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2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22 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 ☞基础早知道 1.《醉翁亭记》中请写出傍晚归去时情景的句 子: , , 。 , , 。 2.《醉翁亭记》中写滁州之人扶老携幼出外游玩的句子 是: , , , , , , 。 3.《醉翁亭记》中写太守宴会上丰盛野味的句子 是: , 。 , ; , , 。 4.《醉翁亭记》中写太守之宴欢快热闹场景的句子 是: , , , , , , 。 5.《醉翁亭记》中宴饮之时,太守的表现 是: , , 。 6.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 “ , ”,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 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7.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概括了山间四季的不同风光。 “ , , , ,山间只四时也”,一季一幅画面, 都紧紧抓住山林泉石的特点,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动静对比之美。“ , ”,树木之 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 ,众宾欢 也。 , ,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 趣盎然。 【答案】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 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3.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6.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树木阴 翳,鸣声上下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易错成语勤温习 111.他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批院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 异思迁,半天拿不定主意。(见异思迁,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 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拿不定主意。) 112.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 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不瘟不火,戏剧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不能形容 股票走势或商品销售形势。) 113.新一代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价格、灵活性和功能方面为传统电分机所鞭长莫 及,但国外这些新系统均不能处理文字。(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换为“望尘莫及”。) 114.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不合语境。) 115.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难言之隐” 的“隐”就是“苦衷”。重复。)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脚印 经典素材: 俄国杰出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一生从事化学研究,脚踏实地,勤奋不息,硕果累累。由 于生活清苦和过于用功,门捷列夫在大学时期身体累垮了,住进了医院。他偷偷地把书本纸 笔带进病房,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到了晚年,他常常生病,视力衰退到半盲,双手颤抖 到不能写字,但仍口授由秘书笔录编写自传,整理自己的著作。临终前三个星期,他还参加 讨论了乘飞艇到北极探险的计划。门捷列夫就是以这样不断奋斗和塌实的精神,发现了元素 周期律。 时新素材 1929 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考了 15 分、本应被退回的考 生却被破格录取,这考生便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还是 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 此为奇才,破格录取。一入清华,钱钟书便开始开创一项又一项的“纪录”:读书数量第一, 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他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图书馆的藏书 上便到处有了“钱批”。 在清华,他还以专挑教授学者的错而出名。1932 年,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教授周作人 出版了专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书一问世,颇得好评。然而,钱钟书却从中挑出了许多 错误,且振笔直书,毫不顾及周的难堪。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 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是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 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 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大学快毕业时,清 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 某人的导师!” 钱钟书有句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 成俗学。”正因要免俗,要做真正的学问,他才显现出了与他人迥然不同的性格与行为。他 是中外记者公认的当代中国名人中最难见的一位,不仅记者,对各界名流他也多敬而远之。 “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这就是钱钟书对自己的评价。 清词丽句背一点 1.我喜欢选择在静谧的时刻上路,特别是在下雪的时候,一个人静悄悄地、悠闲闲地 溜达着,把歌唱冬天的第一篇散文诗,用脚印书写得抑扬顿挫,使自己在田野的深处,渐渐 地变成一粒追逐春天的种子。那条通向远方的小径,被希望从雪地上渐渐拉长、远去。在雪 后的阳光下,我看到了人们正在寻找比雪花还轻盈的希望…… 2.我无法阐释命运。我始终觉的它太深奥,我琢磨不透,也挣脱不得。但是,我用岁 月走过的一步一步,却印证了他们所说的话 3.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 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 4.岁月的穿梭已在我的额头留下磨难的痕迹,但是改不了的是我对文学的向往,对幸 福生活的追求,对人生道路的跋涉。我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我永不停息的跋涉, 哪怕如夸父追日,精卫填还、愚公移山。那是一鼓无畏的力量,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 5.海是有生命的。 有呼吸有欢歌有悲调有悄悄独语有暗暗哭泣。 她沉默,会使你如入死亡境界。 她咆哮,会使你疑骇是千万头雄狮怒奔而来。 海总是把愤怒的浪头化作平静的波浪,海是人间最慈祥的母亲,她能默默包容所有的不 幸。 冬天,不要忘了到海边走走,以你的身影以你的手臂拥抱海吧! 以你的深深浅浅的脚步,在赤裸的沙滩上书写你永恒的恋情。 6.就这样踩着静静的初雪走向你,我故乡的胡杨林。 仿佛是一次梦中的相逢。 我用数不清的脚印扣响你古朴的晨林,或许是寂静沉淀得太久了,你静静地站立的胡杨 林。无声无息的凝视中,才发现你久远的等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呵,我的胡杨林。 7.沿着石路,走回家乡。一片静得出奇的田野,一个个叠下深了又浅的脚印。望过的, 绿油油的荷叶,打开了季节的花雷,我看见了,一朵花轻摇:走了,走了。。。。。。 ☞技能再提高 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策略 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出以下九项要求:(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 力层级 C 级。(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C 级。(3)分 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 C 级。(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 倾向。能力层级 D 级。(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 D 级。(6)对文本 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 D 级。(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 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 F 级。(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 级 F 级。(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 F 级。 大致分为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两种,提问大致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概括题,第二类 是理解题,第三类是鉴赏题, 第四类是探究类试题,可以说,新课改之后的高考语文考试 题都带有明显的探究能力考查的烙印,是课程改革之后高考语文的一种明显的提高了要求的 标志性试题。 对于概括类的试题,要注意主要内容信息的完整,不得遗漏,且还要有一点小的提炼概 括;对于理解类试题,还得注意植入整个语境转换角度进行理解。单独孤立的去解答就很容 易掉进片面的陷阱;对于鉴赏类的试题务必将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激活起来在 比较的背景下进行鉴赏,避免就事论事,要由点及面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视野下进行鉴赏;探 究性试题的的回答,一定要积极思考大胆探究,敢于亮出自己的在原文阅读基础上产生的观 点态度,言之有据的进行探究讨论,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分析综合”的答题策略 第一个层级是“分析综合”三点要求分别是: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 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直接提取关键组合。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①筛选整件事的场景;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③ 筛选整合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少考生认为选考题的信息筛选题其实就是送分题因为这道题通 常考的都是信息筛选直接从文中提取就可以了。这话不完全假,确实不少信息筛选题答案可 以从文章直接提取。 (二)化事为理通晓概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概括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 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 (三)紧扣文体找准方向。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要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于实用类文 本阅读来说把握其文体特征相当重要因为实用类文本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文章结构和语言 特色。例如访谈的结构几乎都是一问一答直接连环语言特色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回答的艺 术。传记主要是通过呈现传主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的,其语言特色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 表现手法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他人的评价等手法。 (四) 按分踩点分条陈述。 根据多年的观察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考点按点给分的现象非常明显。不少 考生也在这问题丢失不少分数一些考生文本读懂了,问题的指向性也弄清了,所答出来的答 案也非常正确,但就是只得一两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按分踩点 4-6 分的题目怎么可 能只有一个方面的答案呢? 综上所述实用类“分析综合”考点这题说难不算难但绝对不能轻视。俗话说:“慢工出 细活。”在这类题的答题问题前我们要明确的答题总策略是:“掌握细则颗粒归仓!” 二、“鉴赏评价”答题策略 第二个层级是“鉴赏评价”,三点要求分别是: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无论是对文本“主要观点”还是“基本倾向”的评价,都必须做到“独立”和“负责任”, 并且要努力做到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独立地”、“自己的”就是要有自己的 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负责任”就是一要尊重文本事实,二要有正确 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有一定深度”指能够上 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在阅读层级中,这属于 D 级。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这种题具有较为浓厚的厚 的主观色彩。要解决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判断。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 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 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 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 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2.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 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 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我们要求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做出“独立”的评价, 这个“独立”的也就是具有个性色彩的,但在强调个性评价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以纯粹从 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对文本的观点倾向进行是非褒贬。在强调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 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 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做出自己的评判”。要达到 这种要求的题目(包括下一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评价的范围内了,已经含有较为浓厚的 探究性成分。目前还没有遇到具有这种要求类型的题。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判断与评价,还要学会广泛 联系以拓展自己的评判思路,我们可以把它与一些自己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 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 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做出客观的历史性 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做出动 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 面性。总之,这是要求我们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在能力层级 上,为 D 级。 对这种能力通常是以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作一篇缩微的论文。 这里主要谈对传记评价,能够解决好传记的这类问题,对通讯等新闻的相近问题的解决也就 迎刃而解了。解决这类题目,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传主传者立场。一部传记包括传主的个性立场,又含有传者的 态度立场,两者有时可能是同一的,有时可能是相异的,这两种立场共同构成了一部传记的 全部。而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与产生的社会影响,使由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的。不过,当传 者的情感态度与传主的情感态度不能一致的时候,我们对传记存在的价值与产生的影响的分 析就应该分别加以考察,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囫囵吞枣,将两者混同起来一概而论。即使在 传者与传主的情感态度相当一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彼此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或产 生的影响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2.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在对传记本身的情感态度有了客观的认识之后, 就必须把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考察,不仅要看到传记在 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传记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在看到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 要能够看到传记可能存在着的负面效应。一般说来对传主我们要把他放在他成长的具体环境 去加以考察,而对传者我们则需要把他放在他作传的历史时代中去衡量,去看他对传主材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的取舍加工评价判断。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存史”、“资政”、“教化”这样的三个方 面对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进行评价。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从过去、现在、将来,存史、资政、 教化,积极与消极等各个方面对一部传记进行考察,应该说就已经很全面到位达到了“立体” 考察评价的要求了。 3.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 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的观点必须明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 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 能联系到的历史史实(包括现实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观点的证明。最 后做一个小小的综合性的结语,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言之有物, 还要努力做到言之成理。要注意的是,一部传记存在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应该是 多方面的,有主有次,我们的分析评价一定要从主舍次。当我们发现一部传记的价值或影响 要好几个方面都很重要时,也要学会详其一而略其余,企图在一个评价短文里解决好所有问 题,这是不明智,也是不可能的。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考纲》要求考生能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某种特色”就是 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 “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 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问答做出评判。”这里的任何一个方面, 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在这里“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 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 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这在能力层级上,属于 D 级。 这属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这大多是以自主性开放性的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考 查。解决这类题,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1.选定目标。所谓“选定目标”,就是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 对象。这个对象必须确实是属于该文本的特色之一,同时要保证这个被选定的对象自己对它 确实是很有感觉的。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 词造句…… 2.确认特色。你选定的一点是不是该文本的特色,不是你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的, 我们还必须结合文本对自己所选定的“某一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你选定的的 确是该文本的特色所在。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3.深度思考。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把文本的 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各个方面和部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 成的,这一特色必然会对其他特色的形成带来影响。另一点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 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再一点就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 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三、 “探究题”答题策略 探究题的考查角度是以下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 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探究题的设题角度探微 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探究即是探索追寻就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 境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那么如何提出假设?怎样进探究与发现呢? 1.正确理解“探究”考点的含义。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 有正面与反面角度有个人与民族角度有历史与现实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达到 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术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 文化、风俗、科学等。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即要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 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要求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 疑精神。考生要善于从文本中有分歧、有空白、有重点难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2.了解探究题的基本特征。 ①题型的主观性。②问题的启发性。③问题的开放性。④答案的拓展性与个性化。⑤ 答案的多元化与综合性。⑥答案的论述性。⑦评价的灵活性。 3.明确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考查的区别。 这两类探究题考查的侧重点和考查目的是有区别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探讨作 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 阅读”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 4.弄清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在命题方面注重的考查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突出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考查: ①考查理性认知能力。实用类文体如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一个突出特点是立 足于事实而这些事实的背后究竟隐含着哪些“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就成了 命题者不会轻易放过的考查点。因此考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和蕴含着许多有待探 究与阐发的问题这就需要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了。 ②考查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 题不会回避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力的考查。“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 见解”等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并提出“见解”。这样的题目 要回答好平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有过深刻的思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③贴近文本、考查整体感知能力。“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如果除正文之 外还有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正文联系到 一起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探究文本的内容和意蕴。 ④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实用类文本也像其他文本一样有一 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 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 点等等。这些方面常常成为命题人用以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二)探究题的解题方法指津 1.要视题目之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回答探究题的关键是看考生是否进入了问题情 境是否有一个真实的探究过程所答文字是否显示出他所得意趣。 ①结论性题目要有明确的观点。 ②概括性题目要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即答案必须在全面把握文本的基础 上对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不允许含糊也不可以有疏漏。 ③阐发性题目要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④探究性题目要尊重文本。“结合文中信息”的命题要求已经决定了答题必须尊重原文 的信息合情合理进行概括和阐发。但仅有结论不行你还得说清楚你得出结论的依据。 2.探究题的答题要领。探究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①有明确的观点。② 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 书写工整。 ☞基础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傅家是山东西北一带的名门 望族。明末清初,傅家出了一个傅家出了一个傅以渐,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开国第 一名状元。傅以渐以后,傅家举人、进士辈出,书香门第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 到傅斯年的祖父傅淦时,家境出现衰落。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院 长。1904 年(光绪三十年),殁于任所,时年 39 岁,当时傅斯年先生 9 岁,其弟斯巌 7 个 月。上有老(傅斯年的祖父母)下有小(傅斯年兄弟二人),一门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亲李 太夫人操持。幸赖父亲傅旭安的众门生,聚资生息供一家生计之用。 傅斯年虽然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但他幼年时期,却是过的清苦生活。青少年时代 的穷苦生活,使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从 6 岁到 9 岁,傅斯年在离他家 不远的一个私塾读书。10 岁到 13 岁,在东昌府立小学堂读书。这七八年里,都是白天去学 校,晚上由祖父在家课读。祖父、母亲对傅斯年读书都是严格要求,加之傅斯年天资聪颖, 勤奋努力,在 11 岁时就通读了《十三经》。 1908 年的冬天,13 岁的傅斯年跟随父亲的学生中了进士的侯延塽去天津,考入天津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立中学堂读书。在校 4 年,1913 年(民国二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升入本科, 1919 年北京大学毕业。 在北大的几年,是傅斯年思想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有权威、有影响的 大师是章太炎。他的大弟子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教书。他们都很器重傅斯年,希望他继承 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初也是崇信章氏 的一人”。1916 年 11 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先后聘请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到校任教。傅斯年接受胡适的思想教育,尽弃旧学,接受新说。 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他参与了五四运动,他自己说:“五四那天上午我 作主席,下午扛着大旗到赵家楼。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出国留学,先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学习的学科有心 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1923 年由英国去德国,入柏林大学,修习物理学和比较语 言学。 傅斯年于 1919 年冬出国,1926 年冬回国,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 7 年。从他学习的学 科看,涉及的面是比较宽的,而且多属自然科学,没有历史学。但从傅斯年已有的深厚的中 国文史知识基础上来评价,就知道留学对于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史的整理是有好处的。他所 要学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正像他的朋友罗家伦所说:“他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又回头发现了他自己曾经储藏下的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文的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 罗家伦述说他们“这群人的学术心理”里,有一种“先博后专的风气。因为当时大家除了有 很强的求知欲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坐享现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 另有会心,‘成一家言’”。我想,我们完全可以从罗家伦的话里理解傅斯年在欧洲求学时 学得如此宽博的原因。他是在求治中国学问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没有材料说明他在德国学历 史,但知道他读书很博,他一定也读了一些历史学的书,他的“史料即史学”思想就是从当 时风行德国的兰克学派接受过来的。 1926 年冬,傅斯年回国。先返乡里省亲,随后即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他担任文学 院院长,还兼任历史、国文两个系的系主任。同时还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 1928 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傅斯年应聘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襄助院长蔡元培 先生筹划院务。院内一切制度的确立和各种方案的制订他都贡献了不少意见,后来中央研究 院的发展扩充,他有很大的功劳。”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 年年度报告书中说:“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 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故如以历史语言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 益其观念,以成与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 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又说: “此虽旧域,其命维新。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点与时推进,近代欧洲之历史语 言学,其受自然科学之刺激与补助,昭然若揭。以我国此项材料之富,欧洲人为之羡慕无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者,果能改从新路,将来发展,正未有艾。” 歪打正着,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 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 自 1928 年始,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直到 1950 年去世。在大陆 期间,他曾兼任许多职务,其中有: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33 年),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 (1933 年),代中央研究院干事和总干事(1937 年),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45 年秋)。 1946 年胡适由美回国,他才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务。1947 年 6 月,赴美养病。1948 年上半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 8 月由美回国。冬天,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1949 年 1 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 年 12 月 20 日晚 11 时 20 分,因脑溢血病逝,享年 54 岁。 【相关链接】 胡适对傅斯年可以说是相知最深的人。他对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曾有如下一段评论,他 说:“孟真(傅斯年的字)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作 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 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 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 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胡适为《傅孟 真先生集》写的《序》)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中可以看出,傅斯年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涉猎广泛,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学养,还是出国留学经历,都反映了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 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完全是他歪打正着的结果。 C.对傅斯年来说相知最深的胡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其评价傅斯年的十个“最”, 可以说是对至情至性傅斯年的最好诠释。 D.文中通过傅斯年表述自己扛大旗到赵家楼这件事,展现了五四运动中一个性格刚直、 爱憎分明的爱国青年学生形象。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的做学问 和做人的道理。 (2)文本有多处引用,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 分) (3)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6 分) (4)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的哪些学术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8 分) 【答案】 (1)(5 分)CD (答 C 得 3 分,答 D 得 2 分,答 E 得 1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2)(6 分)①引用傅斯年在五四运动中的话,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弃旧迎 新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②引用他的朋友罗家伦的话, 评价傅斯年运用西学理论和方法,发展中国历史语文的研究。侧面印证作者的观点,使 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③引用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 年年度报告书中 说的话,表现传主的学术主张及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④引用胡适的话,高度评价传主 的品性和才能,增加说服力。(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 (3)(6 分)①家庭方面,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青少年时代的穷苦生活,使他能比 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祖父、母亲对傅斯年读书都是严格要求。②学校(社 会)方面,就读于北大,受章太炎、蔡元培、胡适等大家的影响;留学期间,博采众长, 学科涉及面广。③个人方面,傅斯年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兼有过人的品性和才能。(每 点 2 分) (4)(8 分)①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11 岁时就通读了《十 三经》,刘师培、黄侃都很器重傅斯年,希望他继承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 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②与时俱进,弃旧迎新的为学勇气:在北大创立新 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他参与了五四运动,扛着大旗到赵家楼。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③先博后专的学术心理: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 坐享现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另有会心,“成一家言”。④洋为中用的研究方法: 以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答到 其中两点即可,每一点中“学术品质”2 分,“意义”2 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 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 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 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 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 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 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 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本有多处引用,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这是考查传记文学中“引用”的作用。题干中要求“先找出其中三处”,然后“简要分 析其作用”,考生应先找出来,然后结合引用的作用以及前后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 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 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 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 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切入角度:(1)传主:使人物形象的塑造 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2)文本:丰富文 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结构:照应(呼 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读者:有助于读 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考生“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这是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首先应先到文中找到“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的重大成 就”,然后结合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自身情况进行分析。文章第三段说“傅 斯年虽然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但他幼年时期,却是过的清苦生活。青少年时代的 穷苦生活,使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这是家庭的熏陶;文章第五 段说“在北大的几年,是傅斯年思想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有权威、有 影响的大师是章太炎。他的大弟子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教书。他们都很器重傅斯年, 希望他继承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 是学校的教育;文章链接材料中说“孟真(傅斯年的字)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 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这是个人素养方面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 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此处的原因自然是指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就应该按 照这一要求到文中找语言暗示。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 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 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 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 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4)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 式。题干问的是“简述傅斯年的哪些学术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和看 法”,首先应根据文中傅斯年的事情(主要是学术方面)概括出其品质,然后再结合现 实谈谈其积极意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 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 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 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 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 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 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分) 尼采 ——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 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 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 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 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 年, 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 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 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 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 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 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 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 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 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 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 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1868 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 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 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 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 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 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 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 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 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 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 10 年的漫游和创作 黄金期。 1883 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 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 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 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 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 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 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 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 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 1899 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 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 年 8 月 25 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 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 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 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 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 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 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 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 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 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 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 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 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 分) 【答案】 (1)选 D 得 3 分,选 C 得 2 分,选 E 得 1 分,选 AB 不得分。 (2)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 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2 分) 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 专著《悲剧的诞生》等。(2 分) 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 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分) (3)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 作者的崇敬之情。(1 分)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 述。(2 分)②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2 分) 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1 分) (4)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2 分) 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 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2 分) 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 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 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2 分) 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2 分)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 综合 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 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 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 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 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 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 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 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 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 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 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传记类文章中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人物精神品质、成就、影响三方面来回 答。从精神品质方面讲,尼采反叛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敢于 对前人的思想提出疑问,用“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反映出他的独立人格, 批判精神。从成就角度看,本文提到了他的著作和思想情况“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 生》……引起了轰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组成了两个集 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人’理想”等等 。从影响方面看, 文章结尾写到“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可称 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 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 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 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指明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即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段写了什么,作用一般指结构上的作用。首段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尼采的一生,尤其突 出了“漂泊”的特点,结构上领起下文。尾段“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 思……穿透了一个时代”,高度评价了尼采的影响,深化主题,与首段形成呼应。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该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句段的表层含意是什么,运用了什 么手法,深层蕴涵是什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规范回答:该段运用了什么手 法,写了什么内容,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衬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探究类题目检测考生是否具有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含义的眼光,是否具 有对文本进行独到感受与创造性理解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的指向是多层面的而不是单 层面的,试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其探究角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文本 的表达目的、文本的表达方式、主旨的隐含意义、作者的写作动机、文本的时代与社会 背景等。回答这类题目一要做到所进行的探究分析都必须与原文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在 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二要观点明确,表述合情合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 月 12 日上午 10 时 05 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 去世,享年 69 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 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 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 二胡,13 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 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 从陆修堂先生。1963 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 谓年少成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 18 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 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 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 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 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 6 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 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 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 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 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 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 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 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 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 次手术、15 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 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 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 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 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 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 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 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 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 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 奏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 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 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 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 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 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 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 2014 年 5 月 1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 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B.闵惠芬 8 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 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C.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 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得大奖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 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 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 分)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 分) (4)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 你的启示。(8 分) 【答案】(1)答 A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 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 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 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每点 2 分) (3)①特别有激情;②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③声腔化演奏的特点;④有不可抗拒的 魅力;⑤融入生命之中;⑥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每点 1 分) (4)示例: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 与困难作斗争。多次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每 点 2 分,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在传记中的作用。引用传主的原话一般具有增强传记的真实 性、准确性、可靠性的作用;有利于塑造传主的性格和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传主的精神; 增强了传记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及感染力等。答题时,可联系文本的具体事例来探究即可。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文中引用的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语,再分别分析其作用。一般来 说,可用下面的模式答题:引用传主的话,直接展示了传主的……精神,增加了感染力, 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 可信,也从侧面塑造传的品质。二者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 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 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 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能表现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特点的语段来筛选信息,筛选范 围应包括相关链接部分,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例如,链接中“连休止符也充满了 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可直接提取为答案。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人物精神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可根据闵惠芬的 艺术经历,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较客观地分析。可从热爱自己 的事业、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把事业融入生命中等方面进 行阐述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 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 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 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 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 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 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 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 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 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 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 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 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 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 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 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 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 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 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 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 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 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 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 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 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 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 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 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 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 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 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 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 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 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说明理由。(8 分) 【答案】 (1)D3 分,B2 分,A1 分;CE 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 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 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 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 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 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 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 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 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 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 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 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答对读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 每个选项都要分析段意,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 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 “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的内容涉及到全文,所以要对文章的内容 进行简单的划分。筛选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大致的归类,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和写 作实践三个方面进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合的内容,难度较大,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提取关键词语, 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如此题的 关键就是把信息分为“阅读”“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部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 首先内容和一般传记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 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考点定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一直是两道信息筛选,今年加入文本的特色分析,迈出较大的一 步,有些同学可能不太适应,得分会较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和一般的 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然后还要从语言风 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分析,答出第一问,主要是两个 方面:主要是细致但不琐碎和真实,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看这种做 法收到的效果,如从反面回答则写这种做法的弊端。回答问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事 例,不要抛开原文。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探究题说是探究实际就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今年真正的出现探 究,学生可能不适应。探究的重点是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题是综合的题目,首挖 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向外延伸,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作者的观点的 时候要结合事例。延伸的时候要紧扣对作者的观点的评价进行。 二、(2015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 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 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 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 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 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 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 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 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 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 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 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 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 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 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 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 分)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 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 【答案】 (1)E3 分,D2 分, B1 分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 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 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 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 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 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 实例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基本选取文章的某句或某个部分进行命题, 主要是改变文中的说法是意思发生变化。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 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 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 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 信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 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 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以一对 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和诗歌内容结合分析的题目,首先要筛选出“人物”然后答 志向。志向要结合全文作答,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这是一道文章和课外结合较紧的一 道题目,答题时注意既要从诗句中找到人物,还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分析其建立的功业, 然后集合文章内容分析表现传主的哪些特征。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 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 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 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目一般为两种,向内挖掘和线外延伸,向内挖掘主要 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事例,关键点是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向外延伸首先明 确传主的观点,找到文中事例加以论证,然后然自己的看法,此题属于是第一种,要结 合全文概括楚传主的品质,然后找相关的事例加以论证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三、(2016 届广东仲元中学高三 10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 分) 醉翁用心良苦 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 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 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 三人开创的。 1925 年 6 月 14 日,上海横滨桥一带鼓乐喧天,热闹非凡,邵家亲友纷至沓来,为一家 新电影公司的诞生助兴。 邵醉翁容光焕发,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上向所有人大声宣告:我的影片公司取名为“天一”, 就是要敢为人先,争做天下第一,决不做第二! 此时的邵逸夫,看着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而这事业又恰是他所钟爱的电影,早已 经在学校坐不住了。因为父亲生前之愿是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只是徒然羡慕,不敢抛下学 业与哥哥们并肩战斗。 他这些心思自然逃不过邵醉翁的眼睛。邵醉翁对这个六弟观察多年,时时暗自惊叹。他 发现邵逸夫虽然年少,却聪明异常,尤其对电影一行,似乎前缘注定,极有悟性。其间许多 技术上的东西,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他认定,六弟是个电影天才。 恰在此时,“天一”刚刚开业,急需人手。邵醉翁考虑再三,将邵逸夫叫至跟前,淡淡 说道:“老六,你学业不忙的时候,就到公司来帮忙吧。” 邵醉翁用心良苦。他深知造就一个天才,须从点滴做起。所以,他并未给邵逸夫任何特 权。邵逸夫初到公司,只是干后勤。 后勤工作烦琐而辛苦:要打扫卫生,要管理道具,还要干各种杂务,谁都可以支使。演 员和摄影师的脾气都很大,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跑几十里的路,一头大汗地回来,却还要挨 骂,因为耽误了时间。他不敢向哥哥们抱委屈,因为哥哥们一样会骂他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 当时的戏院,正片放映之前,往往加映新闻片。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勤,邵醉翁又派 他到放映组,去跑片源,也就是哪里有新鲜事儿,就赶紧去抢拍。这同样是非常辛苦的活, 摄像机扛在肩上,四处奔走,要具备相当灵敏的新闻嗅觉,还要有极好的体力。那时候,邵 逸夫每天都被汗水浸得全身湿透。 邵逸夫全无怨言。他爱电影,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虚 心地向每一个人学习。两年下来,他干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 邵醉翁见此,感觉时机成熟了。他发现这个倜傥少年经过历练,愈发成熟稳健,眉宇间 透出自信和干练。邵醉翁暗暗点头,知道六弟堪委以重任了。他告诉邵逸夫:“从今以后, 你就开始做摄影吧。” 邵逸夫喜不自禁。他深知,对一家电影公司而言,摄影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 一”的头牌摄影师是徐绍宇,邵逸夫从此寸步不离徐绍宇。他悟性好,又不怕辛苦,重活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活抢着干,在徐绍宇身边跑前跑后,很快就掌握了拍摄的关键技术,能够独立操机了。 这时,邵逸夫试探着和大哥商量,想尝试拍剧情片。当时,公司正在筹拍上下集大型电 影《珍珠塔》。邵醉翁沉吟半晌,决定让六弟放手一搏,让他和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 邵逸夫不敢怠慢,倾尽全力投入拍摄。每个镜头,他都和演员一样入戏。《珍珠塔》由 邵醉翁、裘芑香执导,邵村人、裘芑香编剧,取材中国旧式小说。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都是 上海影界的当红人物。电影上映后,反响相当不俗。 第一次,邵逸夫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海报上。《珍珠塔》成功了,邵逸夫从此正式成 为“天一”的摄影师。 随后,邵逸夫独立拍摄了《孙行者大战金钱豹》。这是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由胡蝶 主演,上映后大受欢迎。此后,邵逸夫秉承哥哥们的理念,一发不可收,连续拍摄了多部电 影,部部不凡。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邵逸 夫大传》) 相关链接:电影巨人的数字人生 ①邵氏全盛时期员工超过 1300 人,在几十个国家建立了 200 多个发行网点,被外国传 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 1958 年到 1987 年停产,共生产影片 1000 余部。 ②作为影视娱乐业的翘楚,邵逸夫打造的影视帝国价值 200 亿元。 ③截至 2012 年 10 月,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捐款总额已达到 47.5 亿港元,捐建项目 总数已达到 6013 个。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邵醉翁抓住商机,与二弟、三弟一起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成为最早一批涉 足电影业的人,因为邵逸夫的年龄还小,对电影了解不深,邵醉翁没有让他参与。 B.邵逸夫钟爱电影事业,看到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非常羡慕,但是,父亲生前 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并不敢放下学业与他们并肩战斗。 C.邵逸夫是一个电影天才,许多电影技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这是他以后成为电 影巨人的基础,使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D.邵氏创立的影片公司刚刚开业,急需人才,老大邵醉翁决定让邵逸夫到公司工作, 此后,邵逸夫不仅成功创造自己的电影事业,而且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E.邵逸夫与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倾尽全力拍摄,和演员一起入戏,一炮打响, 《珍珠塔》成为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拍摄了多部电影。 (2)文章前三段写邵醉翁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3)邵醉翁是如何让邵逸夫一步步成为“电影之王”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 分) (4)从邵逸夫追求电影事业取得成功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8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答案】 (1)答 D 得 3 分,答 B 得 2 分,答 A 得 1 分;答 C.E 不得分。 (2)①邵醉翁与其他兄弟草创电影业,为邵逸夫成为电影业巨人奠定了基础,邵醉翁成为 邵逸夫从事电影业的引路人;②邵醉翁成立“天一”电影公司的理念影响了邵逸夫的电 影事业。(每点 3 分) (3)①发现邵逸夫对电影很有悟性;②初到公司,让他先干后勤,从点滴做起;②让邵逸 夫跑加映新闻片;④让邵逸夫开始做摄影;⑤在邵逸夫掌握拍摄技术后,让他放手一搏, 拍摄《珍珠塔》。(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①需要伯乐的慧眼识珠和引导:邵醉翁认识到六弟邵逸夫的电影天才,并一步步引导 他逐步掌握了与电影有关的各种技术;②需要浓厚的兴趣(爱好)和悟性: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邵逸夫不仅异常聪明,而且对电影有着极高的兴趣和悟性,电影上的一些技术 一点就通,一学就会;③需要夯实基础,从底层做起:邵逸夫刚到公司,从后勤干起, 管理各种工具,打扫卫生;④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从点滴做起:邵逸夫干杂务, 跑加映新闻片,谁都可以支使,任劳任怨,每天被汗水湿透了全身;⑤懂得珍惜机会: 邵醉翁把摄影的重任交给邵逸夫后,邵逸夫跟随徐绍宇学习技术,寸步不离,重活累活 抢着干。(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 探究 F。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 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 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 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 手法技巧。本题所给五个选项皆是从传主的人生经历设定,解答难度不大,考生只需通 读全篇筛选出传主的主要经历,并用选项与之对照,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分析,就是要答 出所考查段落写了什么,从结构上来分析,则要考虑段落所在的位置。本文前三段从内 容上看,写的是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抓住商机,带领兄弟创办电影公司的经历;从 结构上看,则要思考文章开头的作用,然后注意思考写这个人物对突出传主邵逸夫有何 作用,思考之后会得出答案,也就说写邵醉翁是为了引出传主,为了突出邵醉翁对传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的影响。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的分析的题目,考查段落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 式是:某语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 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段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 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本题考查 的是开头部分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引出传主;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或与下文构成对比;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等。本 文是传记,如写其他人物则都是为传主服务的,本文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思考可知文 章前三段写邵醉翁是为了突出他对邵逸夫事业和人生的影响。 (3)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要点,然后 分条作答。本题可从下列信息中归纳出答案,“他发现邵逸夫虽然年少,却聪明异常, 尤其对电影一行,似乎前缘注定,极有悟性”,“邵醉翁用心良苦。他深知造就一个天 才,须从点滴做起。……邵逸夫初到公司,只是干后勤”,“邵醉翁又派他到放映组, 去跑片源”,“两年下来,他干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从今以后,你就开始做摄影 吧”,“决定让六弟放手一搏,让他和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这类题目常见提问方式 有:……原因有哪些?×××的主要事迹有哪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 本,弄清楚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 等;然后阅读题干要求,明确筛选目标,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 的前后文,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 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 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不能什么都照抄 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注意分点列举、分条作答。本题实质是考查 传主成功的原因,考生通读全文找到相关区间后很容易筛选出答案。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出题人从文本出发,选择有关人物奋斗过程、成就贡献或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神品质等方面提出问题,让考生来谈得到的启示,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这类题 目解答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 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情况下,如果题干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要做向外扩展式答题。 向内挖掘又有两种:一是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二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 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的情况。本题适用向内扩展的第二种方式,先分条提出观点, 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阐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