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新乡市 2020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020.6.8 1.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 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据此可知,周初 A. 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 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 C. 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 D. 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 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故 D 正确;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 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故 A 错误;显然,这不是承袭的殷商地方治理模式,故 B 错误;此时 还没有儒法思想,故 C 错误。 2.如图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 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B. 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C. 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 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答案】C 【解析】 【详解】体现牛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中原地区农业发 达,也反映出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故 C 正确;显然,画像砖体现的不是农业集体 耕作,故 A 错误;B 项错在“普遍”,说法欠妥,故错误;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故 D 错误。 3.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 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 - 2 - 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 A. 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 B. 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 C. 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 D. 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代隔织生产工艺在浙江与西安均存在,唐代贡品中的南方四 川的交梭罗在后期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代丝绸工艺南北交流频繁,故 A 项正确;题干不能体 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排除 B 项;题干反映南北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 色,排除 C 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的长途贸易活跃现象,排除 D 项。故选 A。 4.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 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 清朝诸帝此举旨在 A. 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 B.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 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 D. 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要‘毋忘根本’…… 反对……结党揽权”等信息可知,清朝诸帝重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防臣下出现夺权 的行为,故选 B;清朝诸帝反对的是“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等政治“伪习”,而 非反对儒家思想,事实上,清朝入关后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对儒学是尊崇的,排除 A; 清朝诸帝的行为保持的是皇权的特权地位,而非贵族,排除 C;材料说的是要保持满族的政治 传统,而非文化传统,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5.1906~1911 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 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 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A. 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 B. 助长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潮 C. 渗透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学习西学的留学生尽管通过了学业考试,但“只授科名,不授官职”, - 3 - 他们只有通过了仿照旧式科举的廷试,“才能授予实官”,这说明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是渗 透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中学在选拔过程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故选 C;科举制在 1905 年 就已经被废除,故 A 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材料中的考试方式虽有弊端,但不至于激化社 会矛盾,从而助长资产阶级革命风潮,排除 B;廷试是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的,这不会促进教育 的近代化,排除 D。 6.新文化运动除了批判封建礼教和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外,还批判了不讲卫生、缠足、懒惰、 奢侈、贪腐、不诚无信等行为。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 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 B. 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C. 具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 D. 具有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还批判了不讲卫生、缠足、懒惰、奢侈、贪腐、不诚无信等行为”可知, 新文化运动敢于直面社会的丑陋现象,具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反思精神,故选 D;新文化运动主 张全盘西化,这导致其不可能起到推动近代思想格局多元化的作用,排除 A;材料只提及了新 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没有涉及其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无法得出 B 项结论,排除; 新文化运动并没有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因为它对传统文化是全盘否定的,排除 C。 7.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 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 A. 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B. 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 C.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军事训练”可知,这些整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 建,其与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一样,在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故选 A;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力量进行军事斗争的开端,而这些整顿是发生在南昌起 义之后的,排除 B;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标志是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巩固,而非这次朱德领导的“赣南三整”,排除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1935 年遵 义会议的召开,而非“赣南三整”,排除 D。 - 4 - 8.据不完全统计,1987 年 5 月至 1990 年年底,广东股份制试点企业中有 1000 多家企业发行 股票、债券,仅筹集资金 8.5 亿元,大部分都是在企业内部发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企业 只有 50 多家,且多是国有小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经济改革重心的转移 B. 民营企业的地位比较低 C. 对外开放的水平有限 D. 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还未发表南方谈话,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还是比较僵化的,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还没有达成社会共识,人们在面对股份制 改革时,多数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因此,最后募集的资金是比较有限的,且还大部分还是在 企业内部发行的,故选 D;1987 年经济改革的重心依然在城市,并未发生转移,排除 A;材料 提及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唯独没有反映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 B 项 结论,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对外开放,且如果人们的思想不解放,开放 程度再高也没有用,排除 C。 9.公元前 413 年,雅典投票设立立法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公民大会的立法。公元前 411 年, 在贵族寡头派的策动下,公民大会投票将(城邦)政权移交给一个 400 人的寡头政体。这说 明当时雅典 A. 反专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B. 遵循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C. 公民大会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D. 直接民主缺乏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贵族寡头派的策动下,公民大会投票将(城邦)政权移交给一个 400 人 的寡头政体”可知,贵族寡头派即使想要篡权,也还是要通过公民大会的投票制度进行颠覆 活动,这说明当时雅典的民主决策机制已成为时代风貌,故选 B;寡头政体的建立说明反专制 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排除 A;公民大会将政权移交给贵族寡头派后,公民的参政权 是会被削弱的,而不是扩大,排除 C;公民大会将政权移交给寡头政体的做法并不能说明直接 民主就缺乏理性精神,这也有可能恰好是理性思考时局的结果,排除 D。 10.中世纪神学家将基督教的“光明”与古典“异教”的“黑暗”对立起来。启蒙思想家追随 人文主义者,将“古典”视为竞相追逐和模仿的对象,而讲中世纪视为“古典”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 - 5 - A. 中世纪的思维方式在近代得到延续 B. 改革教会成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诉求 C. 启蒙运动在实践中脱离了理性主义 D. 古典时代以来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世纪神学家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而启蒙思想家 也同样延续了这一思维方式,这说明中世纪的思维方式在近代得到了延续,故选 A;改革教会 是宗教改革的主要诉求,而非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排除 B;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虽然有局限, 但它毕竟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故 C 项“脱离了理性主义”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人文主 义在中世纪时期不是主流思潮,否则也就不会发生文艺复兴了,D 项说法错误,排除。 11.下表为 1922 年~1927 年苏俄(联)农村经济发展概况。据表格可知,此时期苏俄(联) 年份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出租土地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2.8 3.3 4.2 6.1 17.4 13.0 出租土地(百万俄亩) — 3.0 4.5 7.0 10.9 13.3 使用雇工农户占全体农户比重(%) 1.0 1.0 1.7 1.9 — 19.8 雇工人数(百万) — — 1.0 1.2 1.635 1.632 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农村确立 B.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C.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22—1927 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得以局部的恢 复和发展,这说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贯彻,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资 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农村的恢复,而不是确立,因为在十月革命前,苏俄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存在,排除 A;使用雇工的农户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这说明人民生活水 - 6 - 平有所提高,排除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占比仍然较低,这说明农村社 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 C。 12.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南欧国家在欧元区的经济话语权尽失,被迫按照北方国家的要求 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和结构改革,甚至被迫接受北方国家的监督,经济主权受到较大侵蚀,沦 为欧盟内的二等国家。这一现象表明 A. 欧盟内部的离心力加强 B. 欧盟力量重心向北方倾斜 C. 主权让渡的原则被打破 D. 债务危机威胁欧盟的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南欧国家在欧元区的经济话语权尽失……被迫接受北方国家的监督”可知, 欧洲在发生债务危机之后,欧盟的力量重心逐渐向北方倾斜,南欧国家在欧盟内的地位有所 下降,故选 B;材料并没有说南欧国家想要脱离欧盟,因此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主权让 渡指的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主权移交或部分移交的行为,由此概念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主权让渡原则的遵守,而非打破,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债务危机对欧洲内部权 力结构的影响,而不是对欧盟安全的威胁,排除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 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从 1946 年开始,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 济援助,再加沙发生武装冲突后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分别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 作战武器和“志愿人员”。1961 年,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 美国用于对外援助绝对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最多的,但是和其他援助国相比,用于对外援助 的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最低的。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外援目标体系 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 ——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 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1955 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 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 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 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 年 10 月,在广大 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 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同其他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7 - 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 长。 ——摘编自《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1)特点:起步较早;覆盖面广,数额巨大;援助政策制度化;缺乏连贯性;目的 性强。 影响:对西欧的援助,促进了西欧的复兴,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 量,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冲突和冷战发展,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对埃及、以色列的援助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加剧中东地区 矛盾。 (2)变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单一经济合作到形式多样;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与民间共同推进;对外援助资金持续增长。 意义:推动中国外交的发展;深化和扩大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 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 模的经济援助”可归纳为起步较早;由材料 “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 “美 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等信息可归纳为覆盖面广,数额巨大;由材料“率先通过《对 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可归纳为援助政策制度化;由材料“外援目标体系中 常常出现相互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可归纳为缺乏连贯性,且目的性强,因此才会常出 现援助相互矛盾的结果。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积极方面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可以促进 西欧的复兴,而对埃及、以色列的援助,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消 极方面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剧了两 大阵营的冲突和冷战发展,导致世界局势紧张,而对埃及和以色列的援助,由于美国的横加 干涉,中东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剧。 (2)变化:由材料“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可归纳为援 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由材料“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可归纳为从单一经济合作到形式多样;由 - 8 - 材料“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可归纳为从政府 主导到政府与民间共同推进;由材料“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可归 纳为对外援助资金持续增长。 意义:由材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知,对外 援助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再从中国和世界的角度展开分析;对中国来说,对 外原则可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对外援助还可深化和扩大自身 的改革开放事业,丰富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全世 界都共同发展了,我们自身也才能获得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对世界来说,中国的对外援助有 利于推动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我们认为西洋的那些国家都很小。从农业国那种只有田地多、 人口多才算富强的价值判断他们,认为他们的土地面积小和人口少,所以国力自然无法和中 国相提并论。殊不知,在工商业社会中,决定国家强弱的已经不是这种标准了。另外,我们 看不起这些异国商人,看不起这些以工商为立国之本的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对他们就有一种 先天的鄙视。一直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我们强大帝国海军和陆军,被实际上只由几千人组 成的英国远征军(16 艘战舰,4 艘汽艇,4000 名英军)所击败。我们中国人才梦醒,对这些 “洋鬼子”不得不刮目相看。 ——摘编自何新《中国文化史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围绕“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看法: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影响中国人正确认识近代西方。 说明:古代中国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农本商末”观念,并在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 政策的强化下而根深蒂固。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政治 制度出现创新,思想观念不断突破,科学技术持续进步;而中国固守“农本商末”观念,以 “天朝上国”自居,对以工商立国的西方国家和近代西方文明不屑一顾,实行“闭关锁国” 和“海禁”政策,限制国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阻碍了国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严重影响 了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科技交流,导致中国丧失了历史发展的契机,逐渐落后 于西方。 - 9 - 总之,在“农本商末”观念的影响下,国人未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示例二看法:鸦片战争是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转折点。 说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向中国朝贡的国家是藩属国,不愿朝贡 的国家是外邦,西方国家更是蛮夷之地,把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称为“奇技淫巧”。这种妄 自尊大心理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给摧毁,有志之士开始认识到“夷有所长,华有 所短”,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动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和向国人介绍世界,提倡传习 技艺和制造器物,兴起学习西方的思潮。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自此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认识逐渐发生改变。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从农业国那种只有田地多、人口多才算富强的价值判断他们,认为 他们的土地面积小和人口少,所以国力自然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等信息,可以确定“传统 的‘农本商末’观念影响中国人正确认识近代西方”的论题;根据“一直到 1840 年的鸦片战 争,我们强大帝国海军和陆军,被实际上只由几千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16 艘战舰,4 艘汽 艇,4000 名英军)所击败。我们中国人才梦醒,对这些‘洋鬼子’不得不刮目相看”,可以 确定“鸦片战争是国人对西方认识的转折点”的论题,然后任意选取一种进行论述。如确定 “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影响中国人正确认识近代西方”的论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看 不起这些以工商为立国之本的西方国家”并联系所学,从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资本主义 萌芽缓慢发展、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等方面来说明:在“农本商末”观念的影 响下,国人未能正确认识近代西方,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本题在解答过程中看法要具体 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5.材料 19 世纪,西欧各国相继完成了监狱改革,提倡对犯人实施以惩罚劳动为主,教 育导化为辅的刑制。列强以中国刑罚苛重、监狱落后等为借口,攫取了领事裁判权。1902 年, 赵尔巽上奏,列举了当时把犯人发配到偏远地区地方的流配制度中的“失弊”,建议仿照汉 代输作之制。各省通设罪犯习艺所。在赵尔巽的督率下,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这几个省 份州县级罪犯习艺所的覆盖面为全国之冠。到 1908 年,全国已经有 20 个行省和地区间建立 起习艺所。习艺所设立后设立后,原来主刑中的徒、流二刑变得名实不符。1903 年,刑部奏 准删除充军名目。1910 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将徒、流遣刑一并删除。分别改为有期、无 期徒刑。各地在改良监狱时,纷纷吸纳罪犯习艺所确定的罪犯管理制度、劳作制度、教诲制 度等。 - 10 - ——摘编自孙以东《赵尔巽与晚清罪犯流配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因素:西方监狱制度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刺激;中国传统刑罚制度的弊端;赵 尔巽主政地方,积极推动;清末新政的实施。 (2)影响: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司法主权;推动晚清的刑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监狱管理的近代 化;为监狱改良活动树立了样板。(答出三点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推动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因素,根据“19 世纪,西欧各国相继完成了监狱改革” 并 联系所学可知西方监狱制度的传入;根据“列强以中国刑罚苛重、监狱落后等为借口,攫取 了领事裁判权”可以看出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传统刑罚制度的弊端;根据“在赵尔巽的督 率下”可知,赵尔巽主政地方,积极推动;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受到清末新政的影响。 (2)晚清罪犯流配制度改革的影响,根据“列强以中国刑罚苛重、监狱落后等为借口,攫取 了领事裁判权”可以看出,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司法主权;根据“1910 年颁布的《大清新刑律》 将徒、流遣刑一并删除”可以看出,推动晚清的刑制改革;根据“各地在改良监狱时,纷纷 吸纳罪犯习艺所确定的罪犯管理制度、劳作制度、教诲制度等”可以看出,促进了中国监狱 管理的近代化、为监狱改良活动树立了样板。 16.材料 1921 年 11 月 16 日,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十点原则”:一、尊重中 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二、赞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三、各国如不预先通知中国,不 得缔结关系中国的条约;四、各国在华所得特殊利益,均当宣布,否则概认为无效;五、撤 废各国对华政治上所加的各种限制;六、中国现有条约,须附以期限;七、凡解释让与权时, 须以有利于让与者严格解释之;八、尊重战时中国的中立国权利;九、订立以解决太平洋及 远东问题国际争端的和平条文;十、设立一讨论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会议。11 月 21 日,美国 代表提出“四点原则”,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各国 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最终“四点原则”以条约形式被“法典化”,为列强所认同, 成为国际协定。 ——摘编自李祥麟《门户开放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提出“十点原则”的意图。 - 11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四点原则”法典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 【答案】(1)意图: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平息民众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起 的反帝怒潮;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在华盛顿会议上赢得美国等国的支持。 (2)表现:《九国公约》的签订。影响:强化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 独占局面;又使中国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十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 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北洋政府提出“十点原则”的意图,根据“尊重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可以看出是捍 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根据“赞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可以看出试图在华盛顿会议 上赢得美国等国支持;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平息民众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起的 反帝怒潮和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2)联系所学可知,美国“四点原则”法典化的具体表现是《九国公约》的签订。其影响应 当联系所学从强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打破日本独占中国局面、恢复到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支配的局面等方面来回答。 17.材料 裴秀(224~271 年),地图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科学制图学之父”。秦汉时 期,统治阶级担心地图被叛乱者利用,人为销毁了大量地图资料。早年,裴秀曾跟随司马昭 征讨,在行军沿途各地,不忘抽出时间来考察和收集当地的地理资料。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 他升任司空,负责全国户籍和国家地图的管理。由他所组成的研究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完成 了《禹贡地域图》。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他总结前辈绘制地图的经验,提出了制图应该遵循的 六条原则:比例尺、方位、路程距离、地势起伏、倾斜角度、道路与河流的曲直。唐宋时期 的诸多地理学家运用上述理论研制出了地图。直至今日的地图理论,除了投影和经纬度之外, 在裴秀的地图理论中几乎都能找到理论渊源。 ——摘编自王庸《中国地理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秀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裴秀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 【答案】(1)历史贡献:绘制《禹贡地域图》,保存了中国地理的历史资料;提出制图的六条 原则,推动制图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后世制图实践;勘正以往重要的地图资料,极大提升 了地图的实用性。 - 12 - (2)原因:西晋的统一;军事斗争与政治统治的需要;前代经验的积累;职务便利;个人才 能卓越,重视调查研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裴秀在地图绘制方面的历史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 力。 (1)裴秀的历史贡献,根据“完成了《禹贡地域图》”可以看出绘制《禹贡地域图》,保存 了中国地理的历史资料;根据“他总结前辈绘制地图的经验,提出了制图应该遵循的六条原 则”“直至今日的地图理论,除了投影和经纬度之外,在裴秀的地图理论中几乎都能找到理 论渊源”,可以看出推动制图学的发展,深刻影响了后世制图实践;根据“统治阶级担心地 图被叛乱者利用,人为销毁了大量地图资料”可以看出,裴秀的努力勘正了以往重要的地图 资料。 (2)裴秀取得上述贡献的原因,根据“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他升任司空,负责全国户籍 和国家地图的管理”可以看出西晋的统一和职务便利;根据“裴秀曾跟随司马昭征讨,在行 军沿途各地,不忘抽出时间来考察和收集当地的地理资料”可以看出军事斗争与政治统治的 需要;根据“他总结前辈绘制地图的经验”可以看出前代经验的积累;根据材料信息还可以 看出个人才能卓越,重视调查研究。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