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三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三勿”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三勿” ‎ ‎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变“学生顺从于教师的教” 为“教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更新,自身角色是否转变,最直接地反映在教师的口头语言评价上。良好的课堂口头评价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还有班级文化建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我市今年秋季进入新课改实验以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听课调研发现:教师的口头评价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课堂上开始焕发出人文气息。但是,依然有相当多的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或是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脱节,评价简单、粗暴、死板,导致学生不自信,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新,影响了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那么,如何较好地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口语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三勿”。‎ ‎  一、勿讥讽 ‎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从教师的嘴里冒出这样的话语:“你耳朵带来了吗?”“你长没长脑袋?”略显“文明”一点的:“哦,你像乌龟一样终于前进了几步!”更有甚者,把口头评价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一位教师教学“ai”的四声:“āi挨着站的āi;á i挨骂的ái,挨批评的ái;ǎi矮个子的ǎi……”学生的声音越来越轻,极不情愿地跟读,有的低下了头。教师却充耳不闻,还嫌声音不够整齐响亮,教了一遍又一遍。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无情的打击和抹杀。新课程中的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训导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当弯下腰来,用自己的爱心去贴近学生的心灵,聆听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声音,学会宽容。课堂上应当充盈着这样的评价:如激励性的,“哦,你不会没关系!认真学就会了!”“这节课你真行!老师真为你高兴!”又如用商量式的,“这个问题你需要帮忙吗?”“别着急,你想好了再说,好吗?”再如旁敲侧击式的,“今天女同学表现得比较好!”“小红听得最认真,大家要向她学一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习不自觉的学生听到这样委婉的提醒,都愿意接受并朝好的方向努力。这样的评价,少了讥讽和抑制,多了鼓励和关爱,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  二、勿轻率 ‎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 中明确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收集、存储、表达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嘴下留情”,切勿轻率。‎ ‎  1.勿轻率急躁。‎ ‎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这是创新的土壤,这片土壤的大门是需要教师用亲切、饱满、稳定的教态去打开的。有的教师上课时情绪波动较大,动不动就心急气躁甚至动怒。学生们拘束而紧张,严重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  2.勿轻率下结论。‎ ‎  有的教师上课时爱轻率地下结论,对于一个学生的回答,马上轻率地评价“对” 或“错”。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不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丧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宝贵时机。教师应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可以这样评价,如,“你是这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说得不错,谁能超过他?”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 ‎  3,如轻率重复。‎ ‎  众所周知,语文老师上课容易“话多”。这跟教师轻率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有关。当然,有的时候重复是必要的,比如要突出某个重点内容或独特的见解,学生的发言声音较轻导致大家没听清楚等。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口头重复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如对学生一般性回答和评价的重复等。这样的口头评价挤占了许多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导致课堂拖沓冗复,枯燥乏味,效率不高。‎ ‎  三、勿定势 ‎  从教师思维定势的角度来看,课堂中的口头评价主要有三种定势。‎ ‎  1.以优等生为中心定势。‎ ‎  上课时,教师往往喜欢请学习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请优等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满脸欣慰。请差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焦躁不安,一旦答错了就满脸失望,甚至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发言以“遮丑”;好不容易答正确了,教师又说:“啊,连你都讲得这么好,真不简单!”“今天你终于讲对了一次!”诸如此类,教师以优等生的思维水平为标准去衡量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课堂上看似动起来了,其实只是教师和优等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大部分学生被晾在那儿。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人的多元的智力类型,而不应过分关注某种智力的高低、优劣。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是没有优等生和差生之分的,只是相对而言某个学生某方面具有优势或处于弱势。‎ ‎  2.以标准答案为中心定势。‎ ‎  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抓着自己预设的内容不放,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次又一次“钻圈” 的过程。如某个教师教学《四季》的教学片段。‎ ‎  师:秋天来了,谷穗为什么弯起来?生甲:因为谷穗很重。生乙:因为谷穗很懒。师:(有些焦急)有不同意见吗?生丙:因为谷穗抬不起头。师:(更加焦急)还有谁会说?生丁:秋天来了,谷穗成熟了。师:(两眼发光,声调上扬)你真聪明!表扬他!老师脑子里关注的只是标准答案,很少关注到孩子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时间一长,学生察言观色,消极应对,越学越死板。这样的教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何从培养?‎ ‎  3.以一维目标为中心定势。‎ ‎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立体地提出课程目标。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共同渗透在“过程和方法”之中,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那种以一维(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定势,在教师口头评价中不无体现。如有的教师的组织教学评价:“这节课你们要认真点。要你们听就仔细听,要你们读就认真读,要你们回答问题就回答问题!”言下之意,你们是为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又如有的教师反馈交流评价:“告诉我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一段读给我听听看!”课堂教学似乎成了教师和该学生之间的交流,置全班学生于不顾。再看有的教师急匆匆地赶教案:“快点把你们画的给我拿上来!”“带着这个问题默读三到四段,时间不多了,快点好吗?”‎ 有时看到时间紧张,就不顾学生实际,一讲到底。教师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较少关注或无暇顾及操作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换汤不换药。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在口语评价中,如何立足于以学生为本,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较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