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历史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历史论文之历史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 ‎ 历史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内容提要:本文从个人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出发,通过透析课例,并结合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就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关键词:历史新课程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轰轰烈烈展开。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所在。(一)艰难起步从教历史八年的我实际上仍是高中历史讲坛上的新兵——八年来,我是第一次站上高中历史的讲台。新兵遭遇新课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往往是老师讲得汗流浃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课堂上尽量缩小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 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无从适应。此外,课堂教学中大范围设计开拓性问题。如:在历史必修Ⅰ(岳麓版)第11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中让学生结合《南风窗》上中共中央党校张希贤教授的话和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史,想想在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民有、民治、民享”究竟要靠什么?以至于学生对解答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无处入手。这种过于急躁的课堂教学改革只能使课堂教学演变成的习题讲评,学生仍然自始至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变得毫无意义,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二)教学实录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我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这是我在学校开放周中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历史必修Ⅱ ‎(岳麓版)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本课采取导(引导)学(自学)式教学模式。教学步骤一:采取师生谈话方式联系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引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导入本课。教学步骤二:请学生展示预习提纲(结构)。教师展示本课知识结构。师生共同讨论商定知识结构。教学步骤三:教师、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协作解决问题。教学步骤三:结合本课知识结构思考问题。问题一:阅读课文123页《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的表格,思考资本主义国家国有化的特点。问题二:阅读思考。在二战后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买。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拥有公司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用者变为了公司的主人!”结合课本知识,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问题三:动手制作。图示经营者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并分析经营者革命的作用。问题四:分析材料,说说你的看法。以德国为例。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现今的德国总统约翰内斯·‎ 劳都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得过头了。教学步骤四:展示材料,作课堂教与学的小结。材料一:《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柱形图。材料二:以日本为例说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作用。展示日本经济调整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材料三:展示图表《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和《1976——1986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率》。教学步骤五:合作探究。今天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市场原理与计划原理并存的状况,与今天中国的经济体制有着某些相似性。请结合今天的经济生活,看看你最欣赏发达国家哪些经济政策?请说明理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只从宏观上进行点拨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所有依托教材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经过真正的讨论得到了解决。在开放性的探究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发展到辩论,焦点集中在今天中国是否可以仿效西方的福利制度上。辩论中,正反双方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旁征博引、史论结合,针锋相对地步步紧迫,精彩的观点层出不穷。一会要加强国民教育拒绝懒惰;一会又要进行经营革命,减少穷人;一下子又要去揪偷税漏税以增加税收······‎ 下课了,双方争论得仍意犹太未尽。听课的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一致好评,学生的反应也相当热烈。我自以为是终于找到了解读教材的最佳模式,心中甚是得意。可是当我把这种模式用于所有课堂,特别是一些理论性强的课时,课堂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由此让我懂得: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三、问题与思考从理论上讲,新课程在体例和内容上都做了重大的调整,这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教改中的历史教学应该大有作为。事实上,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和状况——特别是课堂教学状况远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课程标准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然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大部分历史教师仍瞻前顾后,立足于以高考为终极目的的功利性立场出发组织课堂教学。以至于教学中传统的处处与考纲、考点相联系,照本宣科,简单陈述,套用定论、强行推销的单一模式改革缓慢。新课程下高考制度不会废除。我们常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不管高考怎么考,既授人与渔又何患无鱼?2.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现象不容乐观。“教材是范例”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范例性”‎ 教学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造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现行教材的编写人员不大熟悉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症结。新教材删除了难、繁、偏、旧的内容,给教与学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基本构架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目前,新教材的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最终要靠我们在一线的教师用实践验证。此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知识要求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些差异也要求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托教材,而绝对不是依赖教材。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历史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强调的是学生内省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重要桥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对三大目标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往往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情况,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施“灌输教育”和“强制教育”也屡见不鲜,这使我们的历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4.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当前的历史课堂普遍是开而不放。我们的历史课堂缺少的不是提问与讨论,我们缺少的是开放。心理学家坦恩鲍姆曾检讨自己的教学:“我过去一向是欢迎最广泛的讨论的;但是现在我才知道,我还是要求并期待我的学生了解指定给他的课文和讲授材料。更糟的是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都说完做完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思路一致的结论”。现代媒体的发展,促成高中学生智力水平大大提高,他们能在课堂表现出应有的独立性与能动性,并具有趋向创造性内在动力。这使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而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历史课堂进一步开放。开放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别开生面。5.“新课程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历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是新课程急切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其二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素养问题突出,而这恰好是历史教师保住课堂生命力的必要条件。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存在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一般历史教师只剩下与中学教材和教参相关的知识,对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及体现时代特色的史学研究成果乏于问津,并且相当部分教师缺乏相关人文学科的常识性知识。二是理论素养不高,这直接影响师生科学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的发展,还影响历史意境的提高。三是教学临场决策能力和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灵动的历史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历史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历史教师仍然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课程标准解读(第一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2 3.Thomas L. Good,Jere E. Brophy著·透视课堂·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版),200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