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 工会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存在问题思考论文课题
5766 2020年 工会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存在问题思考论文课题 前言:随着近年来基层工会的数量日益增加,会员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变化,工会帮扶服务工作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市县帮扶中心建设和帮扶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工会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工会主动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职工服务体系和增强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为调查了解工会帮扶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摸清企业和职工的实际需求,了解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研究推动工会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实现路径,我们于2014年通过实地调研、座谈、问卷、统计等多种形式,对全省工会帮扶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现形成如下报告:一、工作现状1.工会帮扶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我省工会自2002年起开始建设帮扶服务平台,至2007年底,13个省辖市、52个县(市)总工会建成率达100%,市县两级工会帮扶服务平台架构基本形成。2008年起,工会帮扶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帮扶工作社会化、制度化向纵深发展。2011 年起,全省工会着力推动帮扶网络建设向各类开发区(园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延伸,逐步实现地区工会帮扶服务中心与区域性工会、行业性工会及基层工会帮扶服务工作的有机衔接,帮扶服务网络向更广泛的基层工会覆盖,帮扶服务工作向更广泛的职工群众靠拢。截至2014年底,已建成县级以下工会帮扶工作站(点)13683个,以市级帮扶中心为骨干,县级帮扶中心为支撑,开发区(园区)、乡镇(街道)、企业帮扶工作站(点)为基础的工会帮扶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表1: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帮扶中心(站、点)建设情况 工会层级 数量(个) 开发区(工业园区)帮扶服务中心(站) 389 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帮扶服务中心(站) 121 乡镇(街道)工会帮扶服务站 1478 村(社区)工会帮扶服务站(点) 4467 企业工会帮扶服务站(点) 7349 合计 13683 2.工会帮扶服务工作不断形成常态 一是推动健全民生政策体系。各级工会主动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群众的权益。二是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将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全面纳入政府救助体系,发挥政策效应,加强扶贫帮困。三是建立内外协调机制。一方面,工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帮扶中心场地、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全省有11个市35个县工会帮扶中心争取到事业编制;另一方面与劳动保障、民政、人事、教育、卫生、司法等政府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联建工会爱心超市、药店、学校等,为困难职工提供优惠便捷的服务。四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目前,市、县工会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拨款、工会经费投入、社会捐助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数额逐年增多,帮扶实力不断增强。五是积极探索日常帮扶措施,逐步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将送温暖、金秋助学活动打造成工会围绕大局、履行职责、服务职工的知名品牌。表2:各级工会已实际开展的帮扶项目比例 帮扶项目 开展比例(%) 生活救助 98.2 助学救助 98.2 医疗救助 97.4 就业培训 86.8 信访接待 86 法律援助 85.1 职业介绍 78.9 心理咨询 67.5 创业指导 47.4 小额借(贷)款 26.3 其他(互助互济、爱心基金、帮扶市场婚恋交友、志愿者服务等) 10.5 3.工会帮扶服务跨出转型发展步伐各地工会开始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寻求将服务对象向会员职工转变,把服务网络向基层企业延伸,使服务内容向满足职工群众多元化需求拓展,让更多职工能享受普惠服务。一是拓展帮扶中心服务功能。市县工会对外争取资源,对内提档升级,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帮扶格局不断强化。7个市68 个县(市、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已更名为“职工服务中心”,在可提供的服务项目设置上,除了就业帮助、生活救助、法律援助三大传统类别外,还有心理咨询、劳模服务、互助互济、维权服务、购物旅游、婚介家政、体检疗养等,实现逐年增加。二是下移帮扶服务工作重心。推动工会帮扶服务重心向基层工会靠近,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延伸服务内涵,致力于为更多的职工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三是创新帮扶服务工作载体。各地工会立足实际,谋划打造深受职工欢迎、能够普惠职工的服务项目。省总工会探索建立一线职工疗休养制度,连云港、南通等地也纷纷开展此项活动。泰州市总工会深化创新实施职工“鹊之桥”联谊服务,苏州市总工会开展“员工心理健康提升计划”,江阴市总工会实施“3N﹒身边的关爱工程”,等等,各地逐步将服务职工向普惠延伸。表3:2011年以来地方工会增加的帮扶服务对象情况 增加(扩展)对象群体 比例(%) 农民工 54.8 全体职工 46.1 青年职工 16.3 新生代农民工 8.4 劳务派遣工 7.6 4. 企业和职工对工会帮扶服务充满期待 从企业负责人问卷看,企业负责人对市、县、开发区或乡镇(街道)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服务中心)了解的占比93.8%,认为本企业工会发挥作用很大的有66.8%,上述两项占比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负责人中也分别占到83.1%和52.5%。企业负责人希望当地市、县(区)总工会提供帮扶或服务项目位列前五位的是:生活救助、子女助学、医疗救助、就业培训和法律援助,占比分别为64.9%、61.6%、57.1%、56.2和52.6%。从职工问卷看,职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曾经寻求过单位工会帮助的占69.2%;在寻求单位工会帮助后,工会给予解决困难的占89.4%,对工会帮助解决困难方面评价给予很好的占81.3%;职工对本地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服务中心)了解的占79.5%。从被帮扶对象问卷看,在寻求工会帮助前,对救助标准、申请程序有所了解的占60.9%;对工会帮扶服务工作评价十分满意的占比50.4%,比较满意的占35.4%;对工会帮扶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的评价十分满意的占64.8%,比较满意的占比24.3%。 4. 表4:不同人群对工会帮扶服务工作的了解和评价情况 企业负责人 企业职工 被帮扶对象 知晓度(%) 93.8 79.5 —— 66.8 81.3 85.8 满意度(%) 二、存在问题1.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站点作用发挥不明显从本次及以往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站点数量比两年前增长了22.7%,在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站点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尚不能与平台建设步伐匹配,帮扶网络向下推进速度与帮扶工作重心下沉速度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发展不平衡。各地乡镇(街道)、园区、村(社区)、企业等各层次工会的帮扶服务站点建设在推进时序和力度方面差别明显,地区之间、各层次之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实体化建设不够。54.2%的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站点场所设在工会办公室(会议室)内;很多开发区(园区)、乡镇(街道)工会,并无独立的场地和门面,硬件设施、软件资料、服务项目等均达不到规范化的要求,人员力量普遍不足;村(社区)和企业工会有些虽然挂了牌,并无增添接待窗口或办公场地及人员,也并无充实帮扶服务职能。三是辐射范围较小。县以下工会帮扶对象局限于特定的困难群体,有的地区服务的职工数量较少,可支配的帮扶资金数额也比较有限,影响力和辐射度较小,很多职工对此还不了解。企业服务站点功能薄弱,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还不多。2.现有服务项目与企业、职工需求之间不对称 全省工会帮扶中心的服务内容涵括了困难职工家庭成员生活、生产、学习等多个方面,已经开展的帮扶项目共计有十多个。但进一步探究,各帮扶项目之间却强弱不均,有的项目运作不正常,每年帮助的人数很少或基本没有,帮扶质量不高,还不能更好满足困难职工的需要。日常帮扶的重点仍然在生活救助上,以应急性救助为主。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开发区(园区)帮扶站点并无及时、独立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体现工会组织帮助解决职工困难的功能定位。一些企业工会对帮扶服务的理解,大都局限于扶贫帮困项目,以应急性救助为主。根据本次问卷统计数据,不同人员对工会帮扶服务项目的期待是不一样的,被救助对象基本是属于工会建档的困难职工,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资助;企业职工则对提高自身福利待遇、参与文体活动、外出旅游疗养等比较期待;企业负责人则希望工会组织能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表5:不同人群对工会帮扶服务项目的期待排序 排序 被救助对象 企业职工 企业负责人 第一 得到更多的生活资助63.2% 发放福利待遇67.8% 组织文体活动67% 第二 及时得到医疗救助53% 组织文体活动54.9% 困难救济65.5% 第三 子女上学得到资助47.4% 组织旅游疗养52.3% 节日、生日、病丧慰问59% 第四 帮助介绍工作19.9% 节日、生日、病丧慰问50.2% 发放福利待遇56.7% 第五 参加技能培训17.3% 职工培训43.8% 职工培训55.2% 3.工会帮扶服务方式相对简单,帮扶机制尚有待完善一是帮扶对象局限于特定的困难群体。帮扶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市、县(市)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及其家庭成员。有的县(市、区)认定的特困职工数量较少,每年送温暖、金秋助学的对象也仅限于特困职工及其子女。2011年以来,51.8%的地方工会对设定的帮扶服务对象未有任何调整。很多地区采取的帮扶服务方式限于一次性或分次给予一定数额的救助金,这一方面是沿袭传统,另一方面,项目的简单化在客观上造成了帮扶方式的简单化,传统项目占比较大,创新发展的内容较少,帮扶服务缺乏自身特色,吸引力不大。 二是帮扶服务机制长效性不够。一些地方工会帮扶服务工作没有长远的帮扶规划,帮扶服务机制不够系统规范,县工会帮扶中心在帮扶机制建设、工作制度建立和帮扶服务项目设置、活动开展、帮扶范围及成效方面仍有不完善、不到位的现象,应在“质”的提高上再下功夫。乡镇(街道)、园区、企业工会帮扶服务还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县以下工会帮扶服务站的帮扶标准、工作流程、申请程序等仍不健全,工作中随意性大、不确定性大,工作台账、档案管理等也显得很松散。4. 协调利用社会帮扶资源不够到位工会帮扶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衔接尚需进一步密切,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其他组织联系的还不够紧密。与人社、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妇联等缺乏帮扶工作的互动联动机制。社会各种救助资源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充分利用。从工会内部机制来讲,各业务部门对帮扶中心的业务指导和工作协调需要更好地整合。从社会帮扶体系来看,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等,分别由政府不同部门开展,相应救助政策和救助资金也由相应部门掌握和实施,这些部门在工作中也有着各自规定的救助对象和标准。这种部门分割的救助模式,容易出现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共存的局面。因此,工会帮扶工作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在融入政府部门救助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 三、思考建议1.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改革发展进程涉及各类利益的博弈和调整,势必会影响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工会必须要主动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要求,努力推进帮扶服务工作转型发展,发挥好工会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服务职工工作,事关职工各种直接权益的维护和实现,其本质就是面向全体会员,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工会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帮扶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为重点群体,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为职工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精神性、发展性服务,努力打造工会服务职工新品牌,以帮扶服务工作的转型发展,推动工会服务职工体系的创新创优,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提供一站式帮扶服务,赢得职工信赖、凝聚职工力量。2.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会、站、家”一体化推进 市县工会要注重加强所属区域内帮扶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帮扶站点建设有序有效推进。乡镇(街道)、省级以上开发区和规模以上企业在搭建职工服务平台时,要注重强化服务基础配套,抓好职工服务中心主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借助政府行政服务大厅或街道劳动保障所服务窗口,增设职工服务窗口,促进工会帮扶服务平台的有效拓展。企业工会要充分利用现有阵地,结合“职工之家”建设要求,拓展服务项目,努力为职工提供各类服务。工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配合,整合工会内部资源,把直接服务职工的各项功能纳入职工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综合服务。采取内部调剂、对外聘用、争取政府编制,以及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义工帮扶服务等多种形式配齐配强帮扶站点工作人员,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帮扶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服务质量。3.借助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合力推进 要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企业主抓、社会协同、职工参与的帮扶服务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加强与政府人社、财政、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实现与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工会帮扶工作,实现与社会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市、县总工会要加强对乡镇(街道)、园区和企业工会服务站点工作的分类指导,做好上级工会与基层工会服务站点的工作协调和互动,形成联系紧密、配合有序的工作常态。建立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和职工志愿者队伍,发动职工志愿者自我管理,发挥组织策划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用好平台阵地,吸引更多的职工来参加。积极推进会员服务基地建设,发挥工会组织会员资源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力量为会员职工提供优惠服务。积极探索会员服务卡工作,把各种金融便利、工会会员信息、帮扶救助、教育培训、医疗互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各类商家消费打折优惠等有效连接起来,捕捉好会员职工的关注点、兴趣点,承载起工会服务职工的强大功能。4.深化品牌打造,做出工会帮扶服务新特色 坚持根据基层工会实际和职工群众需求确定帮扶服务项目,尊重基层的实践经验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工作局面。要制定计划,抓好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单位的试点,加强分类指导,培养一批基层工会开展帮扶服务工作的典型,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坚持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按需设置,量力而行,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特色,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职工群众需求期盼等情况适时调整完善。继续在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面勤动脑筋、多出点子,通过汇集更多的帮扶资源,采取更为便捷的帮扶方式,使帮扶工作内容更加充实,让困难职工得到更多实惠。要突出服务内容方法的创新性。根据职工需求多元的现状,打造深受职工欢迎、普惠广大职工的服务项目。使经常性服务与项目式、订单式服务相结合,本级工会单层服务与各级工会上下联动服务相结合,工会内部运作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传统服务手段与现代网络虚拟平台相结合,实现工会服务与职工需求的无缝对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