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3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 物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黑暗环境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 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详解】盲鱼眼睛的退化是基因突变等不定向变异经黑暗环境定向选择所致,是由自然选择决定,A错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C正确;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要经过隔离,D错误。 【点睛】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2.某科研小组用家蚕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称量蚕蛹的体重,选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B. 在每个世代中选取体重最大的蚕蛹与繁殖能力强的作亲本 C. 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同 D. 该实验中每一代家蚕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差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题图考查生物进化的基本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当停止选择后,蚕体重持续下降,故可推知在一定范围内,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弱,A错误;据题干信息及题图可知,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但不是繁殖能力强的个体,B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C错误;通过选择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故该实验中每一代家蚕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D正确。 【点睛】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3.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B. 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的原因是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性正常个体中存在色盲基因携带者;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与a基因的频率相等;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详解】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种群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但基因频率未变,故该豌豆种群没有进化,A错误;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等条件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B错误;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C正确;男性患者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Y,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因此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相等,D错误。 【点睛】理解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 B. 生物的变异类型中有些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变异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捕食者的存在避免了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 【点睛】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来源;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5.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 7 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如图表示 7 月 30 日至 8 月 15 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B. 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8 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 D. 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地的天蛾增加与开白花的数量增多同时发生;蜂鸟迁徙离开同时开红花的数量减少,说明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密切关系。 【详解】天蛾增加,开白花的数量增多,说明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A正确;该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现型改变,故白花基因频率不变,B正确、C错误;由曲线可知红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有关,同时也说明花色变化适应传粉者选择,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读取题图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及种间关系判断是解题关键。 6.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A. 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和杂交后,得到的三倍体西瓜 B. 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加倍处理,得到的八倍体小黑麦 C. 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 体色的基因频率由 s(浅色)95%转变为 S(黑色)95%的桦尺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的概念,掌握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标志,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的判断各选项。 【详解】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是不育的,不能称为新物种,A错误;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加倍处理,得到的八倍体小黑麦是可育的,且与亲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新物种,B正确;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属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属于新物种,C错误;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占95%变成了为S(黑色)占95%,发生了进化,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的物种,D错误。 【点睛】(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7.下列关于遗传、变异以及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YY 个体的形成及三倍体无籽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均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行为有关 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 C. 杂交的结果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 D.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与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XYY综合征是由异常精子YY与卵细胞受精导致,YY精子是MⅡ后期Y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与联会无关,A错误;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成为单倍体,B错误;杂交可以集合亲本的优良性状,故杂交结果除了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C正确;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1-a)2(a为致病基因频率),D错误。 【点睛】如何判断单倍体与多倍体:首先看该生物的发育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成,则无论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无需进行第二步;如果该生物体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则需要进行第二步看其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该生物就称为几倍体。 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种群中某些个体发生基因突变,具有了新性状,说明有生物进化 C. 种群迁徙适应了新环境,全部个体存活下来,说明有生物进化 D. 当基因频率保持不变时,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变异与生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详解】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的全部个体是指群落,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中发生基因突变,则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有生物进化,B正确;种群迁徙适应了新环境,全部个体存活下来,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没有生物进化,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时,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改变,如连续自交过程中,各基因频率不变,但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会增大,D错误。 【点睛】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共同进化实例的是() A. 猎豹捕食斑马 B.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C. 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D. 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共同进化的概念:“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着重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 【详解】猎豹捕食斑马,猎豹和斑马之间相互选择,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A正确;草原上的狼灭绝,引起鹿的数量激增,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C正确;光合作用的出现,大气中产生了氧气,为好氧生物创造了条件,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D正确。 【点睛】共同进化中的理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10.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 B. 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C. 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 D. 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掌握果酒发酵装置,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醋酸菌大量繁殖所致,A正确;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B错误;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酒精发酵过程中,开始时,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加快,后来保持相对稳定,最后由于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等原因,酒精的产生速率逐渐减慢,D错误。 【点睛】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11.如图表示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物质变化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和②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过程③和④都发生在线粒体中 B. 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 C. 只有过程①能产生还原氢,过程②③能消耗还原氢 D. 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过程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②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过程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制作。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过程④是醋酸菌进行的果醋发酵,醋酸菌无线粒体,A 错误;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需用氧气的参与;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由于醋酸菌是需氧菌,因此该果醋也需要氧气的参与,B正确;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其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产生还原氢,C错误;过程①②③所需的最适温度为18~25℃,过程④所需的最适温度为30~35℃,D错误。 【点睛】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条件是30-35℃,持续通入无菌空气,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酒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条件是18-25℃,初期通入无菌空气,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密封,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12.燕窝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近年来被传为珍稀滋补品的“血燕”更是价格高昂。但武汉曾在某次抽查时发现,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的 3 万余盏血燕亚硝酸盐最高超标 350 多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 B. 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 C. “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D. 一次误食亚硝酸盐 0.3~0.5g 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亚硝酸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A正确;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B正确;“血燕”中的亚硝酸盐一般无致癌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致癌物质,C错误;一次误食亚硝酸盐 0.3~0.5g 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当一次食用达到3g,会引起死亡。 【点睛】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亚硝酸盐一般无致癌作用,但由亚硝酸盐转变成的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 13.下列关于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的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B. 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 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D. 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 【详解】制备样品处理液时,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A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可知,显色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C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将显色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D正确。 【点睛】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常用方法是比色法,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一般步骤是: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14.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 腐乳发酵过程中加盐和加酒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乳腐败变质 B. 制作果酒的温度一般略高于果醋的制作温度 C. 在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并抑制杂菌繁殖 D.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统发酵技术包括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各自的制作原理是:①果酒:酵母菌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2CO2;②果醋:醋酸菌有氧呼吸;a.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糖→醋酸 b.当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作用如下:①蛋白质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为肽和氨基酸;②脂肪在脂肪酶催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 【详解】腐乳发酵过程中加盐主要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生长,防止腐乳腐败变质;而加料酒主要是为了是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A错误;果酒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18~25℃,果醋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30~35℃,B错误;在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并抑制杂菌繁殖,C正确;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醋酸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几个易混淆的发酵温度范围:果酒的发酵温度范围是18~25℃,果醋的发酵温度范围是30~35℃,腐乳的发酵温度范围是15~18℃。 1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A. 制备标准显色液——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B. 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配制溶液——比色 C. 配制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制备标准显色液——比色 D. 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时,先制备溶液,再制备标准显色液和样品处理液,最后进行比色,因此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操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耐热性最强的细菌结构是() A. 芽孢 B. 质粒 C. 细胞质 D. 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菌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芽孢形成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能使芽孢中的生命大分子物质形成稳定而耐热性强的凝胶的物质,有很强的耐热性,A正确;质粒是双链环状DNA,不耐高温,B错误;细胞质中含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耐高温,C错误;核糖体中含有RNA和蛋白质,不耐高温,D错误。 【点睛】芽孢是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芽孢形成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能使芽孢中的生命大分子物质形成稳定而耐热性强的凝胶的物质,有很强的耐热性。 17.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微生物A 和微生物B 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B. 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 B 是酵母菌 C. 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D. 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 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产乙醇的过程中的原料,微生物的种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详解】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A错误;图中②过程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微生物是酵母菌,B正确;根据图解可知,微生物A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想获得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C正确;微生物A之所以能利用纤维质原料是因为其含有纤维素酶,故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D正确。 【点睛】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 18.实验室保存的菌种 W 不慎被其它杂菌污染,下面罗列了若干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其中合理的有几项() ①从物理性质的角度看,选择培养基多属于固体培养基 ②根据微生物对特殊营养物的需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营养物 ③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④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使用添加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 ⑤使用固体培养基,采用划线法接种获得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甄别筛选后继续培养 ⑥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的杂菌 A. 3 项 B. 4 项 C. 5 项 D. 6 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微生物的培养始终是学生的弱点,却是高考的热点,考生需注意总结归纳,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详解】从物理性质的角度看,选择培养基多属于固体培养基,①正确;根据微生物对特殊营养物的需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营养物,②正确;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其中生长因子常常是组成核酸的小分子物质,如碱基、核糖和脱氧核糖等,③错误;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选择使用添加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④正确;将被污染的菌种稀释,使用固体培养基,采用划线法接种,获得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甄别,筛选后继续培养,⑤正确;高温高压会将所有细菌(包括需要的菌类)一起杀死,⑥错误。故选B。 【点睛】培养基的成分一般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根据微生物自身的特点,利用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物质,使得目的菌能够存活,而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9.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实验中,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 B.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应用于固体培养基接种 C.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均可获得单菌落 D. 对细菌进行计数,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不用平板划线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意在加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在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实验中,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A错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只能用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B正确;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均可获得单菌落,C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又称活菌计数,是由一个单细胞繁殖可成单个菌落这一培养特征设计的计数方法,可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而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D正确。 【点睛】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该方法可用于计数活菌的数目)。 20.下列关于测定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测定某种细菌的数量,可以将 101~107 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 B. 一般选用 103~107 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 C. 测定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 103、104 和 105 倍稀释 D. 统计菌落数目时,稀释涂布平板法需要设置重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要求考生识记测定微生物数量的两种方法,重点掌握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比真菌的多,所以为了确保稀释后能形成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培养皿,在进行分离与计数时,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稀释度分别进行涂布,测定细菌一般选择104、105、106倍稀释,测定放线菌一般选择103、104、105倍稀释,测定真菌一般选择102、103、104倍稀释,而首次测定某种细菌数量时,可将范围放宽点,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涂布到平板上培养,A、B、C错误; 统计菌落数目时,稀释涂布平板法需要设置重复组,以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D正确。 【点睛】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2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B. 若要测定活菌数量,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C. 一般用液体培养基来分离和鉴定纤维素分解菌 D. 在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样品中菌株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知识,考生识记微生物培养基的分类、制作步骤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之一,A正确;若要测定活菌数量,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B正确;在纤维素分解菌分离与鉴定实验中,用到的培养基按照物理状态为固体培养基,C错误;在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大样品中菌株的浓度,D正确。 【点睛】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微生物纯化时的接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22.下列关于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果胶酶能将乳糖醛酸分解成半乳糖醛酸 B. 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将果胶酶溶液加入底物后,迅速将温度调至设定的温度,并持续反应一段时间 C. 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 D. 果胶酶特指分解果胶的一种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识记果胶酶的相关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果胶酶能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A错误;在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应先达到预设温度再将酶与底物混合,B错误;能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C正确;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D错误。 【点睛】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它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产生果胶酶的生物有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3.下列有关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作为消化酶使用,蛋白酶制剂以口服的方式给药 B. 固定化酶技术一次只能固定一种酶 C.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D. 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反复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详解】作为消化酶使用,蛋白酶制剂外包一层糖衣,而胃液中没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蛋白酶制剂是在小肠中发挥作用的,可以以口服的方式给药,A正确;固定化酶技术一次只能固定一种酶,B正确;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优点是都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C正确;试纸法检测尿糖的原理是利用试纸上的葡萄糖氧化酶将葡萄糖分解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又与试纸上的苯酚等无色物质反应形成红色物质,将其与标准比色卡比对,即可知道尿样中葡萄糖的含量,因此尿糖试纸不能反复使用,D错误。 【点睛】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而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的是一系列酶,所以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固定化细胞技术优势明显。 24.下列有关固定化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固定化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反应物是大分子物质时可采用固定化酶 C. 固定化酶的优势在于能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D. 固定化酶技术就是固定反应物,将酶依附着载体围绕反应物旋转的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载体上,实现酶的反复利用,并提高酶稳定性,酶的各项特性(如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依然保持。 【详解】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A错误;反应物是大分子时可以采用固定化酶,B正确;固定化酶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其优点是酶被固定在一定装置内可重复利用,不足是无法同时解决一系列酶促反应,C、D错误。 【点睛】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的催化反应。 25.下列有关加酶洗衣粉中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特殊酶,不易失活 B. 目前常用的酶制剂不包括脂肪酶 C. 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其他成分隔离 D. 加酶洗衣粉的酶能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温度、酸碱度和表面活性剂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如果将酶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过不了多久,酶就会失活。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并且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隔离,故 A、C、D正确;目前加酶洗衣粉常用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四种,B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加酶洗衣粉的相关知识的考查,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6.下面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正确的是() ①配制 CaCl2 溶液 ②海藻酸钠溶化 ③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 ④酵母细胞的活化 ⑤固定化酵母细胞 A. ④①②③⑤ B. ④①③②⑤ C. ④⑤②①③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为:酵母细胞的活化(④)→配制CaCl2溶液(①)→配制海藻酸钠溶液(②)→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③)→固定化酵母菌细胞(⑤),故选A。 【点睛】识记实验流程是解题关键。 27.某兴趣小组学习了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后,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固定化原生质体”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酶解法去壁制备原生质体应在等渗或略高渗透压的溶液中进行 B. 酵母菌去除细胞壁后更利于胞内物质的分泌 C. 为了提高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应尽量延长酶解时间 D. 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不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要求考生识记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具体过程,掌握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酶解法去壁制备原生质体应在等渗或略高渗透压的溶液中进行,防止原生质体在低渗溶液中会吸水涨破,A正确;酵母菌去除细胞壁后更利于胞内物质的分泌,B正确;原生质体的形成过程中不能延长酶解时间,否则或破坏细胞原生质体,C错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糖类除了作为反应底物外,还为酵母菌提供碳源,D正确。 【点睛】固定化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 28.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制备凝胶珠时,CaCl2 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 B. 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快 C. 腐乳制作中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时间 D. 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生物技术实践,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制备凝胶珠时,CaCl2溶液的作用是使胶体聚沉,A正确;由于反应物不容易与固定化酵母细胞中的细胞接触,因此固定化酵母细胞分解葡萄糖速度要比游离酵母细胞慢,B错误;卤汤中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杀菌,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C正确;微生物平板培养需倒置平板,目的是防止冷凝水珠污染培养基,D正确。 【点睛】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若酒的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的含量过低,则不能抑制杂菌污染。 29.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制剂的作用是直接洗去衣服上的污垢 B. 采用小火间断加热方法溶解海藻酸钠 C. 制作固定化酶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海藻酸钠溶液进行包埋固定 D. 为了确定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应设计一个不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与生物技术与实践内容相关的题目,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加酶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是使纤维素的结构变得蓬松,从而使得渗入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能够与洗衣粉接触,最终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A错误;在固定化酵母实验中,溶解海藻酸钠时,最好采用小火间断加热的方法,防止海藻酸钠的焦糊,B正确;由于细胞较大,适于用包埋法固定,而酶分子较小,故制作固定化酶的最佳方法用吸附法或交联法,C错误;选择培养基的作用是目的菌能够正常在其上生存,其他微生物不能正常生存,为了确定选择培养基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应设计一个在完全培养基上接种的培养皿作对照,D错误。 【点睛】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对等的实验;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了选择作用,则接种了的选择培养基是实验组,而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属于对照组。 30.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B. 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土壤浸出液中活菌数目时,测定值可能比实际值小 D. 制备果酒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拧松瓶盖,目的是向瓶中通气保证发酵顺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过程的反应条件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细节。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对课本知识熟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从现在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解】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A 错误;进行腐乳制作所选豆腐含水量不宜超过70%,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使豆腐含水量增大,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B错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土壤浸出液中活菌数目时,可能有多个菌体长成的菌落连成一个,统计时认为是由一个活菌形成的菌落,统计结果会比实际值小,C正确;制备果酒的过程中,拧松瓶盖是为了放出发酵瓶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避免瓶内压强过大,发酵过程中不能再通入氧气,否则会影响果酒的质量,D错误。 【点睛】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尿素作为氮源,葡萄糖作为碳源,琼脂作为凝固剂;分解尿素的细菌,能将尿素分解成氨,PH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 31.一豌豆杂合子(Aa)植物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1∶2∶1,可能是花粉有 50%的死亡造成的 B.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 2∶3∶1,可能是含隐性基因的花粉 50%的死亡造成的 C. 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 4∶4∶1,可能是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的死亡造成 D. 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2∶2∶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 50%的死亡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能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相关基因频率,然后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杂合子(Aa)植物自交时,正常情况下后代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1,若花粉有 50%的死亡,自交后代比例不受影响,A正确;Aa植株中雌配子有1/2A,1/2a,若含隐性基因的花粉 50%的死亡,则雄配子比例为2/3A,1/3a,雌配子比例为1/2A,1/2a,则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1/2Aa、1/6aa,即后代基因型比例为2∶3∶1,B正确;若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的死亡造成,则雌雄配子及比例均为2/3A、1/3a,则自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4/9AA、4/9Aa、1/9aa,C正确;若隐性个体有50%的死亡,则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为2:4:1,D错误。 【点睛】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 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 A. 9/800 B. 1/22 C. 7/2 200 D. 1/88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隔代、交叉遗传;若母亲有病,则儿子一定有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根据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可以计算出该基因频率,进而计算正常人群中该基因的杂合子的比例,作出解答。 【详解】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设致病基因为a,则aa=1%,a=10%,所以在人群中AA=90%×90%=81%,Aa=2×90%×10%=18%,因此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是18%÷(18%+81%)=2/11,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该夫妇的基因型是:Aa(2/11)XBY×AaXBXb,故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2/11×1/4×1/4=1/8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苦瓜植株中含一对等位基因 D 和 d,其中 D 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 d 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杂合子植株完全正常。现有基因型为 Dd 的苦瓜植株若干做亲本,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 F2,则 F2 植株中基因型为 dd 植株所占比例为 1/4 B. 如果每代均自交直至 F2,则 F2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1/2 C.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 F2,则 F2 植株中D 基因的频率为 1/2 D. 如果每代均自由交配直至 F2,则 F2 植株中正常植株所占比例为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地遗传给后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杂合子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显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2:1。 【详解】基因D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而d基因纯合的植株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因此每代中只有Dd可以自交的到F2,因此F2植株为DD:Dd:dd=1:2:1,因此F2植株中dd植株所占比例为1/4,其中正常植株为Dd,所占比例为1/2,A、B正确;基因型为Dd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时,由于D基因纯合的植株不能产生卵细胞,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1:2,由于dd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此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2:1,所以,自由交配直至F2,dd的比例=2/3×1/3=2/9,DD的比例=1/3×2/3=2/9,正常植株(Dd)的比例为5/9,则F2植株中D基因的频率为1/2,C正确、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对于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和应用、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解决该题的突破口是对于自由交配的和花粉败育的理解。 34.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1都表现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 F2,F2有 4 种表现型,如果继续将 F2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后进行自交,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 ) A. 25∶15∶15∶9 B. 21∶5∶5∶1 C. 25∶5∶5∶1 D. 16∶4∶4∶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F1黄色圆粒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F1自交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因此F2中黄色圆粒的个体占9/16,其中纯合子(YYRR)占1/16,故F2中杂合的黄色圆粒占1/2,即YYRr占1/8、YyRR 占1/8、YyRr 占1/4;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YR_ )的概率为1/8×3/4=3/32,黄色皱粒(YYrr)的概率为 1/8×1/4=1/32;同理可以计算出 1/8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 RR)的概率为1/8×3/4=3/32,绿色圆粒(yyRR)的概率为1/8×1/4=1/32;1/4的YyRr自交后代中,黄色圆粒(Y-R -)的概率为1/4×9/16=9/64,黄色皱粒(Y- rr)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圆粒的概率为1/4×3/16=3/64,绿色皱粒的概率为1/4×1/16=1/64 ,因此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32+3/32+9/64):(1/32+3/64):(1/32+3/64):(1/64)=21:5:5:1,故选B。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解题思路:先分离,后组合。 35.假如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 C—c 的控制,含有 C 的花粉可育、含 c 的花粉不可育,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 A. AaBbcc 的植株自交,子代中茎卷须中等长度的个体占 1/4 B. 基因型为Cc 的个体自交 2 次,子代中 CC 个体占 1/4 C. 若花粉都可育,茎卷须最长的与最短的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占 1/4 D. 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 27 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某植物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单杂合的茎卷须中等长度,双杂合植物的茎卷须最长,其他纯合植物的茎卷须最短”可知,茎卷须中等长度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茎卷须最长的基因型为AaBb;茎卷须最短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根据题干中“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可知,父本只能产生含有C的花粉。 【详解】AaBbcc的植株自交,由题意可知,含c的花粉不可育,因此不会有基因型为cc的个体,这样的个体不存在,因此这样的个体自交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A错误;由于父本只能产生含有C的花粉,基因型为Cc的个体自交1次,子代中CC:Cc=1:1,再自交1次,子二代中CC占1/2×1+1/2×1/2=3/4,B错误;若花粉都可育,茎卷须最长(AaBb)的与最短(AABB、AAbb、aaBB或aabb)的杂交,子代中茎卷须最长的个体(AaBb)占1/2×1/2=1/4,C正确;如果三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逐对分析可知,茎卷须的长短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有3×3=9种;花粉是否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C-c的控制,含有C的花粉可育、含c的花粉不可育,基因型只有CC和Cc两种,因此该植物种群内对应的基因型有9×2=18种,D错误。 【点睛】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利用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逐对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法则进行组合。 36.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调查发现 AA 占 20%,Aa 占 40%,aa 占 40%,在某种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显性个体每年递增 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 10%,则第二年 A 基因的频率为( ) A. 43.1% B. 40% C. 36.7% D. 4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群体中有100只个体,则调查时AA为20只,Aa 40只,aa 40只。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显性个体每年递增 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 10%,则一年后AA为22只,Aa为44只,aa为36只。则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22×2)+44/(22+44+36)×2=88/204≈43.1%,故选A。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需要明确基因频率的概念及不同求解方法,可将基因型频率转化为个体数再求解。 37.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 a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aXa、XaY 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金鱼共 67 只,其中雄金鱼 21只,则 F1金鱼自由交配所得 F2成活个体中,a 基因频率为() A. 1/11 B. 1/6 C. 1/8 D. 1/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详解】由题意知,一对金鱼杂交,F1代金鱼共67只,其中雄金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金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AXa、 XA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Xa、XAXA,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A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Y=1:1,因此F1 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AXA:XAXa:XAY:XaY=3:1:3:1.,其中Xa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AXA:XAXa:XAY=3:1:3;Xa的基因频率=1÷(3×2+1×2+3)=1/11,故选A。 【点睛】转化为配子比例进一步求解可将问题简化。 38.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 2-氨基芴的滤纸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 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在接种前,2 一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 ②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 ③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 ④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⑤实验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 ⑥化学诱变剂处理缺陷型细菌可变野生型 ⑦少量缺陷型细菌通过基因重组具备了合成组氨酸的能力 A. 3 项 B. 4 项 C. 5 项 D. 6 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详解】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①正确;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法,而不是用划线法,②错误;2-氨基芴的作用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缺陷性型减少,但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③正确;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④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培养基为平板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⑤正确;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经化学诱变剂处理缺陷型细菌可变为野生型,⑥正确;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只发生于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⑦错误。故选C。 【点睛】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常用稀释涂布法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分离细菌和定量测定;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39.“傻瓜水稻”割完后的稻蔸(留在土壤中的部分)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如图是一种名为“傻瓜水稻”的新品种产生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完成过程①②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完成过程③④的作用仅是选择 C. 割完后的稻蔸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其意义是快速繁殖后代 D. 如果把除草基因、耐旱基因和抗虫基因移植到傻瓜水稻上,可研究出一套完整的傻瓜水稻栽培技术体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双重低温加压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据此答题。 【详解】①②过程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③过程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④为选择过程,依据的作用是变异与选择,B错误;割完后的稻茬第二年还能再生长,并能收获种子,属于无性繁殖,意义是保持亲本的性状,C错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育种方式导入外源基因(除草基因、耐旱基因和抗虫基因),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栽培体系,D正确。 【点睛】准确判断图中各标号的名称及育种原理是解题关键。 40.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 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 白色羊至少要淘汰 2 代,才能使 b 基因频率下降到 25% D. 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 和Bb 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课本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遗传平衡定律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详解】据题意可知,B的基因频率=b的基因频率=0.5,由于羊群是随机交配多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则bb的基因型频率=0.5×0.5=0.25,则B_的基因型频率=1-0.25=0.75,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占75%,白色个体数量占25%,二者数量不相等,A错误;淘汰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杂合子(Bb)所占比例=2×0.5×0.5=0.5,纯合子占1-0.5=0.5=50%,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淘汰前,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始终为50%,B错误;没有淘汰前,B的基因频率=1/2,b的基因频率=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Bb的基因型频率=2×1/2×1/2=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1/3,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则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黑色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2×2/3×1/3=4/9,bb的基因型频率=1/3×1/3=1/9,淘汰白色个体可求出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B的基因频率=3/4,b的基因频率=1/4。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3/4×3/4=9/16,Bb的基因型频率1/4×1/4=6/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2/5,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4/5,由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 2/3→ 3/4→ 4/5,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2/5,即Bb的基因型频率不是逐代增加的,且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故C正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进行相关计算。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 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二、非选择题 41.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陆地棉新品种,而海岛棉从来没有出现过抗旱类型,有人打算也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棉品种。但是用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抗旱的陆地棉和海岛棉两个不同物种的形成具备哪些环节?_____。 (2)要达到上述目的你认为可以用所学的哪些育种方法,写出思路即可。 ①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的方法名称:_____。 思路方案:略 ②常规育种方法名称:_____。 思路方案:_____。 【答案】 (1). 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 (2). 基因工程育种 (3). 诱变育种 (4).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或射线或电激等)处理海岛棉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然后进行人工选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培育抗旱的海岛棉品种为背景考查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特点、新物种形成的环节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的能力与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①基因工程育种方法能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即将抗旱的陆地棉的抗旱基因导入到海岛棉的体细胞中,而后将其培育成完整的植株; ②要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棉品种还可以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即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或射线、电激)等处理海岛棉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然后进行人工选择。 【点睛】几种常用育种方法的比较列表对比如下: 育种 类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细胞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 细胞融合 DNA重组技术 处理 方法 先杂交后连续自交,选优 用化学或 物理方法 处理生物 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 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运用基因工程将 目的基因导入 受体细胞并得以表达 用细胞融合的方法获得杂种胞,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培育杂种植株 优点 将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 能提高 突变率, 加速 育种进程 可获得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器官巨大,营养价值高等优良性状 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有目的地培育优良品种 目的强,育种时间短 克服了远缘杂交 不亲和的障碍 缺点 育种年限长 需处理大量 生物材料 技术难度大 发育迟缓,结实率低 技术复杂,难度大 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 如生物安全受威胁 42.泡菜是一种以卷心菜、萝卜、黄瓜等新鲜蔬菜为原料,添加盐水和辅料,经发酵而制得的风味食品。传统的自然发酵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对天气、环境依赖较大,造成生产周期长、甚至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缺点。某同学为提高泡菜品质设计了以下实验,探究不同条件(盐浓度、温度)对泡菜质量的影响。 盐浓度对泡菜脆度的影响 (1)泡菜的脆度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准,与细胞内的水分变化密切相关。由 图可知,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泡菜脆度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其原因在于:初期盐浓度大于泡菜细胞液浓度,细胞_____,细胞膨压减小,致使泡菜脆度降低。后期盐浓度进一步增加,细胞__________,细胞膨胀,泡菜的脆度略微增加。 (2)该同学细致的记录了分别置于温度为 20℃、25℃、30℃下的样品 1、样品 2 、样品 3 发酵过程中的 PH 值含量变化,如下表所示。分析发现:pH 值呈下降趋势, 原因是_____。 各样品不同时间PH 值的变化情况 【答案】 (1). 渗透失水 (2). 死亡(或答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变为全透性),外界的溶液进到细胞内 (3). 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增多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流程及原理,重点考查了渗透作用与乳酸菌的发酵原理,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泡菜脆度的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其原因在于:初期盐浓度大于泡菜细胞液浓度,细胞渗透失水,细胞膨压减小,致使泡菜脆度降低;后期盐浓度进一步增加,导致细胞死亡,原生质层的半透性变为全透性,使外界溶液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泡菜的脆度略微增加; (2)泡菜制作过程中起作用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乳酸菌为厌氧生物,发酵产物为乳酸,乳酸含量增多导致PH呈下降趋势。 【点睛】泡菜制作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厌氧条件下产生乳酸,酸性条件反过来又会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 43.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 年 Lederberg 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 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平板 1 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 2 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 3 上。经培养后,在平板 3 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 和3 进行比较,在平板2 上找到平板3 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 上与平板3 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 中, 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 5 上。 ④并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 12 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 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 1 号、2 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_____。 (2)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_____。 (3)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 【答案】 (1). 生物的突变率很低 (2). 最终获得的抗药性细菌一直没有接触链霉素 (3). 微生物的突变不是环境诱导产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将原始对链霉素敏感大肠杆菌菌种涂布在培养皿1的表面培养,接着通过右图“印章”将培养皿1中的菌群“印”在培养皿2、3上培养,则培养基2中的菌落是大肠杆菌,培养基3中的菌落是少量抗链霉素大肠杆菌;此后通过对比法选出抗链霉素细菌并通过连续的影印技术将其纯化培养,最终在试管 12 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详解】(1)在培养基中加入链霉素可以起到选择的作用;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原因是3号中有链霉素,这说明抗药性的数量少,即发生抗药性突变的大肠杆菌数量少; (2)该实验最关键设计思路是对照实验,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最终获得的抗药性细菌一直没有接触链霉素; (3)实验中的1和2号试管中没有加链霉素,但最终却从它们中获得了抗链霉素的菌种,说明大肠杆菌的抗药性突变是随机自发产生的,而不是在链霉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点睛】要获得某种细菌就必须到相应的环境或提供相应的条件去寻找,因此要获得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应将原始敏感菌种涂布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生长出的菌落即为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 44.根据生物技术实践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用固定化绿藻对含 Zn2+污水净化,效果好。固定化绿藻能否解决某些有机污染,如蛋白质污染?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很快溶解,释放出来的酶迅速发挥催化作用。请说明这是否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_____(填“是”或“否”)。理由:_____。(答两点) (3)某同学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若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没有达到相应温度,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不能 (2). 蛋白质要先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能被绿藻(或生产者)利用 (3). 否 (4). 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不能重复利用 (5). 未将锅内冷空气排尽 【解析】 【分析】 酶固定化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游离酶和相应载体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酶的稳定性,利于保存运输。同时又能将酶与底物分离,达到重复利用,降低成本的目的。 【详解】(1)因有机物(如蛋白质)先经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才能被绿藻(或生产者)利用,故不能通过固定化绿藻解决有机污染;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遇水后包裹层即溶解”,故其并未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且不能重复利用 ,因此未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 (3)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时,应等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步上升,否则可能会出现压力达到设定要求,而锅内没有达到相应温度的现象。 【点睛】经固定化的酶与游离酶相比具有稳定性高、回收方便、易于控制、可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优点,在生物工业、医学及临床诊断、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5.寻找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当今迫切任务,生物燃料乙醇可实现这一目标。生物燃料乙醇主要由玉米、小麦、薯类等植物淀粉、农林业废弃物等植物纤维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来。目前工业上生产乙醇应用的菌株主要是酿酒酵母。酿酒酵母可利用葡萄糖、果糖等,在缺乏六碳糖时,也能利用醇类和有机酸作为后备碳源。实现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可降低成本。连续发酵过程中,前一批发酵结束后,将固定化酵母与发酵醪液快速分离,将发酵醪弃去,用无菌水清洗固定化酵母 3 次,添加与第 1 批次发酵相等的新鲜发酵液,在适宜且相同条件下循环发酵 3 批次,每批次发酵周期为 72 小时,现每隔 24h 取样分别测定固定化酵母、增殖活化酵母发酵醪乙醇浓度、葡萄糖浓度如下表: 循环次数 固定化酵母 增殖活化固定化酵母 乙醇浓度(g/L) 葡萄糖浓度(g/L) 乙醇浓度(g/L) 葡萄糖浓度(g/L) 24h 48h 72h 24h 48h 72h 24h 48h 72h 24h 48h 72h 1 20.3 30.3 29.5 23.1 0.0 0.0 31.2 27.9 26.2 0.0 0.0 0.0 2 9.4 15.9 22.4 53.8 32.0 11.3 12.6 24.3 28.3 43.8 10.5 0.0 3 6.06 9.16 12.6 59.2 47.2 33.6 8.1 12.6 17.7 56.0 36.7 19.8 回答下列问题: (1)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过程,体现了固定化酵母__________的优点。(答两点) (2)表中数据表明,第 1 批次发酵过程中,发酵后期乙醇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_______。 (3)表中数据表明,随着发酵批次的增加乙醇浓度_____(填“上升”或“下降”),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逐渐下降。若要提高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可以采取_____或_____等措施。 【答案】 (1). 容易与产物脱离,能重复利用 (2). 葡萄糖被耗尽,酵母菌将乙醇作为新的碳源进行新陈代谢 (3). 下降 (4). 增殖活化固定化酵母 (5). 缩短发酵周期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从图表中获得解题的相关信息,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固定化酵母连续发酵过程,体现了固定化酵母容易与产物脱离,能重复利用的优点; (2)第 1 批次发酵过程中,发酵后期乙醇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葡萄糖被耗尽,由题干信息“酿酒酵母可利用葡萄糖、果糖等,在缺乏六碳糖时,也能利用醇类和有机酸作为后备碳源”推知,此时酵母菌将乙醇作为新的碳源进行新陈代谢;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着发酵批次的增加乙醇浓度下降,固定化酵母发酵性能逐渐下降;若要提高固定化酵母的发酵性能可以采取增殖活化固定化酵母或缩短发酵周期等措施。 【点睛】有效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及读取图表数据是解题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