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谈课文插图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课文插图的运用

语文论文之浅谈课文插图的运用 ‎ 浅谈课文插图的运用 邱隘实验小学 周佩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这就无形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耳目一新,就连课后题目的要求,也没有离开图画。这些插图,深深吸引着儿童的目光,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可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课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放着成本低廉,精美的教学挂图不用,非要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华而不实的电脑动画来演示。动画的诠释,有时会禁锢儿童的想象,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不下深刻印象。其实,插图就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信手就可以拈来,即可运用的非常方便的课程资源。只要充分挖掘、发挥插图的资源效能,就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利用插图,识记字形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上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基础。学习好汉语拼音是十分关键的。人教版汉语拼音教材都配有多幅精美图画,大部分是直接表音和表形的,这些图画生动有趣,又多是儿童熟悉的事物,易说易记,便于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头脑中牢牢记住拼音的音与形。比如,在教学“ɑ o e ” 三个韵母时,我先出示课文插图,那美丽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他们看见了:清晨,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对着东方昂首啼叫。顿时,太阳公公笑眯眯地跳出了地平线,金光遍洒。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清澈的小河边练习唱歌。她美妙的歌声引来了一只骄傲的大白鹅,大白鹅听了小姑娘的歌,羞愧地低下了头。学生们看着,看着,头脑里就在勾画着一个童话故事呢。然后,我进一步问:小姑娘唱了什么呀?大公鸡怎样叫的呢?大白鹅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像什么呀?不等我问完,学生就回答出来了。在观察、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们牢牢记住了拼音的音形。再如,学习 “ɑ”的四声,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把“ɑ”想象成图中的小汽车,一边读声调,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四声的读法。‎ 识字是低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因而,在识字教学中巧用插图,就能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操场上》这篇课文,要认识的字有14个,为了让学生有效识字。在认字前,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同学们都在进行哪些活动,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行知道图中的这些活动名称呀?这一问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然后再让他们把字词与插图中相应的活动项目连一连,使抽象的汉字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提高识字的效率,巩固了识字的效果。‎ 再如学习《口耳目》这一课的象形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再尝试着用简笔画画一画这些图形,然后出示简化字,层层递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将表象与字形统一起来,增强了记忆的强度。‎ 二、巧用插图,轻松释词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老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教学插图,往往难题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爷爷和小树》时,一年级学生对“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心存疑惑。如不利用插图,学生很可能联系生活里的衣裳及小伞的概念去理解。当学生仔细观察图后,他们就立刻明白了“绿色的小伞”指的是小树的树冠,“暖和的衣裳”就是指一些稻草或草帘。‎ 学习古诗词时,插图的解释作用就更大了。在学习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时,学生一开始对“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纸鸢”不理解,我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诗,学着猜猜读读,学生看了课文插图后一下就明白了,纸鸢就是风筝。让学生看图逐句解释古诗的意思,学生也能大致地说出来了。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我建议学生将图与诗联系,读读看看想想。学生读着诗,看着图,感悟颇丰:“石径、枫林、霜叶”鲜活地映现在了脑海里,从云雾缭绕山头的图景中还悟出了不是“深处”而是“生处”……插图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获得了对诗意的深刻感悟。‎ 三、妙用插图,以图会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初始阅读阶段,强调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大部分课文插图都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形象再现,如果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我先后出示两幅插图,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学生发现:看了图二,才知道图一上树枝光秃秃的那棵树原来是枣树;图二上柳叶黄了,而枣树却枝繁叶茂……孩子们质疑:图一上柳树已挂满柳条,为什么枣树却光着枝桠?柳树和枣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发现和质疑,让学生与文本还未见面却已有亲近感,对文本充满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当学生开始阅读这个故事时,他们非常高兴,因为自己想到的问题就在故事里呢,自己多有先见之明!在进一步的学习交流中,学生总是会适时地联系插图,从而让插图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凭借插图,想象对话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插图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第一册第六课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中,第一幅插图是说小兔在思考怎样运南瓜;第三幅插图是兔妈妈问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来的;第二幅是个空白图,这个空白图给了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利用这个空白图,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的精神。‎ 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我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办法。学生想出了很多的办法。从而引发出很多交际的话题。交际活动由学生创造出的课题展开,学生的思维就在动态中发展,交际活动也在动态中进行。学生完全把自己融入活动之中,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想出了:身体壮的说,把南瓜扛回去;骑车的说,把南瓜绑在车架上带回去;有的说,请好朋友帮他抬回去;也有的说,把南瓜滚回去。尽管他们想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每个办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由于这些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他们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他们自然会感到“我行”、“我很聪明”,这样就增强他们创新的信心和精神。这个空白图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在问题勉强积极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五、借用插图,个性写话 课文与插图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空间,有的插图少而文字较多,有的插图丰富而课文简洁。利用这类空白,学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学生尽可以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写“我看到的、想到的”,写课文中没有的,写于课文不一样的,我把这个环节称之为个性写话。‎ 如《小柳树与小枣树》文中对一家人吃枣的情景只有一句话的描述,而插图却鲜活地展示了这件事情,这是多好的写作题材啊!每个学生都有家庭生活的积淀,这幅图唤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我让学生以文中句子开头来看图想象写话,果然,孩子们写的很精彩:有的写一家人在谈论生活的甜蜜幸福;有的写爸爸妈妈孝敬长辈;有的写爷爷奶奶疼爱孙子;也有的孩子写出了做人的道理;还有的把枣子的补血养颜的常识作了详细介绍。这种写话,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创作插图,体会审美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一种尝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是“主”,配画插图只是“宾”‎ ‎。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充分认识和把握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阅读过程中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 如让学生给古诗词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是使学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游园不值》中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绵绵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枫桥夜泊》中对愁眠的“江枫渔火”等等,或娇俏可人,或潇洒泼墨,或萧萧瑟瑟,其情其意尽显于尺幅之中。学生创作这些小插图,使人感到其中蕴涵的深沉、含蓄、隽永之美。它们既表现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以及所展示的或柔婉或开阔的意境,沉醉于诗意浓郁的山水之中,又表现了学生对诗句主旨的把握,对其中蕴含诗意的领悟。应该说,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很明显,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具备课程开发意识,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资源效能,就能大大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