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慎始,善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慎始,善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语文论文之慎始,善思—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 ‎  摘要:‎ ‎  从新时代以来,教育便成了我国基本建设的基础,成了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发展力的最基本方向。而在教育中语文教学一直在平淡中度过到现今,一路走来,语文教师却无不感到彷徨、无措。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一度走入了瓶颈,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在“黔驴技穷”之时,语文教学反思便显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作为新教师,反思尤为重要。以给今后的教学找到方向。‎ ‎  时光荏苒,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三年。从最初的青涩,到后来的日渐成熟,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弯路没有少走,挫折也不计其数。在取得一定成绩时总想自问,我做的真的对吗?我的行为是否真的正确?从工作至今一直做着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看着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我不止一次地想回过头来看看,我的身后留下的是怎样的一串脚印。正常还是畸形?‎ ‎  其实语文教育在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时,是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唯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许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教学还有反思。其中包括:‎ ‎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习过程的反思 ‎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教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速度、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 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就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往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题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  然而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的。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方向。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却与之背道而驰,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终给人一 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其中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 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具有创建的思想家、文学家所呕心沥血写成的充满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经典作品,也就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是教育的关键点,那么,选择高质量的阅读材料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了,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我以为阅读教学如果有序的话,这就是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和思想深度,而不是各种能力的人为的琐碎的逻辑划分。每篇课文都要整体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筛选信息,都要理解关键语句,都要体验思想感情,都有许多思维的训练,但不管怎样,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和成块语言的记忆是核心。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进行大胆选材了。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我家的猫》《威尼斯的小艇》等散文都是上乘之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的古诗、古希腊的神话、各国的童话、一些适合孩子读的小说比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等都是极好的阅读教材。我曾经向班上推荐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也选了题为《争吵》的这一段。这是一本感情真挚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和人性尊严的好作品。该书语言亲切自然,如涓涓的细流,童趣盎然,其中有一种理想的东西在引导孩子。现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定论的儿童阅读书目,这是一个遗憾。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编了一套“新世纪教育文库”,儿童部分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草房子》等好的作品,广大教师们可以关注。其次是怎样读的问题。当然要朗读、默读、速读,要能有体验的读,抓住主要信息的读,要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行结合。这里面每一项读的技巧都要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考察目前小学生读的能力,单就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一项而言,不少同学也是不能过关的。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从语言学习还是生存能力来讲,都强调读。布什上台颁布的教育纲领中就明确提出“阅读第一”的口号,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不要立即讲,要在学生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处于愤悱之时做精要讲解,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 ‎,获得求知的乐趣;老师要讲得精彩,要讲出韵味,要讲出想象。巴金是一位热爱生命、充满激情的作家,《鸟的天堂》里写了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大的一棵榕树、那么多活泼的小鸟。这一生动的语言却被某些老师当做了讲题的例子,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文章。‎ ‎  纵观语文教育,联系实际经验。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值得深思的东西仍是数不胜数。除旧布新,带着反思我们将会驶向全新的旅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