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 ‎  一、基本情况张xx,男,9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胖墩的身体,脸圆圆的。看见老师走进就很紧张,低着头不停地拧自己的手指,眼睛使劲地眨巴眨地却不敢看老师。但到了上课就没一刻闲着,不停地摆弄自己的东西,要不是铅笔、要不是橡皮擦,一根绳子也能摆弄半天。摆弄得高兴了还会站在座位上叫上几声,然后全班同学就都不知所措地看着他和老师。老师讲课时他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一节课要提醒他好几次,每次叫他后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两三分中,然后又继续自己手中的事。下课后常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 ‎  二、原因分析:‎ ‎  1、父母及家人教育程度、职业孩子的父母均是初中文化水平。父亲因为某种原因现在狱中,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  2、个案的家庭关系,及家庭生活。‎ ‎  孩子一直由其父母带大。但两个人的脾气都很暴躁,尤其是父亲,只要孩子犯了一点错误,动辄就对孩子非打即骂。‎ ‎  通往人的心理健康之路有五条途径中第一条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依恋,引导孩子形成与年龄相符的自主自理意识和独立意识。所以,孩子现在的状况跟他的父母有很大关系,也许遗传有一定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两个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处理方式上。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  1.攻击性行为;2.多动症倾向;3.注意力缺陷四、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  1.攻击性行为:‎ ‎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  因此,父母长期的粗暴对待使他的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  2.多动症倾向孩子坐不住,要不停地动手动脚。与其长期生活在紧张的外在环境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粗暴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对无法掌控的事物总是感到紧张与不安。‎ ‎  3.注意力缺陷该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也不会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  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四、进行晤谈引导1、询问基本情况。‎ ‎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  3、加强亲子教育,请父母多关照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能体验家庭的温馨,减少暴戾之气。‎ ‎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五、咨询效果评价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