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宋明理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出现背景: • 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 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 2,  唐宋时期,三教相互吸纳渗透, 调和之风兴盛。 • 3,  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 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 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 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 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 (10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 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 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 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 齐家是治理家族。 • 治国是治理国家。 •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 更大的自由。 • 佛教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 么呢? •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 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二、程朱理学 • 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 理学的概念: •  代表人物:    “二程”(程颐,程颢)、朱熹 • 思想主张: 世界观: 1、世界本原是理 方法论: 2、通过格物至知把握理    人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发展: 1、 朱熹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 2、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 3、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 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 原因是什么? • 点拨:官学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服 务的。  • 答案提示: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 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 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 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 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三、陆王心学 • 陆九渊 • 1.  世界观:     提出“心即理也”,(心是天 地万物的渊源,因此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 2  方法论: “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 省。 • 王阳明 1. 世界观:  “本心即理” 2. 方法论:  “至良知”。 克服私欲,回复良 知。 明中期心学盛行的背景: • 明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守仁认为,社 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整治 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 心学的集大成者。 • 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 “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 王守仁之励志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日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山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 (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 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 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 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 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 个天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点拨: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 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 不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 相同点: • 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内容: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 (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认同世界本原不是 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么是“心”;都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自我修养、 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 ②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 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 ③影响:(详见教材最后一段) • 不同点: • ①认识理: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 的本原, • 实现理: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 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哲学范 畴) • ②认识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 • 实现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 是本,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哲学范畴) 怎样区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 主义? • 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意识”是本原,所以都 是唯心主义。 •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对“意识”的主体理解不同: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种“意识”是人的意识,我 的意识,是主观精神; • 而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这种意识是神的意识、上 帝的意识,是“客观精神”。 • 思考:1、老子的“道”、朱熹的“理”、王守仁 的“心”分别属于什么唯心主义? • 2、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有哪些?其主要观 点是什么? • (10年广东卷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 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 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 术” •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 致用” • (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 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 B.“天地为万物之本” •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 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 理,去人欲”。 •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 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 友有信”;  •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 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 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 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 不可取的一面: • ①尊卑等级观念; •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 • ◆阅读与思考 (答案见〈学案〉P17)  •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 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缺一不可,理学主张完全消除对物质 利益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 但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 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 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 文化性格。  阅读与探究:分析宋明理学家程、朱、陆、 王分别与神秀、慧能佛偈所反映的思想之间 的同异与渊源关系。 • ①材料反映了佛教禅宗的“佛”、“法” 就在心中,“自心是佛”,“本性是佛” 的主张。 • ②神秀主张不断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 • ③慧能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主张“顿悟” 成佛。 • ④程朱理学认为 • ⑤陆九渊认为 • ⑥王守仁认为 • 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 • 神秀认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 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吸收了 这一思想。 • 慧能认为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 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承袭了这一 思想。 •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 摇,直接原因是 •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 建统治的需要  •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 张 •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 2、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 •  A.北宋时期     B.南宋时期  • C.唐朝中期     D.明朝初期 • 3、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 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 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 “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 字的含义应是 • A.研究  B.规格   • C.人格  D.格子 • 4、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 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其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 是最进步的思想 •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 “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