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测试(解析版)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测试 第Ⅰ卷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履虫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 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与中心体和纺锤体形成有关 C. 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 活细胞都能产生 ATP,但有些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2、有关细胞膜的知识: (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分裂。 【详解】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B错误; C、动物细胞之间融合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C正确; 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不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 故选B。 2.某兴趣小组探究乙醇的浓度和铁离子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 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酶活性,温度是无关变量之一 B. 铁离子可降低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 C. 铁离子的增加促进了乙醇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D. 改变实验所使用的底物种类,可以验证该酶的专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浓度和有无铁离子,因变量是酶活性。看图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该实验的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和有无铁离子,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乙醇浓度为零时,有铁离子组酶的活性较高,说明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降低,B正确; C、从图中信息可知,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的增加抑制了乙醇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验证特定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乙醇的浓度和无机盐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分析柱形图,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结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细胞毒素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 成伤害。下图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图中抗体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 Taq 酶 B. 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杀伤力 C. 细胞毒素具有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D. 溶酶体破裂导致其中的蛋白酶及其它水解酶释放,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 Taq 酶,A错误; B、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定向性,细胞毒素的杀伤力并未改变,B错误; C、细胞毒素杀伤肿瘤细胞没有特异性,能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C错误; D、溶酶体破裂使其中的蛋白酶等多种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加速肿瘤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4.某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3000个碱基,其中腺嘌呤占35%。现将该DNA分子片段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将全部复制产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图甲结果;如果将全部复制产物加入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则得到图乙结果。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X层与Y层中DNA分子质量比大于1:3 B. Y层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有3600个 C. 第二次复制结束时,含14N 的DNA分子占1/2 D. 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4∶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分子中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则A=T=1050个,G=C=450个;DNA分子以15N同位素标记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8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有14N和15N,6个只含15N。由于DNA分子为双链结构,所以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共得到2个含有14N的DNA单链,14个含有15N的DNA单链。 【详解】A、据分析可知,X层为2个含有14N和15N的DNA分子,Y层为6个只含15N的DNA分子,因此X层与Y层中DNA分子质量比小于1:3,A错误; B、Y层为6个只含15N的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含有鸟嘌呤450个,则Y层中含15N标记的鸟嘌呤共有450×6=2700个,B错误; C、DNA是半保留复制,第二次复制结束,得到的4个DNA分子中2个含有14N,因此含14N 的DNA分子占1/2,C正确; D、W层有14条核苷酸链,Z层有2条核苷酸链,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是7∶1,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制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始终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酒 B. 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 C. 将果酒流经发酵瓶制成果醋,则发酵瓶中 CO2 产生量是几乎为零 D. 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发酵瓶溶液中 pH 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需要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来制作果酒,A错误; B、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和缺氧的环境不利于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不需要将所有的材料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B错误; C、果醋生产是利用(醋化)醋杆菌的需氧发酵,将酒精氧化为乙酸,此过程中无CO2生成,C正确; D、在用果汁制果酒的过程中,酵母菌除了产生酒精,还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弱酸,因此发酵瓶溶液中pH减小,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 B. 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C. 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D. 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以利于看清菌落的形态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进行微生物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筛选目的微生物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分离菌种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还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A正确; B、接种室、接种箱等常用紫外线消毒法处理,接种环等常用灼烧灭菌法处理,吸管、培养皿等常用干热灭菌法处理,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B错误; C、摇床应对液体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时操作,纯化培养时,培养皿中的是固体培养基,C错误; D、观察菌落时,不需要将培养皿盖拿掉,D错误。 故选A。 7.取某一红色花冠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乙是硝酸钾溶液,图1乙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主动运输 B. 图2中曲线I和图1中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C. 第4分钟前乙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甲溶液 D. 曲线走势不同都是由于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2点细胞失水量为负值,即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溶液是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溶质的溶液。 分析题图2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详解】A、花瓣细胞在硝酸钾溶液中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而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A正确; B、题图2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B正确; C、第 4 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C正确; 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但是浓度可能相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为探究蓖麻种子(脂肪含量达70%)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均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蔗糖、葡萄糖的含量和干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进一步转化为蔗糖 B. 糖类是胚生长发育的主要能源物质,由脂肪转化为糖类需要蛋白质参与 C. 用苏丹Ⅲ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 D. 据乙图分析蓖麻种子萌发初期时干重增加,增加的主要元素是 H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含量下降,葡萄糖、蔗糖含量上升,可见萌发过程中胚乳组织中的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脂肪酸,然后再转变为葡萄糖、蔗糖作为胚生长和呼吸消耗的原料。 分析图乙:根据题意可知,种子始终放在黑暗条件中培养,因此种子没有光合作用,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中看出,在前7天种子的干重在增加,这说明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7天后干重减少是因为有机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氧化分解,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超过脂肪转化增加的有机物。 【详解】A、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再转化为糖类,A错误; B、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转化为糖类过程中需要酶的参与,酶的本质主要是蛋白质,B正确; C、用苏丹Ⅲ染液对蓖麻种子切片染色,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C错误; D、脂肪在不断转变成糖类等其他形式的有机物,糖类物质中O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相关化合物的转化,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从中获得相关的生物信息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9.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分裂过程只发生在该动物某些器官内 B. 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Y、aBXA、bY C. 图示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DNA分子可能多于12 D. 如该细胞由图示状态继续完成分裂过程,会出现不均等分裂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A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图中所示有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为雄性动物,图中的减数分裂只发生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A正确; B、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易位,最终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分别为aBX、AbY 、aBXA、bY,B正确; C、四分体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细胞质中还有少量DNA,因此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可能大于12,C正确; D 、该细胞为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都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10.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A. 此项研究中,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低于10% B. 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偏高 C. 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D. 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田鼠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2、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3、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7.50×108-7.15×108)÷7.50×108=4.6%,鼬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同化能量的(2.25×107-2.18×107)÷2.25×107=3.1%。 【详解】A、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鼬的同化量/田鼠的同化量×100%=3%,A正确; B、根据种群密度中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会偏高,B正确; C、通过分析计算,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C错误; D、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11.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表,据表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测定项目 生长素浓度(单位:×10-5moI/L) 0 50 100 150 200 未知浓度 生长素溶液(X)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未测 侧根数目(个) 4 6 8 6 3 6 A. 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采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C. 据表可知,促进侧根数量増加的生长素浓度会抑制主根伸长 D. 将X稀释后作用于菊花幼苗,如侧根数目小于6,X的浓度为150×10-5moI/L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对于侧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10-5mol/L时,生根数为4根;随着浓度增加到100×10-5mol/L左右时,生根数逐渐增加,到150×10-5mol/L时,生根数为6个。现有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10-5mol/L或150×10-5mol/L。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l50×10-5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5mol/L。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侧根数目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根数目的生长,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似的作用效果,B正确; C 、据表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主根长度逐渐减小,说明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会抑制主根伸长,C正确; D、将X稀释后作用于菊花幼苗,如侧根数目小于6,X的浓度为50×10-5moI/L,D错误。 故选D。 12.肌营养不良(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遗传病研究机构对6 位患有DMD的男孩进行研究时发现,他们还表现出其他体征异常,为了进一步掌握致病机理,对他们的X染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他们的X染色体情况如下图,图中1~13 代表X染色体的不同区段,Ⅰ~Ⅵ代表不同的男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6位男孩性成熟后,因同源染色体无法联会而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 B. 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患有肌营养不良(DMD),则该患者一定是VI号 C. 据图分析,DMD病因可能是X染色体5、6区段缺失或1、12区段含有DMD致病基因 D. 通过X染色体的对比,可推测体征异常差别较小可能有:Ⅱ和Ⅴ、Ⅲ和Ⅳ、Ⅱ和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不同,因此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具有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X染色体缺失片段的长度和位置不同虽然不同,但是都存在染色体5、6区域的缺失,因此X染色体上的区域5和6最可能存在DMD基因。 【详解】A、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使染色体无法联会,A错误; B、若上图中只有一位男孩具有致病基因,由图可知,7号区段是Ⅲ号个体独有的,说明致病基因位于7号区段,而具有致病基因的一定是Ⅲ号,B错误; C、据图分析,者6位患者都患有DMD,且X染色体片段上都共同存在5、6区段缺失并且都共同含有1、12区段,因此可分析出DMD病因可能是X染色体5、6区段缺失或1、12区段含有DMD致病基因,C正确; D、由题图只能对比出不同个体的X 染色体缺失情况,但不同区段具有的基因数量不清楚,因此无法比较出不同个体之间的体征异常差别大小,D错误。 故选C。 13.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及种群密度 B. 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C. 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 图中d点时的山羊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当山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山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山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山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c~d时间内,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 C、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 D、图中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D。 14.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制备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抗体对治疗胃癌 具有重要意义。抗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加入血清或血浆 B. 将人的胃癌细胞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C. 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乙、丙经培养后,均可获得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 D. 诱导骨髓瘤细胞与甲融合,可用诱导因素是只有灭活的病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据图分析,甲表示B淋巴细胞,乙为杂种细胞,表示杂交瘤细胞,丙表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加入血清或血浆,A正确; B、将人的胃癌细胞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B错误; C、在乙、丙及骨髓瘤细胞中,乙、丙经培养后,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一定获得大量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C错误; D、诱导骨髓瘤细胞与甲B淋巴细胞融合,可用的诱导因素处理灭活的病毒,还有聚乙二醇等,D错误。 故选A。 15.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A. X表示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Y表示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量 B. X表示氧气浓度,Y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 X表示人体内细胞分化的过程,Y表示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变化 D. X表示数量呈“J”型增长的种群所经历的时间,Y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曲线表示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因变量Y始终保持OA值不变。据此分析结合题目相关问题判断即可。 【详解】A、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不同的,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与氧气浓度无关,B正确; C、人体内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细胞核中的DNA数量是不变的,C正确; D、“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吧变化是固定不变的,D正确。 故选A。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乙型脑炎病毒(JEV)是一种RNA病毒,病毒的E蛋白参与病毒复制过程。研究人员利用 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了二种新型JEV疫苗:DNA疫苗和E蛋白疫苗。图示主要流程。 16. 研究发现: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或酵母菌时,所形成的E蛋白结构不完全相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使用的密码子不同 B. 大肠杆菌无细胞核,酵母菌有细胞核可进行基因转录 C. 大肠杆菌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无法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 D. 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同 17. ①代表什么过程,②所需要的酶是 ( ) A. 转录 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 B. 逆转录 逆转录酶与RNA聚合酶 C. 翻译 DNA聚合酶与RNA聚合酶 D. 逆转录 限制酶与DNA连接酶 18. 如图表示N质粒和成功导入E蛋白基因的质粒EN。为筛选含EN的菌落,可用含不同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现得到A、B、C三类菌落,生长情况如表。(“+”代表生长,“-”代表不生长)据图和表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平 板 菌 落 A B C 无抗生素 + + + 氨苄青霉素 + + - 四环素 + - - 氨苄青霉素+四环素 + - - A. A菌落细胞被导入了N质粒 B. 两种抗生素均能抑制E蛋白表达 C. C菌落细胞未被导入任何质粒 D. B菌落细胞被导入EN质粒 【答案】16. C 17. D 18. 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N是载体质粒,其含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都属于标记基因,可以用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EcoRV酶为限制酶,其切割质粒后会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 【16题详解】 A、自然界所有生物共有一套密码子,A错误;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可进行基因转录,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由于大肠杆菌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无法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故当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或酵母菌时,所形成的E蛋白结构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同,D错误。 故选C。 【17题详解】 乙型脑炎病毒RNA经逆转录可得①cDNA;将E蛋白基因和N质粒连接需用②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故选D。 【18题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A类菌落在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中都能够生长,说明其导入的是N;B类菌落在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说明B菌落细胞被导入 EN 质粒;C类菌落在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中都不能生长,说明其没有导入任何质粒,两种质粒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能表达产生相应的抗生素,但E蛋白基因的表达与两种抗生素无关,因此ACD都能推出,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四个基本步骤,尤其是对核心步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步骤的理解,明确基因表达载体的几个必须的成分及其作用,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第II卷 19.卡尔曼综合征(KS)是一种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症。目前,可利用GnRH脉冲泵定时定量的将戈那瑞林(一种药物)脉冲式输入皮下,刺激机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起到治疗KS的效果。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卡尔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者体内染色体形态及数目正常,推测其变异 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_____。 (2)利用GnRH脉冲泵输入戈那瑞林,可以一定程度上治疗KS。推测戈那瑞林的作用与_____(填激素名称)相似,GnRH脉冲泵相当于发挥了图中的_______(填腺体名称) 的作用。 (3)戈那瑞林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最终会导致性激素的产生。正常情况下性激素的产生 途径符合图中激素___(填甲、乙或丙)的方式,性激素可通过_____方式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3). 下丘脑 (4). 甲 (5). 自由扩散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卡尔曼综合征(KS)是一种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症,可利用GnRH脉冲泵定时定量的将戈那瑞林(一种药物)脉冲式输入皮下,刺激机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而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也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说明戈那瑞林的作用相当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泵的作用相当于下丘脑。 【详解】(1)卡尔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其染色体形态及数目正常,其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2)戈那瑞林(一种药物)脉冲式输入皮下,刺激机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这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类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此可知戈那瑞林的作用相当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泵的作用相当于下丘脑。 (3)正常情况下性激素的产生途径是: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符合图中激素甲的方式。性激素属于脂质,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实验一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CO2 浓度,结果如下图中1所示。 实验二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量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 释放量,结果如图 2 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对比A、B两种植物,在低CO2浓度时,固定CO2 能力较弱的是_____。 (2)实验一中,若在第5min时,光照强度突然降低,A植物的C3含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 实验二中,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klx(a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