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题中出新,新中见颖—浅谈初中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题中出新,新中见颖—浅谈初中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语文论文之题中出新,新中见颖—浅谈初中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  题中出新    新中见颖 ‎  --浅谈初中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就指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它在初中学段中的教学现状怎样?此类文本阅读有何作用?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呢?相信这些问题的探索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概念作用   教学现状    阅读指导 ‎  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坚信自己对语文怀着一份虔诚的心态。在第一时间阅读中考试卷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2011年的夏天,绍兴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这一新题型以现代文阅读这样大板块的方式出现尚属首次。无独有偶,2012年,看到宁波卷的现代文-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心头猛地一颤。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新题型在看似“断”的情况下,其实与整份试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2012年宁波卷中几乎每个板块都统帅在“书”这个大话题之下,几乎每个角落都能追寻到“读书”的影子。自然这种新颖的题型与整份试卷就相得益彰了。陆陆续续地开始关注这一新题型,查阅了些资料,笔者将结合所查资料及自己粗浅想法谈谈初中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一、明晰概念, 领会作用 ‎  第一次看到“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是在PISA2009上海学生阅读素养测评分析报告中。PISA素养阅读测评根据阅读材料外在形式的不同,又将阅读材料分成了两种类型: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连续性文本主要是指以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依据连续文本的内容以及修辞目的,可以分为描述、说明、叙述、论证等不同的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则与连续性文本的组织结构不同,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如数据表格、图表和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广告、公告、计划、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保修单据、地图等。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  案例一:英国伊顿公学研修团来北京游学。车开到东直门,老师就要求首次来北京的十三四岁的孩子们都下车,‎ ‎ 40分钟内自行赶到天安门,但不许打出租车。导游担心出问题,老师却觉得多余,因为孩子们手上有地图。‎ ‎  案例二:一位记者在美国国家科技馆看到,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记者联想到在中国的科技馆,这样的小观众不多。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  看完以上两个案例,相信我们的思考会更深入一点。这难道透露的是孩子的自觉性、纪律性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平时忽略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造成的。这两个案例在提示着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因素,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关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非常重要。‎ ‎  1.全面提升学生的“真阅读”‎ 能力。随着时代发展,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习、娱乐等等。此类文本阅读主要任务有提取信息,并从材料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等。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这些信息往往隐含在图表中,或隐藏在某些数据里,或隐含在文字里面。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此外,还需从文本信息中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对文本信息再加工处理。此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能有效控制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反应,并通过运用已有相关知识,使知识能以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对学生“真阅读”能力的真正落实。‎ ‎  2.发展学生多元智能。首先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工作。由于优点很多,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科研等各方面得到极广泛运用,不学会读它就不能适应生活、工作需要。其次极大地丰富知识。当今信息爆炸时代,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帮学生吸收海量信息,学习、工作得更好。再者促进立体思维发展。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单向直线式思维过于简单而不适用,非用系统性的立体思维不可。比如设计和管理一项工程,繁多而复杂的工序不可能安排成一条线,而只能安排成空间二维的“程序框图”。如此种种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  二、分析现状,了解形势 ‎  此类文本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此类文本阅读的实施情况怎样呢?‎ ‎ 我们可以先看一些数据。2011年上海参加了PISA测试,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在非连续性文本分量表上,上海学生平均得分为539分,比韩国低3分。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是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差异最大的。PISA2009测试卷调查结果也表明,上海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在阅读的自我调控策略方面也低于平均水平。这样的数据也许能引起我们的反思。纵观初中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现状,形势堪忧。‎ ‎  1.从教材来看。王荣生先生曾对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做过一个统计:七上语体文24课,诗歌5课,散文19课;七下语体文24课,诗歌3课,小说2课,散文19课;八上语体文20课,新闻报道1课,小说2课,散文17课;八下语体文20课,小说1课,戏剧节选1课,散文18课;前四册语体文共88课,文学作品87课,计99%。九年级共8个单元的语体文,戏剧1个、诗歌小说各2个,散文3个。图、表之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根本没能登“大雅之堂”。‎ ‎  2.从教学现状来看。反观日常教学,笔者很是遗憾,因为极少触碰这类文本阅读的指导,总以应试的枷锁套着自己,也无形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翻开近两年的语文杂志作个浏览,语文教师似乎不应该去培养这些读图、读表能力,因为它没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只能带着学生在文学的象牙塔里做道场。什么布告、规章、手册、计划表、报告、地图、网页等等,教科书里没有,学界不允许语文教师教,学生又怎么可能天生就具备这种阅读能力?‎ ‎  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文学,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而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设计,过于偏重文学技巧的训练,而不在于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这就舍本逐末,偏离语文教育的宗旨了。有识之士对此种现象早就进行过反思,并且一直未停止。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文中就有如下阐述:“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其实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字字玑珠的文字给笔者敲了一个警钟,该重新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了。‎ ‎  三、指导阅读 ,明确方向 ‎  在我们初中阶段,面对当前的文选型教材,以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主,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呢?依据课程标准中所提的目标和建议,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尝试性建议:‎ ‎  1.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  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文本的阅读,细细比较,总是有“法”可依的。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学生刚开始阅读这类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是讲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获取到的信息。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  2.充分用好课本中各种素材。‎ ‎  开学第一节课笔者一般不上新课,常规的都是从目录入手熟悉本册教材,让学生分单元概括梳理。还可从封面、封底了解出版情况等。此外,人教版课本每册封面均以书法名作作为背景。但由于这些内容或在附录,或在封面,长期以来多被语文教师忽视,大量优质资源未得到利用。2012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就很巧妙地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渗透了书法文化的考查。对此,我们还能对课本中看似无关紧要的素材无动于衷吗?我们的教材图文并茂,课文大多配有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如可以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从图中的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再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最后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再“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或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如七年级下册学习《次北固山下》一诗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插图将这两句诗扩展成一段文字,也可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再创作图画,班中的李妙龄同学上台画了一幅画,画得很不错,让学生将黑板上的图画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对比,发现有什么区别,学生眼尖马上看出有一只帆是端正、笔直的,而另一只是歪歪斜斜的,李妙龄解释说风太大所以把那帆都吹歪了,笔者因势利导问其他学生风到底是大还是小,最后从“正”以及“悬”‎ 两字的正确理解上,让学生明白此时江面上吹的是和煦的微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认真考虑插图的运用,合理地利用这些丰富的插图资源,不仅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而且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易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  说到初中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每个单元后设置的综合性性学习不容小觑。比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图书和互联网分别搜集资料:寻找历史依据,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探究黄河的发源、流向、流经的区域和省;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成语、谚语、俗语;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等。这样需要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从中发掘、整理信息,多维呈现信息。这个过程能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  3.有效整合学校多方资源。‎ ‎  首先是加强与其它学科中的合作与渗透,如科学书中的“读图”“阅读”内容,历史与社会书中的“专题探究”‎ 等学习内容是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的,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现有的教材资源,将其引入学生的课外阅读文本资料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多元阅读的乐趣。当然我们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其次可以利用班级建设的资源。班级的管理工具中有功课表、作息时间表、点名表、值日表、评比栏等许多图表及多种材料,可以当做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此外,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布置的资源。作为义务教育达标学校,在创建过程中留下的很多软硬件方面材料也可作为非连续性文本加以利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比如文化走廊、各种宣传材料、宣传栏中的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 ‎  4.积极引导关注生活大舞台。‎ ‎  留心处处皆学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除了各种即时新闻报道,有广告类的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有各种理财类图表如标注电费、水费、电话费的存折、表格、单据等,还有各种调查表、各种调查问卷、各种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常常指导学生关注并搜集,安排课堂时阅读并讨论。例如:家里买新电器了,读一读产品说明书;出门坐公交车,看一看公交站牌;一条过目难忘的广告,一组反映所在地区民生状况的调查统计数据,一个主题活动的醒目徽标……‎ 这些都是可以积累的最鲜活的素材,除了积累,还要做到将这些素材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一条醒目的广告,为什么一看就难以忘记,是因为它运用的修辞手法巧妙,还是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幽默有趣?再比如一组数据,能否概括出它蕴涵的主要信息,概括之后又能否准确简练地表达出来?如果是几组不同的数据,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化,这些联系变化又反映出哪些潜在的信息,能否正确表述?看楼层示意图或者导游图,能不能正确理解它透露给你的信息?假如用语言叙述一下图表的内容,能否做到流畅自如?所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基本能力,也是利用素材进行语文训练的上好机会。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非连续性文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世界,用澄澈的心灵去体悟生活。‎ ‎  作为一种新颖的阅读方式,非连续性文本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窗外的风景依然精彩。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为学生适应生活、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应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拓展阅读材料选择的视野,广泛选择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强调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真实的生活情景呈现问题,带领孩子们学会阅读、学会语文,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  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2‎ ‎  2.张民选:《专业视野中PISA》 教育研究    2011.6‎ ‎  3.吴积兴:《非连续性文本试题》  语文教学通讯 2012.5‎ ‎  4.沈大安:《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指导》  小学语文  2012.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