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201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章节汇编 (以人民版教材的章节顺序为主) 必修一 政治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2012年上海卷)《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2.(2012年上海卷)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3.(2012年上海卷)“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4. (2012年上海卷)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5.(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 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2012年大纲卷)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7.(2012年浙江卷)(此题难度较大)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2年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9.(2012年广东卷)“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2012年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11.(2012年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2年四川卷)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4.(2012年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3.(2012年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4.(2012年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5.(2012年海南卷)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6.(2012年山东卷)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D.元朝 17.(2012年北京卷)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18.(2012年天津卷)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9.(2012年新课标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2012年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2年北京卷)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2.(2012年大纲卷)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2012年重庆卷)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2012年大纲卷)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5.(2012年海南卷)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6.(2012年江苏卷)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7.(2012年上海卷)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的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8.(2012年浙江卷)右边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9.(2012年海南卷)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D.金融资本的发展 10.(2012年海南卷)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B.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C.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D.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2012年重庆卷)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2.(2012年四川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3.(2012年江苏卷)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4.(2012年福建卷)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2012年安徽卷)图5为民国年间的漫画,画中人物指的是 图5 A.袁世凯 B.段祺瑞 C.张勋 D.溥仪 6.(2012年山东卷)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2012年新课标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8.(2012年上海卷)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 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9.(2012年重庆卷)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6中的(C) 图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10.(2012年北京卷)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1.(2012年大纲卷)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12.(2012年四川卷)1936年12月28日,美国《时代》周刊以大量篇幅报道了西安事变,而刊封面人物选择的是正在视察军队的日本裕仁天皇。这反应映出《时代》周刊 A.意在鼓动日本,实现东亚共荣 B.希望示好日本,结成美日同盟 C.主张压制中国,渗透美国势力 D.关注中国局势,短信中日战争 13.(2012年重庆卷)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14.(2012年江苏卷)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 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5.(2012年四川卷)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16.(2012年海南卷)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2.(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2012年江苏卷)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4.(2012年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12年江苏卷)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6.(2012年天津卷)“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2年北京卷)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2012年福建卷)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3.(2012年上海卷)“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4.(2012年山东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5.(2012年江苏卷)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6.(2012年天津卷)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2012年上海卷) 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2年上海卷) 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3.(2012年天津卷)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 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 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 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 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 4.(2012年新课标卷)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5.(2012年安徽卷)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6.(2012年江苏卷)“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2年海南卷)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2012年北京卷)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2.(2012年上海卷)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3.(2012年海南卷)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4.(2012年山东卷)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5.(2012年四川卷)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在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平等”原则的落实。这种落实的一个典型表现是 A.高度认同政党政治 B.不惜牺牲部分自由以保证障平等 C.定期召开三级会议 D.通过三权分立以确立制衡原则 6.(2012年北京卷)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革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7.(2012年天津卷)1793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高潮中被送上断头台。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此法国废除了君主制 B.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C.这一事件为拿破仑上台创造了条件 D.君主制的幽灵并未因此在法国消失 8.(2012年海南卷)拿破仑帝国灭亡后,路易十八在反法联军的护送下重返法国王宫,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颁布宪法,承认《拿破仑法典》继续有效。这表明复辟后的波旁王朝 A.恢复了革命前的封建政体 B.推动了法国大革命深入发展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 D.继承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策 9.(2012年上海卷)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肠”的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的 A.武力统一政策 B.全球扩张政策 C.社会保障政策 D.欧洲均势政策 10.(2012年山东卷)“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11.(2012年海南卷)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主宰了联邦政府 C.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D.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12.(2012年上海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 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 13.(2012年江苏卷)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14.(2012年安徽卷)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 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 D.保障各州的权利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2012年浙江卷)《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2012年上海卷)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 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 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3.(2012年广东卷)“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4.“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以上是列宁对某部著作的评价,该著作是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乌托邦》 5.(2012年北京卷)图7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A.普法战争爆发 B.第二国际建立 C.两德统一完成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6.(2012年江苏卷)《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7.(2012年上海卷)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 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8.(2012年海南卷)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9.(2012年大纲卷)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十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10.(2012年大纲卷)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含二战史的选择题) 1.(2012年上海卷)“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的力量”指的是 A.德、日、苏 B.德、意、日 C.德、苏、奥 D.德、意、奥 2.(2012年浙江卷)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争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国 3.(2012年大纲卷)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得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后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这反映出丘吉尔 A.愿意承担绥靖政策失败的责任 B.希望尽快开辟第二战场 C.认为支持苏联符合英国利益 D.力主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4.(2012年大纲卷)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5.(2012年天津卷)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6.(2012年上海卷)“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 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 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 7.(2012年海南卷)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8.(2012年上海卷)《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国际组织是当代国际社会的重要元素。回答22—23题。 9.(2012年四川卷)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的六个国家,除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外,还包括图7中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四川卷)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201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章节汇编 (以人民版教材的章节顺序为主) 整理者 云南昆明 李怀平 必修二 经济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1.(2012年海南卷)《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2012年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3.(2012年重庆卷)图5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图5 A.铁器 B.玉器 C.瓷器 D.漆器 4.(2012年福建卷)《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5.(2012年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6.(2012年新课标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7.(2012年天津卷)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8.(2012年新课标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9.(2012年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12年北京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11.(2012年江苏卷)《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2.(2012年江苏卷)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 13.(2012年大纲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14.(2012年大纲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5.(2012年安徽卷)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16.(2012年安徽卷)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17.(2012年浙江卷)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18.(2012年上海卷)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老者的眼镜 B.门前的店幌 C.兴盛的商铺 D.商人的衣着 19.(2012年海南卷)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2012年安徽卷)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2.(2012年江苏卷)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012年上海卷)19世纪80年代的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石油化工业 B.冶金采矿业 C.机器制造业 D.轻工纺织业 4.据《南海县志》记载:“(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申岁(1872年)近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数百家……”对这一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开始 B.明朝中后期的“机房”发展繁荣的结果 C.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之一 5.(2012年上海卷)根据右图数据判 断,该图统计 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6.(2012年新课标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7.(2012年四川卷)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分材料说一份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8.(2012年江苏卷)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12年上海卷)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 D.“三面红旗” 2.(2012年上海卷)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3.(2012年浙江卷)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此题易受“武汉工人”、“鞍山钢铁厂工人”的干扰,因为一五计划期间才建成,以排除C)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 D.大跃进时期 4.(2012年广东卷)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5.(2012年海南卷)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6.(2012年海南卷)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7.(2012年天津卷)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8.(2012年新课标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9.(2012年新课标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0.(2012年大纲卷)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11.(2012年安徽卷)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表2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2012年天津卷)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3.(2012年四川卷)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2012年上海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A.美洲 B.非洲 C.亚洲 D.大洋洲 2.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3.(2012年重庆卷)有学者认为:“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4.(2012年上海卷)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的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的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的产量增长。类似的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 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 5.(2012年江苏卷)右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6.(2012年北京卷)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7.(2012年安徽卷)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8.(2012年福建卷)图8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图8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9.(2012年上海卷)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 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 10.(2012年海南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11.(2012年天津卷)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 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 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1.(2012年广东卷)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2.何顺果在《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对美国崛起的过程及特征进行分析,如1607-1789年是“奠基和立国”。据此判断,与1930~1945年对应的是 A.扩张与起飞 B.重建与发达 C.危机与调整 D.称霸与冷战 3.英国某史学家说20世纪的某一时期:“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的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作者的言论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B.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C.70年代滞胀现象困扰欧美各国 D.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弊端丛生 4.(2012年浙江卷)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5.(2012年福建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2012年福建卷)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2.(2012年广东卷)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3.(2012年江苏卷)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2年海南卷)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被视为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在任首相丘吉尔及其所在的保守党惨败,工党获胜组阁。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最后胜利 B.工党提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等改革纲领 C.人们担心丘吉尔强烈反苏导致战争再起 D.英国大国地位的衰落引起选民强烈不满 2.(2012年广东卷)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2年江苏卷)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4.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的出口不再大于进口,其贸易转向一种不利的收支平衡状况。海外持有的美元超过了美国的黄金储备。美国经济地位的这种变化削弱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这种状况 A.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B.动摇了关贸总协定的基础 C.促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D.促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5.(2012年浙江卷)某同学在学习《历史》必修二后,为巩固所学知识,概括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诗一首。后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妥,它是 A.亦滞亦胀凯失灵(凯,指凯恩斯主义) B.紧缩货币出新招 C.减税减支零通胀 D.又陷“四高”难逍遥(“四高”,指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 6.(2012年福建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所有者 年份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金融机关 其他国内法人 外国法人 个人 其他 1950年 3.2 12.6 11 0 61.3 11.9 1960年 0.2 23.1 17.8 1.1 46.3 11.5 1969年 0.3 32.2 21.3 3.2 40.1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7.(2012年上海卷)《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的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的限制。这表明欧元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结果 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的结果 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的统一货币 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能力 8.(2012年江苏卷)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9.(2012年江苏卷)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10.(2012年新课标卷)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11.(2012年安徽卷)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图6反映了 图6 2009—201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 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都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2年天津卷)右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01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分章节汇编 (以人民版教材的章节顺序为主) 整理者 云南昆明 李怀平 必修三 思想文化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2年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012年上海卷)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2012年上海卷)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4.(2012年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5.(2012年海南卷)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6.(2012年海南卷)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7.(2012年海南卷)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 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 8.(2012年浙江卷)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2012年浙江卷)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新课标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12.(2012年北京卷)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2012年上海卷)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2.(2012年江苏卷)“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3.(2012年福建卷)《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4.(2012年大纲卷)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5.(2012年大纲卷)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6.(2012年浙江卷)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7.(2012年安徽卷)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A B C D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8.(2012年山东卷)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表1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2012年四川卷)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12年四川卷)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2012年四川卷)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2.(2012年北京卷)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3.(2012年四川卷)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4.(2012年北京卷)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5.(2012年上海卷)“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6.(2012年上海卷)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 一领域?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 7.(2012年海南卷)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8.(2012年福建卷)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专题四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5.(2012年广东卷)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2.(2012年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3.(2012年新课标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4.(2012年广东卷)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无)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2012年重庆卷)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2.(2012年上海卷)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3.(2012年广东卷)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4.(2012年福建卷)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5.(2012年福建卷)法国大革命初期一首流行歌谣唱道:“把高个儿截短, 把矮个儿拉长……”这种呼声化为图景就成了图7所示 漫画,它表达的政治理念是 A.平等 B.自由 C.人权 D.博爱 图7 6.(2012年海南卷)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 A.以民意制约权力 B.以道德制约权力 C.以权力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 7.(2012年江苏卷)“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 8.(2012年浙江卷)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9.(2012年北京卷)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1.(2012年浙江卷)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2.(2012年北京卷)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3.(2012年福建卷)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2年天津卷)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 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该纺纱厂所利用 的动力应该是 A.蒸汽动力 B.水力动力 C.水电动力 D.机械动力 5.(2012年海南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6.(2012年重庆卷)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7.(2012年上海卷)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 ……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2012年广东卷)19世纪下半叶,一些绘画家创作阳光照耀的公园和风景、波光粼粼的湖泊和河流以及精巧复杂的肖像。他们忽略了很多细节,只是以大致的轮廓、形式和颜色作为第一感觉,而其余的全凭想象进行绘画,他们的作品富有美感和装饰性并且稍微有些反传统。这一画派应该属于 A.古典派 B.浪漫派 C.印象派 D.现代派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2山东文综35)1.(10分)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4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2012全国新课标45)2.(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2012安徽文综36)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012海南历史29)4.(12分)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4分) (2012•江苏卷•24A)5(10分)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 (2012福建文综)6(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7分)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了“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8分) (2012浙江卷)7 (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 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分)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答案】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 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解析】(1)关键在于抓住两次改革的社会背景,商鞅变法是处在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民族融合的加强。举例依据教材内容。 (2)商鞅变法促进就秦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物质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2、【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解析】第(1)题,依据材“社会矛盾加剧”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题,从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说明原因。 3、【答案】:(1)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4、【答案】:(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 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8分)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来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4分) 【解析】:本题考点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再结合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内容比较其相同之处。第(2)问学生也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的评价,根据材料对勃鲁姆改革的作用进行评价。 5.【答案】:(10分) (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 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相关内容,重在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中的第1小问主要紧扣材料,注意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说明平民受到奴役;“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说明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第2小问主要考查了梭伦改革的背景,紧扣第1小问的答案,进而联系所学知识,明确雅典社会矛盾尖锐与社会动荡不安。第(2)问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难度不大,主要突出“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第(3)问中第1小问紧扣材料“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进而得出结论:阶级利益的对立。而第2小问的回答,主要根据材料“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即可得出公正观念与法治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6、【答案】: 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 B、 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解析】::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教材的理解,第一题依据材料该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第二问就要涉及对相关历史阶段的历史特征的理解;第二问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宗教改革从德国发起,波及整个欧洲,考查当时的宗教改革还有那些。 7、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12山东文综36)1.(10分) 以下是选自1911年11月2日的《神州日报》的一段文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法。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入满洲,存帝自扰。 -------《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 (1)据材料,概括指出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理由。(5分) (2)结合史实,说明伦敦华侨建立“共和立宪国”的愿望是否真正得以实现。(5分) (2012全国新课标46)2.(15分)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201海南历史30)3.(12分) 材料一 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组织立宪团体政闻社,创办《政论》杂志,发表了政闻社宣言书,其中提出,“无国会之国,则责任政府终古不成立;责任政府不成立,则政体终古不脱于专制”。鉴于目前的政治状况,“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诿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本将生摇动”。 ——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二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即夕约集报馆中,秘议“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摘自丁文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派的政治主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立宪派在推翻清朝统治中的作用。(6分) (2012福建文综)4(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享受英国习惯法的保护,包括由附近地区陪审团审讯的权利、举行公开集会以讨论群众疾苦的权利、向英王请愿的权利,是殖民地人民的天赋权利。 ——第一届大陆会议《殖民地权利宣言》(1774年) 材料二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欧文《华盛顿传》 (1)指出材料一所述宣言与《独立宣言》对美洲政治属性认识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7分) (2)材料二所述独立后的美国政治局面,是如何通过“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改变的?(8分) 答案: 1.【答案】(1)他们认为袁世凯做临时大总统,有利于调和矛盾,稳定局势,有利于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可以避免外国干涉。 (2)没有真正实现。袁世凯践踏民主,实行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或答出两条具体史实也可)袁世凯取消共和,复辟帝制。 【解析】(1)“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能够推翻清王朝,迅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袁世凯具备做大总统的资格,还能协调外国,避免干涉。 (2)后来的事实是袁世凯一上台后就不择手段地加强个人权力,破坏法制,践踏民主,追求专制独裁的统一。在1915年宣布称帝,建立中华帝国,至此民国制度被他破坏殆尽,民国名存实亡。 2.【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会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名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解析】第(1)题,从两则材料的出处和内容分析比较不同之处。第(2)问,由时间信息入手,联系重庆谈判史实,分析归纳。 3.【答案】:(1)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建立国会和责任制政府。 背景: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立宪派与革命党论战。(6分)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推动了民主潮流高涨;领导立宪运动,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在宣传斗争中具有妥协性。(6分) 【解析】:本题考点是戊戌变法。第(1)问中的主张可以直接从材料概括,历史背景则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立宪派的活动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4【答案】:⑴差异:前者是殖民地;后者是独立国家。原因:前者对宗主国英国存在幻想;后者幻想破灭,走上独立战争道路。 ⑵ 改变:改变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解析】:注意材料一出处《殖民地权利宣言》,《独立宣言》美洲政治属性是独立国家,差异的原因是认识的区别。第二问考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 2012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2山东文综37)1.(10分)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话来的和平是短暂的,而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修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10分) 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2012全国新课标47)2.(15分)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2012海南历史31)3.(12分) 材料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之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停战诏书》(1945年8月14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停战诏书》发布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停战诏书》对侵略战争的辩解。(7分) 答案: 1、【解析】观点:维护和平不仅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史实可以选择: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 2、【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 ;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解析】第(1)题联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来分析归纳。第(2)问,从国家利益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材料中的“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来分析概括。 3、【答案】: (1)德国战败;《波茨坦公告》发布;美国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抗日力量大反攻;日本已无力抵抗。(5分) (2)回避了侵略中国和东南亚的事实;美化战争目的;掩盖侵略本质,推卸战争责任;没有写明“无条件投降”;将投降辩解为挽救人类文明;不利于反思战争罪责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7分) 【解析】:本题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日本不得不停战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透过《停战诏书》中文字表述看清其所包含的本质,并进行评价。 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分册汇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2全国新课标48)1.(15分)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 ,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2012海南历史32)2.(12分)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 “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 (2012江苏)3(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2012福建文综)4(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7分) A、 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8分) 答案 1、【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 【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第(2)题,要辩证地去看待禁烟政策,积极与局限性都要分析。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2、【答案】:(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6分)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要点是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能力。第(1)问由于现在高中已经不学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应主要根据材料分析。第(2)问要根据材料概括出虞允文的作为,然后进行简评。 3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与柏拉图的相关内容。第(1)问中“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而“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第(2)问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而关于“具体社会背景”的说明,联系书本知识,明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日益显现的时期。 4、【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解析】:大陆和台湾关系,福建来考更有亲切感,这个题目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另外对历史事件的归纳,分析能力。 2012年高考文综卷(全国新课标)历史部分全解全析 江西修水英才高级中学 丁永生 (不正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QQ:949667768;Tel:15279222708 第Ⅰ卷 选择题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考点定位】必修1和必修2·汉代刺史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问题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田宅逾制”是汉武帝对刺史规定的监察职责(“六条问事”)之一条,即从经济上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题旨是从及田宅上抑制豪强大族,可知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符合题意。材料本身是打击和限制地方豪强大族,并不强调豪强大族对当时政权的重要性,故A与题意不符;材料仅是限制豪强大族,说“严重分离”不准确,故B项排除。“田宅逾制”只是巩固专制集权的方式之一,题干并未强调是“主要方式”,故D项亦不选。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注意设问“表明当时”,解答类似题目宜采取直选法,即根据材料意思去选取符合题意的答案。另外,注意排除诸如B与D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点定位】必修3·宋代文学艺术(宋话本、戏剧)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取向,故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本题难度不大,对历史现象注意对其本质的思考,过于肤浅的理解不会是命题者的意图。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考点定位】必修2·明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明后期弃农从事工商业的人十之达六七,说明工商发展快,必然会导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并未体现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等问题,A、C两项排除。D项表达有误。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回避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常规考查,设问侧面有所创新,难度适中。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点定位】必修3·宋明理学(心学)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王阳明强调异业通心或同道说,即四民业不同但各自尽心于本业,则可以达到通道的境界,符合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故D符合题意。材料体现朴素的四民平等观,传统“四民” “秩序”是不平等的,故A不选。B、D两项材料未体现,不合题意。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本题选取著名思想家论述,难度较大,为历年常考题型(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6题等)。解题关键是克服文言文障碍,提醒考生平时要注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考点定位】必修1·清代专制政体下的内阁运作形态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内阁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是清代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故B正确。“依样画葫芦”并不说明官员“无所事事”,也非官员因“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不是“惟命是从”,而是依“样本”是从,故其他三项均未体现不合题意。 【参考答案】B 【思考感悟】本题选材新颖,典型再现清代官员办事作风,“依样画葫芦”形象具体,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考点定位】必修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趋势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设问限定语“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和“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材料逻辑是集权弱—分裂—力征—兼并—更加集权,说明每每伴随一次分裂,君主专制更加强化,故可以确认C正确。其他三项说“主要条件”、“前提”、“基础”或过于绝对,或不准确,或错误,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史家论述亦是命题者比较青睐的选材范围,适当关注史学家名作,对师对生备考不无益处。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考点定位】必修2·重农抑商政策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信息“1895年”,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清政府对民族工业仍然采取限制政策,因此张謇才说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既体现其“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也是对传统观念的反抗,故A符合题意。张謇投身实业其目的不是和本国“民族工商业竞争”,也不是完全为了“追求利润”,故B、D两项排除。19世纪末,清政府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预见”“前景暗淡”不和史实。 【参考答案】A 【思考感悟】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命题的考查重点,今后高考仍然会给与关注,但材料会有创新。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点定位】必修1·俄国十月革命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时间信息,对比分析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强调俄国走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正确途径和必然选择,C项符合题意。A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秋收起义攻长沙失败以后的事情,“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中共一大确立的中心任务,两A、B两项时间不合。材料强调暴力而非改良,故D项亦排除。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史实,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今后高考然会关注,一般侧重中外对比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成败教训等角度考查。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考点定位】必修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曲折发展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史料联系历史背景辨别历史问题的能力。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下严重的“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和影响,中美关系从建国开始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58年并未发生“急剧变化”,中苏关系在50年代末严重恶化,A、B、C三项均不合史实,容易排除。 【参考答案】D 【思考感悟】对史论的理解与判断要注意联系历史背景综合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曲折探索的经验与教训,是我们今天开展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提醒与借鉴。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考点定位】必修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思路点拨】本题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抓住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年底的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相关史实,容易选对A答案,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参考答案】A 【思考感悟】本题属于对周年热点事件的考查,高考历史往往会隐形介入重大热点事件,注意热点事件的历史思考和历史事件的现实联想。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考点定位】必修1·古罗马法 【思路点拨】本题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典型案例,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法特征的理解。原告证据确凿证据,只因口误输了官司,反映古罗马法呆板,缺乏灵活性,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说明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审判程序没问题,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庭辩论而非对法律的解释,故C、D两项排除。 【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古希腊罗马相关史实是新课标新增加内容,属高考必考内容,一般以选择题出现,赋分一般不多。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考点定位】必修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各地区世界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从图片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增加较快,而其他工业国、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集中于亚洲地区,体现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故选C。图片仅反映世界贸易所占份额的变化,看不出贸易秩序是否稳定,故A不准确。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的典型国家当属美国,但其所占贸易份额变化不大,故B项亦排除。多极化化趋势开始出现于20世纪60、70年代,两幅图片都有所体现,故D项不准确。 【参考答案】C 【思考感悟】本题类似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5题,但难度略有降低。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图片所列指标是什么,该指标要揭示什么本质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表面作答。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考点定位】必修2与必修3·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知识 【思路点拨】本题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交通信号灯的演 变过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 能力,难度相对较低。第(1)问注意时间信息“1868年”以及设问“交通信号灯诞生的背 景”,由此联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对城市进程加快和交通状况的影响等方面作答。第(2) 问注意时间限定语为“20世纪”,结合材料把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科技成果列举即可。 材料主要叙述科技文明进步对城市进程加快以及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第(3)问要注 意围绕技术进步对城市生活的进步影响多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 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思考感悟】本题以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学为命题范式,巧妙选取交 通信号灯的演变过程为史料,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取材新 颖,以小见大,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城市生活的影响,并影射社会问题(近年中国动车组、 地铁信号灯事件),设计巧妙,难度较低,设问点小,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历史素养及其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近代西方历次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 的历程。 【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 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 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 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 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 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 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参考答案】略 【思考感悟】从近三年全国课标卷看,如上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多角度评析历史观点的开放 性试题题型似乎定型,本题综合选取学生熟悉的历史材料,反映当前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 动态,学术性较强,突出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与碰撞,相对以往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的 试题,难度略有降低,材料组织方式有所创新,该题符合学生历史思维习惯与能力,预计是 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找准材料观点、明确自己观点,然后注意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自圆其说。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考点定位】选修一·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革(王莽币制改革) 【思路点拨】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社会矛盾加剧”并从统治阶级属性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从王莽币制改革货币质地有“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改革复古而不切实际;短时间内“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可知其改革频繁多变,币种紊乱;从“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信息可知其改革其实是对人民的掠夺百姓,必然加剧社会动乱和矛盾激化,其结果也必然会失败。 【参考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思考感悟】和去年一样,选修一试题材料均来自课外,均不属于课本所述改革内容,但本题难度较低,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醒考生平时学习历史不要仅局限于教材,适当扩大知识面,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名著课外可以适当了解。学习教材切记死记硬背,重点把握中外历史上历次著名改革的一些基本规律认识或基本线索。做题时注意读懂材料,结合平时对改革的一些基本认识作答。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考点定位】选修二·抗战胜利前后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比较分析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材料出处与时间信息,第(1)问从国民政府最高权利机构或最高国务机构权力来源、设立方式以及人员构成等方面对比概括;第(2)问前半问注意透过现象变化分析国民党改变一党专制实质的变化,后半问从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和斗争及其当时国际背景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 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 府委员会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 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思考感悟】国共关系问题,抗战前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与努力等主干知识既是热点问题,也是命题专家青睐的话题,本题难度适中,较好考查学生比较问题,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考点定位】选修三·凡尔赛和约和对德赔款问题 【思路点拨】本题选取和教材相关的历史论述,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比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联系教材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不难归纳。第(2)问分析凯恩斯主张德国有限赔款的原因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 “它们自身同样会趱毁灭,因为……密不可分”、“可以避免……不正常的压力”等分析,要赔款,说明德国要承担战争责任;不过度削弱德国,是着眼于英国本国利益、欧洲经济联系以及一战教训和战后国际关系长远考虑。 【参考答案】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 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思考感悟】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是 当前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一二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成为命题题材亦在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题选取凯恩斯对德国战后赔款的论述和凡尔赛和约内容对比,难度 适中,体现高考命题“来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的要求。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江河所终极。死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考点定位】选修四·道光帝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认识”可依据鸦片走私“蔓延滋甚”以及危害进行概括归纳;“措施”可依据信息 “民间私熬烟斤”、“洋船夹带鸦片进口”、“(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等逐条归纳。第(2)问要辩证地看待禁烟政策,注意道光帝鸦片战争前后禁烟积极性与局限性。 【参考答案】 (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思考感悟】本题材料涉及人物也非教材内容,但所选 材料内容考生比较熟悉,设问难度也不高,如果考生有把握,必修基础知识较好,选做该题分数不会较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