研制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为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行动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 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创新活动 的主体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在我区形成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创 建国家级、市级、 区级技术中心达到 20 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35 以 上,规模企业科技开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3 以上。 主要措施: 1 .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 企业领导者具有较强 的技术创新意识、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2 .衡量和建立主营能力强、效益好的企业档案库 ,将其纳入创 建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育序列。进而确保新产品利润占企业总利润的 30 以上,资产负债率 60 以下。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 收入的 1 以上,保证逐年增加企业研发费用及中心建设经费。 3 .鼓励企业建立具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工程 技术人员队伍, 能够承担企业研究开发和新产品试制任务, 企业研发 中心人数一般占 企业职工总数的 10 以上, 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 能低于企业研发中心总人数的 5。 4 .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技术中心具备研发、中试、工程化研究所需的仪器、场地、设备、检 测等科研设施,有为企业更新换代、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条件。 三、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扶持 若干科技“小巨人”。 方略: 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我区 “四、 六、 七”产业布局特征,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 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数字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 能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 建立布 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挖掘、培育扶持科技型、 实业型、有效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发展这支重要的经济和 科技力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营销机制,促进科技企业 在我区形成星罗棋布的覆盖, 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技术 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行动目标: 到 xx 年,市、 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 200 家,实现销售额 200 亿。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 35%以上, 高新技 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 5%以上,形成特色鲜 明、优势突出、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要措施: 1 、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 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 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 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 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 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 入本土特色的创新, 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 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 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 、塑造产值高、 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创造条件使高科技 “领 军”企业脱颖而出。到 xx 年以数家高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先 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 高新技术领域, 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 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 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 、培育科技 “小巨人” 企业。 将区内重点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 每年滚动扶持 10 家以上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对在实施期 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 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 xx 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 3 年时间使每家企业实现产值翻一番,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 先进、 市场定位准确、 竞争力明显、 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规模企业。 四、 完善科技服务平台, 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设。 方略: 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发展,有利于其成为新型工业化先 导区、 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更 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应沿着科技成果“孵化、 转化、产业化”的路线图,着力为之,上下联动,合力打造核心科技 竞争力,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行动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 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 xx 年争取基地高转项目年销售 额达 10 亿元以上,在基地内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 化骨干企业。 放大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的抚育作用, 以此为基础加快 启动实施“上海市现代农业服务区”工程,使之成为集现代农业技术 的科研开发、技术测试、成果孵化、产业聚集、配套服务多元一体的 载体。 主要措施: 1 .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市区联动,政策倾斜,创造和基地发展 相配套的各种优越条件。 吸引符合优质科技项目向基地集聚, 顺利实 施产业化。 2 .利用各类高新产业向市郊转移的时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集 聚一批重点成果注入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知识集 聚、人才集聚,突出特色,建设产业链。 3 .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跟 踪产业导向, 注重项目成熟度、 市场前景以及与优势产业相衔接的程 度,追求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4 .建立专业服务体系和网络, 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 主动服务、解决困难,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为企业提供热 情、高效、快速的个性化服务。 5 .探索基地 资本 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 提升企业的科技要 素和科技创新动力,鼓励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 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 内容仅供参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