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云南的歌会教案1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教读任何一篇课文一定要注意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三方面的对话。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关注民俗文化因该是本单元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之一。 研读课文本身,我们发现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鲜活滋润,各有风情,我们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捕捉到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是一种自然本色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正如他在原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说“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课文的解读为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三种不同场合的歌会。 2、 品读作品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赏析能力。 3、 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注重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感悟积累。 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教学构思: 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5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完成导学案二、三。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 请认真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 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5 5 三、研读课文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2、完成导学案二、三。 附:导学案 二、课文初探 1、 落实字词 A、 注音: 迤( )西 譬( )喻 淳( )朴 蹲踞( ) 忌讳( ) 酬( )和( ) 铁箍( ) 熹( )微 龙吟凤哕( ) 即物起兴( ) B、 释意: 悠游自在: 熹 微: 2、 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 小组合作: 3、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文本拓展 东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四、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二、三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 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五组: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二课时(展示课)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语言 2、感悟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5 5 一、 导入新课,板书作者、题目。(课前播放音乐《彩云之南》) 师:同学们,“彩云之南”是哪里? —— 今天,就让我们和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风光旖旎的云南,领略生面别开的云南歌会。 板书:题目、作者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示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师:你怎样获取了这些信息? 示例:看注释、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等。 师: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这种自学的方法。老师也想补充一点,沈从文曾在云南生活长达8年之久,他像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爱上了云南的山水,云南的百姓,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小组展示 师:预习课同学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今天就分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有对歌、漫歌、传歌。 (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 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 你能否结合原文说一下你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 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A组赏析2节人物描写;B组仿写3节人物外貌描写。请A、B组的同学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 师:你能否把这种高超的技艺、轻松的心情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 2、师:“一连”“三个”“逼”是轻读还是重读?为什么?“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读时要注意什么? 示例:“一连”“三个”“逼”需重读,可以体现年轻女人水平高;“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语速要舒缓。 3、指导学生诵读“那次——去了”部分,老师倾听,相机点拨,指导,再让学生齐读。 5 5 4、师:你认为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有什么特点?能否结合原文来说?你们小组在仿写时注意了什么? 示例:原文人物外貌描写抓住了人物外貌特点,写得比较细腻,如“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等词语真实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所以仿写时应注意这些。 5、师:你知道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 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6、师:范读3节,提醒同学进一步体会工笔描绘的特点。 7、师小结:山野对歌,虽然是剑拔弩张的比赛,沈先生却着重渲染了它的轻松与快乐。 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展示的形式是A组朗读加表演,B组语言赏析。 A组示例: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一生朗读,其他模拟动作或唱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展示,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B组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而成的”写出了花的可爱。“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爱。(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题目是歌会,为什么要花大笔墨写环境呢?是不是喧宾夺主? 示例: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广东本地有没有这种山歌呢?与山歌相比,广东特色的文艺有什么? 示例:粤剧 3、师小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杰方能 人灵。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云南的山灵水秀,才有了淳朴自然的云南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A组同学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对村寨传歌的解读,B组同学用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 A组同学黑板展示简笔画,并对简笔画的内容解说、介绍。(如代代相传的特点、热情无私的精神等) B组同学一生朗读“我以——真不少”部分,其他穿插表演。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 师:参加村寨传歌的都是什么人?多不多?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的身份?(引 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 2、 师: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你能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吗?(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 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 —— 3、师:如果朗读这一部分,描写老吹鼓手的那一句如何去读?(引导学生体会“最当行出色”“早”“却”等词要舒缓、重音。) —— 4、自由朗读:“集会表面——原来如此”部分,注意读出赞美欣赏的语气。 5、师小结:有人说,心中拥有阳光的人,才能把阳光拨撒到别人的心理,老吹鼓手不仅在传歌,更传递了真诚与热情,这种情之美是最动人的! 5 5 6、师:以上我们分析了三种场合歌会的不同,那么透过这些不同,我们能否发掘出他们的相同点呢?请第5小组的同学深入分析一下。 第五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 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三种场面的相同点。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三种场合的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学生可能有不同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你认为沈从文先生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 2、师小结:在云南的歌会上,有轻松愉快、有淳朴自然,更有热情与真诚,就是这些深深吸引了沈先生,而他也早在课文的开头就以总领全文的两句话,表达了这种赞赏之情,请齐读课文第1节体会,注意读出赞美之情。 3、生齐读课文1节。 三、拟写副标题 1、师:通过以上的品读、分析,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否从不同角度,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传达自己学完本文的独特感受?请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可以到前面板书出来,也可以和直接和大家交流。(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答案,激励思维火花的碰撞) 示例:“云南韵”“不同的歌会,同一种美”“情动云南”等等。 师:以上同学的答案非常精彩,也触动了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上,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怎一个美字了得!而透过这些美,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质朴热情的生命,所以沈先生也是用这篇文章谱写了一曲“生命的颂歌”!(板书) 四、课堂释疑 1、师:预习环节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提出1-2个,大家共同释疑。(先请提出人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引导、点拨。不一定要有完整答案,只是引导思考,探讨) —— 1、 师: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 图,本单元是民俗单元,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 有消息证实,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藏族英雄史诗 《格萨尔》,目前也面临濒危抢救的问题;岭南文化的瑰宝——粤剧目前“铁杆”戏迷只有2000多人。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的心情一定和老师的一样沉重。所以老师特别希望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醒大家注意: 有些声音我们不能遗忘,虽然时间让它们沉下历史的河床,但当伴着田间嗒嗒的马蹄和奏响在山野村落的鸟鸣,民歌、腰鼓、戏曲、民间艺人悠扬的二胡,这些民俗文化的精粹在我们的耳畔隐约传来的时候,同学们,让我们驻足、欣赏,让这些天籁之音,把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让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五、布置作业 师:想不想做民俗文化的守卫者? —— 请课下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生命的颂歌 5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