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土壤肥料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 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内容包含:单选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筒答题、论述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土壤胶体是( )。 A.一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2.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 )。 A. 岩浆岩风化而来 B.沉积岩风化而来 C.变质岩风化而来 D.原生矿物风化而来 3.中低产田指的是( )。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4.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 )。 A.颗粒大小 B.养分含量 C.质地 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5.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 A. 生长素的合成 B.一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6.砂土的砂粒含量一般在( )。 A. 50%以上 B.50%以下 C.70%以上 D.70%以下 7.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 A.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高 B.砂土比粘土的含水量低 C.砂土和粘土的含水量差不多 D.决定于其他因素 8.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 )。 A.粘土矿物增多 B.养分流失 C.有机质累积 D.铝相对增多 9.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 A.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 C.喂牛后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10.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 A. 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11.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 )形式存于体内。 A.硝酸盐 B.铵 C.两种酰胺 D.核酸 12.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13.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 )。 A.非活性孔隙度 B.毛管孔隙度 C.通气孔隙度 D.土壤盐基饱和度 14.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 A. 岩石形成有机质 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 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 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15.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16.土壤的基本物质不包括(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植物根系 17.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18.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 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 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完全相同 D.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基本相同 19.土壤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带有的电荷不会来源于( )。 A.黏土矿物的同晶替代 B.黏土矿物晶体的断键 C.胶体上某些官能团的解离 D.渗入土壤的雨水携带 20.中低产田指的是( )。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21.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 )。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22.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 B.N03 -累积 C.蛋白质 D.核酸 23.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 )。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 B.土壤酸碱反应 C.肥料颗粒的大小 D.耕作栽培措施 24.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25.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26.以下属于热性肥料的是( )。 A.猪粪 B.牛粪 C.马粪 D.三种都是 27.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 )。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适时喷施叶面肥 C.减少土壤施肥 D.提高叶面积系数 28.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 )。 A. 磷在作物体内移动性比较大,再利用率高 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中磷的浓度比较低 D.吸收氮素过多 29.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返青慢,形成“僵苗”是由于缺乏( )。 A.钾 B.镁 C.锌 D.磷 30.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 A.生长素的合成 B.一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31.土壤胶体是( )。 A. 一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3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 A. 逐渐提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 D.略有变化 33.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 )。 A.颗粒大小 B.养分含量 C.质地 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34.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1mm时( )。 A. 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35.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 )。 A. 非活性孔隙度 B.毛管孔隙度 C.通气孔隙度 D.土壤盐基饱和度 36.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 A. 岩石形成有机质 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 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 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37.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 )的制约。 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 D.总养分含量 38.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39.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 )。 A. 微生物比较多 B.养分富集 C.氧化还原电位低 D.养分亏缺 40.在作物的金生育期内,其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度( )。 A. 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高后低 D.随生育阶段而变化 41.植株疯长,叶色浓绿,营养器官非常发达,是由于( )元素过剩所导致。 A.钾 B.镁 C.锌 D.氮 42.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 )。 A.磷在作物体内移动性比较大,再利用率高 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中磷的浓度比较低 D.吸收氮素过多 43.我国一般采用( )级土壤分类制。 A.3 B.4 C.6 D.9 44.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 A. 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 C.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45.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是因为锌影响( )。 A. 生长素的合成 B.一些酶的合成 C.核酸的合成 D.蛋白质的合成 46.当土壤颗粒的粒径大于0.1mm时( )。 A.吸附能力比较强 B.吸附能力比较弱 C.吸附能力没有变化 D.不表现出任何吸附能力 47.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 A.腐殖酸 B.胡敏酸 C.植物残体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48.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 )。 A. 非活性孔隙度 B.毛管孔隙度 C.通气孔隙度 D.土壤盐基饱和度 49.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 A.逐渐提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 D.略有变化 50.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 )。 A. 颗粒大小 B.养分含量 C.质地 D.有明显的发生层次 51.中低产田指的是( )。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52.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 )。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53.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 )的制约。 A. 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 D.总养分含量 54.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 )。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55.冬小麦吸收磷素最多的时期为( )。 A.苗期 B.返青期 C.乳熟期 D.开花期 56.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 )形式存于体内。 A. 硝酸盐 B.铵 C.两种酰胺 D.核酸 57.不属于配方施肥建立理论的是( )。 A.养分归还原理 B.最少养分原理 C.报酬递减规律 D.冰山理论 58.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59.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60.缺钾的植物表现为( )。 A.植株上部叶片发黄 B.植株下部叶片中间发黄 C.植株下部叶尖和边缘发黄 D.三种都是 61.土壤有机质中的主要成分是( )。 A.腐殖酸 B.胡敏酸 C.植物残体 D.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6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 )。 A.逐渐提高 B.逐渐降低 c.保持不变 D.略有变化 63.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 )风化而来。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原生矿物 64.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65.中低产田指的是( )。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66.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 )。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适时喷施叶面肥 C.减少土壤施肥 D.提高叶面积系数 67.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 A. 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 B.N03 -累积 C.蛋白质 D.核酸 68.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 )。 A.岩石形成有机质 B.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 C.形成明显的发生层次 D.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 69.当其它环境条件合适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 )的制约。 A.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B.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 C.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 D.总养分含量 70.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 )形式存于体内。 A.硝酸盐 B.铵 C.两种酰胺 D.核酸 71.以下比较好的利用秸秆的方式为( )。 A.用作燃料 B.田间焚烧 C.过腹还田 D.以上都是 72.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73.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74.以下( )不属于微生物肥料的组成。 A.有机载体 B.有益微生物 C.土壤 D.无机化肥 75.根系短粗兼有褐色,老叶变厚、变脆畸形,是由于缺乏( )。 A.钾 B.镁 C.硼 D.钙 76.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黏粒含量也高 B.原生矿物少 C.次生矿物多 D.吸附能力强 77.土壤胶体是( )。 A.一种矿物 B.很小的土壤颗粒 c.土壤中的一种物质 D.原生矿物 78.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A.非活性孔隙多 B.毛管孔隙多 C.通气孔隙多 D.通气孔隙少 79.土壤水吸力相同时( )。 A.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低 B.砂土比黏土的含水量高 C.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完全相同 D.砂土与黏土的含水量基本相同 80.土壤中的次生矿物是由( )风化而来。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原生矿物 81.中低产田指的是( )。 A. 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 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82.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 )。 A.养分的被动吸收 B.养分的主动吸收 C.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 D.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 83.叶片也能够吸收养分,并且利用率很高,所以为了获得高产和高效,应该( )。 A.以施用叶面肥为主 B.适时喷施叶面肥 c.减少土壤施肥 D.提高叶面积系数 84.养分归还原理建立的基础是( )。 A.获得高产 B.作物养分吸收 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D.土壤养分贮量有限性 85.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 A.栽培耕作制度 B.灌溉条件 C.肥料利用率 D.土壤物理性状 86.大多数作物吸收的氮素存在于作物体内的形式是( )。 A.NH4+,并起生理生化作用 B.N03 -累积 C.蛋白质 D.核酸 87.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予( )。 A. 作物吸收磷的能力 B.土壤酸碱反应 C.肥料颗粒的大小 D.耕作栽培措施 88.作物所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 )。 A.叶片中 B.细胞壁中 C.籽粒中 D.根系中 89.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 )。 A.糖向花器的运输 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 90.以下属于热性肥料的是( )。 A.猪粪 B.牛粪 C.马粪 D.三种都是 二、名词解释 1.土壤: 是覆盖于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被动吸收: 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3.速效养分: 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4.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存在的氢离子数量,一般用pH值表示。 5.枸溶性磷肥: 一般把能溶于296柠檬酸、中性柠檬酸铵或微碱性柠檬酸溶液的磷肥称为弱酸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 6.同晶替代: 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7.土壤容重: 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质量,单位是g/cm3。 8.叶面肥: 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9.质流: 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而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10.土壤有机质: 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11.土壤退化: 是指土壤肥力下降,包括有效养分含量降低、养分不平衡、物理性状恶化、盐类浓度障碍、次生盐渍化、荒漠化或沙漠化等。 12.闭蓄态磷: 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3.养分归还原理: 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4.被动吸收: 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15.盐基饱和度: 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与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摩尔比。 16.土壤可塑性: 土壤被外力塑成某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所获形状而不变的性能。 17.闭蓄态磷: 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8.生物固氮: 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19.土壤肥力: 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20.离子扩散: 土壤溶液中离子利用土体与根系表面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向根系扩散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21.土壤缓冲容量: 指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 22.土壤质地: 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23.土壤区域地带性: 同一气候带内,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性分布的现象。 24.土壤退化: 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土壤,导致养分不平衡,有害物质累积,表层土壤流失,肥力下降,作物产量降低,最严重的导致土壤沙漠化、次生盐碱化等。 三、填空题 1.良好的团粒结构体一般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大小、具有多级孔隙和一定的稳定性。 2.土壤颗粒可分为石粒、砂粒、粉粒和黏粒四个不同等级。 3.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4.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质流和离子扩散。 5.土壤磷的转化分为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相反的过程。 6. 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7. 由根系表面进入细胞质膜内有两条途径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8.土壤污染物包括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物。 9. 硝化作用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铵转化为硝酸的作用。 10.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胞间连丝,而长距离运输依靠叶面蒸腾和根压。 11.腐殖酸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起重要作用。 12.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13.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和空气等5种物质组成。 14. 镁的营养功能可概括成三项:叶绿素的构成元素:很多酶的活化剂、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15.典型的土壤胶体微粒包括三个部分:胶核、胶粒和胶团。 16.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7.土壤中氮素有4个来源:雨水、灌溉水、微生物固氮和施肥。 18. 粒径大于0.Olmm的土粒叫做物理性砂粒;小于大于0.Olmm的土粒叫做物理性黏粒。 19.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原生动物、大型动物和藻类植物。 20.根据其溶解特性,磷肥一般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 21.土壤的吸附性能分为机械吸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物理化学吸附和生物吸附5种类型。 22.土壤颗粒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等4个不同等级。 23.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24.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接触交换、质流和扩散。 25.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是速效养分的含量,土壤养分供给的容量指标是缓效养分的含量。 四、问答题 1.请简述土壤具有缓冲能力的原因。 答:一是由于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2分);二是由于土壤胶体上离子的吸附与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附的盐基离子能够通过交换作用被解吸,从而对进入土壤中的酸性离子起中和作用,而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离子又对碱性物质起缓冲作用(3分)。 2.氮在作物体内营养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蛋白质的组成元素(1分);核酸的组成元素(1分);叶绿素的组成元素(1分);一些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元素(2分)。 3. 请简述植物根系吸收营养元素的两个过程。 答:首先是介质中的养分通过离子接触交换、扩散和质流等途径到达根系自由空间;(2分)其次,通过需要代谢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和不需要能量的被动吸收过程,穿透细胞质膜进入细胞内。(3分) 4. 请简述中低产田的改良途径。 答:一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1分)二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1分)三是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1分)四是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1分)五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1分) 5. 请列举叶面肥的种类。 答:第一,无机营养型;(1分)第二,腐殖酸型;(1分)第三,生物型;(1分)第四,植物生长调节剂型;(1分)第五,综合型。(1分) 6.请简要描述作物缺钙的症状。 答:首先在根尖、侧芽和顶芽部位表现出来,(1分)表现为植株矮小,节间较短,组织软弱,(2分)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变黄并逐渐坏死,茎和根尖的分生组织腐烂、死亡。(2分) 7.请简述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答:构成作物体内的结构物质和生命物质,结构物质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生命物质指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等;(2分)加速作物体内代谢活动;(1分)对作物有特殊功能,如参与作物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调节细胞透性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等。 (2分) 8.请列举有机肥料的作用。 答:有机肥料相对无机肥料有着很多特点。包括,第一,改良和培肥土壤;(1分)第二,活化土壤养分,平衡养分供给;(1分)第三,提高土壤生物活性,维持生物多样性;(1分)第四,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产品的品质;(1分)第五,减轻环境污染,节约能源。(1分) 9.简要说明土壤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答:交换反应是可逆的(2分),交换反应是等当量进行的(2分>,交换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1分)。 10.介绍养分进入根内部的途径。 答:养分由根系表面进入细胞质膜内有两个途径:即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1分)。 主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2分)。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2分)。 五、论述题 1.创造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有哪些措施。 答:第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均能够使表层土壤松散,促进形成团粒结构(2分);第二,合理的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粮食作物与绿肥轮作、水旱轮作等(2分);第三,合理灌溉、适时耕耘,充分发挥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量水不稳定性的团粒,调节土壤结构性(2分);第四,施用石灰及石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2分);第五,土壤结构改良剂作为土壤团聚体的胶结物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2分)。 2. 请列举土壤侵蚀的类型,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答:常见的土壤侵蚀分为风力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2分)风力侵蚀是指风将土壤吹走的现象;(2分)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土壤随水流走的现象;(2分)重力侵蚀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土体发生位置移动的现象;(2分)冻融侵蚀是指由于结冰和融化,使土体松散并发生位移的现象。(2分) 3. 请说明我国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水资源匮乏的特点。 答: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1/4,每亩占有水量为世界的3/4,约有一半以上的旱地得不到灌溉,是世界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3分)我国水资源短缺可分为4种类型:资源型缺水;水质不良性缺水;设施性缺水;工程性缺水。(2分)我国农业水资源匮缺有以下几个特点: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1分)占国土面积69%的山区、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难度大,缺水严重(1分);降雨集中,年际之间变化大,可利用水量少,旱涝灾害频繁;(1分)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接近世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三倍,很难进一步提高利用率;(1分)水质差、水污染严重。(1分) 4. 请回答土壤污染的种类及来源。 答:化学污染物: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污染包括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各类有机合成材料等,(2分)无机污染包括锌、铜、汞等重金属污染;(2分)物理污染物:包括矿山的尾矿、废石、粉煤灰、工业垃圾和城市垃圾等;(2分)生物污染物:包括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生活废水、畜禽粪便、各种途径引入的有害生物等;(2分)放射性污染物:指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散落的放射性微粒。(2分) 5. 请论述创造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的措施。 答:第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均能够使表层土壤松散,促进形成团粒结构;(2分)第二,合理的轮作倒茬、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粮食作物与绿肥轮作、水旱轮作等;(2分)第三,合理灌溉、适时耕耘,充分发挥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大量水不稳定性的团粒,调节土壤结构性;(2分)第四,施用石灰及石膏,不仅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而且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2分)第五,土壤结构改良剂作为土壤团聚体的胶结物质,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2分) 6. 请说明有机肥料高温发酵堆制技术的过程、条件和结果。 答:有机肥料的堆制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发酵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发热阶段、高温阶段和降温阶段。(4分)堆制的条件包括:水分、空气、温度、物料的碳氮比、酸碱度等。(3分)腐熟的有机物料一般为黑褐色,汁液浅棕色或无色,有臭味,材料完全变形,很容易破碎。 (3分) 7. 请论述土壤团粒结构体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作用促使它形成? 答:团粒状结构体是经过多次复合团聚而形成的。(2分)一般先是单粒相互凝聚成复粒或粘团,再经过逐级粘结作用,以此形成微团聚体,微团聚体再经过多次团聚形成较大的团粒。(3分)土壤结构体形成过程极其复杂,(2分)主要有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机械作用、生物作用、耕作措施等作用机制。(3分) 8.请回答我国对中低产田土壤质地改良有哪些主要做法。 答:我国对中低产田土壤质地改良的主要做法有以下5种。(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就近取材,将砂土掺人黏土或将黏土掺人砂土中,逐年客土改良。(2分)(2)翻淤压砂或翻砂 压淤。当砂土下不深处有黏土或黏土下不深处有砂土,则可通过深翻使上下砂黏相掺,改变土 质。(2分)(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将洪水有控制地引入农田可有效改良砂质和黏质土壤 的质地。(2分)(4)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施人砂土或黏土中,形成腐殖质,可使砂土增加黏性, 黏土增加砂质,改良其土质。(2分)(5)种树种草,培肥土壤。种植耐贫瘠的草本植物,将其翻 入土中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促进团粒结构形成。(2分) 9.说明什么是土壤母质以及土壤母质的来源。 答:土壤母质是指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1分)。 土壤母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比例构成的集合体,矿物是指具有比较均匀的化学组成成分、一定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体。地壳的矿物种类按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种,按化学组成可分为硅酸盐类、碳酸盐类、氧化物类和氢氧化物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等。地壳的岩石按生成方式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3分)。 岩浆岩是指地球内部熔融的岩浆侵入地壳一定的深度或喷出地表后,冷凝所形成的岩石(2分)。 沉积岩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再形成的岩石。(2分)变质岩是指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发生剧烈的变化,所形成的岩石(2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