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3篇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3篇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大规模会议,就是要表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大抓旅游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就是要动员全市方方面面的力量,咬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的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奋力打造汉中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季旅游升级版。刚才,建军同志作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强调几个问题。 一、把握趋势规律,解决好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旅游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一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和推进,相继出台推动旅游提档升级、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等重要文件,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认真落实。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产业”之一, 重拳打造、强力推进,推动旅游业步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一是旅游总量迅速扩张,“十二五”时期,全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1%、28%,去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4.3%,比“十一五”末增加4.8个百分点。二是景区建设亮点纷呈,全市建成国家A级景区24家,其中4A级景区跃升至7家,居陕南三市之首,华阳、黎坪跻身陕西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十大景区,西乡樱桃园、洋县梨园、勉县诸葛古镇、留坝栈道水世界成为旅游热点。三是旅游品牌显著提升,快旅交通格局初步形成,配套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我市荣获“中国最美十大城镇奖”,油菜花节被评为“中国十大花节花会”,“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影响力走向省内外。 实践证明,旅游业是最能发挥汉中比较优势、最能吸引人气财气的重点产业,对汉中追赶超越、同步小康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个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要动力。去年以来,经济下行对我市发展带来不小影响,但旅游业就像一枝独秀的报春花,经受住了“寒冬”考验,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拉动服务业增长2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前几天的清明小长假,汉中旅游异常火爆,全市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27亿元,分别增长62%和65.8%。一个是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全省12.5和1.8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农业比较效益较低,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旅游业作为综合性、引导性产业,对带动服务业扩规提档,推动农业、工业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一个是 绿色崛起、彰显优势的重要路径。旅游业被称为天然的绿色产业,既可以保护好汉中的绿色品牌,又可以拓展放大汉中文化魅力,使绿水青山、文化底蕴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文化兴与经济富的最佳结合。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2 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启动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县X次党代会、X届X次全体会议精神,立足新常态,着眼新要求,在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青藏高原旅游名县上迈出新步伐,逐步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201X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以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积极主动汇报衔接,当年11月9日,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随后的近一年时间中,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另一方面集思广益编制方案,今年6月12日,国家旅游局为指导和促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印发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我们又对照《导则》,对方案进行了再修改、再完善,这也是时到今日才召开会议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过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导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目标的 实现;通过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体现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战略部署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刚才,俄日项杰同志宣读了《贵德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县发改、财政、住建、交通、河阴镇和青海天地人缘公司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措施也比较具体,希望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增强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 说起旅游,大家都不陌生,但对全域旅游而言,可能认识上有偏差、概念上有模糊。全域旅游是指“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提升,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近年来,特别是201X年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后,我们提出“以旅游业为统领”的产业发展思路,与“全景区规划、全季节观光、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工作,在理念上是相近的,在措施上是一致的,在方法上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贵德旅游投入最大的五年,为“十三五”期间打造贵德旅游升级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15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285.8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4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34.48%和72.74%,是“十一五”末的4.6倍和16倍。而到201X年,全县接待游客3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22.4%。 总之,概括起来,贵德现在的旅游建设基础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 了有力支撑,具体表现在“六个注重”上: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科学研判、合理布局,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青藏高原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旅游业的关联作用和带动效应,有力推动了农牧业由单纯为旅游提供农牧产品向全方位参与旅游转变,有力推动了工业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旅游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注重生态保护。坚持“山水里的、田园里的、公园里的、森林里的”城市建设理念,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黄河沿岸、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工作,统筹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治理工程,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优势不断显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4.3%,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6%。三是注重城景共建。突出宜居宜业,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和撤县建市前期工作,临街建筑基本实现亮化,主要街道初步实现美化,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智慧城市试点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建设加快推进,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有力提高了贵德旅游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四是注重项目引领。坚持一切项目和投资围绕旅游业展开,相继开发建设景区景点16个、星级宾馆8家、农家院221家,苏德大道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已投入运行,旅游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五是注重体制保障。组建了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设立了旅游警察大队。成立了贵德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其12个全资子公司,推行 PPP等多元化投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提高融资能力,产业 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六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积极开发推介精品线路,着力促进文旅融合,全方位提升“天下黄河贵德清”品牌形象,贵德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得到增强。 二、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全域旅游的共识 跳出贵德看贵德。虽然全县旅游发展步伐较快,但与旅游发达地区或与旅游资源相当地区相比,仍存在零散式经营下的资源利用率不高,自助式旅游下的游客参与度不高,粗浅式服务下的群众实惠性不高,短程式市场下的旅游效益不高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对旅游发展进行再定位,以新视野谋划新思路,以新举措推动新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域旅游是践行 “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抓手。“五大发展理念”厚植的是发展优势,围绕创新发展而言,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围绕协调发展而言,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推动景区景点内外合为一体,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规模质量协调。围绕绿色发展而言,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造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的恶性循环。围绕开放发展而言,旅游业天生是开放行业,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走全方位开发之路。围绕共享发展而言,全域旅游带动的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也是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表现。 二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域旅游是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全域旅游是传统旅游经济的升级版,是共享经济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也是稳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同时,发展全域旅游,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贵德而言,充分发挥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不仅能实现旅游“质”与“量”的提升,而且将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三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域旅游是文化繁荣的新舞台。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其核心的竞争力也就是做好“文化”文章。到一个景区景点,大家记忆犹新的是一个能够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一条引人入胜的宣传语,甚至一台节目,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这用方言讲,就是“有说头”,要有文化的内涵。贵德历史悠久、民俗多元,文化底蕴深厚,挖掘屯边文化,可以通过城乡建设来充分展示贵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挖掘农耕文化,可以充分展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征;挖掘民俗文化,可以充分展示地方曲艺、工艺制作、特色饮食的传承演绎过程;挖掘黄河文化,可以让游客在这里感悟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养育之恩、中华民族历史和血脉的一脉相承;挖掘非遗文化,可以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传承载体;传播多元文化,可以推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释放景区文化,可以将小文化纳入旅游大平台;丰富创新文化,可进一步唱响贵德声音,讲好贵德故事,增强贵德旅游的特有性、不可复制性。 四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域旅游是民生改善的新途径。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解决农牧区、农牧业、农牧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的有效平台。通过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可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全面推广旅游休闲,聚集人气商机,可改善群众生活方式,共享就业与增收红利。 总之,发展全域旅游的目的就是从景区景点向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注重硬件向软硬兼顾转变,从点线服务向全域全城服务转变,从旅游部门主导向全社会协调推进转变,从封闭的旅游经济向全业开放转变,从游客为主向主客共享转变,不是空间上的平均投入,而是有主次、有重点的整体统筹;不是迎来大投入、大建设,而是提升品质、提升内涵;不是刻意建造一个景区,而是让景区有特质性;不是否定景区景点建设,而是引导景区开发,提供增值服务或消费业态,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收入;不是忽略旅游产品建设,而是构建满足大众化、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不是只发展旅游,而是以旅游促进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三、把握关键,明确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 去年六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就肯定了全域旅游的路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今年,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旅游产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国家领导人对旅游的肯定和定位,为我们壮大旅游业、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重要遵循,各乡镇、各部门要聚焦“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践行“四个转变”方法路径,把全域旅游的眼界放宽、境界放高、标准放严;要吃透上情、了解外情、把握贵德实情;要全员谋划、超前部署、主动作为,不断增强产业自信、行业自信和事业自信。 (一)坚持以全新的理念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城乡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珍惜和保护好大山大河、小城小镇、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生态旅游资源,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业,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由封闭型向外向型转变,让全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福利;牢固树立发展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围绕旅游谋划生态农牧业、环保型工业、交通运输业、现代商业、美丽村镇,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牢固树立全景全域大旅游的理念。摒弃抓旅游就是大投入、大开发、大搞景区建设的传统观念,摒弃抓旅游经济就是发展“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让各项建设与全 域化景区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使景区景点从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实现“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的目标,这也是今天会议把各乡镇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基层党员代表、村社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邀请过来的主要目的之一,动员大家把发展旅游的理念树牢、树好,将旅游业培育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牢固树立优先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把乡村旅游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耕在田、居在镇,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模式,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通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全面推进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农牧区社会和谐安宁、乡土文化传播传承、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牢固树立错位发展、精品驱动的理念。培育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特色小镇、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品牌产品和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内抓精品,外拓市场,打造“大美青海”休闲度假旅游升级版。 (二)坚持以“六全”的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要素构建、全时空打造、全产业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要坚持全域化规划。目前,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几经易稿,《贵德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已基本符合实际,能够指导长远,这是各乡镇、各部门共同研究、贡献智慧的结果。下一步,我们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 积极作为,推动旅游规划与经济发展计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同步推进、衔接配套,坚持“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干到位。要紧紧抓住贵德被确定为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的历史机遇, 积极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不断强化规划对发展全域旅游的指导作用。二要坚持全景区建设。立足“五城同创”,围绕“一心一带两环多节点”的发展格局,扎实推进《贵德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的79项重点项目,特别是要用文化的视角、历史的眼光、地理的角度,高起点、大手笔推进贵德古城、国家地质公园、千姿湖湿地、清水入城等重点旅游项目,改造提升中华福运轮、宗喀拉则、思源楼、南海殿、珍珠寺、文昌宫等文化旅游景点,着力建设黄河清旅游带、民族特色村镇、宗喀部落、龙王池、黄河玻璃栈桥、温泉养生小镇、航空小镇、麻吾峡高原训练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开辟黄河廊道第一风景带,逐步打造西部地区“和合和谐、屯边屯垦”乡愁文化体验高地、“谒山拜水、亲近母亲河”文化体验高地、高原休闲养生运动康乐体验高地、德文化传播基地和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县、西部旅游首选目的地。同时,加快促进景区与景区间的有机串联,注重区域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让“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品牌由全国的“熟知”向市场的“认知”“认可”提升。三要坚持全要素构建。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拓展贵德全域旅游的“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旅游,不断丰富康体养老、童乡乐园、宗教信仰、研学教育、商务休闲、风貌奇观、民族风情等新产品、新业 态、新功能。加快布局自驾车旅游线路,配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房车营地等服务要素及设施。四要坚持全时空打造。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打造风格各异的休闲健身游、地质景观游、科普观光游、冬季健身游、文化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田园风情游等特色线路,开发少儿经济、老人经济、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及养生经济,引入“夜景、夜娱、夜演、夜购、夜宴、夜宿”业态产品,变“8小时经济”为“24小时经济”,提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体验性,让城里人体验乡村田园生活,让外地人感受贵德人生活,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延长逗留时间,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五要坚持全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旅游的产业主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产围绕旅游调整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壮大实力,三产围绕旅游加快发展,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使生产过程变成旅游体验,使生产环境变成旅游空间,使生产要素变成旅游主题。六要坚持全社会参与。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县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支持本土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文化旅游企业主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支持从事花卉种植、果品栽植、畜禽养殖、科技示范等农牧业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主动提供旅游商品,支持宾馆饭店、农家院、交通运输、物流快递、商贸市场等经营主体主动从事旅游服务,大力开展会议招商、媒体招商、单位 招商、个体招商等招商引资活动,形成铺天盖地的旅游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可以说,现在贵德的旅游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建设的快车道,今天召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目的还是鼓励全民参与、全社会参与,光有政府的一头热是不行的,只有全民参与,贵德的旅游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社会主体才能在旅游实践中赢得机遇、创造财富、体现价值。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3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前景最广阔的“朝阳产业”,是产业链最长、关联度最强、综合效益最高的“动力产业”。面对赶超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利用我们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大提升,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意义重大。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大势所趋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系统发展理念和模式。这种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转变,是旅游发展战略的 再定位和再变革,顺应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旅游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方式更多表现为散客化和自主性;互联网、智能通讯和大数据的普遍应用,增强了游客在目的地消费的碎片化和即时性;城乡交通、餐饮、购物和文化体育等设施,被居民与游客广泛共享,更多的街区、村落成为居民和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大巴等传统旅游产业边界以外的生活空间和商业环境,对于吸引游客到访、停留和消费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专业的角度看,我国旅游已进入全域旅游时代。 发展全域旅游,适应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根据国际旅游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100多美元,意味着全民休闲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测算,去年我国国内旅游达44.4亿人次,出境旅游1.22亿人次,人均出游3.4次,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目前,旅游业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亮点,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了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中央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健康导向、文明导向的产业,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我省明确要“建设成一个大景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总收入超万亿元的大产业,使旅游业成为美丽浙江的生态产业、美好 生活的民生产业和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并被授予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全国各地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各显神通,贵州省以全域旅游为主线,在旅游扶贫富民方面走出特色之路。上半年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6.6、40.1。张家界同样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理念谋划和推进旅游业发展,2016年旅游接待人次在全国同类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中位居第一。可以判断,我们已经迈入了全域旅游发展的黄金期,谁抓住了全域旅游,谁就抓住了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发展全域旅游,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有前瞻性。 我市发展全域旅游正逢其时,是自贸区背景下我市开放发展的重大选择。作为全省旅游版图中的一张“金名片”,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打造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佛教文化旅游圣地为契机,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4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0多亿元,旅游增加值99亿元,旅游业占GDP比重达8.06,列全省首位;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示范效应明显,对外知名度逐年提升,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旅游发展的“少、低、小”问题也不容忽视,叫得响的精品旅游项目少、休闲度假产品少、游客平均逗留天数少,规划开发层次低、产业融合度低、行业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低,旅游经济总量小、行业发展规模小、入境游客比例小、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小等等,从本质上暴露出传统以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 不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已无法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旅游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驱动发展引擎、增强发展动力、夯实发展基础。我认为,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我们发挥优势、应对竞争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旅游业大发展、打造旅游千亿产业集群的必然要求。全市上下要按照打好“五大会战”的战略部署,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对标新加坡等国内外先进城市,发挥全域旅游的联动作用,努力把XX建成一个四季如画、城景融合、主客共享的海上花园城市。 二、以创新的精神发展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顺利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目标,绝不能“新瓶装旧酒”,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领发展。 实现从游客为主到主客共享理念的转变。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到访一座城市,不仅仅是被其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传统旅游资源所吸引,还会越来越深入到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去。城市的交通、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等当代城市的人文空间,都会成为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第二自然。可以说,全域旅游发展与全景XX打造在内涵上具有契合性、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实践上具有连贯性,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产城融合城市形态的新创造,是对景城共生旅游业态的新创造,是对主客共享生活环境的新创造,是旅游的一次再提升、再革命、再比拼。“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为发展旅游而发展旅游,而要从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 出发,让城市的居住者、使用者以及外来游客能同等享受城市的风光和便利,让市民和游客成为城市中互动的风景。 实现从封闭的单循环模式向开放的“旅游+”模式转变。把“旅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把“+旅游”作为产业发展提升的新战术,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挥1+1>2的“集结裂变”效应。推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融入“多城联创”工作中,以旅游理念规划城市、以景区标准建设城市,推进岛际交通旅游化、城市景观旅游化、公共配套旅游化。要推动旅游与港口物流、临港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利用好自贸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航空产业园等对外开放优势,培育旅游新业态。在自贸区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要高度关注保税燃料油加注项目。新加坡去年为到港停靠舶船提供了4600万吨燃油,世界排名第一,大量往来船只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我们要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通过加快保税燃料油供应中心和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带动旅游经济增长。推动旅游与渔农业的融合发展,创建美丽海岛示范村,推进一批风情渔村建设,打响休闲渔业品牌。做好旅游与商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高起点、高水平对旅游要素经济进行统筹规划,推动旅游的二次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悠久的佛教文化、海洋文化、航海文化、渔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中契合特色的文化元素,把它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服务供给中,办好国际海岛旅游大会、中国海洋文化节等节庆会展,建好海洋科学城、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旅融合”平台,提升印象普陀 等演艺节目水平。推进旅游与康养融合发展,从“身”和“心”两方面着手,依托“好空气”、海岛生态、绿色农业、禅修养生等自然和人文优势,开启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旅游基地、禅修基地、健康小镇“三基地一小镇”的康养旅游发展新模式,放大康养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 实现从单一的景区景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全域旅游发展不限一地一隅、不在一景一点,打破景区景点“画地为牢”的狭隘发展理念,把XX群岛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来设计,让优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拓展成面。抓好特色景区景点,以巩固提升普陀山等A级景区品质为突破口,加大对朱家尖等景区的环境整治,形成长效、常态化的景区管理新机制,推动旅游品质再上新台阶。重点加强旅游度假区、旅游示范岛、海岛民宿、特色小镇、慢生活旅游休闲区等旅游品牌开发,引导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岛屿、主题公园、渔人码头、滨海绿道、旅游小镇等旅游产品建设。推进中国大桥公园建设,培育新的核心旅游品牌。通过旅游交通的组织,将特色景区景点串联成线,打造一批生态景观长廊、历史文化长廊、民生休闲长廊、产城提升长廊,抓好百里滨海大道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海上花园城市的特色风景道。在点线结合基础上,实行景区、城市统筹推进,陆海联动,打造“大东海”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点、线、面结合推进,提供全过程、全时空和全方位的游览体验,让更多的游客和居民闻得到海味、亲得到自然、品得到文化、记得住乡愁,彰显全域旅游的魅力。 三、高标准突破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展全域旅游,标准必须要高,做到软件、硬件一起抓,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 突破旅游顶层设计。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尤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和高位推动来促进。要树立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高起点做好全域旅游规划,强化规划引领功能,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依据《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将推进全域旅游与建设海上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结合起来,建立“多规合一、旅游引领、融合发展”的规划体系,以总体规划为主轴、县(区)规划为支撑、景区景点规划为基础,加快构筑“一核一轴两圈多岛连线”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板块联动和融合,加强全域旅游规划的衔接,做到以点连线带面、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工作,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城市生活建设的方方面面,更好地规划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又魅力十足的海上花园城市,带动旅游业发展。 突破好项目大项目建设。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际著名的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一流的佛教文化旅游圣地,必须找准着力点、选好突破口,建成一批旅游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带动旅游业大发展。没有好的项目支撑,全域旅游发展就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要把旅游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大会战的重要内容,主动面向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的大企业,开展针对性招商,用旅游大项目带动,平抑旅游淡旺季, 着力建设一批名牌旅游景区、推出一批名牌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名牌旅游企业,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实力。珠海在横琴新区引进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首期总投资超过200亿元,采用世界水准的设计公司,吸取世界各地主题公园的精华,打造成为世界超大型综合主题旅游度假区,荣获全球主题娱乐协会2014年度“主题公园杰出成就奖”。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建设,极大提升了珠海的旅游发展档次,促进了旅游发展,开业后短时间成为游客心目中的珠海旅游地标,年均接待游客已超过1200万,列亚太地区第四、国内第一,带动珠海的酒店开房率、机场客流量等大幅增长。 突破旅游公共配套。景观之上是生活,再好的旅游目的地,也一定要让游客产生亲近感,温暖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含金量,必须强化旅游配套意识,通过便捷的交通、舒适的环境、智能的服务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海岛交通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今年夏季,每逢周日下午,跨海大桥和朱家尖区域都拥堵不堪,这与旅游的初衷是相背离的。要发展旅游,就要完善旅游交通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构建“快进慢游”、“运游一体”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提前谋划高铁设计与旅游目的地的有效连接。鼓励发展直升机、水上飞机、“空中巴士”等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打造至周边城市1小时空中交通圈。下大力气整合岛际交通资源,高标准、高品质推进旅游岛屿码头建设,鼓励发展游艇帆船旅游,把散落的海岛“珍珠”串联起来、互动起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更加注重空气质量、城乡环境、绿化景观、市民公共休闲场所、旅游咨询服务等提 升,规范出租车行业管理,开展“两非车辆”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不懈地进行公厕革命,持之以恒地开展“礼让斑马线”行动,努力建设卫生环境净化、城市建筑美化、道路沿线绿化、市民素质优化的高标准全域旅游环境。完善非景区旅游功能,以旅游的标准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增加旅游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智能服务水平,搭建集旅游咨询、展示、预订、交易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将智慧旅游覆盖至企业、景区、乡村、电商村和酒店。有数据显示,目前90后主流旅游消费群体每天用在手机客户端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互联网手段将旅游资讯及时传递给目标群体,占用他们更多的关注时间,成为赢得旅游市场的关键。 突破旅游宣传推介。旅游是典型的“注意力经济”和“形象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破市、县(区)、景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整合全域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精心策划具有高度代表性、识别度和影响力的形象标识、旅游IP和旅游宣传广告,塑造XX特色的海岛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依托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载体,建立国际海岛旅游推广联盟合作平台,把旅游宣传与对外交往、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营销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整合营销体系,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结合时代趋势和消费者偏好,提炼和包装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概念,以特色化差异性打动人心。创新营销渠道和方式,扩大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在宣传推广中的运用,让更多的人了解XX。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