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旗下讲话稿之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稿: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须
国旗下讲话稿之第十二周国旗下讲话稿: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须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我校的第五届读书节也将在今天以浦外学生与美国作家斯坦交流中拉开序幕。 说起“世界读书日”的诞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616年4月23日,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西班牙人民为纪念他们,每年这一天,妇女们就给爱人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回赠一朵玫瑰,此习俗逐渐流传开来。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并在1996年更名为“世界读书日”。 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作为读书日缘起传说的发祥地形成了一个传统,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十分有趣。因此,几乎每年4月23日这一天,当地的书籍会减价10%,而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联合国设立读书日是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历史告诉我们,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有了文字就开始有了各种书籍,人的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再也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了。在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更多的是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平步青云、“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于是有了“悬梁刺股”的传说,也有了“孟母三迁”的美谈。时过境迁,读书对于现代人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这些,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会看到在生活的所有场合,都有手不释卷的同道。 有人作过统计,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人的一生大概要读近千本书。法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在欧洲比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摊、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一条专门卖旧书的长廊,成为巴黎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看到几乎家家有藏书,拥有家庭“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在法国,每年人均读12至20本书。而在以色列这个数字则达到64本。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 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据了解,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而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这恐怕能够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人口700万,天然资源屈指可数,而且敌国环伺,却能突破逆境,成为全球科技、经济重镇。今天,全球顶尖企业,包括英特尔、IBM、微软、惠普、雅虎、Google、升阳微系统,在以色列都有研发中心,。在那斯达克挂牌的以色列企业数目仅次於美国,超过75家,以色列理工大学能与美国麻省理工齐名。同样在德国,地铁列车里,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在中国,人均每年读书不到5本,其中还包括学生的教科书等。上海情况稍好些,大概人均读书8本。面对这几个数字,我真切感到了一点“全球化”的差距,意识到阅读实际上也能反映个人和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各位老师和同学,在这里我想请大家问一下自己:一年读了几本书? 人的一生中,学生时代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时期,也是相对高密度的阅读时期。俞敏洪曾经说过,他在北大就学的五年间,大约读了800本书,而且许多同班同学也都做到了。这就是俞敏洪能成就新东方传奇的原因。这个阅读量,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即便是俞先生自己,在其他时期恐怕也做不到。但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是可以大量阅读的。我想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利用学生时代,求知欲最旺、记忆力最强、接受力最快的特点尽可能多的阅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事事参与,大量的知识是靠阅读来获得的。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每年的出书量难以计数。以中国为例,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每年出书20余万种,我们该如何面对?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有选择的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应该成为每个人的选择,只有这样选择,才能保证我们的阅读是积极有效的,是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的。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你们的自我学习是无限的,是伴随你一生的。这种无限的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读书。无论你是否愿意,无论你是否自觉,读书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你生命的必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