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例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名校必备例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训练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例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审题技巧及答题规范训练 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晓杰 纵观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高考历史试题,在坚持“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下,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可以这么理解:在新课程改革前的高考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识记、能力的考查;在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中,则更加着重考查学习的过程、探究问题的方法。而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通过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的审题要求、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就越高,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知识、概念、学科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综合与升华,用恰当的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加以阐述、分析、比较和评价。‎ 从刚结束的省质检历史试题的评阅结果来看,学生在答卷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基础知识没有把握或把握不牢,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②审题能力差,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薄弱。不会分析试题的构想成分,未能紧扣题目关键词,准确把握题意,严格按设题要求作答,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 ③答题缺乏规范,表述不当。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作答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无纲无目,段落不分,答题详略不当,没有序号化等。不少考生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是任意发挥,信马由缰,造成喧宾夺主;有的是史论脱节,滥用观点或史实堆砌。这些问题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我市考生知识、尤其是能力上存在的共性问题或薄弱环节,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随着高三历史学科复习进程的推移,在第二、三轮的综合与专题复习中,除了继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理清历史纵横联系、提升学科能力培养外,加强解题方法指导、答题规范训练,显然是考前最后阶段提高学习效率和出成绩的又一个重要途径。‎ 一、关于审题、解题技巧问题 ‎2005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对于“考试目标与要求”呈现出全新的表述。与原来比较粗略的“记忆、理解、应用”三方面表述相比,目标更加具体,能力要求的层次更加分明。简要地说,提出了①获取和解读信息;②调动和运用知识;③描述和阐释事物;④论证和探讨问题四方面的目标,并对每项考核要求做了具体解释与例证。而2007年国家新课程《考试大纲》对每项能力的三个层次表述,跟原来文科综合模式下的表述又有许多的不同,加强了对学科学习能力与方法、学科概念与技能的考查要求。它成为命题人员实现学科能力测试的依据,也是评价一份试卷是否科学合理,符合高考选拔要求的准绳。考核目标能力要求,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其目的是沿着“能力立意”的思路,有利于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一线学科教师一定要认真理解、研究,进而指导学生更好的应对高考能力测试。考核目标能力要求第一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可称为审题能力。强调正确理解题意,理解题目的考查意图,对于审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可见,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只有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多种技能的分析评论能力。审题通常要先把握三原则:第一审中心词。即“答什么”,也可称为找“题眼”,这一步考生们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一定要记住做到“准”和“全”,非选择题别忘了审答题方式;第二审主体。即“答什么的什么”,这一步最为考生们所忽视,但命题人经常在此设置“陷阱”。排除干扰因素,准确理解题意是关键;第三审限制词。即“怎样答”,近几年高考题的限制条件都比较多,有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角度限制词等。这是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表现之一。这些限制条件,虽然不是试题的主干,但对答案重点的确定、内容要点的取舍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考生的答题思路中,它们起着路标作用。‎ 以上审题方法既可用于选择题,也可用于非选择题。下面结合文科综合考试中的题型谈一谈答题技巧。‎ ‎1、选择题答题技巧:‎ 当前文综模式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分为两大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即材料解析与评述题),其中选择题都是单项选择,在学科总分里占48%的比重。很大的程度上,这部分题目将决定这份试卷最终的分数,因为它考查的都是基本的知识、基本的能力和基本的概念。按照一般的判断,如果一个考生 在前面的选择题里拿到了比较理想的分数,这个试卷的最终得分就会保持在一个相应的水平线上,就算后面的材料解析、论述题发挥失常也不会低太多,不会出现大幅度滑坡的情况。如果前面的选择题错得比较多,指望非选择题超水平发挥得到高分数,难度会很大。‎ 选择题根据不同的设问与要求,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而且,新课程背景下的选择题,大多通过设置情景或材料入题的方式呈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提供了条件。即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又落实了《考试大纲》的能力目标要求。下面就试题中常见的组合选择题、材料选择题、判断式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 组合选择题:解答时可采用①排除法②肯定法③列式法(共有的选项不予考虑)。‎ 例1:右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民族团结原则 ‎ ②民族平等原则 ‎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 A.①③④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D.①②④‎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实物图片等资料为载体,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本小题首先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③,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的结论,就材料本身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联系该制度正式创立于1954年的相关知识,明确断定③错误,从而将ABC排除。此题也可通过列式法比较分析,认真观察图案,可以看到该图案总共包含四种文字,这一设计理念蕴涵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原则,①②正确无疑,在B和D中,共有的是①②,所以答案在B、D中选择,缩小思考范围(列式法)后,重点判断③④,可以肯定图案设计也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④正确,也可通过排除法中的分析肯定③错误,答案选D。‎ 例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本题鲜明体现了当前高考注重从文明史观的新视角,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立足能力考查的命题特点,以白居易的诗歌入题,考查考生对小农经济及其基本特征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当然是要正确解读诗歌的含义,将获取的信息与选项相对照,然后做出判断。由“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判断①②④正确。作为组合型选择题,也可采用排除,从诗中未涉及商业活动可以明确断定③错误,将包含③的A、C、D排除。‎ ‎(2) 材料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选择题呈现的主要题型。特点是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时空、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目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3: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 ‎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 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解答时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善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如果能联系“1942年”这个关键信息点,判断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就容易推断出舆论的评判反映了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材料选择题也有把材料放在选项上的,这类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例4: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 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车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本题是一道比较新颖的材料选择题,其特点在于材料不是出现在题干,而是分布在四个选项当中,材料来源包括海关报告、县志、时人评论等等,重点考查学生材料处理、史论结合的能力。从题干“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结论排除A和D,剩下的B和C两个选项中B属于推断,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因此,只有C符合题意。‎ 材料选择题除上述的文字材料题外,还有地图材料、插图材料、图表材料等,平时教师要留意引导学生理解和剖析教材中的图表资源。‎ ‎(3)判断式选择题:要求判断关于某一问题的相关选项正确与否,此类试题在高考中的错误率很高,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做题时比较紧张,看题时记得要求,但一看选项就忘了是做正确还是错误,匆忙下笔,导致错误。此类题目可在看题时将要求圈出来,在看选项时直接在选项中打√或×,做完后再看题目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另外判断时注意常见的迷惑项通常会在时间概念、因果关系、表述上设置圈套,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试题讲练中强调考生特别注意这几方面。‎ 例5: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本题通过提供第一手实物遗存资料及相关介绍性说明,要求从中获取准确的历史信息,得出正确结论,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就该史料来看,它是无法充分证明A、B、D之结论的,钢针生产是否“开始”于宋代,该商标、广告是否是“中国最早”,都需要进一步搜集资料予以验证,材料也无法反映刘家功夫针铺已形成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综合“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转卖兴贩”等信息,能够得出的准确结论只能是C。‎ 例6: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 本题通过引入考古资料创设新情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出判断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联系秦朝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的郡县制,不难得出正确结论。A、B、D不符合秦朝的历史事实,而且材料本身也无法反映出来。‎ ‎ 2、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文科综合考试中,非选择题在学科总分里占52%的比重。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非选择题具有跨度大、视角新、高概括等特点,材料题和问答题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题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此类试题也是学生们“谈之色变”的题型,在每年的高考中失分率很高,出现了“题目不见难,得分不见高”和“一看感觉会,答时难下笔”的怪现象。分析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还是学生们不很了解试题的设答类型与解答技巧。‎ 通常,选择题更多的是考查一、二两项能力要求,而非选择题则较全面地落实各项能力要求的综合测试,各项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的设答类型大致可理解为四类,这在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中表现的极具代表性:一是“根据材料回答”。如该题第(1)问“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二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如该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三是“比较分析材料……”。如该题第(3)问“‎ 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四是“综合上述材料”或是“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的分析、启示、借鉴、经验教训、看法与建议类型的综合性试题。如该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上述的四种分类,大致概括了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所有类型,体现了落实《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能力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测试目的。明白了试题的类型,我们才好 “对症下药”。那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试题,我们该如何做答呢?‎ 第一类“根据材料回答”类,一般答案就来自材料,关键是分析材料,找出试题设问与材料中一致的内容。(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问,回答该题中的“特点”时,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找到“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和“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等句,但我们不能直接照抄材料,而应据设问要求对其进行概括表述。如同材料中说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那么我们就说是“水果”;材料中说“牙膏、牙刷、毛巾、香皂”, 那么我们的结论就是“生活用品”。因此,材料中的“汉武帝建元元年”、“唐贞观七年”、“清雍正七年”等纪年方式的特点应概括为“以帝王为中心”和“长期使年号纪年”;材料中“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可概括为“改元频繁,不便记述、考据”。‎ 第二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加训练分析和概括总结能力。此类题中材料只是个引题,解答过程中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材料内容。如上述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2)问,考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清楚康有为所处时期或是“甲午战争后”这一时空提示,在回顾总结教材中有关内容即可。在这里,注重的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 第三类“比较分析材料……”,解此类题时一定要做到“材料”和所学知识两者的结合,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表述能力。‎ 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3)问,“在对待“孔子纪年”的问题上,材料三中苏舆和宋教仁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材料四确立的纪年法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这一问包含了三个答次,首先回答观点不同时,要求考生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人物观点差异的前提下,经过思维比较再概括写出。分析历史意义时,又要求考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归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再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准确的描述与阐释。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理解、概括能力回答。‎ 第四类试题设问则要根据材料、所学内容、时事以及常识等,根据情况综合做答。侧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评论能力。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这类问题一般有开放性趋向,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过程,以展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4)问“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公元纪年,但近年来有学者以提高民族自信心为由,倡议改用“黄帝纪年”。你是否赞同这一倡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此问为开放性试题,不论答哪种观点,只要理由充分即可。要求考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上述谈的是具体题型的分类与答法,但总的说来,非选择题在答题过程中可以细化为四步:审题、读材料、组织答案、验证。‎ 第一步,审题。先审题,而不是先看材料,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时既要审好单个的设问,还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审单个题时看清要求,特别是设问的时间(包括显性时间与隐性时间)与限定词。审联系时,既要看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又要审出材料与材料间的联系,以便在第二步中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第38题第(1)和(2)问中,分别有“根据材料一、二……”的设问,这就要求考生做题时将有关的材料或提问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准确无误解答。‎ 第二步,阅读材料。一般来说,可以分成粗读与粗读。粗读即快速浏览材料的时、事、人(国)、地、故(前因后果)等(特别要注意材料的出处)。细读则要结合第一步中的审题,找出和设问有关的重点信息与要素。‎ 第三步,精心组织答案,做到“三忌”和“三化”。“三忌”‎ 即:忌照抄材料,生搬教材;忌不用术语,乱写乱改;忌偏离材料,任意发挥。“三化”则是根据高考评卷“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思想,做答时要做到“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 第四步,验证。这是根据数学做题的方法步骤,引用借鉴而来的方法。考生将自己所做答案拟出标题,做逆向思考,类似与数学上的验算。其目的是,避免部分考生审题时出错,以致将原因答成影响、将主观原因答成客观,将积极影响错答为消极影响。‎ 当然,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靠几个题就可以简单实现的。它必须是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与试卷讲评中有意识的不断引导,强调,在学生不断的经验积累下逐步实现的。‎ 二、关于答题规范化问题 如果说审题、解题技巧训练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么,答题规范化训练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丢分。许多人认为,复习结束到了高考考场,会得多少分就已经定型了,其实并非如此。在高考答题过程中规范做答,必然会帮学生赢得时间,多得分数。许多考生应试时总感觉考得还可以,待成绩公布后,发现自己有好多分数,不是由于自己对考核知识点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而是因为没有按照有关答题要求规范答题造成的。这类问题看似渺小,却往往会导致学生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不能让自己的分数与能力相当。‎ 高考历史学科非选择题的比分占历史总分的一半多,从历史学科就考生而言,选择题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察,比分差别不大。非选择题则可以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分析判断、知识迁移运用、历史思维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由于考生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解题方法,把握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高考中非选择题的失分率最高,因此,决胜高考,拉开差距,关键在于非选择题部分。所以广大考生要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向规范化要5—8分,取得高考的胜利。福建自2003年开始采取电脑阅卷,阅卷老师整天面对闪烁的电脑屏幕批阅试卷十分辛苦,考生更要重视答题的规范化。‎ 下面就我市2010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历史科试题非选择题阅卷情况谈谈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答题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存在问题:‎ ‎(1)有的考生字迹潦草,字迹不清,答案错位,答案超出边框,‎ 自然会失分较多的。尤其是有的考生字体本来就小,字的行距与间距又没有控制好,简直是密密麻麻,挤成一堆,虽然有得分点,但给老师阅卷带来很大的难度,面对着挤成一堆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根本是无从下手。‎ ‎(2)答题洋洋洒洒,思维混乱、不分要点。有的考生认为,主观题部分就是要瞎蒙,特别是回答谈认识,启示之类的发挥题,更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答就怎么答,认为内容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考生认为,答得越多老师也会给辛苦分。实际上评卷中关键是看有没有得分点。答得多却没有采分点也不能得分,答得少但句句都在采分点上却可以给分。如38题第②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提出“孔子纪年”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意图”。此问分值9分,考生得分最高分是9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4.01分,难度值0.45。这一问的难度并不大,许多考生因答题不分要点和思维混乱失分。如表述时代背景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原因不分,混在一起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表达口语化、不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答题顺序混乱,如第一、二颠倒顺序答题;历史阶段及其特征界定不清,如把维新运动的背景写为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瓜分狂潮、新文化运动等。‎ ‎(3)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许多考生答题中不善于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词。如很多考生在答第38题(1)问,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根椐材料概括要点的问题。设问要求考生“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纪年法的特点”。此问分值6分,考生得分最高分是6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2.94分,难度值0.49。‎ 此问答案还有弹性,三个要点答对二个即满分,考生作答结果却极不理想,万多考生有近千名零分。主要原因是部分考生阅读能力差,照抄材料,无法根据材料所提问题找到相关的有用内容用于答题。如表述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是以帝王年号纪年,很多学生写成以帝王的国号、名号、谥号、尊号、庙号、名字纪年;信息解读错误:正确解读材料得出的结论是“改元频繁”,许多考生却照抄材料“历朝数十、阅帝数百、年号几千,记述既艰,考据不便”;审题失误,题目要求答纪年法的特点,不少学生答成纪年法的种类。38题(3)问考生不理解材料三观点、不懂材料意思,不少学生完全照抄材料。几乎把材料三全部抄下来。‎ ‎(4)答题口语化,错别字多,缺乏学科性。如38题(1)问考生把“皇帝”写成“黄帝”、“名字”写成“名子”、“繁琐”写成“繁索”等;38题(2)问将民族资本主义当成资本主义萌芽,对康有为的阶级立场不清楚,把他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变成洋务派,大谈他的真实意图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居于上述存在问题,应试考生一定要注意克服以下常见的毛病:‎ ‎(1)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会错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5)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 答题规范建议:‎ ‎(1)作答时首先注意书写的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修改要合乎规范、有章法,不能乱涂改。由于阅卷老师只改一小道题,故试题答案已经烂熟于心,阅卷速度很快。通常,阅卷老师在试卷显示的一瞬间,就对试卷有了一定的印象。 希望阅卷老师能给自己高分,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就至关重要了,因为阅卷老师第一眼看到的是书写而不是答案,看到工整的书写,心情舒畅,马上会相应给出一个大致分数。在迅速确立对一份答卷的印象时,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并马上按相应的层次给出大致分数,在具体阅卷时稍作调整。许多考生到了高三年字体依然不漂亮,由于时间有限,要练字难度很大,但只要将字的行距与间距控制好,写的时候不要过于密集,尽量疏松一些,并不会影响到评分。当然考生也一定要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过粗或过细的黑色水笔仍会影响到考生的卷面。‎ ‎(2)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乱回答。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话点到为止,不要集中在一点上罗嗦起来没完。语言表达尽量简洁,精炼,不拖泥带水,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些语言,尽量要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 ‎(3)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三化”。高考阅卷评分是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那里写到那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到要点。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即根据题意,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如“原因”、“作用”、“影响”、“启示”等,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那么你写出“原因:”;“序号化”‎ 即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的层次,分别标出序号,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每个要点里面如何凸显关键词,至关重要,让阅卷老师对你的答案能够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尽量使你的答题思路显得很清晰,便于老师阅卷,也易得高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