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管理经验总结材料五篇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干部管理经验总结材料五篇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干部管理经验总结材料五篇与校园文化建 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干部管理经验总结材料五篇 【篇一】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年轻干部是伟 大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是继承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要力量。人生之路悠远,人生之路漫漫,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成就什 么样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组织 培养,二靠自身努力。成长之路千万条,找准方向第一条,作为新时 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找准成长之路的正确方向,努力做 到在成长路上不迷失、不激进、不脱轨,坚守爱民情怀,秉持勤学法 宝,发扬实干之风,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干出 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考验的实绩。 握“勤学”之笔,书“理想”之章。“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事 有所成则学有所成。”我们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学习是推进党员干 部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涵养 政治定力、练就政治慧眼、锻造品质修养。要将新思想、新理论运用 到实践当中去,活化到工作中来,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实践、指导 工作。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作与学习和相结合,把工作任务 和个人职责摆进去,学思结合、学用贯通。坚持向领导、同事多学习 先进的、好的工作方法,多向业务部门学习主义知识,更要向基层一 线学习解决问题的好举措、好办法。知识无涯,学无止境,要在学习 中纠偏差、正方向、促工作,在进步中强化思路、获取方法、升化境 界。要改造灵魂而不是只武装嘴巴,要掌握真理要义而不是断章取义, 要知行合一而不是学用脱节。 提“勇气”之墨,临“厚积”之赋。“畏难苟安则难,知难而上 则易”,“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长期生活在和平年 代的年轻干部,没了烽火硝烟的磨砺、少了生死存亡的考验、缺了舍 我其谁的锤炼,很容易产生养尊处优、拈轻怕重、居高临下的娇气心 态。“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成长的“黄金期”,年轻干部 要想练就真本领,就必须勇于攻坚克难,“斗一斗”怕苦怕累的娇气。 要主动走出“温室”,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 务群众的最前沿锤炼作风、磨砺党性、提高本领。要下到基层“墩墩 苗”,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练就关 键时刻冲得出、顶得上、挑得起的真本领、硬功夫。以“偏向虎山行” 的克难勇气,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调“砥砺”之色,绘“担当”之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疫情面前,年轻干部用行动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 合格答卷,实践证明,他们是堪当大任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广大 年轻干部要把准时代坐标,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浪潮、国家进步、 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涵养好“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思想境界,也要砥砺出“做好份内事,多 做份外事”的行动自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地把各项工 作落到实处,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长河中,以奋斗绘 就青春底色,在逐梦的路上行稳致远。 【篇二】 为加快推进牧区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牧区振兴,从 10 月中旬 开始,****举办大规模“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助推牧区现代化建设”专 题培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设计课程、丰富学习形式等措施, 切实保证牧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理论上有新进步、思想上有新收获、 党性上有新增强、能力上有新提升。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培训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严格按照盟委 组织部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印发《关于开展“提升干部群众 素质助推牧区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由旗委组织部牵头 抓总,充分发挥党校、农牧业等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 工作合力。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组织实施原则,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 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采取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定期听取汇 报、协调解决问题等措施,并将此次教育培训工作列入基层党组织建 设、基层社会治理考评体系,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确保对牧区 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全覆盖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筑牢基层 党组织战斗堡垒。 精心设计课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转变思想观 念、提升能力素质、打造新时代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和新型牧民为目 标,突出抓好党性党风教育、能力素质教育、民主法治教育、民族团 结教育等“四堂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 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纪律处分条例、廉洁自律条例、牧区基层党建、 嘎查“两委”换届选举、现代畜牧业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惠农 惠牧政策等内容,针对苏木镇领导班子、嘎查“两委”正职、党员中 心户、牧民党员、牧民群众等不同的培训对象,精准安排设置授课内 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丰富授课形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旗委 党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旗委组织部负责举办 5 期专题示范培训班,旗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举办 2 期党员中心户(牧业 示范户)专题培训班,邀请**农业大学、盟委党校、旗委党校、**职 业学院专家老师进行理论授课,全程设置班会、晨练、主题讨论和能 力拓展等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各苏木镇、各 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嘎查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中心户活动阵地等教育培 训基地,通过邀请宣讲团、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致富带头人等 深入牧区进行宣讲,提供和使用实用性较强的蒙文教材和学习资料, 利用新闻媒体制作相关节目内容,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现场问答、 互动交流等形式,切实提升教育培训效果。截止目前,已举办“提升 干部群众素质提升牧区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共 7 期,培训牧区党员 干部群众 700 余人。 【篇三】 今年以来,**市**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培训资源,聚焦全旗发展 需要和干部成长需求,在创新干部人才教育培训方式和加大教育培训 力度上双管齐下,精准确定培训对象,确保培训主题与干部岗位相吻 合,通过集中培训、在线学习、赴外考察、自主学习等方式,分层次、 多渠道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截至目前, 全旗共举办各类干部教育培训 180 余期,累计培训干部 2 万余人次, 其中,各地区部门单位自主培训 140 余期、8000 余人次。 抓牢党性锤炼“牛鼻子”,突出思想政治培训。一是强化思想教 育筑防线。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要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干部大讲堂”2 期。举办新任职科 级干部、年轻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精心挑选包括政治理论、 党性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内容的网络课程 40 学 时,通过“鄂温克党建”网开展线上培训,共参训 130 余人。二强 化全员培训提素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扎实推进公务员培 训,在线上,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将参训情况与公务员年度考核、评 优晋级相挂钩,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在线下,举办集中培训,邀 请市、旗两级党校教师进行授课,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实现 1300 余 名公务员全覆盖。三是强化日常教育促自律。不断深化“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 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不断强化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 力。录制 5 期“在线微党课”,发布至旗广电网络电视端《先锋之窗》 栏目、微信公众号等,实行线上培训。采取“党课直播”、微信线上 授课等方式,培训党员 5000 余人次。 聚焦脱贫攻坚“硬骨头”,突出业务水平培训。一是注重提升思 想认识。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 坚决策部署作为扶贫干部培训必学内容,采取全旗各级理论学习中心 组、“三会一课”、驻村干部周例会学习等形式,广泛组织开展学习, 不断提高扶贫干部的政治站位,强化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理论 武装。今年以来,全旗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 300 余次,各 级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 500 余次。二是注重实现精准培训。将旗级 领导、科级干部、扶贫办干部、驻村干部、嘎查干部、帮扶责任人等 纳入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因人因时施教, 对每个培训班次、培训内容、授课方式等严格把关,精心谋划,开展 “精准化”培训,共开展专题培训 17 班次,培训 2000 余人次。三 是注重提升培训实效。结合每期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开展应知应会测 试,促进扶贫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脱贫政策,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检 验培训成效。同时,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开展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网络 在线答题活动,对成绩不合格的及时反馈派出单位,督促学习提升。 参与线上答题共 600 余人。 坚持分类培训“强基础”,突出能力提升培训。一是提升党务干 部业务能力。积极推进“五化协同”工作部署,分别举办全旗综合党 建业务培训、基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暨基层党建业务培训会等,围 绕“最强党支部”创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及基层党建业 务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推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二是 强化支部书记履职能力。根据党建工作不同领域,有所侧重安排学习 培训内容,分别举办嘎查党组织培训、嘎查“第一书记”专题培训、 “两新”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旗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书记培训等,采 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党 组织书记 500 余人次。三是开展实地观摩学习活动。为基层党组织 书记、党务干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党建开放日”活动,采取 观摩党建活动、展板展示、座谈交流、互动答疑等形式,展示和介绍 示范点党建工作特色亮点和成效,促进相互学习借鉴,提升党建工作 整体水平。“走出去”学习取经,组织党务干部赴先进地区参观考察, 学习借鉴党建工作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找差 距,补短板,切实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年内共开展赴外学习考察 20 余期,500 余人。 【篇四】 **市**市委组织部严格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突出四个坚持, 不断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切实扎紧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围栏。 坚持监督预警,敲响监管“警钟”。严格执行“四个凡提”、《关 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和全程纪实等制度,强化干部“任 前体检”,防止“带病提拔”。坚持提拔必提醒,对新提拔和交流调 整干部进行全覆盖任前谈话,把干部任前谈话和任前廉政考试作为干 部任职监督的第一课,今年以来对新提拔调整的 104 名干部进行任 前谈话,并对新提拔的 34 名干部进行了任前廉政考试。开展领导干 部离任交接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实记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 的财务收支、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和使用情况,充分发挥相关部 门监督作用,筑牢干部离任防腐线,今年共委托审计部门对 4 名部门 正职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坚持抓早抓小,打好监管“预防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组织 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细则》,制定《* *市委组织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操作规程(试行)》, 切实发挥谈心谈话、教育提醒、函询诫勉的作用,做到抓早抓小、抓 苗头抓预防。对在**、举报及其他途径反映的思想、工作、作风、纪 律等方面问题,及时采取提醒谈话、书面函询或诫勉谈话,防止小毛 病演变成大问题。近年来,共对 4 名存在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进行谈话 提醒,对 2 名干部予以函询,对 1 名干部进行诫勉,有效防止小毛 病演变成大问题。 坚持制度约束,织密监管“高压网”。落实组织、纪检、政法、 审计、巡察等多部门联动,形成以党内监督、组织监督、法纪监督、 群众舆论监督为主体的监督网络。畅通“12380”来电、来信、来访、 网络“四位一体”监督举报网络。在处理涉干涉群举报**工作中,注 重坚持群众观点统领工作理念,畅通群众举报渠道,推行受理快速核 查、查实及时反馈机制,构建权责对等、风险可控的闭合监督链条。 今年,与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以及**部门等相关单位共 享信息 30 余条,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干部监督 格局。 坚持严管厚爱,筑牢监管“防火墙”。聚焦担当作为,把“严” 与“爱”统一起来,围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开展精准问 责,倒逼干部担当负责,累计问责领导干部 9 人,提醒谈话 1 人次、 诫勉谈话 1 人次。强化正向激励,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关心关爱干部 等具体措施,全方位为干部添动力、鼓干劲,推动形成重视基层、鼓 励实干的良好氛围,择优晋升公务员职级 86 人次,发放乡镇补贴 9 13 人,共计 600 余万元,进一步激励了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劲头。 【篇五】 近年来,**市**县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 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在培训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作风优良 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实施精准滴培,变“大锅煮”为“分类训”。一是科学设置 班次。实行主体班次办班申报制度,每年年初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各 单位围绕党员干部、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基层干部等培训主体,向县委组织部申报办班计划,经审核后列入全 县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对未列入办班管理的,原则上不允许办班,对 于重复办班的坚决遏制。2018 年以来,共设置全县干部教育培训主 体班次 104 个,培训党员干部、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领导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等 5200 余人次。二是明确重点内容。对于 科级领导干部,以提升理论素养为目的,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 每年对全体科级领导干部开展轮训,学习不同视角下的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基层党员干部,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 层党员干部队伍出发,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 务公开及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为培训重点,使其理想信念更坚定、工 作思路更解放、带富信心更增强。2018 年以来,围绕党的十九大精 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立培训专题 80 余个,开 办科级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全县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农村基层党务干部业务培训班等主体班次共 32 期。三是强化学风建 设。制定完善党校教学工作制度、教务工作制度、教师行为规范、主 体班学员管理制度、主体班学员守则、主体班学员学习考核制度、主 体班课堂纪律、主体班学员廉洁自律条例、主体班学员考勤制度、主 体班学员学籍管理制度、主体班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定制度,并 将培训情况纳入干部评先评优重要内容,强化了培训效果。 二、实施创新助培,变“关起门”为“走出去”。一是出去见世 面。在原有封闭式教学模式基础上,采取开放式教学,把培训对象带 到“门外”学习,带到工厂去讲“经营管理”,带到农业发达地区讲 “科学种田”,确保培训对象学得活、记得住、用得上。2018 以来, 在完成县内培训班次基础上,组织县外培训 10 个班次,其中红旗渠 干部学院 3 期、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 3 期、湖北百步亭社区 1 期,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 3 期,共涉及科级干部 265 人、行政村党 组织书记 104 人。二是在家长才干。充分利用县内教育培训资源, 创新推出了体验式课程、结构化研讨、互动式课堂、讨论式党课、微 党课、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教育培训方式。比如,借助县内移民文化、 红色资源设置教学内容,在南河公园、松漠广场等包含移民和红色元 素的场所进行现场教学。比如,以“小、短、精”为特点开设微党课, 2019 年 7 月 1 日,“全县科级领导干部知识更新培训班(四期)” 全体学员一起开展了庆“七一”微党日活动;制作 6 分钟主创微党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 以双人朗诵+PPT+背景音乐+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受到了广大学 员一致好评。三是网上提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培训需要, 积极探索线上培训。比如,7 月开展了全县 2020 年度党员发展对象 培训班线上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直线连接全县有发展对象的 3 4 个党委和党校,再由党委连接 200 多名发展对象,通过微信群管理 各党委,钉钉群管理全体发展对象,利用线上签到,线下党委组织发 展对象集中学习,实现了线下线上同时管理的混合管理模式,为探索 线上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实施强师带培,变“老面孔”为“新阵容”。一是外部邀。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上级行政学院教授、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增强培训广度、深度。2018 年以来,累计邀请市级以上行政学院教 授、知名专家学者 9 人,开展授课 15 次,为全县干部能力素质提升 提供了强力支持。二是内部培。坚持“广吸纳”的原则,在县内各个 领域、各条战线广泛吸纳党性修养好、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多、授 课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干部、职工、“土专家”等进入授课教师队 伍,为干部培训注入“新鲜血液”。2018 年以来,累计在各领域、 各战线吸纳授课教师 50 余人,讲师团成员根据所在行业领域、单位 业务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了 3 个必修课程、6 个主题课程、17 个选 学专题以及 159 个选学课题,共举办各类培训 30 余场次,从生态保 护、民族团结进步、党纪法规、医疗保健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授课, 为全县 265 名科级干部、312 名行政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理论和 实践指导。三是多方育。为进一步增强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开阔视野, 丰富理论和实践知识。2018 年以来,累计外派教师培训 57 人次, 其中党校专职讲师 13 人次,先后赴中央党校、**党校、红旗渠干部 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 地进行培训,主要学习了党性锻炼与修养、党校系统骨干教师能力素 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体内容,进一步提高了理论素 养和业务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篇一】 一、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农业院校立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重农思想由来已久。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 振兴战略。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农业是落后、贫穷的象征,农业院校 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不够,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或就业中受 到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一些学生“重农、亲农、爱农、务农”的意识 淡薄。农业院校是“三农”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三农”科技水平的 制高点。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农耕文化传播,增强师生 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 提高师生科教兴农的意识,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意识的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农业院校立 足三农,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 2.是农业院校培养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农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任务沉 重而艰巨。传统偏见的影响,农业院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各个环 节困难重重。不少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农业院校,使得招生困难,分 数线比同层次院校要低 30 分左右。部分学生入学后,仍有不同程度 的抵制情绪,缺少学习农业专业的热情,对未来产生迷茫,想办法转 专业或学校。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彰显农耕文化的深厚 底蕴,树立学生学习农业的信心和热情,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未来的农业与农村需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 合型人才,农业院校在自身发展中要注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以优秀 的校园文化培育优秀的“三农”人才,而优秀的“三农”人才必将促 进农业农村的加速发展。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农业院校为国家 培养优秀农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3.是增強农业院校竞争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当前农业院校在高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社会上对于农业 的偏见,农业院校内部也存在信心不足和信念动摇的现象,师生员工 对于学校建设缺乏凝聚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彰显农业院校的办 学特色和文化精髓,展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师生员工对于农 业院校特色发展的理解和认同,统一农业特色发展步调,坚定农业特 色发展信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农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当今 社会取得长远发展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农业院校特色的办学 传统与办学优势,必须以自身发展的特色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的目 标来培养人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结合农业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 优势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发展力量,激励师生开拓进取, 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提高农业院校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 用。 二、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校园文化主流缺特色,农业文化无彰显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单科性大学通过合并和扩 招,发展为综合性大学。由于历史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农业院 校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农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现代化的发展不相适 应,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事业上难有大作为。部分高校在招生、 培养和就业中出现了重重困难。一些农业院校纷纷改名,力求抹去“农 业”字眼,增设热门专业,农科专业纷纷锐减,经济、信息等热门专 业迅速增加,以改善招生和就业情况。以农、林、油、矿、地、水等 为特色的高校,千篇一律地改成理工、科技、工业、工程、经济等热 门字眼的高校,原来体现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校名不复存在。一些农业 院校的校训不体现农,校风不涵盖农,校名不显示农。追求社会时尚 主流文化,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渐边缘化。失去了农业特色的校园 文化,农业院校也在逐渐失去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定位不清晰,认识有偏差 部分农业院校在升级或扩招后,对于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定位不 准确,受到社会教育发展潮流影响,对于自身的农业优势和农业特色 产生怀疑,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脱离了学校实际,引起校园特色文化建 设成效不足。为了在短期内见到成效,过于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善, 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这样重硬文化建设,轻软文化建设,使得校 园文化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忽视了蕴含 的精神文化因素,没有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办学理念进行构建。不 能将农业院校的独到之处体现出来,而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进 行复制或模仿,没有根据农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校园文 化建设。甚至不同的校领导对于学校的定位差异很大,在校园文化建 设中出现矛盾与困惑。部分领导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 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的深远影响,缺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 考。 3.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制度管理,忽视文化熏陶 不少农业院校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非常重视制度的建立, 对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但是没有重视师生对规章制度的认识和理 解,忽视了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忽视了制度本身从主观上对于师生 的文化熏陶。优秀的校园文化应该如春风化雨,净化师生的心灵,激 励学生积极学习,胸怀大志,满怀热情投入到农业专业的学习,激励 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为培养农业人才尽职尽责。优秀的校园文 化能够展现师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观和行为观,增强师生对学 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2.4 校园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不足,缺少参与度 农业院校地理位置一般处于城郊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与学科特点 的特殊性,农业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呈现一定的封闭性。校园文化 建设出于资金紧张、学生安全等原因,一般注重内部建设,局限于师 生内部,缺少与外校的沟通,缺少外部企业和外校人员的参与,学生 与社会接触过少,难以了解社会,当地政府或企业难以对校园文化建 设起到帮扶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宣传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师生及 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信息化背景下,各种庸俗文化及多元 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带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产生动 摇,对农业的偏见,农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弘扬不足,降低了农业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三、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强化农业文化,升华特色精神 首先,课堂教学中加强农业文化教育。专业课教育中不仅重视农 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农业人文精神的灌输。开设《农业文 化史》、《农业科技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业文化的悠久历史。 开设《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课程,培养学生服务三农 的意识和从事农业的信心。其次,结合校史文化、地域文化,弘扬农 业文化。挖掘校史文化中丰厚的资源,传承和创新校史文化,打造自 己的农业文化品牌。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提炼校园文化的特色和目 标,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第三,丰富校园文 化的载体,弘扬特色精神。一是培育农业主题的校园精神,从校风、 校训、校歌、校徽等入手,体现服务农业,献身基层的风貌,凸显农 业文化的精髓,增强农业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升特色精神。二是建 设农业特色的校园环境,对校园环境整体规划,每座建筑和雕塑,每 条道路和标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营造出农业院校的特色。 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营造出生态校园和绿色校园的特色,花草树木 标识出特征和属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农业知识的热爱。校园的 人文景观突出农业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修建校史馆、农业科技馆等。 营造出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挖掘优 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文化要素。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都市型高等农 业院校,1956 年建校,在 62 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立足首都、 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以农为本,唯实求新”的办学 理念。北京农学院以“厚德笃行、博学尚农”的校训精神,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秉承“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 良传统,致力于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率先提出了都市型农业教育的 理念,将传统的农业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践行“把论文写在京郊 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打造都市型农林人才的文化 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全过程,发挥 农业专业特色优势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节。如“三农文 化节”、“植物文化节”、“生物文化节”、“食品文化节”、“宠 物文化节”、“园林文化节”等。将农业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融入 其中。 3.制定特色制度,加强制度文化建設 农业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必要保障。首先, 积极探索特色制度的创建,各项制度中体现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突 出农业特色,把学校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才要求,教风学风等 精神文化融入其中,赋予制度以灵魂。如对于农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的专家给予奖励、对农科专业的学生给予扶持等,把精神文化的要求 与具体制度结合起来,使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也能发挥激励和鼓 舞的作用,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弘扬了农业文化和办学理念,为农 业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其次,有效落实规章制度, 通过奖惩结合,保障师生利益,鼓励农业人才发展创新,构建良好的 制度文化氛围。落实制度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将制度保障与 非制度保障实现互补,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实现互补。通过制度文化, 营造开拓创新、积极钻研的学术氛围与环境,以特色校园文化引领学 生成才。第三,完善校园文化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制度文化发展创 新。通过激励措施的贯彻落实,开展创新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创新 意识和能力,通过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引领,形成农业院校各个学 科与农业特色有效结合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升华农业院校的校园文 化特色。 【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提 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紧靠自身特征,充分认识其自身文化教育薄弱 的现状,加快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掌握文化建设主动权,发挥在 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践相结合,以促进學生道德素养、文化 素质的提升,营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校园氛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 主义文化应在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 今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全球化、先进科学的社 会主义文化。本文拟从高校的有关特征入手,探讨研究新时代背景下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改进方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高校以信息、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学科为主,虽然近些年来许 多高校都设立了人文、经济、管理等学院和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 但此类学院专业在全校中的地位远比不上老牌学院专业。受历史因素 影响,院校的师生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中往往重视学习理论知 识和应用技能,从而产生重学术技能和轻人文素养的矛盾冲突。具体 从文化的四个层次来说[3]:物态文化方面,高校的经费大部分用于 科研仪器采购、技术投资等方面,学校图书馆书籍占首位,文科资料 较少,校园布置“风”,建筑单调,景观呆板,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 氛围,总的来说就是注重基础建设但不同程度忽视人文涵养。制度文 化层面,高校在信息公开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往往都是简单下发通知, 导致学生不解、埋怨等现象,这些现状都反映出高校缺乏文化涵养和 人文精神,组织协调不到位,欠缺联动机制和变通做法。行为文化层 面,各高校都努力建设校园文化,突出特色养成,但不同程度缺少方 法创新。首先是活动形式单一,很多高校的做法还是停留在一些传统 的唱歌跳舞演奏等形式上,活动效果不尽人意。其次是缺少品牌活动, 很多活动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活动虽多缺乏精品。心态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层面,各高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缺乏师生交流,缺少人 文关怀;学生之间忙于科研学术,交流减少,缺乏青春活力。一些活 动只强调精神文化的政治性,缺乏“寓教于乐”的做法,学生不愿去 接受,效果甚微。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存在较多问题,在新时 代背景下,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改善。 二、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研究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建设契合时代特征的校园 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使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来主导多元化的社会思潮[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 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 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培育践行,确保其科学性。 高校是我们新时代培养先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立 足高校,符合校情,契合时代[6]。另外,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 要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也需要将时代精神、校园校情相结合,“寓 教于乐”。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将学校的传统特色、文化底蕴、 理想追求、办学理念互相融合,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精神 文化氛围,有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 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2.建设符合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与学生培养具有戚戚相关的联系,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 重要。新时期,全国各大高校纷纷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校园 环境改善,文化设施增加,拓宽宣传阵地,校企合作共建文化基地, 周边环境融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初步取得了符合 校情、具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成果。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 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高校重视实用主义,很多校 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只追求功能。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采 取的方式比较单一、传统,往往都是挂横幅海报、校园广播等,此类 方式很难让在校师生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效果甚微。建设缺乏 顶层设计,没能够和传统高校校园元素相结合,可以考虑将新时代的 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宿舍楼、教学楼、操场、图书馆 等元素中去,有助于形成一个整体的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格局。 3.推陈出新,开展创新特色的丰富校园行为文化活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校园行为文化 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活动形式单一, 校园活动还是一些常规的唱歌、表演,偏娱乐化,学生参与活动收获 较少,仅获得一时表层的快乐,无法从中升华思想,对人生发展无法 起到教育的作用。其次,品牌活动较少,很多活动都局限于应付上级 要求,或紧跟流行趋势,缺少长期持续的品牌活动。长期持续的品牌 活动,有助于传承活动精髓,不断改进,活动影响力更大,学生参与 度会更高,成效会更加明显。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创新特色的 校园行为文化,我们要推陈出新,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要结合学 生特点举办风格别样的活动,要围绕纪念性元素举办有意义价值的活 动,要结合学校社团文化活动进行开展,将新时代特征及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践行其中,开展多样化、特色化、时代化的校园行为文化活 动。 4.改革创新,教研并重,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下,各高校都能结 合自身校情,制定相关的制度,趋于良好[7]。制度文化的建设,通 过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的界定,可以充分约束高校学生的行为,形成 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意识。比如佩戴校徽文化、每年规定进行 迎新晚会等等,都是校园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这些制度对于学生来 说也是一种教育,当高校师生遵守这些制度的时候,也同时学习知识, 提高自我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三下乡”等暑期社会 实践的推广,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在实践中学习,更锻炼能力、开阔 眼界。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数据依据的支撑,教研 并行,意义非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其中 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在推动新时代 特征的校园文化方面,常通过开会的形式进行,真正落地的较少,常 颁布文件,少具体执行,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员保障方面存在 不足,影响建设的进程。为此,高校应该注重实施,要改革创新,教 研并重,努力去改善校园制度文化。 新时代将文化提高到了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作为高校,不仅 要为社会培养先进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8]。高校肩负着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潮流,在新时代的 背景下,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三】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所中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的重要体现,大力开展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是当前教育事业的 必然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开始倡导全民阅读,我国政府也对 “全民读书”、“阅读社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学实际来说, 开展好校园阅读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接触到更 加宽广的知识面,促进其对个人发展、对社会进步、对国家富强的理 解。其实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进入中学生涯后,面临着 语数外、文综和理综等科目的学习压力,还面临着中考的人生发展, 但这并不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阻碍,反而应当警醒我们加强校园文化 方面的建设,为中学学生提供良好的素质教育基础。阅读是中学学生 获得课外知识,接触世界和国家发展,锤炼心灵的重要媒介。学生倘 若能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名著和时事新闻,将对学生人 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重要帮助,也能够使学生懂得学习 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定其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理 想信念。 一、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当前全国各地中学均实行校长负责制,可以说,学校领导的重视 和支持力度是校园阅读文化能够落地并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重要基 础。当前社会、家长等对中学教育认知的存在偏差,认为学生只有学 习成绩好就能决定一切,更是以升学率等作为判断一所中学好坏的根 本依据,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方 面的工作,而领导层面对于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 2.对阅读的认知不够科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阅读的认知不够科学也直接影响着中学校园 文化建设的发展,学校层面只能开展全体性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教育, 但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阅读习惯的还是其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倘若教师在教学和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只关注学习,而不能 教与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课后过多布置作业,实际上扼杀了学生 的阅读生活。 3.阅读内容不够全面 由于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较大,很多学校对其的重视程 度不断提升,但在实际的阅读活动开展中,教师和家长在拟定阅读内 容上存在着全面性不足的问题,使各类文学作品成为了阅读的主要内 容,实际上较为单一,起到的效果有限。 二、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策略 1.提升领导层重视 为了提升校园阅读文化的建设水平,首先就要提升学校领导对于 阅读的重视,教师应当积极向领导建言献策,说明中学学生在课余养 成阅读习惯对于其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或建议在学校开设适当课时 的阅读课程,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也能够舒缓患者学习 之余的紧张心情,帮助学生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学习的挑战。 同时,还应当建议学校领导加强对阅读工作的支持,购置更加丰富的 图书,扩大学校图书室规模,服务校园阅读事业。另外,有条件的学 校应当建议设立专门的阅读课,可由学校德育处担负监督责任,要求 教师不可占用此节课程,并利用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为学生提供良 好的阅读条件。 2.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意识 要推动校园阅读文化建设高水平发展,就要重视学校广大教师队 伍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利用学校教职工会议,宣传素质教育对 学生个人发展、对国家前途的重要性,改变教师因教学任务压力而产 生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错误观念,使其意识到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意识到以阅读为媒介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之处。在此过程 中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 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班级中可由班主任负责 组织本班的图书角,使学生耳濡目染的对阅读产生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当前的中学教育对此理解较为偏颇, 除必修课程的学习外,我们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立德树人,坚持帮助 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既保持优秀的 学习成绩,还能够尽可能的丰富其精神世界,帮助其从书籍中获取理 想信念。在中学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当中,要重视学校领导的作用、提 升教师的素质教育意识并切实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全方面提升校园文 化建设水平。 【篇四】 在校史馆中导入校园文化,使校史馆课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 地,无论是利用校内现有的资源,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还是利用校史 馆作品美化校园,创设校本課程丰富校园文化,都充分体现了“先学 后教”“以用促学”“以学论教”这一教学策略。走进校史馆,是与 艺术、文化的接触;认识校史馆,是与艺术、文化的交流。校史馆、 艺术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校史馆、艺术与人生,相互交融, 共同发展。 一、激发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 学校内有很多可供举行校史馆教学、校史馆活动的场所。它们是 校史馆、校史馆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比如校史馆教室、暗房等;计 算机、教材、多媒体设施是现代校史馆教学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1]。 学校还开展了很多与校史馆相关的活动,例如有些学校成立了校史馆 兴趣小组、举办校史馆相关知识讲座、校史馆作品比赛、展览等活动。 还举行了需要校史馆手段配合的活动,例如布置校园环境、创办文艺 演出的宣传海报等,这些都是校史馆教程的活动资源。 “艺术教育是美育开展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培养德、智、体、 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提高全民素养,培养完美的人格”。 校史馆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可以主动参加、 创造审美活动。这就决定了校史馆相较其他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 意识。 积极创建校园品牌文化效应,拓展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校园 文化内容,是校史馆工作者们持之以恒的追求。校园环境、课外活动、 校风校纪等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2]。校园文化的各个场所都能体 会到校史馆教育的渗透,感受到校史馆教育的气息。例如美化校园环 境,可以由美院学生出谋划策,亲自动手参与。看着自己辛苦劳动的 成果,爱屋及乌,学生自然而然会爱护周围的校园环境。与之相反, 优美的环境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是 活动的创造者、参与者,还是校园环境的欣赏者,成就感油然而生。 艺术氛围浓厚的学校能激发学子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在新的审美标准 的熏陶之下,学生将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上的美完美契合,在自己的着 装打扮、穿衣风格及行为上均有所体现。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再加上坚实的指导,慢慢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得学生的 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是审美教育的初衷。 二、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校史馆作品 针对学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和激情、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教 师应该积极带领他们开展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他们参与活 动的积极性,开辟有利于提高他们锻炼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第二课 堂”。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校史馆作品展览,让学生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 到、了解,从而不但能鼓舞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活跃整个校园的文化 气氛。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资源,在校园里展览学生作品,提高学校的 品牌文化效应。校史馆比赛的开展、校史馆作品的展览不仅可以美化 校园环境,烘托艺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形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 学习校史馆的兴趣及鉴赏校史馆作品的能力。可在校园积极举行各种 各样的校史馆比赛活动,例如校园艺术节上举办的硬笔书法比赛、卡 通漫画比赛、电脑绘画比赛、校园现场写生画比赛、世界无烟日小报 比赛等。可在校园里的教室、门厅、走廊及校园网上集中展示各比赛 当中获奖的校史馆作品,提高学生学习校史馆的积极性,打造浓厚的 校园艺术氛围及学习氛围。学生在绘画、摄影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感所想,提升综合表达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合作 学习。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 哀乐。校园里看到的景物、经历过的故事、师生之间的故事都是很好 的绘画素材。大学四年无疑是学生时期最美好的时光,这里承载着他 们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 为知识渊博、勤学好问、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整合资源,创设校本丰富校园文化 校史馆教材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媒介、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校 史馆教学的所有,这是新课改要求下校史馆的概念。校史馆教师要以 教材为基础,不断创新,致力搜集符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要求相统一的教学内容资源。因此,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更改, 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学活用”而不是一成不变[3]。这就要 求将校园文化活动中多彩的生活资源和教材相结合,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教学资料。这样才会使教材更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打破以往校 史馆资源结构知识单一性的局限。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集徳、智、体、 美全面发展,开办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最能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风 采。以校园文化内涵为核心,开设相关的专题校史馆校本,可以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潜力,展现个性,使该深入人心, 成为德育、美育的有机载体。 根据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景观,创设适应不同年级的校史馆课本 课型,从各种角度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需求。与此同 时,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用心观察校园 环境,就会发现更多的校史馆资源。 从校本校史馆开发本身出发,除了满足“校本校史馆”的设置及 “校本校史馆教材”的编写之外,还应该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了解 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期望及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开发的无效开发,促 进学生的发展。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史馆教 育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注重校园环境建设,环境 育人,让校园环境中的每个事物都具有寓意和情感。校园文化活动不 仅能激励全校师生提高审美修养,还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全面优 化校园环境。 把课堂教学作为媒介,在优良教风的带领下,把各种校园文化要 素利用起来,不断创新校史馆教学模式。以各项艺术活动作为媒介,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配合学校的活动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 活动。例如学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 节、大课间活动等。学生亲自参与,将这些美好的校园生或用校史馆 作品展现出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引学生自己发现素材,自由创 作。将校史馆活动与校园文化节有效结合,使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实践 中得以充分实现。例如举行服装大赛,比如使用报纸、旧挂历来设计 立体的服装作品。学生可以在这一活动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及设计能 力。在比赛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内心十分激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不 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篇五】 中国特色校园取得了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羡慕的辉煌成就。这些 成就的取得,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文化是中国智慧的内核。 中国智慧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校园文化 建设是的学校和优良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支撑,是 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思想保证,是增强 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力、号召力的基础。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必须用中国智慧创新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载体。 中国智慧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 魂。我们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得益 于中国特色校园道路、制度、文化。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就是要用中国智慧武装头脑,用中国智慧启迪思维,用中国智慧凝聚 力量,用中国智慧塑造未来。中国智慧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国优秀 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校园文化。 一、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夯实学校的根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古代 帝国 5000 年文明唯一没有间断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中国古代 智慧----优秀传统文化。靠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治国理政。古代治国理 政的根本是两条,一是对内“固本兴邦”,二是对外“协和万邦”。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就源于固本兴邦 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治国理政理念,只有固本兴邦,才能国泰民安;习 近平同志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源于协和万邦的传统外交 思想,只有协和万邦,才能远离战争,才能和平共处,共享太平。做 到了这两点,国家就能够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境界。古代优秀 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习儒家文化,已经在 14 0 多个国家办了近 500 所孔子学校。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对于治 国兴邦,对于立业经商,对于为人交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要加强中国革命文化建设,铸造学校的灵魂 之所以能够推翻封建旧制度,建立校园新制度,靠的就是中国革 命文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这个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推翻旧制度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其次,是 中国革命的精神。一是革命的信仰,即共产主义信仰。在极其艰难困 苦的情况下,我们共产党人靠信仰攻坚克难,靠信仰敢于胜利,靠信 仰敢于牺牲。二是抗击外来侵略的精神。面对强大的外来侵略者,中 国人民不畏强暴,团结战斗,终于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者的一个有一 个伟大胜利。三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延安精 神充分体现了保存壮大自我,瓦解敌人的中国智慧。四是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中国智慧。五是西柏坡精 神。西柏坡精神体现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中国智慧。中国革命文 化还有很多革命精神还有很多,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三、要加强中国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境界 中国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首先是中国特色校 园政治文化。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这些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是中国智慧的核心,中国人民站起来靠的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是中國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中国富起来,靠的就是邓小平关 于校园本质理论,让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富起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如何发展的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校园建设意义 重大;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特色校园推向 了新境界。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了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智慧的创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南。 其次要加强校园核心价值观等系列中国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学校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战争年代靠学校,坚定信仰,鼓舞 斗志;和平年代,靠学校,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中国特色校园新时代, 靠学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 思想政治保证和智力支撑。要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不断提升学校实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