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古诗文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论文之古诗文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 南师附小 黄茜 摘 要: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作文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教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古诗教学 作文教学 一、前言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歌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的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诗歌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教学内容。大致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语文教材极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四绝” ,如洛宾王的《咏鹅》,李绅的《锄禾》,白居易的《草》(前四句),张俞的《蚕妇》。而选入教材的古诗,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真正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1] 作文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是一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叙描写能力。如果能够把作文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教学中,或者说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这不是达到学习运用语言的目的了吗?力图寻找出这样一条途径为小学高年级的语言教学提供若干思考。 二、我国作文教学现状 在我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下几类问题 (一)起步较晚。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作文教学的训练,到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起步较晚。 (二)坡度陡。作文教学应当是由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长期以来,一二年级忽视说话以及写话训练,三年级开始就拼命搞命题作文,坡度太陡,学生望而生畏。 (三)无计划。作文教学缺乏专门的教材,现行语文教材将作文训练散编在各个单元中,教师对其系统性理解不够,各年级之间的衔接也是往往存在着困难。 (四)不得法。教师在讲授时,通常只是讲述写作理论,不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方面的困难,不注重教授学生观察方法,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流于空乏。作文教学的不得法,不仅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而且也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作文教学造成学生种种的心理障碍,如记忆型心理障碍、趋同化心理障碍、挫折感心理障碍等。 三、对策--古诗作文化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3、小学五年级学生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过度性言语表达形态: (1)抄录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对外部言语(阅读书报或听讲)的机械抄录,是比较被动的言语,会出现张冠李戴、文不对题的情况。 (2)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在其抄录的整段整篇文章中加进一句半句话或者一二个词语。这种表达形态初步经过思考和内部言语的活动,一般不存在“抄录型”的错误。 (3)写话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学生内部言语“自白”,缺乏语言逻辑要求,近似口语在对话时的原始的直译,表现为语句的简明及重复。 (4)写作型言语表达形态。这是一种合乎语言逻辑要求的书面语言,它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内部语言充分加工完成的。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1、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2、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如与《草》相同的,学生可以选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孟夏已临,而于山寺中,春又重来。这种感想转入到《草》中,野火焚尽,生命复还,赞美再生的乐趣,歌颂生命,不是又富有新的意义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 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4、缩写“自然作文” 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临安一个字,捻断数千茎”。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诗歌作文化”的意义 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而今,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在文学中已经不是占有主流形式了,而且在教育领域中它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位置。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五、结语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诗歌作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或许,“诗歌作文化”真的能为广大教育工提供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呢。 参考书目 [1]周一贯 《文体各异 教法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漫笔》P49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4.11 朱作仁 《语文教育心理学》P179 P371-373 P368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8 包全杰 《作文循序教学法》 P2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8 [10]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P6P33P35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5 谢先模 徐冰云 《语文教学法集锦》P87-91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