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0
www.ks5u.com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018·天津高考)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 【解析】选B。读材料,循环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B选项中从共享单车的制造、使用、回笼资金到再制造,整个过程没有体现出资源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 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突破1 A.循环经济的原则 B.循环经济的特点 C.清洁生产 D.生态农业 答案:AB 【备用真题】 (2019·天津高考)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 )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 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 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 (2)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 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解析】(1)选C,(2)选 A。第(1)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随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最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综合来看,产业链都是基于植桑养蚕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延伸。第(2)题,该特色小镇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特色产业,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而城镇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他三项概括较为片面,只是单方面说明了特色小镇的作用,没有体现特色小镇和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突破1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突破2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 的作用 不合理开 发利用 产生的环 境问题 解决途径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土地荒 漠化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不合理灌溉 土地盐 渍化 改良灌溉方式 开矿 产生废 弃地 覆土复垦 非农用地的扩大 耕地面积减少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森林的作用及被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3)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措施。 (4)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020·天津模拟)微农场就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经营灵活、规模适度的农场,其生产管理主要指对营养液加液时间和次数进行调节。如图示意某微农场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微农场的主导因素为 ( ) A.劳动力 B.市场 C.科技 D.政策 2.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农场将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其生态效益表现为 ( ) A.减少灰霾污染 B.缓解热岛效应 C.削弱紫外线辐射 D.增强雨岛效应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资料可知,微农场主要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营养液配制主要依靠科技。由此判断形成微农场的主导因素是技术。第2题,由材料可知微农场将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元素,微农场主要分布在城市居民的阳台和屋顶,因此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起到调节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微农场主要产品为蔬菜,减少灰霾污染的作用不大;削弱紫外线辐射主要与臭氧层有关;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城市中心的上升气流减弱,降水会减少。 读“某生态工业园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甲、乙、丙三工厂分别是 ( ) A.板材厂 水泥厂 硫酸厂 B.板材厂 硫酸厂 水泥厂 C.水泥厂 硫酸厂 板材厂 D.硫酸厂 板材厂 水泥厂 4.该生态工业园区 ( ) A.核心生产企业是火电厂 B.园区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C.制药厂原料可再生 D.废弃物均实现了循环利用 【解析】3选B,4选C。第3题,炼油厂产生的废弃物硫磺,被回收利用后,可用来制作硫酸,故乙为硫酸厂;火电厂产生的灰渣,可用来制作水泥,故丙为水泥厂;石膏是制作板材的原料之一,故甲为板材厂。第4题,该生态工业区主要工业产品不是电能,所以火电厂不是核心生产企业;该工业园区减少了部分废弃物的排放,而居民区等仍会产生废弃物,且这部分废弃物并没有经过循环利用;制药厂用农产品作原料,农产品属于生物资源,为可再生资源。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6.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5选A,6选B。第5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6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加固训练】 农田覆盖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条农业增产增收措施,是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某丘陵沟壑区山地枣林不同覆盖技术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 ) 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 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C.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D.节约灌溉用水,减轻水土流失 (2)与枣林地膜覆盖技术相比,枣林秸秆覆盖技术的主要优势是 ( ) A.抗风抗旱,地区适应性强 B.成本低廉,经济效益较高 C.病虫害少,增产效果显著 D.抑制杂草,减轻杂草危害 (3)该地枣林采用覆盖技术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 A.改变枣林内外裸地间风速风向 B.减少枣林根系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 C.降低枣林叶面光合作用效率 D.阻碍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 【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林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处下渗、从而保持土壤墒情。第(2)题,在图中所示的三种覆盖措施中,除了石子覆盖外,秸秆和地膜覆盖的抗风性都较差;三种措施都可以抑制杂草和减少病虫害,但秸秆覆盖可以就地取材,成本更低,可以减少果农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较高。第(3)题,枣林采用秸秆、地膜、石子覆盖于土壤表层,阻碍了枣林地对太阳辐射热量的有效吸收与传导,导致土壤升温较慢,也阻碍了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气、热的交换速度,同时加剧枣林虫害和细菌滋生繁殖,会改变林区内、外间的风速大小,但对林地的风向影响很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