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核心题点精练三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核心题点精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核心题点精练三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注],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 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 ‎(1)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此徽商都被指控作为吴宗尧藏匿赃款的人家,一定要大加贿赂才能获释。‎ ‎(2)老虎虽然已经出了笼子,但是您为什么不自己把他捆缚并献给皇帝呢?‎ ‎(3)(李中丞)悄悄地让曾经受过程守训严酷刑罚的家奴,向陈增告发程守训。‎ 解析 得分点:(1)被动句式,“始”,句意对。(2)“柙”“盍”,句意对。(3)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出首”。‎ 参考译文 征收矿税流传开来的毒害,全国已经没有一处不受影响,而其中淮徐陈增的危害最大。陈增属下参随程守训,是徽州人,首先提出征收矿税的建议。自从在京师随陈增做事,陈增唯独提携他,把他认作侄子(即太监的干儿子)。程守训又不屑于跟各位参随为伍,自己捐献银两帮助建设皇帝钦定的工程,被特别授予中书舍人,在武英殿当值。从此更加骄傲放纵。这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上疏弹赅陈增贪婪横暴,应当撤回。程守训就攻讦吴宗尧贪赃很多,秘密地将赃款藏在徽州商人吴朝俸家里。皇帝根据所奏严加追查。吴宗尧是徽州人,跟吴朝俸同宗。从此徽商都被指控作为吴宗尧藏匿赃款的人家,一定要大加贿赂才能获释。只是有点畏惧淮抚李三才,不敢到李三才所在的地方,住在泰州。李三才也秘密地准备对付他,假装用好话对陈增说:“‎ 您是宫中的贵臣,廉洁干练超过其他的使臣,现在稍稍引起非议的,只因程守训一个人作祟罢了。今后他会坏您的事的,将会祸害到您。老虎虽然已经出了笼子,但是您为什么不自己把他捆缚并献给皇帝呢?”陈增发现程守训专横暴戾日渐彰显,不再遵守他的管束,内心恼怒已久,就微微地流露出赞同的心意。李中丞发现了他的意向,悄悄地让曾经受过程守训严酷刑罚的家奴,向陈增告发程守训。皇帝就命令李三才逮捕程守训送到京城治罪,并且追查所告发的众多赃物。‎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莫过《素问》《难经》,述阴阳气运之理,辨形体荣卫之原,以明养生治疾之道。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后之学者,不能求其为书之意,而泥其说。甚者弃书不省,而惟攻乎浅陋拘阂之方书。‎ 人之耳目、手足均也,脉络、血气、筋骨均也,而其变之乖殊若此,医岂易言乎?药岂易用乎?其病在乎心也,而药其肺;在乎寒也,而以为热;病乎实也,而以为虚。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选自方孝孺《医原》)‎ ‎(1)其精微之要得诸心而见于效者,固有不可以言传者矣,书岂足以尽其意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不能自言,受药而死者无所控诉,故医得用其术而莫之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 ‎(2)疾病自己说不了话,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 参考译文 医术在古代医学理论里是最纯粹的,没有超过《素问》《难经》的,它们通过阐述阴阳气运的道理,辨析身体养护的原理,来阐明养护生命医治疾病的规律。那些精深微妙的要旨在心里领会并体现效果的,本来就有不能用言语传授的,书本怎么能完全穷尽那意思呢?后来的学者不能推求写书的本意,而拘泥那些成说。更离谱的是弃绝医学书籍不去省察体悟,却只在浅显鄙陋囿子成见的医方之书上用功。‎ 人的耳朵眼睛、双手双脚都一样,脉络、血气、筋骨都一样,但其相差如此之大,医生怎会易于辨治呢?用药怎会容易呢?他病在心上,却对肺部用药;病属寒症,却当作热症来治;病属实症,却当作虚症来医。疾病自己说不了话,因用药而死的无从申诉,所以,医生能实施他的医术而没有人诘难他的做法。‎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乱者,形名不当也。人主虽不肖,犹若用贤,犹若听善,犹若为可者。其患在乎所谓贤从不肖也,所为善而从邪辟,所谓可从悖逆也。是形名异充,而声实异谓也。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尹文见齐王,齐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尹文曰:“愿闻何谓士?”王未有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尹文曰:“王得若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否。大夫见侮而不斗,则是辱也,辱则寡人弗以为臣矣。”尹文曰:“虽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一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士乎”?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于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则非之,民无非则非之,民有罪则罚之,民无罪则罚之,而恶民之难治,可乎?”王曰:“不可。”尹文曰:“窃观下吏之治齐也,方若此也。”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尹文曰:“言之不敢无说,请言其说。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见侮而不敢斗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敢斗,是辱也。’夫谓之辱者,非此之谓也。”齐王无以应。论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谷,如卫。桓公尝以此霸矣,管仲之辩名实审也。‎ ‎(选自《吕氏春秋·正名》)‎ ‎(1)夫贤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若人于庙朝中深见侮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寡人治信若是,则民虽不治,寡人弗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把邪说当作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 ‎(2)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 ‎(3)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 解析 得分点:(1)“贤”“善”“可”的意动用法,“奚待”的宾语前置句。(2)“见”表被动,“以为”,句意对。(3)“使”“信”“是”“虽”“治”。‎ 参考译文 凡是祸乱的产生,皆因为形实和名目不相符。君主虽然不贤德,但如果任用了贤能的人,如果听从了好的建议,如果做了可行的事,(就还不至于遭祸)。他们的祸患在于他们口称贤能,却听从不贤能的人;所认为的好建议,实际上却听从邪说;所认为可行的事,实际上却听从悖逆的行为。这是因为形和名的内容不同、实和质相异的原因。以不贤能的人为贤能,把邪说当作好建议,认为悖逆的行为是正确的,这样国家不混乱、自身不危险又等什么时候呢?‎ 尹文拜见齐王,齐王对尹文说:“我十分喜好士人。”尹文说:“我想听听你说什么是士人呢?”齐王没有回答。尹文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他孝顺地侍奉双亲,忠诚地侍奉君主,对待朋友讲究信义,在乡间敬爱兄长。有这四种品行的人,可以叫作士人吗?”齐王回答说:“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士人了。”尹文说:“大王得到这个人,肯把他收为下臣吗?”齐王说:“我愿意,可惜未能得到这样的一个人。”尹文说:“假如这个人在庙朝(朝廷)里,被深深地侮辱却不去还击,大王还将把他任用为下臣吗?”齐王说:“不会。大夫受到了侮辱却不还击,就是耻辱,这样一个甘愿忍受耻辱的人,我是不会把他任用为下臣的。”尹文说:“‎ 虽然他受辱却不还击,但没有失却自己的四种品行。没有失却这四种品行的人,是没有失去他自己作为士人的条件。那么大王先前认为的士,怕不是士吧?”齐王没有话可说。‎ 尹文说:“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将要治理自己的国家,百姓有过错就责怪他们,百姓没有过错也责怪他们,百姓有罪就惩罚他们,百姓没有罪也惩罚他们,却还怨恨百姓难于治理,可以吗?”齐王说:“不可以。”尹文说:“我私下观察了下面的官吏,他们治理齐国的地方事务,就恰恰像这样。”齐王说:“假如我治理国家果真到了这个地步,那么百姓即使治理不好,我也不怨恨。”尹文说:“我说这些话不敢不加辩解,请允许我说一下理由。你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用刑。’有的百姓畏惧你的法令,受到很大的侮辱都不敢还击,这是顾全你的法令,你却说:‘受侮辱却不敢还击的人是自甘受辱。’真正叫作屈辱的,不应该是这样。”齐王没有话可说。齐王的对话议事都是这样,所以难免国家衰破,自身危险,逃跑到谷这个地方去,进了卫国。齐桓公曾经凭借齐国称霸诸侯,这是因为管仲考察辨析贤士的名确实清楚周密啊。‎ ‎(一)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二)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 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②(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就在于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①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译句“(郭)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c.省略介词“于”或“以”。‎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 译文: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 ①白珩(hénɡ):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 ‎(2)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作宝贝的。‎ 解析 得分点:(1)“道”,“善败”的活用,“于寡君”介宾短语后置句。(2)第二个“宝”的活用,省略句,判断句。‎ 参考译文 赵简子,名字叫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晋定公时,赵简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大夫。王孙圉,是楚国大夫,为人机警敏锐,善长言辞,长于辩论,每次出使诸侯,都能不辱使命。‎ 楚国跟晋国常有使者往来。十九年,王孙圉到晋国访问,晋国国君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执政赵简子作陪,故意弄响身上的佩玉,向王孙圉问道:“楚国的白珩还在吗?”王孙圉回答说:“是的。”赵简子说:“它被你们当作宝贝,有多久了?”‎ 王孙圉回答说:“没将它当作宝贝。楚国所当成宝贝的,叫作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能使人家无法拿我们国君当作话柄。还有左史名叫倚相,能够讲述先王的典籍并理顺各项事务,在早晚(或随时)向国君提供古人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使国君不忘先王的基业。又能取悦于天上地下的鬼神,顺应它们的所好所恶,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我听说,国家的宝贝只有六件。明白事理能讨论处理各种事务,能辅助治理国家,就将他当作宝贝;祭祀用的玉器足够保佑五谷生长,使国家没有水旱灾害,就将它当作宝贝;占卜用的龟壳如能判定吉凶(或善恶),就将它当作宝贝;珍珠如能抵御火灾,就将它当作宝贝;金属如能防御兵乱,就将它当作宝贝;山林湖泊可以供给财物、用度,就将它当作宝贝。国家有六宝就足够了,至于那鸣响的佩玉,楚国虽然是偏远的蛮夷之地,却不会把它当作宝贝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赴阙,放至,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馆于都亭驿。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 ‎(选自《宋史·种放传》,有删节)‎ ‎(1)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 ‎(2)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 解析 得分点:(1)“何……为”,“为”表被动,“穷”。(2)“茂异”“广”“资”。‎ 参考译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到山沟的尽头偏僻得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 齐贤任京兆太守,又条列陈述种放的操行,请朝廷加以旌表。朝廷就赐诏说召他赴阙,种放到达朝廷,当天任命种放为左司谏、直昭文馆,寓居在都亭驿。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帝的恩命。皇帝知道种放过去与陈尧叟交游,命令陈尧叟劝谕他;又对宰相说:“‎ 朕寻求才能杰出的人,以扩大视听,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像种放既然不乐于当官,也可以满足他的请求。”‎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解析 得分点:(1)“度”“辄”“雅”,“弗之罪”宾语前置句。(2)“笃”“后事”,“问以后事”介宾短语前置句及省略句。‎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是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到始兴人王叔陵任扬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为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官府中许多人都被牵连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获罪。‎ 至德三年,谢贞因为母亲去世离职。谢贞因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没能到官府任职。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你)。”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