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宣威市2020年春季学期学业水平检测试卷 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卷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反映出孔子 A. 认为学问有好坏之分 B. 主张怀疑所有人 C. 提倡读书应勤奋好问 D. 把学与思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既要学又要思,即要把学与思相结合起来,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学问没有好坏之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也未主张怀疑所有人,选项B - 34 -‎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强调勤奋好问,而是要把勤奋好问和思相结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表明古代礼乐 A. 是对宗法制的解释 B. 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C. 维护封建等级观念 D. 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B选项正确;古代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的,不是对宗法制的解释,故A选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产生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在西周已经产生,故C选项错误;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与春秋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相关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制度和史实应该正确区分和判断,礼乐制在封建社会也能够维护封建等级,但时间范围不一致,故排除C。‎ ‎3.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 34 -‎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4. 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说,无论是贤君的尧,还是暴君的桀,他们治天下都破坏了人的恬愉无知的自然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圣贤和盗贼也就没有什么区别。据此可知,此思想属于 A. 道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他们治天下都破坏了人的恬愉无知的自然本性”,可见该学派追求顺其自然,属于道家学派,故选A;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都有“治天下”的主张,排除BCD。‎ ‎5. 以下为秦汉时期某地包括犁铧、锸、钁、铲、锄等部分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图,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官营冶铁业已非常发达 B. 铁制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 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D. 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秦汉铁制农具种类丰富,说明了耕作的繁复与精细,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C项;题干和表格都没有涉及官营手工冶铁业,并且根据铁制农具数量也无法得知其发达程度,排除A - 34 -‎ 项;图片展现的是秦汉时期某地铁制农具数量与种类,不能说明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排除B项;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6.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反映出当时西汉时期 A. 政府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 B. 官方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 政府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 D. 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 【详解】材料“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是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故选A;材料无关官方垄断商业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的信息,排除C;战国商鞅变法起,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排除D。‎ ‎7. 下图中书法作品的特点是 A. 勾连不断线条流畅 B. 字体扁平、工整精巧 C. 形体严整笔画详备 D.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答案】C ‎【解析】‎ - 34 -‎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楷书的特点,即形体严整、笔画详备,故C项正确;勾连不断、线条流畅,属于行书的特点,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字体扁平、工整精巧,属于隶书特点,故B项错误;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属于纂书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8. 宇文泰问苏绰日“国何以立?”日:“具官。”间:“何以具?”曰:“用贪官,弃贪官。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上(字文泰)称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掌控贪官利于巩固天下大治 B. 贪官比清官对皇帝更为忠心 C. 专制统治是贪腐产生的根源 D. 封建盛世下对官员非常血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绰认为掌控贪官有利于巩固统治,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如果贪官忠心就不追究贪腐;如果和皇帝不一心的贪官就杀掉;说明决定权在皇帝,即皇帝的专制统治才是贪腐的本质,故选C。排除A;贪官不见得对皇帝更忠心,B错误;盛世、乱世与皇帝对官员血腥没有本质区别,D错误。‎ ‎9. 据史料记载:“江东宜纱绫、宜纸者,镜水之故也。蜀人织锦初成,必濯于江水,然后文采焕发。郑人荥水酿酒,近邑水重,斤两与远郊数倍。”这主要反映出 A. 当时私营手工业发展兴盛 B. 水力开发有助于经济发展 C.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 区域经济明显受水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江东宜纱绫和宜纸、蜀锦、郑人酿酒都受到本地的地理环境影响,说明的是区域经济明显受水土影响,D正确;蜀锦属于官营手工业的代表,A排除;B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地域分工的问题,并未对比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C排除。故选D。‎ - 34 -‎ ‎10.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圈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记载 A. 说明商业发展将会抑制农业 B. 表明百姓生活较为富足 C. 反映出唐初经济恢复并发展 D. 描绘了贞观之治的原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商人野外停留,没有盗贼,监狱市场空着,牛羊到处都是,出门不必关门,粮食丰收,由此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抑商的信息,排除A;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足,排除B;“原貌”不符合史实,《贞观政要》只能提供参考,排除D。‎ ‎11. 唐朝中期的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一反以往研究《春秋》仅注重“三传”的训诂注疏方法,对“三传”的解读提出质疑,提倡自主做出判断。这种《春秋》新研究的兴起 A. 体现了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反思 B. 推动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 C. 有利于催生儒学疑经变古之风 D. 妨碍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对‘三传’的解读提出质疑,提倡自主做出判断”来看,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催生儒学疑经变古之风。C正确;啖助、赵匡、陆淳等人反思的是两汉经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儒家正统地位,A排除;儒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没有对唐朝的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B排除;材料的研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否,D排除。故选C。‎ ‎12. 观察下表,其数据变化反映出明朝 - 34 -‎ A. 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B. 重视府级城市建设 C. 城市扩张步伐加快 D. 注重城市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朝的府级城市远多于宋朝,州县级城市则少于宋朝,这种现象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统治者的政策导向所致,故B正确;材料不能显示城市商品经济活跃,A错误;明朝府州县三级城市总数比宋朝少,不能说城市步伐加快,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均衡发展,D错误。‎ ‎13. 北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 A. 市民阶层扩大影响宋词的传播 B. 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 C. 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D. 北宋后期宋词逐渐走向了衰落 ‎【答案】C ‎【解析】‎ - 34 -‎ ‎【详解】据材料可知,柳永的词描写都市生活广为传唱,黄裳的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说明北宋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通俗文学作品需求强烈,所以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故C选项正确;黄裳写的也是宋词,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故A项不符合题意;“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说法过于绝对,并且材料也没体现,故B选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黄裳的风雅之词无人传唱,不能说宋词走向衰落,故D选项错误。‎ ‎14. 唐初开始将中央御史台分设三院:台院主掌纠察中央百官;殿院主管殿廷供奉之仪式,并随皇帝巡幸各地;察院负责地方巡察。这样就形成了“一台三院”的体制。这一体制 A. 消除了监察部门对皇权的威胁 B. 不利于各监察部门相互配合 C. 逐步淡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D. 实现了监察部门内部的分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御史台分设三院,每院分管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体现出监察部门内部的分工有所不同,故D正确;“削除”的表述错误,排除A;各部门只是分工不同,并不代表不能配合,排除B;根据“随皇帝巡幸各地”可以看出并没有淡化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 ‎15.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A. 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 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 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答案】C ‎【解析】‎ ‎“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 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说明北宋枢密院和三省互相分权、互不照应,其意在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不利于军队调遣,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功效,而是在批判,故A项错误;材料批判的是军政分权,不是君主专制,故B - 34 -‎ 项错误;材料并不认为军政分权是导致积贫积弱的原因,故D项错误。‎ ‎16.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 自己的方向拉,在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相对平衡。下列皇帝中彻底打破了这一平衡的是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丞相在与皇权的斗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7. 有学者指出“明代许多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不亲大臣,但政局从混乱中几次重新秩序化,都是因为有内阁大臣的调理之功。如果内阁……缺乏担当的勇气,那很难设想明朝会绵祚270余年”。这反映了明代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必然导致弊端 B. 君臣关系紧张导致中枢机构变更 C. 内阁中央行政机构职能逐渐明确 D. 中枢机构的政治设计有其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虽然有多位皇帝多年不上朝,但是政治秩序仍然相对稳定,而内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内阁制度对于维护政治稳定有其合理性,故选D项;题干是说明明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并非强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弊端,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君臣关系紧张的信息,排除B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 ‎18. 据记载,乾隆以前的军机章京(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只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时扩大到了各部院衙门等,几乎涉及中央所有的要害部门。此变化 A. 使皇权受到军机处压制 B. 说明军机处职能开始转变 C. 实现了中央权力的平衡 - 34 -‎ D. 仍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军机处办事人员由单纯的内阁官员扩大到中央各要害部这利了各部门间事务的协调从而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结合所学,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没有实权,无法做到中央权力的平衡,故排除AC;军机处是清朝最高权力中枢,职能没有改变,排除B;军机大臣来源的变化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实质,故选D。‎ 点睛:材料提到军机处的成员构成的微调,但是形式的变化不能改变军机处的实质,即军机处是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 ‎19. “堂堂天朝上国竟被外来英法小夷'打得惨败,乃至京师沦陷、皇帝“北狩’的奇耻大辱迫使人们思索,一些思想家开始隐约地觉察到西方文明在中国古老文明前所显示的优越性。”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的“思索”分析最合理的是 A. 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 B. 清廷行宪政以维护秩序 C. 维新派兴民权启迪民智 D. 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被“英法”打得惨败,京师沦陷等奇耻大辱指第二次鸦片战争,思想家的思索和“开始隐约地觉察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指产生了推动中体西用思想,并指导了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D项正确;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时间不符合,A项错误;清廷行宪政以维护秩序是在20世纪初,与“开始”觉察西方文明的优越性不符,B项错误;维新派兴民权启迪民智是在19世纪末,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 ‎20. 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他提出治学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党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可见,蔡元培治学原则 - 34 -‎ A. 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 说明中国急需进行政治变革 C. 全盘否定了儒家传统思想 D. 高度肯定了西方伦理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蔡元培办学坚持兼容并包,从而使各种言论主张都能得到发展,所以他的做法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故选A;材料仅反映了蔡元培的治学原则,没有体现中国急需进行政治变革和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思想,更没有高度肯定西方伦理价值观,排除BCD。故选A。‎ ‎21. 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 B.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 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 D. 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说明,当时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最终的政治归宿,这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A项错在“共识”,说法绝对;材料中仅能体现陈独秀的观点,无法代表知识界,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人抛弃欧美政治体制,排除D项。‎ ‎22. 《复兴之路》中指出:“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贯穿这场“社会变革”的主线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 B.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 34 -‎ ‎【解析】‎ ‎【详解】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的社会变革指的是改革开放,其主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提出的,与题干中“最后20年不符”,排除A;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变革本身,而非社会变革的主线,排除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最后20年提出的,排除C。‎ ‎23.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提出:“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否则是不可能的。”其旨在强调 A. 农村土地革命开展具有紧迫性 B. 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C. 中国人民面临的抗战形势严峻 D. 中共在抗战中处于领导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到达胜利”,故选B;由“1939年”可知,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故排查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共在抗战中处于领导的地位,排除D。‎ ‎24.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要求任何国民,不仅要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还应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不至于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面将现实中自身的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作者认为只有学好历史国家才有希望 B. 作者认为对当时政府应有温情与敬意 C. 作者希望国民多学历史实现强国理想 D. 作者主张通过学习历史传承责任担当 ‎【答案】D - 34 -‎ ‎【解析】‎ ‎【详解】钱穆主张所有国民都要了解和尊重“本国历史”,反对将现实中的罪恶与弱点诿卸于古人的虚无主义,说明其重视历史学习的传承责任担当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学好历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作者对“当时政府”抱有温情与敬意,B项错误;材料没有揭示出学习历史与实现强国理想之间的关系,C项错误。‎ ‎25. 王蒙回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那时候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我自己也是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创作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反映了“双百”方针 A. 造成新旧理念冲突 B. 推动了文艺的繁荣 C. 使学术问题政治化 D. 增强人民自主意识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那时候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新旧理念冲突,排除A;左倾错误才使学术问题政治化,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26. 对于1927—1937年间国共两党的对峙,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南昌起义意昧着两党事实上开始了军事对峙 B. 八七会议的召开是国共两党全面对峙的标志 C. 井冈山三次反“围剿”胜利推动双方对峙升级 D.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说明对峙局面全面结束 ‎【答案】A - 34 -‎ ‎【解析】‎ ‎【详解】依据史实可知:南昌起义是中共建军、事实上开始了两党军事对峙,故A项正确;八七会议是秘密召开,不可能成为全面对峙的标志,全面对峙标志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故B项错误,排除;三次“反围剿”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排除;第五次“反围则”失败后对峙仍在进行,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故D项错误,排除。‎ ‎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推动中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B.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 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材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稳步推进,A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不是最主要原因,BC两项不符合题意;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钢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D项错误 ‎28. 周恩来向一位友人表示:“那天联合国的表决完全出乎意料....我们没有派一个人去联大活动,而且提案国是由地中海两岸的两个国家带头的。’表决“出乎意料”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的综合国力已衰弱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中国在联大的积极活动 D. 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 34 -‎ ‎【详解】根据“那天联合国的表决完全出乎意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而根据“而且提案国是由地中海两岸的两个国家带头的”可得出其主要原因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对中国的支持,故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根据“我们没有派一个人去联大活动”可排除C;D项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29. 19世纪初,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仍超过西欧国家的总和。但到1870年,中国所占份额已不足西欧国家总和的四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停滞不前 B. 西欧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C. 闭关锁国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 D. 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到187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由超过西欧国家的总和下降到不足西欧国家总和的四分之一,主要是因为西欧生产力出现革命性变化即工业革命的影响,B项正确;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停滞不前不是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时已被打破,C项错误;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是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30. 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 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 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 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B是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艺术形式单调,故C错误。‎ - 34 -‎ ‎31.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计划管理的重点应转向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产业政策的实现。”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已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B. 已经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 已认识到经济调控的重要性 D. 经济体制落后于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共十三大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党的大会,这次会议对于改革开放的下一步安排做出了解释。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计划管理和市场问题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已认识到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时间不对;B选项说法不对,计划并没有放弃;D选项不是材料的含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32. 著名的特区改革家袁庚在任深圳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期间,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深圳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特区中最闪光的亮点。他奋臂高呼的一句口号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这句著名口号是 A.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B.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C.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D. 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为大跃进时期的口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邓小平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袁庚的话,所以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 ‎【详解】‎ - 34 -‎ ‎33. 在古希腊,每逢盛大的体育运动,青年常脱光衣服,显露出健美的曲线来赢得更多的喝彩和人们的青睐。这种现象体现出当对社会的追求是 A. 男女平等 B. 推崇神灵 C. 人民主权 D. 歌颂人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古希腊,每逢盛大的体育运动,青年常脱光衣服,显露出健美的曲线来赢得更多的喝彩和人们的青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希腊注重人性美的人文主义精神,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男女平等,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推崇神灵的观点,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的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34.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疾种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以下符合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是 A. 守法是他追求的正义要求 B. 接受判决认同法律内容 C. 程序正义就是最大的正义 D. 要用生命唤醒雅典民众 - 34 -‎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等信息来看,守法是苏格拉底追求的正义要求,故答案为A项;接受判决结果并非认同法律内容,排除B项;苏格拉底认为守法是最大正义,排除C项;遵守法庭判决是守法的要求,而不是唤醒民众,排除D项。‎ ‎35. 在文艺复兴期间,“放弃文雅听众而向下层民众演讲,就不被视为一种真正的博学者”。这一观点 A. 净化了当时社会风气 B. 制约人文精神的传播 C. 强调人文主义复兴 D. 引发文艺复兴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根据“放弃文雅听众而向下层民众演讲,就不被视为一种真正的博学者”看出,材料不主张向下层民众演讲,这使得文艺复兴局限在上层知识分子层面,不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B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文艺复兴的局限性,D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36. 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与哥伦布签订著名的“圣大菲协定”:西班牙国王是一切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上述地方的总督、钦差大臣和海军司令,有权获得当地总收入的1/10,并正式授予哥伦布和他的继承人以“唐”的尊号。据此可知,“圣大菲协定”‎ A. 是哥伦布远航的根本动力 B. 约束了哥伦布行为 C.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侵略性 D. 权责明确推动探险 - 34 -‎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西班牙国王是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支持者,也是哥伦布新发现土地的统治者,新发现地区不但在政治上服从西班牙的领导,而且在经济上要交纳钱财,同时规定哥伦布拥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和财富收益,这体现了“圣大菲协定” 权责明确,会推动探险活动继续进行,故选D;追求财富是是哥伦布远航的根本动力,排除A;材料没有约束哥伦布行为的信息,排除B;当时资产阶级尚未诞生,排除C。‎ ‎37. 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开始准备选举时,就在公告中号召选民“知人善任”,“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据此可知,这些公告意在 A. 发动群众进行暴力革命 B. 建立巩周的工农联盟 C. 贯彻“主权在民”理念 D. 让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的信息体现出巴黎公社倡导“主权在民”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属于权力分配问题,不是暴力革命,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完全是工人阶级政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选举权获取的信息,主要是选举人的标准,故D项错误。‎ ‎38. 二战结束后法国等西欧国家与西德占领区的历史学家。历史教师聚在一起召开研讨会,商讨如何修正历史数学中遗留下来的敌对图式。这一做法 A. 直接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B. 受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C. 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D. 利于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答案】D ‎【解析】‎ - 34 -‎ 二战后德国由于战败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其中西德属于资本主义阵营,这一举措主要是想巩固资本主义阵营,故D项正确;直接推动西欧走向联合的是法德和解,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外交政策影响信息,故B项错误;该举措显然不能消除西欧各国矛盾,故C项错误。‎ ‎39.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吸纳了达2000多万的失业人员,约占当时全国劳动力的一半左右。这说明兴办公共工程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C. 调节了生产与消费矛盾 D. 刺激了私人投资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吸纳了达2000多万的失业人员,约占当时全国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可知,自兴办公共工程创造了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增加民众的收入,从而调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故选C;兴办公共工程是增加了政府支出,排除A;该措施只能创造部分就业岗位,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排除B;兴办公共工程不属于私人投资,排除D。故选C。‎ ‎40. 有学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结合了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资本主市场经济后应运而生的一类“混合经济”。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得到了美国经济模式的启迪 C. 开创了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 D. 利用了资本主义经济一些优点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国内不能经营的企业租给资本家经营,但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选D;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经济模式的信息,排除B;苏俄工业化的新途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 ‎41. ‎ - 34 -‎ 下面是德国向美国移民人数变化统计图(单位:万人)。与①时段至②时段数据变化相关的经济因素是 A. 美德殖民争夺激化了矛盾 B. 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C. 美国对劳动力需求下降 D. 德国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 ‎【答案】D ‎【解析】‎ ‎ A不属于经济因素,排除A;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排除B;美国地广人稀,市场广阔,美国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排除C;由时间来看,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德国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故选D。‎ ‎42. 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传统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将被“扁平化的结构所取代。这主要说明互联网 A. 内容更广泛 B. 可以不受限制 C. 沟通无阻碍 D. 主体更平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可知互联网使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中心,这就使主体更加平等,故选D;材料主要体现了互联网下网民主体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内容是否广泛,排除A;BC说法明显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故选D。‎ - 34 -‎ ‎43. 学者郑大华认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晚清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化方案。这一方案重视学习西方 A. 军事技术 B. 政治制度 C. 教育制度 D. 国防工业 ‎【答案】A ‎【解析】‎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基于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外来侵略,故排除CD,选A;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排除B。‎ ‎44. 20世纪,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美国以隆重的仪式欢迎了他,为他独行侠式的创造所倾倒,“思辨威力的一个最美妙的例证”,“遮掩真理的墙已被推倒”,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他的贡献 A. 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B. 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C. 充满了个性的浪漫主义 D.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 - 34 -‎ 根据材料“他以其关于弯曲空间的稀奇思想抓住了公众的想象,他成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可知,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A、B两项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均排除;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浪漫主义不符,C项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类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D项正确。‎ ‎45. 美国国会于1790年通过了《专利法案》:随后,又于1836年制定了《专利法》,成立专利局,有效保障了发明人的利益。这些举措有利于 A. 营造工业化的良好环境 B. 强化政府的经济干预地位 C. 巩固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D. 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国会立法保护技术专利,有利于美国社会技术的革新,从而营造出工业化的良好环境,推动美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故答案为A项;用法律保护专利不能说明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美国当时还不是世界经济中心,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起来的,排除D项。‎ ‎46. 《德意志帝国宪法》有下列内容:“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宪法赋予帝国皇权专制色彩 B. 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C. 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 D. 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任命的宰相是联邦议会的主席,拥有联邦议会事务领导权,皇帝有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权,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退职等,反映出宪法赋予帝国皇权专制色彩,A项正确;皇帝拥有事实上的立法权与皇帝拥有“建议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不符,B项错误;宰相是“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有“事务领导权”不能说明联邦议会对帝国的宰相负责,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普鲁士在德国有特殊地位,D项错误。‎ - 34 -‎ ‎47. 2016年10月,美国歌手、作家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荒凉的街道》散发着低迷荒诞的气息,与传统文学格格不入。据此推知,鲍勃·迪伦在文学创作上的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浪漫主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鲍勃•迪伦……其作品《荒凉的街道》散发着低迷荒诞的气息,与传统文学格格不入”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特点,故B正确;古典主义并不具有反传统的特征,故A错误;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如实地描写实现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强烈情感,也不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B。‎ ‎48. 2020年中国农历鼠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其中日本人民在援助物品的包装盒印上“岂白无衣,与子同袍”等文字,让我们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下列网上相关评论最为合理的是 A. 危难之际见真情,当与日本成为战略伙伴 B.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史恩怨一笔勾销 C. 投桃报李,日本如有难我们一定鼎力相帮 D. 正常援助因恰当的表达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 - 34 -‎ 国与国之间相互援助本属正常,但日本人民的这次援助由于所印文字契合情境,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同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故答案为D项;外交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外交应当理性,其他三项均有感情用事之嫌,排除A、B、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9~5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52~5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小题,共37分)‎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1934年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次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材料二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后,钱学森和夫人准备赶回祖国,为国效力。此时的美国,以议员麦卡锡为首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1950年,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海关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中国,中国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材料三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就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国际会议。中国释放了4个美国飞行员战俘以争取钱学森等留美公民尽快回国,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包括了释放11名俘荻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 34 -‎ ‎——以上材料均来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钱学森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背景。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扣留监禁钱学森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钱学森能够回到祖国的原因和作用。‎ ‎(3)据材料分析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 ‎【答案】(1)背景:美国吸引留学生的机制(庚款退赔)第三次科技革命、本人努力、导师帮助。‎ 原因:两大阵营对峙;中美在朝鲜战场的直接对抗;美国国内的政治狂热;钱学森在尖端武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原因:本人坚持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心;党和国家外交上的不断努力争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内瓦会议提供了契机。‎ 作用:推进我国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其事迹激励着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报国。‎ ‎(3)意义:直接促成印度支那恢复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长期的殖民战争;将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成果落实为新中国的世界五大国之--的国际地位;开启了新中国与美国之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国际问题的先河;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基 ‎【解析】‎ ‎【详解】‎ - 34 -‎ ‎(1)钱学森成为世界知名空气动力学家的背景,根据“庚款留美学生”可以看出美国吸引留学生的机制;根据“次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可以看出本人努力、导师帮助;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美国扣留监禁钱学森的原因,根据“此时的美国,以议员麦卡锡为首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狂热”可以看出美国国内的政治狂热;根据“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可以看出钱学森在尖端武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还可看出,两大阵营对峙和中美在朝鲜战场的直接对抗。‎ ‎(2)钱学森能够回到祖国的原因,根据“钱学森和夫人准备赶回祖国,为国效力”可以看出本人坚持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心;根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可以看出党和国家外交上的不断努力争取;根据“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就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召开国际会议”并联系所学可知,还包括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内瓦会议提供了契机。其作用可以根据“他的回国效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并联系所学,从对我国尖端科技的进步、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影响,以及其事迹激励着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报国等方面来回答。‎ ‎(3)日内瓦会议的重要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影响、新中国的世界五大国之--的国际地位、新中国与美国之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国际问题,以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基等方面来回答。‎ ‎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 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 34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答案】(1)表现:封建经济逐渐瓦解;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答出四点即可)‎ 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动。‎ ‎【解析】‎ ‎(1)由材料“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反映了封建经济逐渐瓦解。由“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反映了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由材料“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可见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成: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 ‎(2)由“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可以归纳。第二小问,可以从农村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作答.‎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34 -‎ 材料1887年,曾助推戊戌变法的晚清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说,“余考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其所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通也:其谓爱邻如已,则墨于之兼爱也:其谓独尊上帝,保汝灵魂,则墨于之尊天明鬼也:至于机器之精,攻守之能,则墨子备攻、备灾、削鸢能飞之余结也”。此外。他还认为泰西用法类乎申韩,设官类手周礼,行政类乎管子,“若夫一切格致之学,散见于周秦诸书者尤多”。‎ ‎——摘编自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等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黄遵完观点进行解读 和评析。 要求:解读合理,更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黄遵宪认为西方某些科学技术和制度文化,源于中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或从中国学去的。‎ 评析:这种思想产生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大背景下。该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科学技术源于中国,在宋元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流往西方,并对西方文明的近代化产生深刻影响。但同时,黄遵宪的许多论述缺乏证据,过于武断。比如,法家韩非子的确强调以法律来建立对国家的统治,其时间也远早于欧洲近代法治观念的形成。但韩非子的法律是为了帮助君主建立集权统治,而欧洲近代的法治思想则与约束君权的民主观念紧密联系,二者南辕北辙,不存在逻辑联系和历史事实联系。.‎ 黄遵宪的观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想守旧的人对西学的抵触情绪,调和中学与西学的矛盾,变学习西方为光复旧物,减少引进西学的阻力,但又不利于中国人对西学进行客观和深入的了解。这是曾经具有辉煌文明历史的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落伍但又不甘心落伍,开始学习但又耻于学习的复杂心态,是一种中国面向西学大潮而走出传统、走向近代的产物。‎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余考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泰西用法类乎申韩,设官类手周礼,行政类乎管子,“若夫一切格致之学,散见于周秦诸书者尤多”可归纳出观点是黄遵宪认为西方某些科学技术和制度文化,源于中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或从中国学去的。关于阐释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对部分例子解释过于牵强、减少西学在中国的传播阻力及民族自大的心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52~54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5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34 -‎ 材料 南京政府的地方自治法案,1929年公布。国民党的乡村自治首先是行政意义上的乡村政治清理,其中包括重新划分县以下的行政区、建立健全各级机构、清查户口、健全和完善地方武装。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之所以如此作为,外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末艾。所以这种假模假样的自治运动从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半途流产。国民党政府乡村自治或者乡村改造的第二项内容,是土地整理、田赋整顿和租佃改良三位一体的乡村改良计划。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南京政府虽然曾于1929年、1930年和1932年接连颁布“二五减租”法令,但只有少数省份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子上还能提及这些法案,却根本就没有实行,多数省份甚至连提都懒得提。‎ ‎——摘编自张鸣《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1)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国民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求;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矛盾斗争激烈;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解析】‎ ‎【详解】‎ - 34 -‎ ‎(1)原因:根据材料“内部因素则是国民党和政府若干“有识之士”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防共反共”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的内部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的发展;根据材料“部因素是欧美国家的一些民间组织的推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河北定县自治实验),和一些学者的鼓吹(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等)”可得出西方国家相关组织的推动和国民政府内部有识之士的的要求;根据材料“想借此强化乡村控制”可知,国民政府希望改变其对农村控制力薄弱的状况。‎ ‎(2)原因:根据材料“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的想要实行乡村自治或者地方自治”可知,国民政府对乡村自治缺乏诚心,并不想真正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据材料“在推行乡村自治时,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各色新老军阀之间的战争正方兴末艾”可知,国民党内部尚未统一,矛盾斗争激烈;根据材料“由于国民党在乡村缺乏起码的权威,不得不依靠武化和劣化的地方精英来打通上层和下层,凡是损害他们利益的所有改革自然无法推行”可得出,国民政府在地方缺乏权威性,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切实执行,而且乡村自治所依靠的力量是地方精英,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措施进行抵制;从农民的支持程度看,乡村运动没有使广大基层民众得到实惠,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5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不断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际大势的最基本认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局部战争就是局部动荡的最极端形态,其动因复杂,危害深重,需引起高度重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历时只有42天,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耗费670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611亿美元,平均日耗高达近15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2万架次,投下了2.1万吨炸弹,发射了1300枚巡航导弾,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与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尽管从军事目的上来看,美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但是,源于多种因素,今为止,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刘建飞、陈积敏《局部战争何以层出不穷》‎ - 34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答案】(1) 特点:持续时间短;战争成本高;对经济的破坏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战争频度高。‎ ‎(2)原因: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从所举事例看,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解析】‎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历时只有42天”可知,持续时间短;根据材料“但是其所付出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平均日耗高达近15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可知,战争成本高;根据材料“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可知,对经济的破坏性强;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可知,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战争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而且从间隔时间来看,局部战争战争频度高。‎ - 34 -‎ ‎(2)原因:根据题干中“贫铀弹”“集束炸弹”“巡航导弹”“飞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根据题干提到的战争,如美国轰炸南联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根据材料“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可知,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根据材料“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可知,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5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蠡,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三户邑。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里常人所理解。后为县令文种所遇,引为知己。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 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越王、范君臣以其超乎常人的忍辱、坚定,终于赢得吴王的同情、懈怠,于鲁哀公五年被故归国。越王君臣一踏上国土,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于是,范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 ‎(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去。据司马迁的记载,范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致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摘编自饶恒久《范生平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蠡的品格特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成为载入史册的一代名臣的客观原因。‎ ‎【答案】(1)品格:安贫乐道,有理想;忠诚守信,有担当;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干实事;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2)‎ - 34 -‎ 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 ‎【解析】‎ ‎【详解】(1)品格:根据材料“年轻时生活很贫困,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不为乡里常人所理解”可知,范蠡安贫乐道,有理想;根据材料“越王兴师伐吴,兵困于会稽,已成束手待毙之势。范建议越王及王妃、亲近之臣数百人入吴为奴。范蠡自己也主动请求随王入吴为奴”可知,范蠡忠诚守信,有担当;根据材料“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静观守志,以待时机”“范认为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越‘遂兴师伐吴’最终成就了越国霸业”可知,审时度势,善于谋略;脚踏实地,干实事;根据材料“(灭吴后)范蠡不贪求勾践‘与子分国’的许诺,灭吴之后,飘然而去”“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可知,淡泊名利,乐善好施。‎ ‎(2)原因:根据材料“二人相约共勉,欲去楚赴越,共建奇功”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招贤纳士,为范蠡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根据材料“但独有所学,胸怀霸王之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国文化趋于活跃,出现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为范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思想营养;根据材料“范就开始给越王谋划‘节事’强吴之计,对内努力发展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对外卑弱以自持,柔顺以事吴,同时接好齐国,亲近楚国,依附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私蠡得以较深刻地观察思考社会问题,并将相关想法付诸实践,取得成效;根据材料“范去越入齐之后,主要经商,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用于商战谋略中,故所谋必成”可知,当时宽松的营商环境,使范蠡的哲学、军事思想得以在商战中运用发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主流文化价值观,与范蠡的品格特性具有高度致性,因而范蠡经常为后人所称颂。‎ - 3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