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三篇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三篇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三篇 【篇一】 随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深入开展,各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不断增多,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提到日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承包地确权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站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高度,才能找到做好承包地确权档案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助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和档案管理工作,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农村土地顺畅流转、化解土地矛盾纠纷等留存好原始凭证。 熟悉业务流程,明确指导思路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三篇 档案日征文(论文)范文三篇 【篇一】 随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下简称“承包地确权”)工作深入开展,各地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不断增多,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提到日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只有充分认识到承包地确权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站在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等高度,才能找到做好承包地确权档案指导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方法,助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和档案管理工作,为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障农村土地顺畅流转、化解土地矛盾纠纷等留存好原始凭证。 熟悉业务流程,明确指导思路 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首先要熟悉相关行业职能任务、业务知识和工作内容。承包地确权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必须了解和熟悉承包地确权工作的业务流程。2014年年初,农业部下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要素编码规则、确权登记数据库规范3个行业标准,对承包地确权工作的调查任务、调查步骤、区域界线、资料准备、调查内容登记表册、测量工具、现场指界、具体地块测量、调查表填写、实测结果审核公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整理、发包方与承包方及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编码规则等都作出系统规范。为加强管理和有效利用承包地确权档案,2014年11月,农业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承包地确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保障、内容分类、保管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2015年年初,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意见》,将“开展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清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登记簿、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推进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列为全国承包地确权重点抓好的工作任务。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只有将上述文件作为“工作法典”,系统地、反复地学习,充分认识承包地确权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承包地确权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与每一个工作结点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主旨,才能明确工作内容、指导思路,顺利地开展指导工作,否则将无法与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交流,更无法深入开展档案指导工作。只有站在农业部门角度去思考本地承包地确权工作中每一环节应形成什么样的文件材料,在形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文件材料需要系统收集,文件载体的具体要求及何时开展归档立卷工作等诸多问题,才能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在文件形成、收集和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对被指导单位提出准确而又中肯的指导建议,才能确定正确的指导思路,使被指导单位接纳和重视指导意见,将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确定归档范围,做好前端控制 实际工作中,各地都存在着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管理松散的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承包地确权档案的齐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应从3个方面入手,提高归档文件材料收全率。 1.强化收集意识 文件材料收集工作是档案整体工作的起点,这项工作做不好,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利用等工作就无从谈起。将承包地确权工作各个时期、各个环节的文件材料收集全,才能保障承包地确权工作的连续性及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才能提高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利用价值。承包地确权档案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乡镇与村级工作人员,一定要考虑到他们对档案工作的熟悉程度,要向他们说明提前开展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基层人员树立起文件材料收集意识,认识到收集工作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才能将档案收集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2.明确收集范围 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收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管理办法》以附件形式对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进行了明确界定。各地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依据确权工作流程、具体要求和步骤,编制本地区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用以指导本地区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承包地确权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应结合本地承包地确权工作实际,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管理办法》,更不能完全借鉴其他地方的情况。只有参照本地实际情况明确归档范围,才能让农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有所遵循,明确工作思路和收集范围,从而有序规范地开展和完成好收集归档工作。 3.做好前端控制工作 把控文件材料形成要求是保证归档文件齐全完整、真实有效的最好途径。以吉林省为例,全省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形成的文件材料五花八门,特别是2013年以前的试点县区,由于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入户调查都调查什么内容、怎样开展调查工作、以户为单位还是以组社为单位调查;如何测绘,是否需要现场指界,现场指界需要履行什么手续等,各试点县区没有统一做法,形成材料自然不一,造成确定归档范围难的同时,也给确权工作留下隐患。许多应该留有凭证性文件材料的重要环节都被忽略,诸如入户调查表不分户,一张大表把全屯全社的内容都笼统填进去,每个农户户籍信息和地块情况摸底不清晰、不全面;现场指界不履行签字手续。这两种情况没有现场白纸黑字作证明,一旦发生纠纷必须返工重新测量。为防止出现此类情况,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提醒当地承包地确权工作部门结合调查任务、调查步骤、现场指界、具体地块测量、调查表填写、实测结果审核公示等要求,统一承包地确权工作文书格式。如在测绘图纸输出时,对出图单位、制图人的法律责任、图纸的法律效力、图纸的印制材料等作出明确要求;建议统一合同、台账文本,确定承包地确权工作各流程必形成文书填写要求。这样才能保障承包地确权工作形成的全部档案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承包地确权工作实际,才能真正为维护承包地确权成果服务,真正为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服务。 4.强调同步分类收集 建议采取分类收集的方法,将承包地确权文件划分为综合管理、确权登记、纠纷调处、合同及特殊载体等进行分类收集。综合管理类要紧紧把握收文和发文关,收到文件材料,逐一登记收集;自发文件采取边形成边收集的方法。确权登记类可分为3小类收集:一是确权登记工作汇总、登记、核准等综合性材料单独收集;二是农户信息可以采取“一户一卷”的方式进行收集,以方便下一步整理和利用;三是各种测绘图纸,按照实测草图、地块分布图、成果公示图等类别进行收集。要加强特殊载体类档案如数码照片、录音录像和测绘数据的收集。收集工作要紧扣承包地确权工作环节,同步开展,从会议召开、工作机构成立、方案制定、招投标、入户调查、地块确认、指界签字、问题梳理、实测数据、图纸输出、公示确认、成果归户、合同签订等,形成文字和信息的就收集,这样才能保证收集到的文件材料能够真实完整地记录确权工作全过程。同时,收集过程中注意强化文件制成材料、签字印签手续、复制件页面清晰程度、非纸质材料存储条件等要求,有效规避整理归档环节需处理的各种问题,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减少归档工作障碍。 科学整理,保障利用 承包地确权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跨越时间长,各种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加之各地推进速度不一,采取的工作形式也有差别。档案部门要想全面推进、整齐划一地去指导不易实现。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都必须紧紧围绕“收”“管”“用”去开展工作。在“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范科学地整理,保障利用工作开展。作为阶段性工作,承包地确权档案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管理更为科学。确定好承包地确权档案的全宗属性、分类方法,突破年度立卷的形式,待承包地确权工作收尾、文件材料收集工作全部结束时,再对归档文件进行集中整理,更系统地组织案卷之间的排列顺序,同时防止由于整理工作思路不清晰造成返工。同步指导做好利用登记工作。建议农业部门将承包地确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统筹到承包地确权数据管理平台中,推进承包地确权档案信息化工作开展。 安全保管,统筹接收 承包地确权档案是承包地确权工作成果的积累和体现,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凭证,涉及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安全保管至为重要。各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保管条件不一,有的地方能够单独配备专门档案室,但大多数地方只是存放于办公室,防火、防盗、防潮等技术要求不能保证。各地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问题,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安全保管意识,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安全保管要求和建议,确保承包地确权档案不丢失、不损毁、不被破坏。 承包地确权档案收好存好,才能充分保障利用。一是确定由谁存。吉林省总结一轮和二轮承包地档案由村管理存在流失现象的教训,结合全省承包地确权调查和实测工作由乡镇统一领导开展实际,将确权登记类涉及农户的重要凭证性材料,归在乡镇级归档材料中,减轻村级档案保管压力,保证这部分档案在乡镇能够得到更安全的保管。二是确定存到哪。承包地确权档案总体数量庞大,调研发现,各县承包地确权档案总体数量占本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的60%~80%,目前吉林省80%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没有能力承接承包地确权档案进馆。按照吉林省政府2015年专题会议精神,为保证全省承包地确权档案安全保管,县级档案馆有接收能力的,验收结束后,马上接收进馆;县级档案馆不具备接收能力的,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集中到县级农业部门统一保管,待同级档案馆具备接收能力时,再移交进馆保存。 【篇二】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环境监测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一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环境污染过程非常复杂,有些短时间内并没有明显危害,但是长年累月“积少成多”就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储备大量的监测数据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标要求 环境监测业务档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主要目标要求是覆盖整个环境监测数据档案的管理业务流程,安全地保存海量的污染源、环境质量档案数据,实现环境监测档案业务固定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应用,快速查找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电子档案。建设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 1.功能指标 覆盖整个环境监测项目档案的管理业务流程,并提供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和业务交互的接口,包括: 监测信息资料录入:建立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信息库,包含采样点位、监测分析项目(含方法)、频次、承担部门和完成日期等要素,并以此为开端发起相应的数据上报流程。 现场监测采样数据:对监测点位图、工艺流程图、地理坐标等现场信息收集录入,并能及时更新信息。 实验室数据资料:将从各种仪器分析出的样品数据匹配到系统上。数据采集时,可以将图表、文件等相关信息作为附件一起保存。 监测报告:从基本信息库、监测结果数据库中生成监测数据资料,确保报告内容和格式的正确,提交相关人员审核,由授权签字人签发。 档案报表:报表系统提供完整的档案报表处理功能——?支持报表生成、报表打印等,支持目录报表与统计报表两种报表格式,能处理定期上报的监测数据,对上报数据进行汇总。 数据库存档管理:数据管理模块提供“一源一档”和“一点一档”档案的新增、修改、删除、查询、调整、原文管理、目录报表打印功能。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数据存储模型,为相关的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档案查询:档案检索是指根据检索的要求,将需要检索的档案文件查找出来的过程。系统提供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两种方法。简单查询可以对每个不同的档案类别自定义不同的查询条件。高级查询是指用户将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组合式的、公式化的查询,如某一字段等于或大于什么值、包含、不等于等条件的设置,可以起到更小范围、更精确的查询效果。 档案借阅:档案资料信息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发和传递给调阅者,实现档案信息的活化和共享。对环境监测电子档案的借阅进行申请或授权的管理,当相关人员没有查阅档案内容或原文的权限时,可以在系统中提交借阅申请,在档案管理员授权后进行查阅。 2.性能指标 负载能力:典型使用模式下,支持同时在线用户数≥1000。 用户响应时间:各页面平均用户响应时间≤3秒,最大不超过5秒。 安全指标: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国际主流基础软件平台和国际主流服务器/工作站/存储备份设备,提供较强的系统可靠性。在应用系统设计中,由于涉及的子系统众多,系统间和系统对外都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互,更应该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如提供用户管理和认证、功能权限的组织、内容权限的组织、角色定义和用户关联等系统方面的安全支持,并对系统操作人员密码进行MD5加密,要求定期修改密码,密码过期不能登录等,并且在修改密码时要求密码具有较高的强度等。 系统只能通过内网登陆,使用平板电脑查询档案资料时,通过中国移动APN内网专线登陆,保证档案的安全。 内容及措施 环境监测数据十分庞大,数据信息需要快速传递,档案管理唯有进入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业务从委托、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编写和签发、材料归档等全流程的电子化档案管理,从而实现人工监测数据的全部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数据库,创新优化网络结构,将大量的监测数据自动分类、提取、加工等,开启档案自动化管理新模式。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上级环境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监测业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环境监测业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一源一档”管理 对污染源监测数据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一源一档”,可以方便地查询某个环境点位(企业)的所有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原辅材料、能源种类、用水情况、处理设施、流量、工况、污染物排放浓度等。除此之外,还可查询企业的建设项目环评监测现状监测、验收监测、环境监察分局监督监测情况。 2.“一点一档”管理 为每个常规环境监测点/断面建立档案。为弄清监测点/断面基本状况和历史变化情况,将经纬度、点位示意图、属性、级别、所属区域(河段)与监测点位/断面相关的所有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管理,方便调阅监测点/断面的历史资料及了解变化情况。提供点位历史监测结果、周边污染源基本情况及监测结果的查询显示,提供关联查询企业基本概况和各种监测数据,并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系统中涉及的监测数据同步更新,方便了解每个监测点历史监测信息及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3.“一张图”管理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实现环境质量数据相关信息的多尺度、二三维一体化的地理空间全覆盖;结合环境管理的常态管理需要,实现环境监测和评价信息基于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关联与整合,实现“一张图”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可视化支撑;可以在地图上完成数据双向查询,即从地图上查看数据和从数据中查看地图。 4.“一源一档”与“一点一档”“一张图”关联查询 提供常规环境监测点位历史监测结果、周边污染源基本情况及监测结果的查询显示,提供关联查询企业基本概况和监测数据,并实现环境质量“一点一档”中涉及的监测数据同步更新,方便了解每个监测点历史监测信息及周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5.开发移动终端APP,实现移动查询 环保相关机构用户可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查询PDF版监测报告和报表,随时调阅企业档案信息。 6.档案资料以EXCEL表形式导出 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与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相集成,可随时调阅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监测数据并以EXCEL形式导出,方便环保相关机构用户查询历史档案数据。 7.档案资料数据分析 对不同类型监测档案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如地表水与污染源关系分析,为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8.建立关联的档案共享平台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对非保密文件进行数据共享。 取得成效 环境监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环境监测业务从计划编制、委托受理、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报告签发直至归档的全流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提供环境监测业务档案“一站式”服务。 1.提高了环境监测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通过查找、浏览、筛选显示出所需档案信息,利用档案库数据自行生成各类报表,节省手工操作填表时间。 2.提高了环境监测档案的利用率 在档案查询过程中,可以按业务类型、名称、年度等条件查询环境监测报告档案;污染源基本情况的统计和查询、档案输出,可以输出单个档案、全体档案、各类档案名册等,省去了调卷、阅卷、摘抄材料等工序,为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者节省了大量时间。 3.延长了纸制档案的寿命 以计算机查询为主的查询方式,大大降低了原始档案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因重复调档、阅档、摘抄等工作档案对造成的磨损,有效延长了档案寿命。 4.实现了直观的监测数据变化规律追踪体系 通过移动终端APP,能提供方便快捷的调阅监测档案,为现场监测业务管理、移动执法等提供管理依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及时揭示环境监测数据变化规律,建立溯源追踪体系,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5.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 通过实现监测数据数字化、档案化、网络化管理,将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等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数据共享与交换。通过“一张图”,使整体环境监测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通过监测档案数据的综合分析功能实现环境问题的主动发现、及时受理和处理结果的跟踪监督。 【篇三】 2010年5月,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档案工作目标,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构成了档案工作基础目标体系;2016年4月,国家档案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档案安全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2017年6月,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进一步强化了档案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对做好档案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三个节点,是档案安全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档案安全工作指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通过理论层面的总结提炼,全面探索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形式,提升档案安全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整体性把握档案安全监管维度 根据《意见》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严格实施对档案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对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相关要素,以及由各要素构建起来的工作辐射圈形成较为全面的把握,为规范开展工作建立统一认识。以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中心,笔者认为,在认识把握过程中至少应该涵盖以下4个维度: 一是意识维度。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出发点引出的纵向意识链条,定位于监管对象,可以形象地表述为“要你安全”。当然,这条意识链条绝不应该是单向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通过对监管对象主动开展工作,促使监管对象由被动执行走向主动实施,充分认识档案安全工作的价值所在,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能动性,由单纯的执行者变为践行者,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工作给予实践层面的积极反馈,进而形成“我要安全”的主动意识。经过这样一种双向的沟通互动,在档案安全管理意识上建立起积极的良性互动大环境,相互促进、提升。 二是责任维度。权责清晰、层层压实,是确保工作落实的有效方式。在这个理念形成有效共识之前,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责任并不仅仅是压担子这一单纯的指向性动作,更需要在前端的分解和细化过程中,深化理解,厘清责任内容。档案安全责任内容的界定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档案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和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其他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前提下,对档案安全责任内容的界定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档案安全监督管理观念将档案安全工作的重点聚焦于档案实体安全、档案信息安全和档案利用安全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实践发展中档案安全责任内容不断丰富,根据《意见》规定,档案安全风险细化为法律政策执行风险,制度安全风险,资源安全风险,档案实体管理风险,档案信息管理风险,档案保密、开放与利用风险等6大方面,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档案安全风险内容,更增加了其内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类型,构建了“大安全”意识格局。2017年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档案安全的重要意义,“大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严格界定,要求通过制定责任清单、细化任务分工等形式签订档案安全责任书、划分档案安全责任区,形成责任落实到人头、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档案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的工作机制。 三是措施维度。如果说责任维度是对监管者理解能力的考验,那么,措施维度直面的是执行能力。对于监管对象,监管者既要使其明确工作目标,更应该指引好通向目标的可行性路径。在措施层面,首先应考虑的是宏观上的两手准备,一是预防性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甚至是杜绝隐患的形成和演进;二是补救性措施,在发生档案安全事故的情况下,要确保应急预案完备,启动实施机制健全,相关岗位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处置能力能够满足需要,等等。作为监管者有责任做出专业性指导,形成指南性工作流程,帮助被监管单位做好预防和补救工作。与此同时,被监管单位在一线工作中形成的实践经验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优化顶层设计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试和完善。但是,档案安全工作就其特质来讲,不允许草率的试验性尝试,在任何时候,档案的绝对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创新需要严谨的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撑。 四是反馈维度。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是深化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监管者来说,反馈结果既要客观地反映监管对象的工作实际,也要有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能,最终目的是畅通监管对象切实履职尽责、确保档案安全的渠道。反之,监管对象作为具体实施者、实践者,其工作经验对于监管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教材,是不断改进监督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深化监督管理内容体系的有益借鉴。倡导这样一种开放式的双向反馈机制,能够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营造更加积极、更加科学的发展氛围。 厘清执行中的关键环节 执行是预设与实效间的唯一桥梁。做好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几个关键环节,对于强化执行、确保落实有着积极的实践价值。 一是“笨功夫”和“巧办法”的有机结合。档案工作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以及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自身难度,决定了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有不厌其烦的“笨功夫”。对于基层档案馆(室)来说,考核、通报等激励的“硬手段”确实是压担子、落实责任的有效抓手,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需要实现目标任务的方式方法或工作指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应满足于定指标、压任务、发文件式的监督管理方式,而是应该注重政策的解读、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指导、切实有效的经验推广等工作,汇总形成“工作指南”类的实用技术资料,虽然只是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一点“笨功夫”,但对于指导监管对象科学、完善地进行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的有效总结和提升。“巧办法”一定是来源于工作实践,可能非常简单,但却非常实用,属于有心人的总结,监管部门应该注重发掘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总结推广,在工作中帮助更多的监管对象提升工作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二是“关起门”和“敞开窗”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经验中,往往注重行业内部或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管、自我加压,时间一久,会形成套路性的对策,成为体制内的死循环。《意见》在完善档案安全工作领导机制方面,明确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加强对档案安全工作领导的工作机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具体实施监管职责过程中,相应地也要认真研究提出争取更大支持力度的方法,比如人财物的投入环节、监督检查结果的反馈环节等,过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结果仅限于档案系统内部交流,现在可以考虑一并向监管对象的主管部门反馈,切实强化档案安全工作领导,推动形成确保档案安全的合力。 三是“抓里子”和“抓面子”的有机结合。相对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处于保障地位,大部分工作是没有直观可见的直接效应的。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精力更愿意向前台性工作倾斜。抓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天然的客观性弱势,这就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安全工作多一些正向的激励措施,注重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开阔眼界,不能陷入就安全论安全的褊狭境地,找准切入点,将档案安全工作与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有机结合,互相促动。做好两个关注,借助政策优势强化档案安全工作基础水平,一是关注本地区安全工作的总体政策,积极争取将档案安全工作嵌入本地区安全工作全局;二是关注行业系统关于档案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借力推动档案安全工作。 提升档案安全监管工作几点思考 一是强化宏观政策管理,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政策引导、检查考核,对于推动相对弱势性质的工作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是不仅要有要求,更要有细则。对于基层档案馆(室)来说,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底子较为薄弱,专业性高端层次人才匮乏,可能他们不缺干劲,但是缺少技术性支持。针对不同层次档案馆(室),可以考虑以工作手册的形式,为档案安全管理提供简便明了的业务指导。 三是建立健全优秀工作经验交流机制。档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离不开理论研究做提升。理论源于实践,一线工作人员在因地制宜的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并不能全部被提炼总结,上升为理论高度,但却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我们需要畅通一线经验的沟通交流渠道,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为档案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 四是探索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利用信息化传播手段,为档案工作者进行标准化、便捷化培训。传统的档案安全管理具有直观性、可控性等基本特点,更多的不是强调技术含量而是工作人员的细心和责任心。网络化条件下,档案安全问题日益隐蔽化和深层次化,由于相关的教育培训资源覆盖面有限,特别是基层档案馆(室)工作人员获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制约了其工作能力的提升,为档案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五是档案安全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引领。相较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目前档案管理理论中的显学而言,档案安全理论研究还需要在宽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破除尴尬的失语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