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铜仁市 2020 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Ⅰ卷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 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 嫡长子继承制一经确立后得以严格 执行 C. 嫡长子继承制使政治有序化 D. 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确立与政治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结合所学可知王国维 认为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由嫡长子继承制衍生出来的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原则使政治发展有 序化,故选 C;夏禹传位给儿子启,标志家天下取代公天下,A 错误;“严格执行”过于绝对 化,B 错误;D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 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并结合所学可知, “微子受封”反映的是分封制,“妇功”和“市井”和周朝的手工业和经济有关,“司南” 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和东周有关,故①是周朝。“政事堂”和三省六部制度有关,“越窑” 是唐朝的名窑,“夜市”和“士大夫画”反映了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②是唐朝。“腹 里”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有关,木活字、北曲、“赵体”反映了当时的印刷术、元曲及书法的 发展,故③是元朝。“象郡”是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的郡县;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修筑 “直道”,“灵渠”出现在秦朝,秦始皇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故④是秦朝。所以 - 2 - ①④②③顺序正确。故答案为 B 项。综上分析可知,ACD 三项的顺序排列错误,均排除。 3. 传统儒学主张家国一体而又强调国家至上,“以天下为己任”。魏晋时期,士大夫“所关 切者亦唯在身家之保全”,偏重于其自身生命及其家庭利益。这一价值取向 A. 魏晋玄学兴起使儒家思想影响力下降 B. 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儒学 D. 儒家伦理道德丧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传统儒学强调国家至上,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更关注自 身生命和家庭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玄学兴起,强调消极避世, 儒学的影响力下降,A 正确;宋明理学强调社会责任感,与魏晋时期士大夫价值取向不同,排 除 B;C 中的新儒学指的是宋明理学,排除;追求自身生命和家庭利益不等于丧失了伦理道德, 排除 D。 4. 宋代以前,农村和城市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宋代,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寻找自我谋生 机会,“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这一现象表明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传统农业经济衰退 C. 宋代人们可以自由择业 D. 与城市工商业发展息息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宋代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寻求谋生机会,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农业人 口,D 正确;宋代并未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农业人口流入城市不等于农业经济衰退, 排除 B;C 不符合史实,排除。 5. 奕䜣认为“治理国家的途径应在自强,从目前情况看,想要实现自强仍要以训练军队为主, 训练军队,更应该用先进的近代武器为先。”这一主张 A. 自觉意识到发展军事的重要性 B. 属于西学东渐的一部分 C. 推动了清政府的全方位变革 D. 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奕䜣认为中国要实现自强主要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这仍然 是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故选 B;奕䜣的认识属于中体西用, 他意图借助发展军事实现国家自强,并不是自觉认识到发展军事的重要性,排除 A;中体西用 - 3 - 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推动清政府的全方位改革,排除 C;题意反映的是奕䜣的个 人主张,不能体现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排除 D。故选 B。 6. 阅读下表:1924 年中国自设的电厂资本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电量需求大 B.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 民族工业发展出现又一个高潮 D. 外商电业不再占优势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江苏、浙江、湖北三省的电厂资本额、10 万元以下电厂数相对其 他省份较多,三省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电量需求大,故选 A;B 项错在“开始”;一战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陷入萧条,排除 C;表格信息没有涉 及外商电业,排除 D。 【点睛】 7. 1938 年,国民党组建国民参政会。《新华日报》对此评价说:“虽然各党各派为抗日救国 而合作,成为举世皆知的事实,但从没有一个机会能把各党各派代表与无党无派的各地各界 集于一堂”。国民参政会的召开 - 4 - A. 表明国民党放弃了一党独裁统治 B.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为以后政治协商会议提供了经验 D. 说明国民党开始积极抗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从没有一个机会能把各党各派代表与无党无派的各地各界集于一堂” 可知这有利于发动民众力量,壮大民主力量,为以后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提供了经验,故选 C; 国民党始终没有放弃一党独裁统治,A 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 1937 年 9 月,B 错误; 国民党开始积极抗战开始于 1937 年 8 月的淞沪会战,D 错误。 8. 1955 年亚非会议上,部分国家把矛头对准新中国,声称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 认为中国存在铁幕或者竹幕,为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理 解。这表明 A.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B. 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必要性 C. 亚非会议受大国操控 D. 中国尝试用多边外交解决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打破了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的不实传闻, 同时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理解,重树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故 B 正确;A 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排除 A;亚非会议并没有西方大国参加,没有受到操控,排除 C;D 项与主旨无关, 排除。 9. 罗马法“民众令状”规定,如果某人在公共道路或通道上施工或放置某物,使公共道路或 通道的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申请禁止令状,阻止他的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已实施,那么公民可以申请要求恢复以前状态的令状。这反映了 A. 罗马法对罗马共同体利益的保护 B. 罗马法要求个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 “民众令状”是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 D. 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使公共道路或通道的状况恶化或将变得恶化,任何罗马公民都可以向执法官 申请禁止令状”可以看出,罗马法较看重对国家公共利益的维护,因此规定任何公民都可通 过法律来阻止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A 正确;材料不是体现个人参与,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 罗马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排除 C;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 5 - 10. 1824 年前,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以没收家产、褫夺国 籍、高额罚金和坐牢等法律严惩违令者。由此可见 A. 英国工业革命充满了血腥 B. 英国的科技已经衰落 C. 英国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英国以国家权力维护本国科技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议会和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人才、技术和机器外流”,说明工业革命 时期,英国通过国家力量来维护本国科技利益,D 正确;题干中的惩罚措施是按照相关法律进 行的,未体现出“血腥”,排除 A;1824 年,英国的科技领先于他国,排除 B;1824 年英国 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 C。 11. 美国学者马特·奥贾认为,布尔什维克强调生产基础对文化上层建筑的影响,如果农业 按照与工业相同的生产原则进行重组,农业劳动力就会具备城市无产阶级的文化和心理特征。 作者认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 为苏联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 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C. 有利于农民政治上的进步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现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农业按照与工业相同的生产原则进行重组,农业劳动力就会具备城市无 产阶级的文化和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其强调农业的集体化会使农民具备城市无产阶级的文 化和心理特征,即在政治上有所进步与提升,故 C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排除 A;B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农民政治素养的提高,而不是农业的发展, 排除 D。 12. 如图是著名画作《鸢尾花》,创作于 1889 年。该画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 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细心安排花朵位置,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该画 属于 - 6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 C 【解析】 【详解】《鸢尾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一幅作品,从画面风格可以看出是印象派,故 C 正确;ABD 与梵高无关,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1919 年爆发的大流感是一场世界性的灾难。这次流感 1918 年春从美国开 始爆发,随即通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进而蔓延到整个欧洲,扩散到全世界。 为防止造成恐慌影响战事,美国政府隐瞒疫情,直到 8 月才承认流感,导致民众对流感形势 误判。军队与普通民众之间医疗资源不平衡,政府不得不建立临时医院,征调民间护士、医 生、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医院。政府虽然采取了关闭学校、保持街道卫生、提倡良好的卫生 习惯、戴口罩、检疫隔离等干预措施,然而群众组织的“为自由而战”大游行导致流感大爆 发。大量尸体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不仅促进了病菌的滋生与传播,也成为人们心中的阴影 之一。 ——摘编自邵逸舒《1918 年大流感对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的影响》 材料二 1910 年东北爆发鼠疫,三个月内就有 4 万人感染鼠疫而死。清政府任命伍连德 为东北防疫总医官,全权负责东北的防疫工作。伍连德亲自解剖疫尸确定疫病根源,组织力 量从源头灭杀病毒。他在政府的配合下征用学校等建立临时医院,将患者和疑似病人与外界 进行隔离,对于不肯照章办理者进行惩罚。对于带菌疫尸,进行火葬以消灭传染源。为了阻 止病源向内地扩散,伍连德果断切断入关通道,在火车站设立防疫检查点进行检测。他亲自 向民众传授疫病常识,设计“伍氏口罩”。仅用时 4 个月,东北鼠疫被消灭。1926 年霍乱横 行亚洲时,东北在伍连德的领导下幸免于难。 ——摘编自周春雷《伍连德对东北鼠疫的控制践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8 年大流感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中美疫情防控措施的异同。 【答案】(1)原因:①战时的军队调动和人员流动;②初期政府的不作为,刻意隐瞒;③民 众对形势的误判,重视不够;④医疗资源优先满足战争;⑤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备;⑥民 - 7 - 众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影响:①造成人口大量损失;②短期内冲击了美国经济;③推动 医护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人们卫生习惯的转变;⑤对民众心理产生复杂影响。 (2)相同点:①政府组织;②设立临时医院收治病人;③进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④都采取 隔离措施;不同点:①中国政府及时组织力量介入,任命官员全权负责;美国政府前期刻意 隐瞒,后期管控措施效果有限;②中国采取隔离为主的防疫措施,并有惩戒措施;美国防疫 措施以民众自发遵守为主;③中国医疗资源服务于民众;美国服务于战争需要,医疗资源向 军队倾斜;④为防止疫情扩散,中国采取了交通管制;因为战争需要美国仍有大规模的人员 调动;⑤中国对疫尸有效处理,以消灭传染源;美国没有及时处理,客观上促进了病菌的滋 生与传播。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随即通过赴欧洲参战的美国士兵传播到法国”得出战时的军队调 动和人员流动;根据“美国政府隐瞒疫情”得出初期政府的不作为,刻意隐瞒;根据“导致 民众对流感形势误判”得出民众对形势的误判,重视不够;根据“军队与普通民众之间医疗 资源不平衡”得出医疗资源优先满足战争;根据“政府不得不建立临时医院,征调民间护士、 医生、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得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完备;根据“提倡良好的卫生习 惯、戴口罩、检疫隔离等干预措施”得出民众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影响:根据材料信息 可从造成人口大量损失、短期内冲击了美国经济、推动医护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 人们卫生习惯的转变、对民众心理产生复杂影响等方面概括。 (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政府不得不建立临时医院,”和材料二“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东 北防疫总医官,全权负责东北的防疫工作。”“他在政府的配合下征用学校等建立临时医院” 可得出政府组织、设立临时医院收治病人;根据“他亲自向民众传授疫病常识,设计“伍氏 口罩”。”得出进行公共卫生知识宣传;根据“政府虽然采取了关闭学校、保持街道卫生、 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戴口罩、检疫隔离等干预措施”“将患者和疑似病人与外界进行隔离, 对于不肯照章办理者进行惩罚”可得出都采取隔离措施;不同点:根据材料从中国政府介入 的速度、采取隔离措施的效果、医疗资源的分配、人员的组织、相关的管制等方面概括两国 的不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 - 8 - 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 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 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 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答案】示例: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战争模式,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 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写汉字、定门第、与汉族通婚等, 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到了隋唐,各民族交往融合 进一步深化,大量胡人在关中经商、定居,甚至有人官至宰相,唐代绘画及文学作品也大量 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开放的政策与包容的心态,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出现。 总之,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解析】 【详解】示例: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 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以总结材料观点: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论证: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民族融合较为明显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 唐大一统时期,从少数民族吸收汉文化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角度 论证。具体而言,春秋时期,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战争模式, 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说 汉话、写汉字、定门第、与汉族通婚等,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 了民族融合;到了隋唐,各民族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大量胡人在关中经商、定居,甚至有 人官至宰相,唐代绘画及文学作品也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开放的政策与包容的心态,推 动了大唐盛世的出现。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回归论题总之,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 体”的中华文明格局。 1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在甲午后,应诏陈言的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摺》中强调,为造就 - 9 - 有用的人材,传统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1901 年,清廷谕令从 1902 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考试 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学堂, 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功名;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 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4 年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 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 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 到 1905 年,除去教会学堂,官、公、私立和大中小学、师范、专门学校等各类学堂 8277 所, 学生达 25 万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作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学部,于 1905 年正式 设立。这样,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 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科举制度 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2)特点:内容上中西结合,以西学为主导方向;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教育管理 开始制度化;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出现;教育体系初具规模。 影响: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新式人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培养了反清的力量。 【解析】 (1)晚清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教材所学,从当时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阶级矛盾、近 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2)晚清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以通过对材料“1901 年,清廷请令从 1902 年起各省科举考试 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1904 年公布了《奏定 学堂章程》,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1905 年,清廷下令停止科举 考试,科举的废除加快了学堂建立的步伐”等信息的分析归纳来回答。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 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本题考查晚清的教育改革,要联系教材内容,从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改革的背景及带 来的影响。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 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台湾人民“义不臣倭”,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 - 10 - 的反割台斗争。在日本占领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直没有停 止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台湾人民看到了希望。他们在台湾岛内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艰难 而又英勇的抗日活动,争取台湾早日光复。祖国大陆对其抗战活动进行了间接支援。台湾人 民除了在岛内进行抵抗活动,还有许多台湾同胞直接前往祖国大陆。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们参战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抗日团体,其中台湾义勇队和台湾革命同盟会 影响较大。1945 年 8 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 月 15 日宣布无条件投降,10 月 25 日,台湾光复,从此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抗日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人民抗日与台湾光复有何意义? 【答案】(1)特点:历时长;前期具有自发性,后期(1937 年全面抗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旗帜号召下,台湾与大陆互相支援、共同抗日;台湾同胞在大陆进行的抗日斗争,在 地域上集中于东南沿海。 (2)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是祖国抗日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推动了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加速 了实现台湾光复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抗 日,体现强烈的民族感情;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日本占领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 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可知,台湾人民抗日历时长;根据材料“台湾人民‘义不臣倭’”“祖 国大陆对其抗战活动进行了间接支援。台湾人民除了在岛内进行抵抗活动,还有许多台湾同 胞直接前往祖国大陆”可知,前期具有自发性,后期(1937 年全面抗战后)在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旗帜号召下,台湾与大陆互相支援、共同抗日;根据材料“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与 日寇浴血奋战”可知,台湾同胞在大陆进行的抗日斗争,在地域上集中于东南沿海。 (2)意义: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共同抗日,因此台湾人民的抗日活动是祖国抗日统一战线的 一部分,推动了祖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他们在台湾岛内采取各种形式进行艰难而 又英勇的抗日活动,争取台湾早日光复”可知,加速了实现台湾光复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反 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抗日,体现强烈的民 族感情;台湾人民近半个世纪在抗日,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让奥林匹克运动成为现实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顾拜旦。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 - 11 - 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出身 于法国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随 着古代奥运会的珍贵历史遗址不断被发掘和对欧美国家体育运动状况的多次考察,他萌生了 复兴 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理想。深感于祖国普法战争的失利,再加上国际上体育领域内存在 着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这些坚定了他体育救国、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1892 年顾拜旦 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他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从 1896 年至 1925 年,顾拜旦一直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其间,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的章程, 还亲自设计了由蓝、黄、黑、绿、红颜色组成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它象征着五大洲全世界 运动员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团结和友谊。 (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称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之父”? (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顾拜旦为什么要创办现代奥运会? 【答案】(1)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的章程;为国际奥委 会设计了会旗;顾拜旦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 (2)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爱国心的驱使;解决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种种混乱的不良倾向;用 体育呼唤世界和平。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1892 年顾拜旦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他第一 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可知,他首次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根据材 料“顾拜旦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的章程, 还亲自设计了由蓝、黄、黑、绿、红颜色组成的奥林 匹克五环标志”可知,起草了国际奥委会的章程,为国际奥委会设计了会旗;根据材料“他 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可知,顾拜旦 为奥林匹克事业付出毕生的精力,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 (2)原因:根据材料“顾拜旦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喜爱拳 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可知,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根据材料“深感于祖国普法战 争的失利,再加上国际上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种 种混乱的不良倾向。这些坚定了他体育救国、 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可知,爱国心的驱使,同时解决体育领域内存在着种种混乱的不 良倾向;根据材料“它象征着五大洲全世界 运动员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团结和友谊”可知, 用体育呼唤世界和平。 - 12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