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文言文阅读 准解概括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精练提分 3 准解概括分析题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 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 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 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 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 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 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 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 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 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 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 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 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 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 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中进士出身,具有敏捷才思。他随众向朝廷表贺瑞应,徽宗称他为奇才,又出题 专门考查,随即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擢升为御史中丞。 B.王安中弹劾蔡京,得到皇上采纳。蔡京投皇上所好,引荐道术之士,扰乱朝廷,他陈 奏蔡京之罪,要求惩治,蔡京恐惧,其子蔡攸也哭请皇上宽恕。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 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D.王安中诗文兼擅,受到皇上器重。他极有文采,为文厚实脱俗,曾受命赋诗百韵以纪 盛宴,徽宗高度赞扬,下令书于大殿屏风,将副本赐给侍臣。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 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 - 2 - 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 无中生有。C 项,“金人前来归顺”错误,原文是“金人来归燕”,指的是金人前来归还燕地, 而不是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错误,原文是“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 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可见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 【答案】 C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概括 分析 题题 型特 点 题干 要求 4 选 1,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 顺序 四个选项几乎覆盖了所给的文言材料,且与原文顺序一致。 选项 表述 选项是先概括后分析,概括是对传主某一方面做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是 对概括的陈述、解释,多以事例为主。 设误 方式 该项并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答 题 技 法 概括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的题 干术语往往是“概括和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6 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一、掌握概括分析题八重比对识辨方法 比对人物 →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 事情,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 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 比对时间 →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 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 比对地点 →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 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 3 - ↓ 比对关键 词语 →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 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 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 认真、细心比对。 ↓ 比对添加 内容 → 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 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 比对因果 关系 → 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 或给句子间施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 比对范围 程度 → 在对文意的概括过程中,命题人故意增删、替换一些 表示范围和程度的词语,比对这类词语,防止程度或 范围变大或变小。 ↓ 比对概括 与分析 → 比对选项对人物品行的概括与后面的举例分析是否一 致,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 二、掌握概括分析题审答规范 1.抓住题干,落实要求 无论什么题目,审题是第一步,概括分析题也是这样。要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要看清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近年,这 类题目的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紧扣人物,落实事件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文言文材料,紧扣人物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初步的 分析评价。对传记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与哪些人有关,说过什么话,必须一一落实,清楚 了解。然后回到原文,准确找出选项与文本内容的对应点。 3.仔细比对,落实细节 文言传记主要叙述传主生平之事,所以不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这几个要素。 命题者也往往在这几方面设置陷阱,常见的错误有时间(事件)颠倒、地点错置、张冠李戴、评 论不当、无中生有等,我们在做题时,可以按时→地→人→事→评的顺序逐一排查。如 2019 年全国卷Ⅰ12 题 C 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 贾谊”属于“事件颠倒”;2019 年全国卷Ⅱ12 题 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由原 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这属于“评论不 当”。2019 年全国卷Ⅲ12 题 C 项“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此外,还要关注有没有分清 - 4 - 古今异义词,关键词语翻译的是否妥当。 重 难 突 破 5 角度比对,判断概括分析题 【满分攻略】 角度一 比对人物 命题 设误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 解。 张冠 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 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典题试做】 (2019·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 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 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 人富强。 [选项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 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状元支招】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C 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 C 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出变法的条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 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 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 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 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 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 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 【满分攻略】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 5 - 命题 设误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 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典题试做】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 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 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 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 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状元支招】 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故 B 项错 误。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 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 数年时间全部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 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满分攻略】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 设误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 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 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典题试做】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 6 - [原文]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 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 不及之。 [选项 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 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状元支招】 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 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故 D 项与原文内容 不符。 【参考译文】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 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 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 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满分攻略】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 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 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 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 况。 【典题试做】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 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 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 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 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状元支招】 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 7 - 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答应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坚持”。 另“反遭诬陷”文中也没有具体事例体现。故 C 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面对大事时,毅然果断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 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触怒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 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宦官面前肆 意诽谤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 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遭反对,权贵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 退休。长安和洛阳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满分攻略】 角度五 比对关系 命题 设误 改变 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 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 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 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典题试做】 (201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 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 ,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 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 管内构求 过失。 [选项 C]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 名逐利。他嫉妒吕 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 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状元支招】 从事件杂糅角度设误。从文中可以看出“密令捏造吕 的过失”的时间是在吕 “罢相, 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即被调出京城之后,而且“密令捏造吕 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 入”。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参考译文】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对君主劝善规过时, 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在当时本来就 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 ,虽然地位名 望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 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 - 8 - 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 所属的地方捏造吕 的过失。 〔对点训练 3〕 (2020·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 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 评事,补国子直讲。衮国公主嫁李玮,不相能,诏出玮卫州,母杨归其兄璋,主入居禁中。 光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玮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独无雨露之感乎?玮 既黜,主安得无罪?”帝悟降主沂国,待李氏恩不衰。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宣抚使下令 分义勇戍边,选诸军骁勇士,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调民造干糒,悉修城池楼橹,关辅骚然。 光极言:“公私困敝,不可举事,而京兆一路皆内郡,缮治非急。宣抚之令,皆未敢从,若 乏军兴,臣当任其责。”于是一路独得免。《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 纪》,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曰:“此 司马相公也。”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哲宗幼冲,太皇太后临政,遣使问所当先,光谓:“开言路。”诏榜朝堂。而大臣有不悦者, 设六语云:“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侥幸希进; 下以眩惑流俗。若此者,罚无赦。”后复命示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 言,言则入六事矣。”乃具论其情,改诏行之,于是上封者以千数。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 九月薨,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即临其丧,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谥 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 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诚心自然,夫下敬信,陕、 洛间皆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司马光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宣抚使征选军士,调遣百姓戍关守边的命令。 B.司马光为政深受爱戴,士兵礼敬,百姓聚集环绕左右,甚至拥立其为相。 C.司马光身后荣宠备至,太皇太后与皇上缺席明堂建成礼,亲行前往吊丧。 D.司马光重礼敬爱兄长,每逢扫墓必拜望关怀,侍兄如严父,护兄似婴孩。 【解析】 A 项,“调遣百姓戍关守边”错。比对添加的内容,原文中“宣抚使下令…… 募市井恶少年为奇兵”,可见“市井恶少年”之外的百姓并未被调遣戍关守边。 【易错警示】 1.不全面掌握分析概括题设误的类型,不知道比对的关键点。 2.不能将选项叙述的内容与原文细致比对。 3.不结合语境,忽视选项对原文的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