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34) 论 述题 1. 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答: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白己的经 验为 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他们把学 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白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 性、社会性和情 境性。(2 分) (1) 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 受 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 构,同 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3 分) (2) 学习的情境性,即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 教 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 重要的 内容之一。(3 分) (3) 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 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而。 (3 分)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 下的 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3 分)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 性不 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1 分) 2. 试论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 答:维持课堂学习秩序的最佳策略,是预防学生违纪行为的产生,要做到这一点可参考以下建议。 (1) 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1 分)引发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 只 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 的注意 和兴趣,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作业难度适 中等。(2 分) (2) 非言语线索的运用。(1 分)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 现 某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如以一个眼色暗 示开始 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 不当行为的 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2 分) (3) 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1 分)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师可以不加 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 得了 成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 (2 分) (4) 赞扬其他学生。(1 分)当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时,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 他, 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 行为不当 的学生受到暗示,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2 分) (5) 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1 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难免要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 一般来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该以说服教育,促进学生自省为主。但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 节严 重的程度使用惩罚。教师在对学生施行了必要的惩罚后,还要开展细致的工作,防止学生产生敌对的 或自暴白 弃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另 外,教师要兼 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恰当的惩罚。(2 分) 3. 试评述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答:罗杰斯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将其人格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学习 理论。(1 分) (1) 意义学习:学习应该与个人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应该是学生关心的,能够影 响 学生感情,推动学生行为,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2 分) (2) 自由地学习:何个学习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感情和完善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只有 在能体验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自由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 分) (3) 学习者中心:学习者是有目的、能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 心, 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2 分) (4) 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自我实现倾向乃是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因素。意义学习的动机产 生 于人类基本的自我实现倾向。教师的作用是创造合适的气氛,允许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展。(2 分) (5) 学习的促进: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和学习者是平等的关系。罗杰斯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 关 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态度品质。(2 分) 对罗杰斯学习理论的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对人学习的研究;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积极向上 的。 强调意义学习,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作为 学习活动 的主体和中心,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学习理论的发展是有很 大贡献的。(2 分) 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人本主义过分强调先天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片而强调自 由选 择和自我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 分) 4. 联系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 (1) 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1 分) 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外在与内在的原因。从学校中一般学科的教学来看,多数知识性学科的学习动机, 是要 靠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正诱因特征来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如何设计教材教法以及教学活动, 使之具有 正诱因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白然是培养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外在学习动机获得适 度满足之后, 也有可能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2 分) (2) 从基木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1 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基本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 之后, 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学校应设法先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为成长需要 的产生奠定 基础。(2 分) (3) 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1 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应适应并选择学生心理上的需要,给予适度满足,使其产生价值 感, 进而自发地去追求。(2 分) (4)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1 分) 成功的学习结果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助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各白获得成功 的经 验,以使他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 团体标准, 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以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2 分) (5) 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士气。(1 分) 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无论教师的反馈是正而的(赞许或鼓励),或是负 面的 (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根据,进而成为学生建立自信的依据。(2 分) 5. 联系实际论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 答: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1.5 分) (2) 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1.5 分)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1.5 分)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1.5 分)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1.5 分) (6)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1.5 分) (对以上每个要点,联系实际分别展开论述另加 6 分) 6. 论述如何保持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 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 高, 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白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 是自我评 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白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 时要注意根据 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 分) (2)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 分)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 主 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其心理健康 有重要 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1 分) (3) 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 分)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 大 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 加有益 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1 分) (4) 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1 分)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 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1 分) (5) 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分)有时候小学生而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 不 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 询并不 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1 分) (6) 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1 分)对于那些学生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 的 一般水平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1 分) (7) 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1 分)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应采取 有 效措施进行矫正辅导。(1 分) 7. 为了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如何促进知识迁 移与 应用?(15 分) 答:(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2 分)。 (2) 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2 分)。 (3) 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2 分)。 (4) 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2 分)。 (5) 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2 分)。 (6)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2 分)。 联系教学实际对以上要点进行合理恰当的分析,给 3 分。 8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15 分) 答:创造性由多种成分构成,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也就有很多。既涉及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也涉及 环境 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小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是很有必要的。(1 分) 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1 分) 要克服一些不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比如过分追求高分数,不鼓励学生提问,过于强调权 威的 教学等等,都有碍于学生创造性发展。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与学生 们在 一起共同学习;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1 分) (2) 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 分) 创造性思维是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并在头脑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思想、新产 品的 过程。广开思路就是要鼓励和培养小学儿童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 (1 分) (3) 发展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1 分) 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快速联想的能力,是保证思 维流 畅性的基本条件。(1 分) (4) 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1 分) 原型是指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 类科 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重要思维方法。(1 分) (5)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1 分) 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木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 励学 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学生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 案都提出 来了为止。(1 分) (6) 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1 分) 个体的创造性高低与人格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人格力量的显示。独立的、灵活的、 容 纳的、主动的、痴醉的人格有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1 分) (7)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1 分)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丰富多彩,重视在这些学科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培养是非常有意义 的。(1 分) 9. 请根据小学儿童中存在的认知差异,论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答: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 彼此 不同。(2 分)小学儿童的认知差异表现为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和认知风格差异。 (2 分) (1) 一般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其个别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和智力结构 上 的差异。(1 分)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高的相关,但它不是学业成绩的决定者,研 究表明, 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弥补因一般认知能力差异给学习成绩带来的负面 影响。(1 分) 小学阶段,儿童的智力依然处在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有早有晚的特点经常会在学习中表 现出来。对于早聪早 慧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拓展白己、完善个性。对于晚熟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扶持和 鼓励,防止埋没一个未来 的巨匠。(1 分)智力的结构差异,指构成智力结构的认知成分可以按照不同的方 式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了智 力结构上的差异。智力的结构差异随时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善于发 现学生这些差异,就能够找到适 应个别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1 分) (2)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早期的学习经验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入学后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存在 差 异。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不同。当学生缺乏预备性知识时,要求教 学提供 详细的背景资料,教学宜采用演示法、讲授法等高结构化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备性 知识时,可 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非结构化教学法。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可以弥补学生因缺乏预备性知识给学 习成绩带来的负 面影响。(3 分) (3)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 思 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1 分)研究较多的认知风格是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学生 在认知风格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因材施教必须考虑的重要心理变量。(3 分) 10.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 答: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 分) (2) 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 分) (3) 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2 分) (4) 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1 分) (5) 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训练。(1 分) (6) 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1 分) (7)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1 分) (对以上各个要点分别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另加 6 分) 11. 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15 分) 答:(1)说服。(2 分) 说服是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说服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 的两 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而、合理,从而改变其原有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3 分) (2) 角色扮演。(2 分) 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 色行 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3 分) (3) 榜样学习。(2 分) 榜样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自己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 转化 为学生自身品质的过程。(3 分) (4) 奖励、惩罚。(2 分) 奖励是运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手段来激励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利用奖励教育学生可以鼓励学生重复良 好的 行为,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置,是对个体施予心理上不愉 快的反馈 刺激,从而抑制或减低不良行为的重现。(3 分) (5) 小组道德讨论。(2 分) 小组道德讨论是美国教育家布莱特设计并实施的道德教育模式。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道德问题的讨 论, 能够理解和同化来自同伴的、高于白己一个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排斥低于白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 理。(3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