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3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于丹教育心得
于丹教育心得 篇一:读《于丹心得》有感 澄澈心灵 ——读《于丹心得》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2012年的寒假,我虚心地拜读了《于丹心得》一书。心灵得到了震撼与洗礼。《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能有多少人真正地读过它,懂得其中的真谛呢?我认为,在如今的这个浮躁,充满欲望与利害的社会,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去读读我们祖宗的真言,去检讨自己一天的得与失呢?而于丹老师利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充满了幸福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心得》这本书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作为一名大学生,能从中借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现在的我们整天被社会上一些世俗耳熏目染。很少能有时间平静下来去思考与感悟人生,更别说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了。都说现在的缺乏快乐、缺乏幸福感。但我想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仅仅人的心态,就像如果知道知足,就会长乐一样。篇二:于丹家庭教育的心得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 于丹教育心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