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7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 课件(28张ppt)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n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 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 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 也;中人以下,不可 以语上也。(《雍也 》) ——因材施教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 课程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④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 心的仕、君子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 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 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②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 贯之。” ——贯一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2.为学之道 ④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为己之学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杏坛讲学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 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 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 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 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 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 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 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 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 篇,内容以伦理、教育 为主。 ——《论语》—— n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v 共二十篇。 v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v 类型 1、语录体 2、对话体 3、叙事体 论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lún lè yuè yùn wǎng dài 三省 xǐng 传不习乎 chuán 十有五 yòu 逾矩 yú 一箪食 dā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肱 gōng 笃志 dǔ 吾 wú 子: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论语》中指孔子。 曰(yuē ) : 说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 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 (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 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 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 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 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定公12年,孔子为 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 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 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 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 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 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 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 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 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68岁时在其弟 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 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 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维护“礼”:“贵贱有序” 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 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 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 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 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 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 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 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 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 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 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 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 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 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 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 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 ? ”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先生,指孔子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代指学习的内容 了解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 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 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 子的行为吗? 温习,实践 同门为朋,这里指 志同道合的人。 有学者认为,孔子虽然被尊为教育家, 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 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 哪句话可以认作是这种观点的佐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谈学习方法、 学习乐趣和个人休养。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从这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 的神态如何? 孔子说这番话时脸上应该洋溢着满意自足,悠然自得 的神态。 内容解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 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 度? ①“朋”指志同道合的人。②有志同道合的 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 一种乐趣。③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 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内容解读 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 “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都应该 具有怎样的风范呢? 不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且有广博学识, 还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地。 内容解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称代词,我 每天 泛指多次 反省 wèi 真诚,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zēng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 是不是复习过呢?” 策划,考虑 办事尽心竭力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 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 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 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去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 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 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 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它给吃掉了。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 镇作为采邑。说:“请用这座采邑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 反复几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 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 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要露点高傲。纵然鲁君赠送我 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色,我也得处处小心,就怕得罪他呢!”最后,还是没 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气节的。”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 视的是什么? 重视品德修养。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 个人思想道德休养。 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 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 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 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内容解读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通“又” 迷惑,疑惑 越过,超过 站立,站得住,这里 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可理解为“能听得进不同 意见。 规矩,规范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 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 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 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本章大旨】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读解容内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内容解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做,成为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旧的知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 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 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本章大旨】第4章讲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读解容内 【本章大旨】第5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 该如何理解?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孔子强调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读解容内 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孔子的话加 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 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 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 一定要结合起来。 读解容内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品质高尚 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 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 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 么高尚啊!” 颜回(前523~前490年)春秋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子渊,一作 颜渊,孔子的得意门人,以德行坚称。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 叔”,“颜生”。他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颜回年仅二十九岁,头发全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哀痛之至, 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弟子,我和学生们就更加亲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 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从不对别人发脾气(转移自己的愤怒), 不重复犯一个错误。不幸命短而死了,现在也就没了。我从此就再 也没有听说有人喜欢读书了。” 年三十二死,后人称为“复圣”。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 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 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 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 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 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颜回(前 521-前481),字渊,一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都城(今曲阜)人。 系颜路(孔子早期弟子)之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 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 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 得意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 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 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 “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 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 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 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 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 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 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 尊其为“复圣”。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 时,不过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 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智、聪慧。颜回向孔子三拜 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 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 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 子讲经受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 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 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 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 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 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 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 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 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 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回在“陋巷”却能“不该其乐”,这是为 什么?这一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 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 其乐。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 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代词,……的 人 喜欢、爱好 以……为乐趣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 以学习为乐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底告诉我们 什么道理? 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独立学习的重要性。 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 贵,于 我 如 浮 云。” 吃饭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粗粮”是相对于稻米、小麦、 白面 等“细粮”而言的一种称呼,主要是 指包括玉米、高粱、小米、紫米、 荞麦、燕麦、莜麦、薯类、麦麸以 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 豆、绿豆等。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安贫乐道精神的重要表述。 好的方面,优点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此,意思是 “在其中”。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对弟子说这 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告诫弟 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 长,补己之短。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 虚心向别人学习。 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 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认为此时 应该怎样去做? 孔子认为面对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应该反 思自我,完善自我。 内容解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河流 流逝 舍弃 这,指河水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 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 指明时间的宝贵。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 间。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军队 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的志 气却不可改变。”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 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 近 思,仁 在 其 中 矣。” 广泛 忠实,坚守 恳切 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 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 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 中了。” 子夏出生于公元前507年,15岁入孔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直至孔子逝世。其间曾任卫行人和莒父宰。在试图维系孔 门集团统一的努力失败后,子夏离开鲁国,回到魏国设帐收 徒,继续传播儒家思想,直至去世。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 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 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子 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 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 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 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 《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 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 ”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 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这一章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方法。 板书设计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板书设计 学 习 态 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板书设计 学 习 方 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板书设计 饭 疏 食 饮 水…于 我 如浮 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修 身 做 人 内容页 谢谢观赏! 课堂小测 1、解释词语红字部分(每个4分) (1)时习 (2)不亦说乎 (3)不知而不愠 (4)与朋友交而不信 (5)四十不惑 (6)不逾矩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博学而笃志 (9)饭疏食饮水 (10)仁在其中矣 2、翻译句子(每句10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二不忠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用课文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有 何主张,各举两例。(10分) 课堂小测答案 1、解释词语红字部分(每个4分) (1)按时 (2)通“悦”,愉快 (3)生气,发 怒 (4)真诚,诚实(5)迷惑,疑惑 (6) 越过,超过 (7)以……为乐趣(8)忠实,坚守(9)冷水(10)仁德 2、翻译句子(每句10分) (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 呢?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 读书就会有害。 (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 上的浮云一样。 (5)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课堂小测答案 3、用课文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有 何主张,各举两例。(10分) 学 习 方 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饭 疏 食 饮 水…于 我 如浮 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 中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修 身 做 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