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走出汉字教学的常见误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走出汉字教学的常见误区

语文论文之走出汉字教学的常见误区 ‎ ‎  古人云:自古辞章,导源小学。意思是说,阅读写作能力的大小,文章诗词写的好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掌握汉字的情况决定的。所以,学好汉字是一个人建造语文大厦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前提,是国学的根本。汉字不过关,就谈不上什么语文素质。‎ ‎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生识字写字是我们每天都要完成的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可是,在教学实际中,许多老师对汉字知识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还有不少老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让学生机械记忆,反复抄写,学生付出了许多努力,却收效甚微。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误区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 ‎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吗?老师们经过慎重的思考一定会给出否定的答案。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我曾听很多老师这样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这是对汉字的历史缺乏起码的了解所致。如果有学生再追问一句:“老师,比甲骨文还早的汉字是什么样的呢?”可能被难倒的老师就更多了。要解答学生的疑问,需要我们对汉字的产生与历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  汉字是谁创造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的观点认为汉字是仓颉个人所造。仓颉造字的传说已有2000多年了,而且也有文字记载,但是其可信度却非常低。‎ ‎  文字的形成是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考古科学的种种发现,愈来愈多地证明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成果。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这篇文章里说道:“文字在人民间萌芽。” “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种例子。” 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萌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经过整理,图形或符号同语言中的词完全固定下来,并能代表语言来记事,这样文字就逐步成熟了。可以说,是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地孕育、创造、选炼、发展起来的。‎ ‎  应该说,甲骨文是我们已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残片,上面有一些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郭沫若先生在他的著作《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说 “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用同位素碳十四(C14)测定半坡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这也正是汉字的历史。所以,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  误区二:人们是依据造字法造出了汉字。‎ ‎  是先有造字法,还是先有汉字呢?这样一追问,可能不少老师就发现了问题。一定是先有汉字,然后才有后人根据许许多多的字归纳出的汉字的结构。‎ ‎  提起汉字结构,总离不开“六书”之说。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  我国历史上关于“六书”的说法很多,但就其名目和名目的次序而言,主要有三家。‎ ‎  第一家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时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教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  第二家是东汉的郑众。他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  第三家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  过去的学者,通过对这三家说法的比较,大都采用了许慎的名称,这不仅因为他对“六书”的名称都有具体而详细的解释,同时他还有我国分析研究汉字的第一部专著《说文解字》。而在次序上呢?则大都采用班固的说法。‎ ‎  通过以上对“六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书”是后世人对文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并不是先有“六书”‎ ‎,然后再根据“六书”来造字的。‎ ‎  误区三:只有重复认读、大量书写才能把字识记扎实。‎ ‎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识字教学,还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只教是什么,不教为什么。机械记忆、反复书写的教学,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帮学生解决识字问题,更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这就带来了学生错别字普遍较多的后果。‎ ‎  出现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教学汉字时没有注意利用汉字表意性的特点,没有把握汉字构造的规律,而把有规律可寻的汉字当成无规律的死记硬背的符号来对待,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  例如“步”字,小学生常常会随手多加一点写错。教师如能讲清,下边多加一点,右脚就多出了一个六趾。学生听了定会心领神会,兴趣盎然,也许就终生不忘了。‎ ‎  再如“即”、“既”二字,学生区分及运用起来常感费力。其实只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含义,区分起来并不难。这两个字都是表示一个人坐在一碗饭前,“即”的形象是人对着碗正在吃饭,“既”的形象是人已吃完饭,在扭头张口打嗝。所以,凡表示正在进行之意的,皆用“即”;凡表示已经完成之意的,皆用“既”。如此一来也就不会用错了。‎ ‎  要解决汉字教学的这种缺失,首先得对汉字的特点来个再认识,扭转对汉字特点认识上的普遍缺失。‎ ‎  我们必须明确地知道,汉字是一种表意性的文字。‎ ‎  表意文字,文字与语言的语音方面不发生直接联系,每一个字只是表示一个音节,不能明确表示读音,但一个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个意思。如“旦”字的上部是“日”,下部是地面(或水面),从地面上升起太阳,是表示早晨的意思,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即使你能看懂字的含义,你也读不出它的读音。也正因为如此,同一个文字符号可以代表两种语言里的同一个词,而读音完全不同,比如方块汉字的“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间加上一个圆点,很像一个太阳,而古埃及也是用这个文字符号表示太阳,只是读音不同。‎ ‎  误区四:课本上出现的古文字也要求学生熟记在心。‎ ‎  曾经看过一所学校一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有一道题是根据古文字写出汉字,再用这个汉字组词。6个古字,12个空,一共12分。这道题里,认识古文字是基础。说实话,如果老师没教过这册教材,也未必能把这些古字认得明明白白。虽然这些古文字是语文书上出现过的,但是这样的知识让一年级的小孩掌握,难度是不是太大了呢?再说书上出现过的内容学生就得倒背如流吗?‎ ‎  从这道题里,我们看到教学汉字知识过程中,许多老师目的模糊,分不清主次。于是,凡是书上出现的,一律成为考试内容,孩子学习的范围一下扩大了许多。‎ ‎  我们应该明确,汉字字理及演变知识并不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它是为识字、写字教学服务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古文字、字理识字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为了帮助学生识字的,而这些古文字、字理识字图本身绝不能再成为学生识记的负担。毕竟小学生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我们不能希求孩子掌握到多么精深的程度。‎ ‎  汉字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今天,我们仍然在写汉字用汉字,汉字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任,我们教学上的任何一个疏漏、理解上的任何一个误区,都会造成孩子对汉字知识认识的偏差,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有十分严谨的态度。愿我们的汉字教学能扎实高效,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