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10 古诗三首 2 腊八粥 马诗 3 古诗三首 石灰吟 寒食 竹石 迢迢牵牛星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五夜望月 12 为人民服务 4*藏戏 13*金色的鱼钩 习作:家乡的风俗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语文园地 习作:心愿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第五单元 6*骑鹅旅行记(节选) 14 文言文二则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学弈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两小儿辩日 习作:写作品梗概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语文园地 16 表里的生物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第三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 8 匆匆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9 那个星期天 语文园地 习作例文 第六单元 别了,语文课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阳光的两种用法 回忆往事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依依惜别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 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 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 生培养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的平台。怎样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有效地运用课堂上的有效理答,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 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在教学设 计时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因素,之所以,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 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 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 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成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 成为学生语言表达借鉴的一个最佳平台。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确实是 大势所趋,这节课中,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 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初读划出有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 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伊始时,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自主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一个力求一石 激起千层灵的中心问题:“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 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要认真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 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 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 1、这么热闹的春节 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 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 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 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 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 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 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 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 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地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 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 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 提高。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其中许多情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从未见过, 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 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 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 片各异的课件中,我示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 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借此,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 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 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 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 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 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 难点。 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 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 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 9 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1、 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 真令人佩服!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 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 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 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 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 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 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 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但综观整课教学,也曾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 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 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 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教学能力。 2 腊八粥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 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 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 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我抓 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 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 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 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 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 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 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 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 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 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 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 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 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 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 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 “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 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 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 古诗三首 寒食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 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 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 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 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 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 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 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 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 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 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 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 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 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 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 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 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 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 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 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 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 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 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 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 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 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 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 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 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 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迢迢牵牛星 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 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课件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 “悟”为主的教学方式, 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 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 课,我始终以学“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 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 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 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讨论, 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恰如 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 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诗中。”通过这一 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 了。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 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 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 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 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 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 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 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 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 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 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 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 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 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 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 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 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 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 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 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 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 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4*藏戏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点。是为了让孩子们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这篇课文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是花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 务。因为这篇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较多,同时在说明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特色,因此为了让孩子 真正有所收获,我觉得保证教学时间是一个必要条件。 首先,我让孩子们欣赏了在土豆网上下的一段藏戏表演的视频,孩子们看的如痴如醉, 虽然这段视频长达 9 分钟,但是我一点也不吝时,让孩子们欣赏完了。然后,让孩子谈谈看 后的体会。接着走进课文,扫清生字新词的障碍,同时注意提醒孩子们注意语言的积累。 随后,让孩子们快速读课文,找出写藏戏来历的自然段,并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用自 己的话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结果在短短的 3 分钟内就有孩子举手要求给孩子们复述故事 了,而且这个孩子的发言很有特点。随后我又请了几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就这样,在故事 中我带着孩子们弄清了藏戏的来历。 紧接着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弄清藏戏的独具的艺术形式。我让孩子们自由分组学 习,然后交流。孩子们由于分组学习,一部分后进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能读懂课文了。 在交流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抓住文章开头的 3 个反问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其次,让孩 子们抓住文章中详细介绍藏戏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来朗读。在品读的时候就注意提示孩子们文 章所用的表达方法,以提高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最后我让孩子们谈谈学了这课后的体会,有大多数孩子们居然对藏戏的艺人们的'精神 莫衷一是地大加赞扬,而且说:“做人就要这样,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想想我们可以为他 人带来些什么。”尽管我不知道这个孩子说的是不是心里话,但是我知道他通过这课的学习, 的的确确是被藏戏的艺人们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的名利的精神所打动了。多多少少会对这个 孩子的价值观产生一些影响。也还有几个孩子谈到:“藏族人们应该把藏戏这种艺术表演形 式子子孙孙传递下去,总有一天,藏戏会走进世界大舞台。” 习作:家乡的风俗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延续传承 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如窥冰山一角,对丰 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多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 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爆竹、 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风俗,我们才能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 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 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对表现主题有 利的素材要详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能 凸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统筹全文 的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清,之后也 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 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容易写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 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 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恰当地指导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益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塑造,更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的 最佳途径。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跨越了生字障碍,这个学段,是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实 现语言积累的好时机。因此,在这一学段中,指导孩子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就显得尤为重 要。 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描写传奇和历险经历的儿童文学佳作,文 章情节变化曲折丰富 a,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阅读注意力。对于如今衣食无忧的孩子来说, 他们已享受惯了风平浪静,当困难挫折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选择逃避。而《鲁滨 孙漂流记》为他们搭建起的精神殿堂,能真正教会他们坚强,教会他们勇敢地接受人生中的 每一个挑战。《鲁滨逊漂流记》是苏教版六上教材向学生推荐的一本好书。教材先是安排了 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学生初步接触该书,然后在“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中简 介了全书的内容,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动机,增加兴趣。所以,我选择了《鲁 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来指导学生赏读名著,旨在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课标》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 的一种方式。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在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谈话导入,以谈话方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第二、整体把握,学读一本书,从学读封面,读作者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整本 书的方法,以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及作品角色,并为下一步感知故事情节奠定基 础。 第三、品读赏析,有目的引导学生围绕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畅谈感受,学习通过细节 品味的读书方法。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强化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阅读是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 度,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课堂生成的例子出彩:不足:)使学生获得思想的 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和总结提升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整体, 激趣引读,遵循了语文学生规律“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同时整体把握既是 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做法。推荐读书方法,为今 后的阅读作为铺垫。 本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在这个交流会上呈现给大家,我们并不是要固定一种课堂模式, 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这节课,能关注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学生将自 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方法和收获在这节课中得到展示,通过教师的点拨总结,提炼成一种比较 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这节课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期待,走出课堂,仍能够 运用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去阅读其他的名著。当然我们只是一种尝试,目的是倡导大家重视 课外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长期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将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对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 的点拨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 进。 6*骑鹅旅行记(节选) 《骑鹅旅行记》是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选自瑞典女作家拉格洛芙的《尼 尔斯骑鹅旅行记》。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形象叙述了小男孩尼尔斯因调皮被变成小 人,接着骑鹅旅行,最后变回原样的过程,故事想象奇特,情节曲折。课文篇幅较长,训练 学生概括篇幅较长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怎样快速概括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呢?我让学 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遇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 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人物是尼尔斯,尼尔斯依次遇到小神仙、家中的鸡鸭猫等动物、家里 的公鹅,然后学生按照方法,把主要人物遇到次要人物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小男孩尼 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动物,被小精灵变成小人儿,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尼尔斯爬到 了家鹅的身上,神奇地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这个方 法简单易行,概括文章内容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细节,阅读评价 这篇童话故事比较长,但是学生喜欢阅读,阅读中,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情节,我提出 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或动物?为什么?”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 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去感 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将学到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运用 到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随后在阅读交流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落到实处, 接地气。 (2)变换人称,加强感悟 这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对尼尔斯的所做、所闻、所感进行描写。如何让学生更容 易感悟尼尔斯的心理变化,教学中我采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让学生用“我”替代文中的“尼 尔斯”,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然后尝试着去阅读,尝试着走进文本,亲身体验。这样 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学 生很容易说出尼尔斯的感受。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阅读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后,个别学生显得很疲劳,阅读的积极性有所下 降,甚至还有的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教学中我没有重视起来,而是制止了学生。 实际上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章节用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二次开发 吗?所以当时我应该大力支持,并把这活动深化。 4.改进措施(思改)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合作互助精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精心准备课文导学案,在生生互动、师生 互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让师生在课堂中融 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 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这篇文章和前面一篇文章一样,篇幅比较长,而且文章分为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根据 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了解梗概内容,初知人物形象;欣赏精彩片断, 感悟文章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这节课 的教学中自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夸赞的:1、紧抓题意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 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2、精彩片断的赏析中 抓住“虚惊一场”这一关键词,把梗概和精彩片断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然后以大悲大喜的 人物情感主线展开教学,让孩子找出哪些是大悲的描写,哪些是大喜的描写,感受马克吐温 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大喜部分的描写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这时孩子们 都畅所欲言,无一不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夸张。3、小练笔: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特 别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们结合梗概部 分相关的描写,尽情地展开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梗概部分的教学中花了太多的时间,总认为孩子 会说不出来,所以引的痕迹太重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有预习,对于故事内容应该比较熟悉, 或者说我应该在布置预习的过程中就让孩子以历险为重点,去概括写了几次历险?这样在课 堂上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那么后面的设计“小练笔”就不会成为虚设了。这是最遗憾的一 件事。第二点值得我思考的就是:我们老师上课在平时若布置了学生预习,可能会在学生预 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那么在分开课时是否也能一样做到呢?比如我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做 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时间就不会不够了,教学目标当然也能完成,甚至还可能拓展更多的 东西。可是往往在公开课上这件事还是很难做到。总担心自己的预设不能及时完成,总担心 学生的生成答案与自己的预设不相符,害怕出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这方面多做努 力! 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将文章中的生字新词和四字词进行了梳理和自学。学习梗概 的时候,我只为孩子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通过读梗概,汤姆经历了几次历险?2、在梗概 中,你认为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孩子们经过自学讨论很快就迫 不及待地举手要求交流。于是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墓地历险、荒岛历险、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这样梳理内容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的技巧: 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列小标题。然后,我让学生用自然段的连接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一下子就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住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兴趣很高。我迅速抓 住孩子们的某个发言,引导孩子们去有滋有味地朗读句子。 在教学精彩片段的片段的时候,同样我也设置了两个问题:1、精彩片段描写的是汤姆 的第几次冒险的事情;2、从精彩的片段中,你又感受到汤姆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 句中体会到的?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去细读,在孩子们交流自己喜欢的片 段的时候,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遗憾的是,感觉一堂课时间太短了,要交流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总感觉像蜻蜓点水般 地走过,如果时间能够再充裕一点的话,效果会更好。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活动”,围 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自 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 计和指导。“三条线”是: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 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 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是听说 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为例, 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 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 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 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的, 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 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 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 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 得也津津有味。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 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 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 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姆?索亚历 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 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 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习作:写作品梗概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写出作品的梗概。需课前准备阅读完整本书及 相关资料。首先让学生读懂作品,梳理情节发展,了解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对 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基本概括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一、教学效果: 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人物性格。 二、指导写作: 首先了解什么是梗概。然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 章节的内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4.学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与同学交流讨论,并进行修改。最后,学 生自由习作,多种形式进行评议。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发挥学生的概括力、创造力,培 养文字表达能力。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观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有些情节梳理不够清晰。同时, 语言不够简练,过于啰嗦冗长。正是年级低练笔缺乏的原因,影响成文效果。 四、改进措施: 1.阅读教学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唯一的目标,应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使阅读与写作不脱节,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多注意引导学生锤炼语言,简化语言,平时强加训练。 3.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多思考,多交流,整体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人文性。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在间读本版块三篇外 国作品之 后的安排上,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迸和延续,也是一次课内间读 的升华和拓展,交 流自身的间读好方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间读之间的整合推进。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间读敎材,了解敎 材里推荐 间读的书目。引导学生主动间读外国名著,拓宽间读视野,感受外国文 学的语吉魅力。 在本次间读学习活动中积累和巩国楮读、浏览等间读方法,提高自主策划和 组织间读 活动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自主学习之后在活动中使学生 暮欢与人交流与合 作,彼此沟通学习成果,感受综合性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次间读学习方法的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最 深刻印象 的名著的认识,以及对于长篇外国名著间读方法的总结与归纳。自主选 择书目,确定研究 主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读一 本书,然后开展间读活动。 制定间读计划,开展间读活动。包括读书的时间安排, 什么时候读,每天读多少页,多少 天读完等等。小组活动要强调合作楮神,注意 策划、组织和协调。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学习活动既是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的递迸和延续,也是 一次课内 间读的升华和拓展,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与间读之间的整合推迸。敎学中 可以设计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壻强学生学习和运用成语 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名著间读 能力。 不足之处:正视个别差界,倡导自由表达。在敎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如因为时 间关系,让学生迸行批间自己的读书收获这个环节也没有充分展开。另 外,在学生畅所欲 吉的是础上,做为课堂的主导者,我有必要总结提升出更深层 次的情感。“被爰是一种韋 福,施爰更是一种快乐",这节课才会更立体,更丰满。 改迸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础,引发求知欲、好奇心, 调动学生 主动积极地参与间读活动。敎师要正视这种差别,针对学生在间读中遇 到的困难,及时迸 行指导,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表达能力 it 词造句,让他们用自 己的语吉自由地表情达意, 学会分享自己的间读方法,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 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通过 交流学习间读文学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间读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单元 8 匆匆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 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 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 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 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 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习本文时,特别是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 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 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 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 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 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 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 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 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 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习不够充 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9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 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 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 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 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 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 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 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 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 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 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 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 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 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 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 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 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 阳光的两种用法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 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 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 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 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 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 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 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结合“交流 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 出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 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 的愤懑。这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古诗文字虽少,但蕴含颇深。前两句用比喻的手 法描述了边疆战场景色: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 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既是悲凉肃杀的战场,也是志士报国之地。在悲怆冷峻之中又有些 豪情壮志。三四句则是借马抒情,直述胸臆: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 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强烈传出无限期盼之情。这样的诗,对于一年级学生确实有一定 的难度,年代相隔久远不说,诗的意思与意境都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情感更是难以产 生共鸣。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落实古诗的价值呢? 一、读是根本。相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古诗教学对读的依赖更强,这不仅缘于古诗 的韵律特色,更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几个字往往表达复杂的.意思,深刻的道理,须仔细品 味才能深究其中蕴味。在一年级,古诗的读可分为自主读通读顺和教师指导读好读美两个过 程。读通读顺必须先由学生自己独立自主读诗,哪怕花费较多的时间;然后识字,可以采取 较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识字,最后再来读诗,争取读通读顺。这是一个明显的三部曲。它是 学生感受诗意,读好古诗的前提与基础。 读好读美是在初步感受诗意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读出一点诗的韵味,它需 要反复的涵咏,并达到熟读成诵。 二、感受诗意的指导。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大漠”学生也许还 可以理解,但“沙如雪”则很难想象了,所以老师可以出示类似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何 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只有*教师的描述和课堂创设的情景给与学生的一种感觉 了,并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诗意。 三、朗读的指导。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感受诗意与读好古诗交织 在一起,看图、听老师描述明白了一点意思,并争取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同时创设一定的情 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也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 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但范读不 能滥用,否则学生都学成了老师的强调,失去了自己。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 如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当然,不能为了读书而 读书,每次读诗的目的要明确,读书的层次要明显。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 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这是水到渠成的功夫,也就无需再去指导学生背诵了。 石灰吟 《石灰吟》是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 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古诗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 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 “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 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 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 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领悟诗情, 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我让诗人的背景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 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 留清白。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这是是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 所做,作者以梅喻人,表现了他卓尔不群的气节与人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 坤”。诗人表面上是在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 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浅显易懂,同时又意味深长,耐 人寻味。读时琅琅上口,全诗共有 4 句话,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在设计教学时, 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赏读结合。二、诗画结合。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 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 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 得格外清新秀丽。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三、内外结 合。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 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学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 丰富。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 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竹石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 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 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 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 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 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 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 境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 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原境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 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 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 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 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 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 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 意。 “意境之读”、“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 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 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 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 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 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我想: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 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 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 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 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 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 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诗歌教学,我课件间、教具,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意境之读”时,我虽 借助了图片,自己口头演示了诵读但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调动起,想象能力还是没有激活。其 实,这时,我应积极地、快速地调整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边想象边 画《竹石》图,用足够时间引导他们创作,他们的画上可加狂风暴雨,甚至可加坚强的竹子 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后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提问解疑。可引导学生 互评画,根据画引导学生提问,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张有驰,才会表现出他们的灵性和创 造力。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评价的时间这是一大遗憾。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 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成功之处 善于创设情境,以情境带动学生。导入部分的图配乐,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使学 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教学设计与课文有关的字词练习,是我这学期来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义词、反义 词、根据词语意思写出词语、根据字在词语的意思选出正确解释……方法多样,既让学生得 到考试方法的训练,又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为进一步读懂课文做好铺 垫。 在教学中,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发现很多,体悟很多都出乎意料, 但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时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 悟再加进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领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这一环节做得最让自己沮丧。学生不能领悟 其好处,又接近下课了,未完成教学,我把前后照应的好处和课文结合后直接告诉他们了。 但是,当学生不能体会时,教师的作用不就是点拨吗?有点矛盾了。 三、改进措施 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 12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 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 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 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那么学完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 背诵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你们会 背了吗?”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然后我说:“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这 课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因为这课同学们还没理解。这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们的过失。 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 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13*金色的鱼钩 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三: 一、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 《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 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表情朗读。整堂课教师只设计了两个问题: 1、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把感受最深的片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 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 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 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 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 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达。这样,让学生自 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 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神采”、“风格” 等,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 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语交际:即兴发 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后,经反思获得的启示主要有: 1.探究“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即兴发言”式 口语交际的 5 条基本要求: ①有共同的交谈话题; ②兴致高、表达快、感染人;③体态自 然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 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即兴讲话”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 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 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 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 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 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 “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了“即兴 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 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 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 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 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 本周二,我给孩子们上了节习作课。开课伊时,我跑出习作要求问孩子。你知道本次习 作的主题是什么吗?他们说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们说是心愿想法。我以参考书 里的解释作为结论,对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据起初备课,为了区分开理想,我武 断的下结论说愿望通常是通过短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理想必须是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达 成的目标。 那么要写我我们的愿望首先要明确什么呢?孩子说。得知道愿望是什么,我请孩子轮 流说出自己的愿望。我现在很庆幸我强硬的请每一个孩子说出了那时那刻他们自己的愿望。 尽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为听了他人的表达后受到启发有雷同,因为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语表 达。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这个问题提前布置的话,给他们更长时间去思索,或许孩子的思维 会放得更加发散,想的更加开阔。 知道啦愿望是什么?接下来该告诉别人什么?孩子们说让别人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愿 望。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啦,当我再请孩子把愿望和原因连在一起做完整的表达时,这次多 数孩子们陷入了思考,接着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我很感谢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后说出的心 里话,我们认真听着,即使原望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养小动物, 它们养的一样吗?同样是养小狗,他们的原因一样吗?真好,我说我喜欢这样个性化的表达。 我想习作正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更 耐人寻味。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必要的。要打成孩子 们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之道, 值得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慢敲打。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 学弈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 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 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 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 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 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文章不仅思想内容好,而且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 适合小学生学习。 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 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 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涵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让 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 通顺,因此,我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来突破。 怎样处理重点与难点的关系,即怎样处理“朗读”与“理解”的关系呢?教学中,我是 这样操作的: 一、反复朗读,读通全文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试着朗读课文,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 习文言文的天才。”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一个个摇头晃脑,叽哩呱啦,读得十分起 劲,都想成为“天才”。上课一开始,我首先请同学自愿上台朗读课文,几个学生竟然读得 很流利,只有几处断句欠准确,我对学生大加赞赏。接着自己把课文范读一遍,做到有声有 色,流畅自如,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朗读上的区别,即速度要放慢,自然停顿要 得当。学生得到启示后,再反复练习朗读,读的形式有自由读、互相读、指名读、集体读等。 通过练习,全班学生基本上能够熟读课文。 二、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读多了,内容也就大致了解了,课堂教学的第二步是进 一步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首先请学生说一说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开展自学活动, 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黑板上的提示语是“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 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同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的一边看,一 边做笔记;有的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几分钟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重点说说以 下几个句子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3)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4)思援弓缴而射之。(想拉弓引箭射天鹅。)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可棋艺不如人。) (6)为是其智弗若与?(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通过以上自学、检查和讨论,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把每个句子的意思 连起来说一说,整个故事的内容就掌握了。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 句子的意思弄懂了,再反过来练习诵读,朗读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首先能正确地断词 断句,我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原文上标出自然停顿,个别地方把握不住,老师加以指点, 然后根据停顿提示练习正确朗读。如: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生朗读达到了完全正确、熟练的程度,最后练习背诵,学生就能轻松过关。此时黑板 上的提示语是“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 这堂课通过朗读——理解——诵读,不紧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较好地完 成了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两小儿辩日 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 地。一开始上课我就从文章的标题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 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 就是我摸清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们用什么办 法解决?学生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在读课文中,注重整体理解,让学 生自读自悟。我采取了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得充分,读得多 样,读得入情,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如果事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排出课本剧,则能进一步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出文中四个轴心词语,弄清两小儿不同的观 点和他们各自的依据。文章读通了读懂了,就为下面的辩读和深入理解“为学”与“为人” 的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在实施教学时,这种方法却没有得到 很好的体现,而且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比较难以把握,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我也没做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最近,讲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这是一篇议论文。我的设计思路是:先 结合课文第二个自认段初步理解课题,通过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文中的三个事例进一步理 解课题。最后以读促悟,通过读课文二、六、七、八段,读这些对课题作解释、归结的话, 透彻理解作者的观点。课尾的拓展,我让学生列举自己搜集到的能证明作者观点的其他事例, 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模仿课文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小练笔,锻炼学生的写 作能力。 我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却扫兴收场,心中甚为沮丧。对于语文课教学,我是新手,上 好一节语文课,开启自己语文教学的大门,是我梦寐以求的事。看见同行们自然从容,娓娓 动听的课堂教学,我心底里暗自佩服,并为自己萎靡的教学功底焦急上火。这节课,我也认 真地做了准备,然而,实践证明,我依然是失败的。 我究竟错在哪儿呢?回想我的课堂教学,我让学生自主默读找答案,并小组合作探究, 归纳完成课堂设置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汇报交流,我感到这种教学方式真枯燥。时间一分 一秒地流逝,我不禁为自己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而担心。 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整节课,我不自觉地一味地引 领学生分析起课文来,我感觉自己真是笨极了。教材之所以编写这一课,肯定考虑了六年级 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怎能忽视了编辑者的能力和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 能力。而自己本节课对学生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培养,则如蜻蜓点水。看来,我 是真的错了。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一课,我一定将引领学生分析课文的环节删除,而改为 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交流,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证明本文作者观点的实例。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我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 “读”上,读与作者的观点相关的二、六、七、八段落上,让学生反复读,声情并茂地读, 以读促悟。如有可能,我会将作业中的“小练笔”放在课内进行,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当然, 若时间不允许,我绝不勉强。我想:这样子学生自然地学,要比老师的灌输会有效的多。 对于语文课教学,也许我是初来乍到,还显得太嫩;也许是自己的功夫不到家,钻研不 够深入,但既然我选择了语文教学,我就得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学生负责。我相信,只要我 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保持勤勉,善思的态度,我会一帆风顺地起航在语文教学的浩瀚 大海之上的。 16 表里的生物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 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 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 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 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 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 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 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遗憾之处:1、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 没有带领学生加以引导,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因此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2、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节课是一篇科幻小说,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这类作品,由于平时接触也 比较少,这就要求我在实际教学之前,多了解科幻小说,多阅读科幻小说,在上课之前做足 功课,也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幻想”和“小 说”是科幻小说的三要素。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三要素呢? “科学”与“幻想”要素主要体现在基于科学事实的“科学性”,以及大胆幻想的“预 言性”。针对文本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文中哪些情节是作者的想象?哪些情节在我们 的现实生活中是有据可循的?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搜寻信息,找到跟现实一致的相关情节, 如学生写作业、母亲教育孩子、玛琪仍在学习分数运算等;也找到基于现实的幻想情节,如 机器人老师教学等。这样,学生就能领会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与“预言性”。 科幻小说也是小说,当然具有传统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我是这样引导学 生探究小说的三要素的:让学生自读填表,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在领会科幻小说特点的同 时,关注情节;然后,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反观本节课的教学,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是科幻作品,自己的平时对这方面的知 识储备不足,只能照本宣科,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在评改孩子的作 业小练笔时,发现孩子只知道介绍的未来科技,并没有把握科幻故事的特征来写,缺少故事 的特点,反思自己的课堂,或许是文体的知识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学以致 用”! 今后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增加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口语交际:辩论 本次口语交际课,安排的是辩论。对比以前“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辩论”是首次 出现。本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恰当指导。 在执教的时候注意指导的层次和有效性。首先,播放辩论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 感性认识。接着,结合教材整理出辩论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最后,师生总结评议, 积累经验。 2.以生为本。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多些实践机会。教学时,我让学 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辩题,而不是规定辩题;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而不是硬性规定谁 做正方或反方;让学生推荐辩手,而不是指定辩手。 3.注重实践。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在小组辩 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发言,做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习作内容是展开大胆的想象, 写一个科幻故事。这节习作课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具体总结如下: 值得肯定的地方: 1. 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以话题“说说你看过的的科幻电影”导入,并给同 学们介绍了 2019 年我国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同学们的兴趣很浓,直播课的评论区出 现了很多同学的留言:《侏罗纪公园》《火星救援》《钢铁侠》《2012》等等。接着我又问: “这些科幻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或者情节是什么,故事中神奇的高科技是什么?”由此 让学生知道科幻故事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超前的高科技和离奇的故事情节。 2.科幻故事一定要想象大胆,丰富。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我设置了几个讨论话题: 想象一下,假如你拥有一个知识拷贝器,你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有一个背包飞行器,你又会 做什么?假如你能通过时光机回到恐龙时代,你最想做什么?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呈 现在评论区,老师和其他同学都能及时看到,课堂氛围很活跃。这一环节很多同学的想象力 被激活了,为写好这次作文打下了基础。接着就是常规的讲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例文 欣赏。 不足之处: 1.由于前边两个环节占用时间较长,导致课堂上没时间让学生练笔并指导写作。 2.由于网上在线教学局限性,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不能互相评改,取长补短。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不能面批,指导也不够具体,及时。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近段时间在开展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忽然觉得孩子们真的 很可爱。他们给我唱《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六年了,朝夕相处下 来,能没有感情吗? 写《给××的建议》,孩子们有写给校长的,有写给任课老师的,有写给同学们的,也 有写给我这个班主任的。他们把写好的建议书呈给校长阅览的时候,校长郑重地做出了答复。 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建议,他还在教师大会上做了说明。他说:其实,我们的孩子是很聪明 的! 是啊,我们的孩子是很聪明的!这一次的活动,他们写下的是心理话,写下的是对母校 的留恋,写下的是对老师的深情。六年了,我们批评甚至责骂(还有稍稍的体罚)过他们, 而他们也赋予我们诸多的快乐。 同学们商讨着毕业留念册的事情。我知道,去年,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偷偷地写毕业留 言了。我没有阻止。但我觉得应该以更美好的方式来纪念我们六年的小学生活。班上有个同 学的爸爸开了个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我们想请他们给我们设计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留 念册。孩子回去跟家长一商量,马上获得了支持。为此,班里特别成立了留念册策划小组, 进行分工。 班里的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来感谢师恩。他们的想法别出心裁:帮助老师打扫卫生、 批改作业、赠送礼物、当老师讲课、亲手缝制衣服送给老师等等。 毕业联欢会,孩子们也开始在筹备了:活动的准备、材料的准备、人员的安排。当我真 正放手让他们做这一切的时候,发现:他们真的长大了,我不能再用“小孩子”来评价他们 了! 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一带而过,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让综合性学习活动上的生动活泼,实用有趣。 以往的到这个单元时,正是五一前后,时间 不早不晚,开展的各种活动也有时间。那时我还是班主任,就把这个单元作为班级的毕业活 动开展了,会进行的比较充分。今年不知怎的,都到了 5 月中旬,马上功课要结束转入大复 习时才开始,活动就没有办法充分的举行了。 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完成以下活动: 1、学习阅读材料。上课采用学生自学,老师提问 的方式进行。但是上课时总有一些学生的作业没有完成在完成,在学习阅读材料时教室的气 氛十分不好,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给人的感觉是可有可无。实际上这些阅读材料是十分重要 的,对开展活动,对模仿写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还是应该让补作业的学生也来上课的。 2、 仿写。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写了《小学生活大事记》6 页、《难忘的老师》2 页、《难忘的一 节课》2 页、《给老师的一封信》2 页、《给校长的建议》1 页、《临别赠言》1 页。都是仿 照着阅读材料来写的,也是本单元的活动安排的重点,也为我们制作班级纪念册搜集了素材。 这些作文的完成全部是在上课完成的,共占用 6 课时。因为本周英语老师外出学习所以时间 比较充裕。学生的作文中流露出的真情让人感动。这些作文我都是当天就批改讲评,效果很 好。在《难忘的一节课》这片作文批改时还做到了面批面改,有 5 名学生一次过关,其他学 生经过修改后过关。《给老师的一封信》我要求学生给班主任李文荣老师写信,这篇作文就 由李老师批改。李老师是数学老师,可是给学生的批语也颇具文采,充满真情。学生看过之 后,没有说什么,可是第二天的数学作业全部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就是最好的反馈! 3、 制作班级纪念册。在练习册中有这道题,学生给自己心目中的班级纪念册设计了 10 个栏目, 经过讨论,将 10 个栏目分给 5 个小组去分别完成,总策划是熊珊和任杨斌。学生热情很高, 大家一致同意制成电子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用 u 盘复制一份,然后永久保留。预计下周完 成。 4、写同学录。下周完成同学录。这周学生已经给我写过了同学录,有些是模仿书中的 话在写,也有些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留下些回忆。不管写的如何,学生都是很用心的。 5、策 划毕业联欢会。这个还要和班主任商量,看看时间和内容,最好是和六一相关联。 6、我为 母校做点事。这个活动也要在下周完成,具体完成后再记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