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8篇与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文章五篇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8篇与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文章五篇 扶贫工作心得体会8篇 【篇一】 基层党组织要更好发挥“一线指挥部”和“一线总指挥”的关键作用,让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一线高高飘扬,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在“实”。 一、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方案措施要“实”。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切实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投入扶贫攻坚工作,通过领导干部包村包户,党员致富能手帮带帮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帮贫帮困,实现扶贫帮困人人参与,带动致富创新争优。 二、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工作要“实”。党员干部严格落实“一季一走访、一月一电联”制度,日常走访要加强政策宣传,了解贫困户需求,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用心用情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切实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 三、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质量效果要“实”。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帮扶等工作,让贫困户切实受益,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篇二】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以党建引领,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一主线,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总胜利! 以党建引领,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优势和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们党始终是脱贫攻坚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加强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才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障。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关头越艰难,越不能松劲,尤其是今年年初又遭遇重大疫情,收官之年面临挑战更严峻,这就更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担当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思想引领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以党建引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稳步向前的“有力抓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始终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扮演着强化带头的角色。强化党建引领,就要坚持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搭建一个好班子,铸造一支好队伍,扎实做好党建工作,为脱贫攻坚的冲刺插上“硬翅膀”。 以党建引领,要健全选贤任能制度。让优秀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精兵强将不可缺少。要善于挖掘人才,从政治素质强、品行好、讲规矩、守纪律、有能力的优秀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让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敢担当、善创新的干部做群众的“领路人”。此外,加强党建引领,党员干部也要自觉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做好脱贫攻坚、干事创业的表率,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冲锋在前,担当作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治理能力,为脱贫攻坚冲刺贡献力量。 以党建引领,要加强作风建设。让脱贫攻坚之路始终保持风清气正。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际,要坚决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党建担当,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对不担当作为、作风漂浮、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行为也要及时纠正,让基层党员干部可以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战斗中。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虽然,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又面临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但是,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面对危机,我们更要加强党建引领,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转危为机。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初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因疫致贫人口的重点帮扶,相信通过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我们一定能赢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篇三】 基层是人性的万花筒,所有人间的善和恶、美和丑都有所呈现。从事基层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多年,对“三农”工作的苦和累、繁和杂,对基层干部的苦和乐,对其中义和利、公和私的取舍随处可见,这些年,看着基层治理一步步走上正规化、科学化轨道,看到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不断提升,看着“三农”面貌焕然一新,内心是愉悦的。这次,结合脱贫攻坚工作,谈谈个人粗浅的理解。 “精准”本是件良心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精准”体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党性和良心。 全面小康路上“一户不落、一个不少”,就要突出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范围和人员精准、对应的帮扶政策施用精准、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到位精准,简言之,就是人、财、物的适用精准,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点穴式”精准滴灌。在前些年“江苏大走访”期间,我曾随单位多次走访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次所见所闻触目惊心,对脱贫攻坚的难度有了充分的认知,但,后续的补充讯息传来,让我对“精准”二字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走访慰问贫困户,所带物品分配问题,我们完全依托村里一同发放,其实就等于把物品的处置权拱手相让,至于最后这些物品是平均分配、重点分配,还是定向某家某户的分配?都是含糊的。比如,贫困户提出的问题,是口头重视还是“真拿来当事情办”?对我们来讲,是件良心活。我们既要依托镇村党组织解决问题,又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何将市帮扶单位、县、镇、村四级力量“拧成一股绳”、相向而行,而非相反?其间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一遍遍协调、沟通、执行,但这些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入”每一个“出”都要逐一核实界定。有些工作单靠“网来网去”意义不大,很容易成为“数字脱贫”“纸上脱贫”“算术脱贫”的代名词,所有纸上的数据都要靠实际走访去逐一核对,这样和群众“面对面”既有利于干群之间的充分沟通,又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和风险,有利于为重度贫困户量身制作脱贫攻略,这是必须的必要的,也是目前任何信息化工具所替代不了的。 对于贫困户提出的问题,面对着群众企盼的目光,有些时候我们内心是冷汗直冒、是虚的。因为我们需要一级级沟通,没法给出确切的结论,更多时候只能认真记录下来,再逐级汇报交流沟通。大体上,当年村里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较好的解决,但限于工作性质,如何促进村里产业发展,如何提高贫困户收入?我们能做的还很有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由此,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做好脱贫工作事关党的承诺,更事关每名一线扶贫干部的党性和良心:是“一过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还是“扶上马、送一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能够有心有志有力带领贫困户脱贫,以百姓心为心,才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良心。 好政策更勤落实。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等托底政策的贯彻落实,让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在每一件政策的落实中涵育、绽放。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工作经验和政策措施,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好政策,需要我们每一名扶贫干部学好用好,让贫困群众该享受的保障、该获得的待遇一条条用足用好,不能“坐等贫困群众找上门求政策”,应当在掌握适用政策的基础上,主动“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让处在贫困泥淖中的“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早一天得到改善,早一天看到更美好的生活的希望。比如,走访中有残疾人询问可不可以解决一个新轮椅的问题,完全可以依托残联针对残疾人的相关政策获得公益性捐助。再比如,村里文体设施不足的问题,我们给乡村书屋捐赠了1000余册书籍,联系文体局,依据相关政策,免费取得一批公益性体育设施。这些工作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为民是具体实在的,只要有心、愿意用心去做,不空不虚,这一桩桩具体工作就是实实在在的为民。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单是哪部分人的事,比起专业的扶贫一线干部,我们掌握的政策,能够熟练运用的政策还非常有限,但只要肯干、愿意干,总可以做一些力所可及的政策落位工作:全面脱贫需要每个人挺身而出、合力施为,共产党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不“奇”难以致胜。勇于创新、妙招迭出,才有望在“一对一”“点对点”的精确打击中把重度贫困这块“硬骨头”敲碎砸烂。 《孙子兵法》有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现有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大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硬骨头”盘桓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常规的办法、原有的老办法能否行得通,能否靠谱管用?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必须敢于创新、转换策略,不能粗枝大叶,一味猛打猛冲:面对年老体弱、患病残疾、重度贫困户,拖底保障政策应当及时跟进、应保尽保;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应当善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产业扶贫项目、公益服务岗位、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工具,体现巧心思、微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的侵袭,应当统筹思路,一手托生命安全、一手托民生生计,发扬战“疫”精神,在真抓实干、巧妙施策中体现真担当、大情怀;要传递仁心善意、智慧力量,综合运用好扶贫扶智扶志,赋能激活重度贫困户潜在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升“造血能力”。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些具体而现实、具体而微的工作无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寻计问策、问计于民,走好脱贫攻坚的群众路线;无不需要党员干部创造性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心用力用情,精准施策、匠心独运;无不需要党员干部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志气,把每一项具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切实抓紧抓细抓实。“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拦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而脱贫攻坚注定只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更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是中华民族复兴航程中的浪花一朵! 【篇四】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不能止于“摘帽”。脱贫摘帽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不能一“扶上马”就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还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广大干部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决胜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松,我们要切实做到“四个不摘”,为老百姓“送一程”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决胜贫困和奔小康“齐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摘”帽“不摘”责任,拉紧思想“防滑链”,压实主体职责。摘掉“贫困帽”,不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尤其深度贫困地区,一旦干部“打道回府”,贫困就有可能“卷土重来”,致扶贫工作退回“原点”。各级政府、广大扶贫干部要拉紧思想“防滑链”,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压实帮扶主体的帮扶责任。要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排查达标、参与实施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推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户到村;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减贫战略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定期走访对接贫困户,想方设法协调解决群众困难,以强化脱贫攻坚主体担当意识,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摘”帽“不摘”政策,转动扶持“驱动轮”,确保稳定脱贫。脱贫摘帽可能“一时”,却难保“一世”,要保持扶贫成果的连续性,就要时刻“长缨在手”,做到应扶尽扶,防止政策“急刹车”,影响脱贫“成色”。在攻坚期内,要坚持现有标准不放松,做到不脱离实际、不虚假脱贫;要保持原有政策不动摇,对摘掉的“贫困帽”继续施以产业、就业、健康、金融等扶贫政策;要完善兜底保障不遗漏,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要在主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对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跟进研究,让脱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让手中之“缨”更加“锋利”,更加“趁手”,确保将政策的“顶层设计”落细落实,实现稳定脱贫。 “摘”帽“不摘”帮扶,拧紧致富“增压阀”,鼓足发展后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只是第一步,要实现致富的高标准,除了责任不松、政策不减,还要做到帮扶不退,要确保攻坚期内驻村工作队伍不撤、帮扶关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压加力,保证脱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要重点关注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对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资金需求等实施项目化管理,防止贫困户因项目不可持续而返贫;要拓宽后续产业项目,针对贫困户发展需求加大精准培训,利用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帮助做好产销对接,延伸产业链;要聚焦主责、用情用力,夯实扶贫脱贫基础,鼓足贫困户发展后劲,争取早日奔康致富。 “摘”帽“不摘”监管,织密效能“监督网”,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监管机制和信息预警建起来,帮扶措施才能跟得上。要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建立全覆盖临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大数据平台共享,做到脱贫返贫实时掌握;要强化扶贫项目监管,让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入库、让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增收、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要用好巡查考核的“指挥棒”,以抓落实、促攻坚的工作导向压实主体责任,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化督查指导,真正让脱贫政策落实到位、脱贫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篇五】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新号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全面发挥老兵、排头兵、督察兵、特种兵的“兵”精神,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取得最后胜利。 当好政策解析的“老兵”。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随着脱贫战役的不断深入,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也会下发至基层,为了让这些惠民政策发挥作用,切实助推脱贫攻坚,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各类政策文件,结合本地区本村的实际,将政策落到实处,将措施精准分析,精准帮扶。同时,扶贫政策大都语言严谨、字句精要,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政策红利的明白人,做到了解深、理解准、掌握全,才能将其转化为群众一听就懂的地方语言,确保人民群众享受脱贫攻坚的政策红利。 争做脱贫致富的“排头兵”。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广大党员、干部是走在脱贫攻坚战一线的排头兵,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主动上门传授科学技术,提供致富方法,激发群众致富动力;积极培育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为脱贫攻坚引入源头活水;积极引导优秀企业家到村任职,充分利用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致富办法,用企业家之水,浇灌乡村振兴之田。 筑牢作风建设的“督察兵”。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心中有民、忠诚于民,时刻心中有戒、忠诚于党,严守思想防线,严守纪律红线,严守道德底线,用风清气朗、清风化人的工作氛围来赢得群众的信任,用坚决查处不正之风、贪赃枉法的决心来赢得群众的拥护,用一心为公、真心为民的时代担当来赢得群众的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培养多种能力的“特种兵”。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确保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新上任的村“两委”教育培训,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积极融合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振兴,以党建带发展,以党建强素质,让基层干部掌握相关的扶贫知识,掌握各贫困救济政策,搭建起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谱写扶贫先扶志扶智的主旋律。同时,注重干部的专业化培养,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并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特长,定制学习方案,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高素质专业化能力,从根本上打破了贫根的真因,增强治疗贫疾的能力。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脱贫攻坚工作任道重远。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真正扎根基层,真正服务基层,真正战斗在基层。坚信随着2020年的脚步临近,我们必将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 【篇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了一系列“稳人心”“迈大步”的重要讲话,此次作为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过渡期的第8次专题会议,总结了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析收官之年的挑战,指出下步攻坚方向。 围绕组织建设,重点建好扶贫一张网。基层党组织作为“牛鼻子”要实效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增强党组织打赢脱贫攻坚合力,牢抓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核心主题,使其再上“热搜”。在决胜之年,要把党中央的部署决策第一时间传递到最基层触动“末梢神经”,让政策红利普及深度贫困地区。同时坚决压强压实“第一把手”责任,发挥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直接指导作用,形成“以上带下,以下促上”的互动局面,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村(社区)干部、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等要“特殊关注”,选育配强“领头雁”,增添队伍活力,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围绕干部作风,全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国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攻疫战,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战场主力军,持续奔赴在抗疫“一线”,步入疫情平稳期后产生了“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但越是处于过渡期,就越要尽快转换回“5个1”的帮扶力量角色,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履责摸实情,逐户调研、跟进落实,结合疫情带来的影响,“特色”制定本年度的帮扶计划,构建本地区“造血式”扶贫机制,持续推进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强化已脱贫地区的脱贫成果,坚决杜绝非常时期“眉毛胡子一把抓”,务必分清主次矛盾、主要矛盾的主次方面,力争做到联防联控、帮扶举措“双到位”,疫情消除、脱贫实效“双胜利”。 围绕“三个一批”,不断解决治贫重难点。着力关注因疫情误工、误农的“边缘户”“返贫户”,采用“三个一批”针对性解决贫困户收入“一超”问题。开发一批疫情防控扶贫公益性岗位,关于农村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等基础岗位,同时有序促进现有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稳定贫困家庭收入来源;输送一批外出返岗农民工,采取“春风行动”,政府化身“护航员”收集农民工返岗需求,协调相应运输工具,提供“返岗路途爱心大礼包”,用心用情推动农民工返岗需求,缓解收入压力,增加务工收入来源,降低“返贫风险”;注入一批扶贫资金,大力支持受疫情影响暂不外出务工而留在家乡发展种养殖业的贫困户,符合申贷、续贷、追加贷款等条件的,加快审批进度,增强贫困户的发展信心,强化内生动力,利用“乡村振兴”契机,将贫困户转换为“乡土人才”,反哺下步的振兴战略、治理策略。 【篇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时强调,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更是疫情防控必须守住的“最后一公里”。持续一个多月的艰苦战“疫”,脱贫攻坚在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赢战“主战场”,要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强保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越是艰难越向前,慎终如始、久久为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严”字当头,瞄准“特殊”挂牌督战。“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一直是脱贫“歼灭战”的重点区域,受自然条件弱、经济基础差、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等因素影响,这些“特殊”区域、“特殊”人群需要以更严的标准、措施、监督,把“短板”“弱项”补得再扎实些。要高度关注因疫致贫返贫的“共性”问题,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去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解决“老大难”和“扫尾”问题,对重点难点要挂牌督查督办,倒排工期、层层压实,以“督”促落实、以“战”求突破。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精准扶贫“进度条”已完成99%,剩下的1%“摘帽”要以“全局”意识去谋“一域”,站稳“最前沿”稳固“产业链”,严把“退出关”打通“主渠道”,做到“督”必“定性、定量”,“战”必“定岗、定人”,全面动员、全面部署提升农村综合生产能力。 “准”字为重,筑牢屏障“标本”兼治。疫情防控在依法、科学、有序的道路上前行,促使我们在全面准确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上不偏离、不缺项。法治为“本”,同样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几年中发挥显著优势。要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使建章立制更为精准有效,更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要找准治理责任主体,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委员会这个基层“堡垒”,发挥大政方针、责任制、村规、民约等“一盘棋”矩阵效应,在攻坚拔寨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体系。同时,要保障“实绩惠民”运行规范,落实落细关乎民生福祉的“份内事”,同步乡村振兴、扫黑除恶、秸秆禁烧、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避免“景观亮化”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无论是“双包”扶贫责任制还是“双组长”防控责任制,都要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找准示范引领,精准对接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春耕备耕、产业发展。 “实”字打底,紧绷“三弦”乘势借力。脱贫攻坚战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疫情来临时,他们迅速变换角色,拉起防“疫”队、战“疫”队,这和扶贫“战斗”精神和经验是分不开的。广大基层干部要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奋战第一线时,还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必须“东风”凭借攻坚之“力”,紧绷政治、纪律、安全“三弦”,保证“两手都要赢”。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脱贫、防控的强大优势,锻造统筹与兼顾能力,在大战大考上果断“试金”“淬炼”,思想看齐、行动紧跟。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下足“绣花功”,靠的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在“疫”线砺尖兵,牢牢掌握主动权,对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做足成熟的思想、舆论、战斗准备,清醒认识到居安思危、“危”“机”共存,科学研判、未雨绸缪,凝心聚力筑牢防范线、安全线。 【篇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当历史来到21世纪的第20个年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讲话为脱贫攻坚加油鼓劲,如冲锋号角,催人奋进。 脱贫攻坚战是消灭贫困的伟大战役,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战役。贫困群众能否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不仅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要胜利,而且要大获全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百年奋斗目标,更是势不可挡历史潮流和人民群众的殷殷期盼。各级干部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决心,再赴战场、再战再胜,直至完全消灭绝对贫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胜利在望,但今年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各级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都是最硬邦邦、最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近在咫尺的胜利,要坚定信心、一往直前,面对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更要尽心竭力、全力以赴。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事关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在组织安排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用心干、向前干,把贫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最急着要办的事情办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需要的是各级扶贫干部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在为贫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出大力气、下真功夫。 在消灭绝对贫困的这场战役中,各级干部要全力以赴,其目的就是要大获全胜,让所有的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兑现我们党许下的庄严承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是全党上下共同决心的宣示,这个求胜的决心不能动摇、不能改变。少数一些干部认为在脱贫攻坚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一部分贫困群众的日子也好起来了,于是乎就开始自鸣得意,在“微功”“小胜”面前沾沾自喜,甚至认为能取得阶段性胜利就可以了,没有追求全面胜利愿望,更缺乏将绝对贫困一举消灭的决心,其本质就是思想滑坡、精神懈怠,这是很危险的。要知道“微功”“小胜”自然要有,但绝不是最终目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必须要谋全功、求全胜,不能落下一户贫困户、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既是对人民的责任,更是对历史的诺言。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紧要关头,越要满怀信心、全力冲刺,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坚定决心、死战到底。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全党上下再加一把油、再添一股劲,广大党员干部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冲锋号角,以全力出战求战之全胜,不负人民重托,不负时代使命,答好历史答卷。 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文章五篇 关于档案工作的理论文章五篇 【篇一】 **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共计157.8万卷(件、册),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档案资料30.3万卷(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资料71.8万卷(册)55.7万件,全部档案实现了文件级(含组合级)著录和计算机检索,文书档案(包括部分专业档案)全面实现了全文数字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部署和《档案法》的要求,积极开展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截至去年年底,除了近几年新接收进馆的之外(主要是破产企业档案),馆藏档案资料已全部进行了开放鉴定。按照限制级、次限制级、内部级、开放级4个等级分别在不同的网络上公布,其中在互联网发布开放目录113.8万条,全文6.6万份;在政务网公布开放目录230.6万条,全文42.7万份,全部档案目录和数字化全文按级别分别在本馆局域网和专用网发布利用。2002年以来,机关新形成的电子档案全部由形成单位进行开放度标注,其中可公开档案通过电子文件中心实现了机关之间的共享,大大促进了档案作用发挥。 细化档案开放鉴定的等级 传统的档案开放鉴定只划分为开放和控制2个级别,近年来,档案利用群体呈现多元化,档案利用目的也逐渐多样化,原来简单的划分开放、控制已经不能满足档案利用的要求。2003年开始,**市档案馆陆续制定《**市档案馆建国前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建国后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照片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音像档案开放鉴定办法》《**市档案馆资料开放鉴定办法》,分别对馆藏民国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图书资料采用“四分法”进行开放鉴定(分4个鉴定等级),将与之相对应的档案目录和全文分别在专用网、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上发布利用。不同开放等级的档案,其利用手续和检索方式也有所区别。例如,开放档案在互联网发布目录,利用者持身份证到档案馆可自行查阅;内部级则根据情况,分别向持身份证当事人开放(如婚姻、学籍、知青等档案)或者持有一般介绍信即可查阅;次限制级和限制级的档案则一般需要持较高级别的介绍信或者只限形成单位方可查阅利用。四级鉴定实施10年多来,已经显现出很大作用。 2015年以来,**市档案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指示要求,从实现存量和增量鉴定有机衔接的需要出发,探索实施“五分法”鉴定(分5个鉴定等级),并以**市委全宗为对象,开展精细化鉴定试点工作。从试点情况看,“五分法”既为依法开放档案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减少不开放层级档案划分过多过滥等问题,还便于计算机自动呈现即将到开放期限的档案,达到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一步到位的效果。 拓展档案开放鉴定的深度 早期档案开放是以卷为单位,此卷中只要有一份文件不开放,那么该卷档案就视为不开放,这样势必造成因一份文件而影响全卷利用的情况。随着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及档案全文数字化的开展,档案利用打破了原有的案卷概念,以一份文件作为一个独立的检索对象并提供利用成为可能,这为以件为单位进行开放鉴定创造了条件。从2003年开始,**市档案馆在开展档案文件级著录的同时,进行文件级开放鉴定,在文件级目录上标注开放等级。自实施文件级开放鉴定以来,扩大了档案开放范围,开放的深度、精度也随之提高。 推动档案开放鉴定向前端延伸 鉴于档案源源不断接收进馆,档案开放鉴定也成为经常性工作。为了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档案开放鉴定的有机结合,发挥立档单位熟悉档案内容的优势,缓解档案数量激增带来的开放鉴定工作压力,结合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市档案局于2008年制定了《**市机关归档文件开放标识办法》,要求机关档案室负责将新形成的档案通过鉴定标示开放等级,并初步探索由各形成机关负责将已进馆的未满30年档案进行开放鉴定,对其中可公开的档案,使用统一的档案信息利用平台,供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机关自行查阅利用。这项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市档案局加强监督,将其列为机关档案年度检查的内容,同时多次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绝大部分机关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市档案馆建立了新进馆档案再审机制,重点审查其控制使用档案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保留档案馆依法开放档案的相关权利。这一做法推进了档案信息资源的馆室共享和机关之间共享,也为档案进馆后档案馆最终确定档案开放等级提供了重要参考,缓解了档案馆鉴定工作的压力。 提高档案开放鉴定的效率 档案开放鉴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市档案馆百万卷档案近千万份文件如果采用传统鉴定方法,这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鉴定工作中,就区分开放与控制而言,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带密级的档案文件一律依据档案内容逐一鉴定;虽不带密级,但依据国家档案局《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适用范围暂行办法》的规定,根据全宗、目录、时间、文种、特殊的词语,寻找与需要控制档案的关系,辅助划定档案开放与否。为此,市档案馆组织力量编制了敏感词库,开发了计算机软件,通过敏感词对档案目录进行扫描。对带有敏感词的档案由鉴定工作人员进行复核,经核实档案内容确有控制因素,则正式列入控制范围;对没有敏感词的档案,结合全宗、目录的性质,有重点地进行审查;凡是主题不清楚的,一律对照全文审查鉴定;涉及产权、个人隐私的档案,因为大部分集中在专门档案,鉴定时相对容易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由于题名比较规范,能较全面地反映档案主题,市档案馆探索利用计算机程序结合关键词、密级、责任者、形成时间等判断其是否开放。凡是确定在互联网公开发布的,一般都对照全文进行审阅,尚未全文审阅的,只作为接待利用的依据,满足档案利用的需求。 加强档案开放鉴定的组织管理 为做好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市档案馆先后将开放鉴定职能设在管理处、编目处、数据资源处,尤其是数字档案馆建成后,将开放鉴定作为数据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充实力量,不间断地开展鉴定工作。在操作层面,组建了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负责对鉴定标准、鉴定方案、鉴定结果开展审核,研究解决鉴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相关处室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建档案开放鉴定小组,制定鉴定方案,具体实施鉴定审查工作。档案开放鉴定小组负责人对开放鉴定初审结果进行抽查,对鉴定工作报告进行复审,最后报档案开放鉴定委员会进行审定。凡是在政务网、互联网发布的档案目录和全文,都要在完成开放鉴定工作的基础上,再按规定进行审批。 【篇二】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我国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国家对会计档案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5年12月11日,新修订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办法》的修订是为加强我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提升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档案工作的新变化而修订的。 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会计档案管理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然而,当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因为很多制约因素,使得档案管理信息化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存在滞后性,很多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行业内标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会计档案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多单位仍使用传统记账方式;三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会计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四是会计档案数量大,档案保管成本高;五是缺乏网络安全的科学管理,会计档案数据存在较大风险。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当前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出会计档案管理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能得以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要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档案信息化的理论缺乏与实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管理体系。而科学、合理的会计档案管理体系是保障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 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意识。由于部分领导和财务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会计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在资金、人才、设施上无法保障。这就需要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对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重视起来,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和软件,同时强化管理,使会计档案信息化快速发展起来,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企业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会计档案管理队伍,招收既具备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和管理能力,又掌握相应的档案学知识的专门人才进行档案管理;加大对现有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强的会计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鼓励大家提升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要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纸质档案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管理、保存,同时检索、应用等都比较复杂。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加强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这就需要企业购买或开发新设备、新软件,从而节省大量的保管经费,降低档案保管成本。 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有的单位害怕网络受到攻击、感染病毒等,故而对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持怀疑态度。这就要求单位在进行会计档案信息化建设时,要购买或开发最安全的设备、软件;要加强网络维护,由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单位的网络进行专门管理或维护,防止病毒入侵;要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监管,提升网络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从而防止电子档案的丢失、损坏等;要对档案进行备份,防止档案数据受到攻击后无法恢复。 【篇三】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利用需求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档案工作新理念,不断在档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档案利用体系等方面创新,为利用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档案利用平台。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在从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转变传统的“重工作使用、轻个人利用,重为学校管理服务、轻为师生个人服务”观念,将师生个人利用与单位使用协同推进,在积极主动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还要根据需求开展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将传统载体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资源。档案利用应做到利用流程规范、手续简化、方便快捷,通过档案信息化查阅平台满足利用者,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功能。 优化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清晰界定民生档案的范畴,只有明确了民生档案的范围,才能更加精准地开展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从民众生活、工作、学习领域来看,民生档案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满足民生需求的档案。当前,高校民生档案范围广泛。从类别划分,有干部人事档案、科研档案、房屋合同档案及学生档案;从利用属性划分,有教职工人事调动、干部任免、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表彰先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聘用合同、学生学籍及师生员工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档案,这些与学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档案部门应当以对个人、组织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优化民生档案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做好民生档案前端监控与指导。高校民生档案是师生员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真实记录,涉及个人现在、将来的切身利益。档案部门应针对不同领域的民生档案建立前端监控机制,将民生档案工作标准、流程分发给涉及民生档案形成部门,使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人员应当采取走下去的方式,加强档案业务指导和监督,提高民生档案质量,从而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优质完整的档案信息服务。 做好民生档案入库的守护人。档案的齐全与完整是衡量档案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档案服务民生的前提是档案部门拥有完整齐全的民生档案。因此,档案部门要承担起民生档案的守护人角色,始终做到把当前和未来民生的需要作为档案工作的努力方向,拓宽民生档案收集渠道,及时向有关部门收集有关民生的文件材料,确保民生档案的完整性。 做好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档案部门应对馆藏的民生档案进行全面统计,优先整理、编制目录,始终做到档案服务及时。在高校,民生档案需求量大,利用需求倾向多元化,为有效满足利用需求,档案部门要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工作,从需求出发,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进行干部人事任免文件汇编、表彰先进个人文件汇编、科研教学成果汇编、学生技能大赛获奖信息汇编等,都可以丰富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创新民生档案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在档案服务民生工作中,高校档案部门可以借鉴企业营销方式和手段,利用校园网、档案微博微信、档案网站等传播档案的新内容,同时要善于捕捉与大众交流互动中潜在利用需求,及时开发新的档案信息,以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如今,“互联网+”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提供了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新兴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师生员工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交流、沟通的成本,他们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表达利益诉求。同时,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能够有效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传播档案文化、档案价值、新的档案信息,从而可以前瞻性地实现档案服务民生,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篇四】 档案网站是档案部门向广大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档案网站具有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这些档案信息资源以网站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网站之中。网站文件是在网站中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的电子文件,包括网页、后台数据库文件、程序文件等。对于传统纸介质可以通过馆藏保存,而动态网页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文件在不断变化、增长,很多当时的网页,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国还没有网站信息归档的操作指南或指导性规范,大量网站信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作为档案部门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加强档案网站归档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加强档案网站归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站文件更新快、寿命短,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及时归档整理,这些记录也将不复存在,及时对网站归档是保护网络信息资源的需要。当前,各级档案网站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收集网站上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记录,是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互联网时代档案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为档案网站归档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网站归档要最大限度保留实时网页特征,归档后实现网站的全部功能,保留网站上的结构、内容。在进行网页归档时,应参照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相关要求。前端控制是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基本原则,对于动态网站文件来说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网站建设初期就要根据网站数据特征制定归档保存方法,这样随着网站改版、更新,大量的网站电子文件才能做到繁而有序。另外,网站的归档时机要选择在网站发生较大变化时,这样可以记录重要节点网站原貌。现阶段,我国主要的档案网站根据网页电子文件的特征主要有静态页面、数据库两种类型。根据网站类型网站文件的保存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对象驱动法、事件驱动法和网站快照法来进行网页电子文件归档。 对象驱动法适用于静态页面的网站归档,主要是按照改版和时间,如周、旬、月定期建立网站镜像。这类网站基本使用网页生产系统制作网页后自动传送至网页服务器,传输网页文件同时可以定期自动将实时网站文件按照时间节点制作网站镜像,将网站内容全部拷贝到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器中脱机保存。满足实时网站历史原貌的要求,但它的成本较高。网站的每一次更新、改版导致内容发生变化,都要做一次镜像备份,尽管现在的存储价格低,但随着时间网站备份数据增大,购买存储设备的资金支出就会越来越大。 事件驱动法适用于使用较多动态网页技术的网站,动态网页一般都有后台数据库做支持,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页会根据用户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和响应,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咨询、留言。动态网页都是通过数据库自动生成新的页面,无须手动更新,访问者通过浏览器调用网页服务器的数据库来访问网页。这类网站网管人员定期将数据库文件进行完整备份。这种方法网页中的静态页面基本不变,变化的是不同的数据库中的表,访问者通过访问指定时间的数据库就可以查询到过去某个时刻网站的电子文件。这种方法需要存储多个时间节点的数据库并建立索引,这就要求网站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网站快照法是在特定时间对网站上数据对象进行完整且准确的拷贝,它捕获了网站的内容、格式和技术特征。展现出了网站在某一时间点的画面,对于单独的一份快照来讲,它是孤立的,只有和其他的快照联系在一起才能重现网站,为保证快照之间的连续性,需建立快照目录,即快照的变化日志来跟踪记录站点的变更。对于更新不频繁的网站,可以采用此方法,在网站内容更新或改版时做一次网站快照并对其进行维护。网站快照的缺点是要借助现有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来抓取网站数据,然后对网页进行缓存处理后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中,如果自己开发搜索引擎的成本是网站所有者无法承受的。 网站网页归档是近年来政府上网工程和电子政务发展带来的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网页归档涉及太多的问题,有些问题目前尚无完好的解决方案。作为档案网站的建设者应进行多方位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近几年,国家档案局对此也在进行探讨和研究,相信不久将会启动各级档案网站网页存档工作,将网站纳入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把档案网站网页保存好、记录好。 【篇五】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蓬勃开展,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这个问题便提上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就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技术,对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运用的工作工程。基层档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的“基石”,基层档案的数字化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数字化的“基础”。通过基层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实践证明,这项工作既能有效保护纸质档案原件,又能为利用者提供快速准确便捷的查档服务,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一、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硬件、软件要求 (一)硬件要求。主要包括:用于对室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专门办公场地,用于信息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系统运行的服务器,用于各类用户访问的终端设备、身份证读取器、打印机、复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用于纸质、照片等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用于数据备份和归档移交的光盘刻录机、磁带机等,确保数字档案的大量储存、查询、利用。 (二)软件要求。选购或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与硬件配套的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主流操作系统,选择与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实际标准相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配套的扫描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衔接。 (三)数字化标准要求。依据国家档案局DA/T 46 -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7 -2009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和DA/T48 -2009 《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加工和管理。 二、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部门的做法和对同级单位的了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主要是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基层单位建设数字档案室,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内部机构之间的协作、经费的保障、数字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专业人才的配备、安全保密保管等具体问题。因而,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这个问题上,有些单位认为建设数字档案室不重要,是多此一举,只要保管保护好纸质档案就行了,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相当多的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因为自身年龄较大、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等原因,积极性不高,认为是多余的,满足于传统的做法。 (二)经费成为拦路虎。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有限,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资源投向更重要的方面,导致档案数字化建设硬件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艰难。 (三)相关人才缺乏。在基层档案部门, 面对相对有限的档案室藏、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管用、好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使得很多基层的档案工作人员不愿主动放弃传统的工作模式去探索数字化的工作方式,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也远赶不上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速度。已开展数字化的基层档案室的档案工作也还停留在摸索阶段,掌握使用的只是简单的查询、登记、统计等技能,档案数字化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安全、质量有隐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普遍做法是业务委托外包,这种方式简便省事。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尤其是安全隐患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高度重视。以外包为例,基层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或招标形式与数字化加工企业签订档案数字化加工合同,虽然在委托加工的过程中会签订严格的安全、保密、质量协议,但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隐患并未就此消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字化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同、流动性大带来的隐忧。二是基层业主单位对数字化加工监管不到位的隐忧。三是数字化工作企业和从业人员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存在着重数量,数字化质量不高的隐忧。 (五)软件配套不完善。目前,在数字化加工工作中,基层部门感到比较困惑的是没有一套统一的软件,存在着选择性的纠结,担心将来数字化成果无法和同级国家档案馆对接的问题。希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能及时提供统一可行的软件。 三、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对策 (一)从管理体制入手,建立协同机制。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基层单位要建立档案机构、信息技术中心、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以部门协作来弥补档案机构人才的不足。三是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对相应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他们更新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档案工作相适应,或引进人才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强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并完善档案出入库、档案交接、外包人员出入等数字化加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出入库表单、工作量表单等,强化工作职责,优化工作环境。在与委托外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之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如在数字化加工场所安装摄像头、不定期进行安全巡查等,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 (三)积极争取加大经费投入。档案工作人员要大力宣传档案对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倾斜和经费的投入。同时优先开展利用率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的数字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数字化档案室建设。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和质量的监控。一是做好案卷质量的检查工作,如案卷题名的拟写是否规范,记录案卷详细信息的档号、起止日期、页码、卷内文件的件数是否准确,发现错误要及时修正,为后期的录入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二是把好档案信息著录的质量关,一方面要保证标准化作业,避免录入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落实专人对照原始文件对录入的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保证录入数据与原始档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篇六】 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要做到“五新”。一是档案工作要有新视野。以档案馆的功能建设为例,综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档案馆至少应具备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人文历史和现代文明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社会档案寄存中心、智能化数字档案馆、机关电子文件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学术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八项主要功能,充分体现政务公开、文化展示、在线服务、传统教育等服务内容。这些功能的变化,表明档案工作的管理性、政治性、服务性、科学性、文化性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要分析研究现代档案工作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的变化、发展及其作用。把档案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决策,增强档案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不断拓展领域,延伸触角,摸清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事业的连接点和关系链,凸显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功能。把档案工作作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持力量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使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是档案资源建设要有新渠道。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实现档案资源的极大丰富、馆藏结构的最大优化,是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档案工作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拓宽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渠道,除了保证目前各级机关单位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完整齐全外,还要研究探索档案收集的新渠道、新领域,把档案的收集范围延伸到机关部门的二级单位,特别是一些科研单位、经济部门等领域形成的档案资料,还要大量收集具有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的专业档案资料,同时最大限度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档案资料。为推进上述思路的落实,我们一方面将档案征集费用列入明年的财政预算,一方面通过拓展档案工作监督与指导的新领域,开辟档案收集的新渠道。 三是档案利用服务要有新观念。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离开了服务,档案工作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后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档案不仅可以为资政决策服务,也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在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档案部门成为为政府分忧解难的重要窗口。树立档案利用服务的新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功能,一方面要实现档案单纯为政府机关服务向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转变,让广大群众走进档案馆,在浩瀚的档案信息海洋中享受利用档案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要密切注视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的规律,关注人民群众的难点与热点问题,从构建人们的和谐生活、和谐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区等方面寻找档案利用服务的亮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着力打造政务信息共享和公共信息共享两个平台,面向党政机关、面向广大人民大众服务。 四是档案服务社会化要有新举措。**的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外商投资向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的投资与建设也不断增加。如何规划与管理好经济组织和建设单位档案材料形成积累的完整过程,建立与完善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档案服务机构,并通过社会力量的聚集,营造合作的氛围,使档案工作纳入全社会共建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要把那些可以转入社会化服务范畴的具体业务项目,从行政管理的体系中剥离出来,改由社会档案服务组织去承担,腾出更多的精力履行好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的职能。 五是档案队伍建设要有新水平。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档案事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拓展档案工作新视野、开辟档案资源建设新渠道、树立档案服务利用新观念、提升档案服务社会化新水平,最终都要靠人才去落实。因此,全面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档案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培养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新型人才,是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新知识与现代化技能的学习与教育培训,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要通过考录,重点补充计算机、展览、策划、宣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同时要增加档案干部外出考察与交流的机会,拓宽干部的视野,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档案干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聪明才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