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让儿童在音乐教学中创造美
音乐论文之让儿童在音乐教学中创造美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戈。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观念长期固守在各个教育领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桎皓,积淀颇深,以至连音乐这门在普通学校中的“小儿科”,在学校总结上也往往要冠以多少人要升上高一级音乐院校,领过多少奖项来标准所取得的业绩。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相反,传统小学音乐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统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创新的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的仰制。让单纯的音乐教育变成了音乐家的教育。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使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目前的音乐教学大多数是“循规蹈矩式” 的教学法:如先教音准、节奏,再教表现手法和感情,这种教法把认知和感情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区分开来了。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学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的原则。要知道,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而老师应该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 许多音乐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 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极少注重学生的表情,有时也是稍稍带过。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教育已经不在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的位置已经上升为教学目的之一,它和认识在课堂上处于同样的重要地位。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是音乐家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我们每位音乐工作者应该做的是: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提高不断的接触、参与音乐,让他们深入音乐艺术的殿堂。 创造情境,进入角色——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拨动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欣赏《摇篮曲》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身体验做一天爸爸妈妈是多么辛苦,从而进行爱父母、尊敬长辈的教育,在活动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打击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虽然学生们的“作品”质量高低参差不齐,重要的是学生已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长期进行这样的引导和鼓励,我相信在学生心中播下的音乐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谁能说“五音不全” 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巧设提问,激发情趣——巧设提问的核心是个“巧”字,它既要掌握提问的时机,问题又不能过简或太难,既要让学生自始至终都要处于思考状态,又需寓知识于提问的情趣中,实是一项极妙的教学艺术。我在执教《丰收之歌》中,提问:这首歌可以分几个乐句呢?我并没有让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学生们个抒己见,有的说三句,有的说两句,并且很有道理,最后使他们明白了分为四个乐句。因为歌曲和文章写作一样,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按他们的句法分别演唱一次,让同学们从中比较、分析,叠句的变化重复,可加强感情的表达。最后特地有表情的唱一遍,这样,在孩子们脑海里种下了歌曲结构中“起、承、转、合”慨念的雏形。 “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化系天下之根本”,并在实践中获得“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结论。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敢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贺绿汀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至于音乐教学中德育如何渗透,它既不同于政治课那样系统的讲授理论,也不能向数学课那样对逻辑慨念的推理,而应根据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予以体现。音乐课上一些同学对欣赏民歌不感兴趣,对传统戏曲更不愿听的现象,我便花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音乐家和革命故事”活动。并选集一些曲调优秀、活泼欢快的民歌让学生欣赏,部分还让学生加上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们倍感新鲜,爱不释手。 我还在唱歌艺术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唱歌教学始终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绝不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识谱唱歌”阶段上,而一定要重视做到“感人以情,叩击心灵”,善于在歌唱教学中从艺术的高度帮助儿童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获得升华。现实里,往往认为歌词的讲解等于思想教育,其实这是对艺术作品的扭曲。要知道,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如果光从歌词着眼作文字上的解释和启发,那就失去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在美好的词句也难以引发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准确而强烈的情感反应。 欣赏教学更是体现德育渗透的重要部分。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音乐形象比较鲜明,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乐曲时,我们可启发儿童从优美的乐声中去想象那春风和煦、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领略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更爱自己的祖国;欣赏近代作品《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也可介绍作曲家如何用音乐赞颂祖国的光辉历程,颂扬祖国的英雄业绩,增强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 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在小学阶段里,充分运用音乐这门有力的武器去净化、美化少年儿童的心灵,在他们心灵深处培育起最深厚的爱国之情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