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3

‎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第一课时 导入课: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下面先观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 刚才播放的这段视频,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那今天的你又对农业是如何理解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演示)‎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农业,并指出农业分为哪些类型.‎ ‎2.说明农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3.指出我国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并说明这种分布形成的原因.‎ ‎4.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二.自学指导: 自读课本107—110页,三分钟后各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 要求: 1.各小组组长负责. 2.讨论的问题答案可以用铅笔记下来或者在课本上划出来.‎ 共同探讨问题:‎ ‎1.什么是农业?农业分为哪些类型?‎ ‎2.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总结农业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东西部两大组,西部同学完成3─5题,东部同学完成6─7)‎ ‎3.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东西部地区它们的界限在哪里?‎ ‎4. 西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类型?‎ ‎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6.东部地区主要有哪些农业类型?‎ ‎7.①在东部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林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③渔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8.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课堂导学:‎ 大家看一组图片就会了解农业的概念以及农业的种类.‎ 问题1:多媒体播放图片 A.学生回答 B.教师总结 过渡: 农业的种类很多,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题2:结合108页图4.12完成活动1.2题 A.教师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B.学生说出几种农产品的名称.(如:棉花 小麦等)‎ 过渡:由于受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着差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问题3─5由西部同学来读图分析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1‎ ‎ ‎ 东部同学读图分析6─7题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阅读109页材料并结合地图册34页看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 ‎ ‎ 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 ‎ 四.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农业的劳动对象是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 ‎2.我国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部门是 A.畜牧业 B.林业 C.渔业 D.种植业 ‎3.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中下游 ‎4.下列地区,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主要产地的是 A.洞庭湖平原 B.海南岛 C.成都平原 D.东北平原 二.非选择题 课本110页活动1.2题 教师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热爱农业,要更热爱从事农业的人们,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不同的作物适宜不同的地区生长,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 第二课时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 地理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序号 总序号 课题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明确农业包括的部门;‎ ‎2、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说明我国农业分布上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3、会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2、增强环保意识;3、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的习惯;4、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11‎ ‎ ‎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文本内容: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符合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提问:“三农”指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农村、农业、农民 讲授新课  滚动展示农业的四业:种植、林、牧、渔图片  提问: 农业由哪几个部门组成?。‎ 学生:看图、思考、回答:农、林、牧、渔。‎ 教师:1. 每人开列一日三餐的食物清单,并进行分类,看看都是哪些农业部门提供的?‎ ‎ 2. 看看自己的着装,都是由哪些农业部门提供的?‎ ‎ 3 .想一想,哪些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比比看,谁写出的最多?‎ ‎ 4.农业可以为哪些工业生产厂家提供原料?从生产和消费的环节看,农村的8亿农民,又意味着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蔬菜、米、面由种植业提供;肉、奶由畜牧业提供;鱼、虾由渔业提供;茶叶、水果由林业提供等。棉布、丝绸由种植业提供;毛制品、皮制品由畜牧业提供等。竹、木家具、装饰布艺、竹篮木筷、某些药品、香水、化妆品,也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 ‎ 思考并做出回答:木材加工厂、酿酒厂、食品加工厂、毛纺厂、棉纺厂、面粉厂、饮料厂等等。   ‎ 提问:上述四个活动,你将如何总结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 指出:所以我们说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 思考、回答:人们的吃、穿、用都离不开农业;某些工业也需要农业提供生产原料;同时又为工业产品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 教师:农业的地区分布。‎ 东西部差异  呈现“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图”   ‎ 提问:指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读图分析: ‎ ‎ 1. 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 ‎ ‎ 2. 这两部分的界线大致与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界线一致? ‎ ‎ 3. 东西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农业类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 4. 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要发展种植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地区种植业应分布在哪?  ‎ 学生:分小组进行共同研究,写出发言提纲,并派出学生到讲台指图讲解。‎ 教师:播放有关食用油的广告录像一则 ‎  提问:广告中的食用油以什么为原料?超市有哪些品牌的食用油?什么原料榨取的?‎ 大豆、油菜、花生叫做油料作物。‎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粮食作物的例子吗?‎ 11‎ ‎ ‎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 提出:农业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有较强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错综复杂。农业地区分布明显,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的东部也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要求:看图完成表格。‎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指出:如何概括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 思考,回答: “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大豆、油菜、花生、葵花籽等。‎ 淮河以南以北自然环境不同所致。回答“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 农业发展因地制宜  ‎ 教师:呈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 提出并提问:农作物的生长受到热量条件、水分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北小麦南水稻”“北甜菜南甘蔗”的格局。‎ 那么图中反映出什么条件也影响农业的分布?为什么会影响农业的分布?看这幅图你能联想一个什么成语? ‎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出“因地制宜”不仅仅是发展农业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应遵循的规律。试想图中如果在河湖区“围湖造田”,在牧草区“毁草开荒”会导致什么后果。 ‎ 指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自己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涵。 ‎ 学生:看图、回答:“地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农业的分布”;“因地制宜”。 ‎ 倾听、讨论、发言。‎ 板书设计: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 三、 农业发展因地制宜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导入新课]‎ 11‎ ‎ ‎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讨我国的农业。‎ ‎(板书)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讲授新课]‎ ‎(资料分析)用电脑打出我国农业产量的数据及农业的变化资料,让学生感性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成就。‎ ‎(资料1)2001年全国畜禽增长量:肉6334万吨、蛋2337万吨、奶1123万吨、水产4382万吨。‎ 人均占有肉、蛋、奶量:‎ 改革开放初期:肉10公斤、蛋2公斤、奶1公斤。‎ 现在:肉51公斤、蛋19公斤、奶9公斤。‎ 增长倍数:肉增长了4倍,蛋增长了9倍,奶增长了8倍。‎ ‎(资料2)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 产品 谷物 肉类 棉花 大豆 花生 油菜籽 甘蔗 水果 位次 ‎1‎ ‎1‎ ‎1‎ ‎3‎ ‎1‎ ‎1‎ ‎3‎ ‎1‎ ‎(资料3)芸豆出口前景良好 据2003年4月1日光明日报报载 我国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主要芸豆生产、贸易国。2001年我国芸豆出口数量达43万吨,创汇1.5亿美元,占全国粮食出口总额的10.45%。2002年,我国芸豆出口量再创新高,达47万吨。‎ ‎(资料4)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国农机总动力5.77亿千瓦,比上年增5%;大中型拖拉机90万台,增8.5%;小型拖拉机保有量1375万台,增4%;联合收割机30.6万台,增8%;全国机耕面积6200万公顷,机耕水平48%;机播4139万公顷,增2%,机播水平27%;机收面积2786万公顷,增5%,机收水平19%,水稻机收600万公顷,机收水平20%,跨区机收联合收割机18万台。‎ ‎(资料5)百姓感言 11‎ ‎ ‎ 河南省曲周县四疃乡四疃村农民王广仁说:近几年,曲周县种绿色甜玉米品种可发了家了。甜玉米是中国农大教授开发的新产品,每亩种4000株,每穗可卖0.2~0.25元,每亩能收800多元,比一般玉米增收300多元。我是曲周第一个甜玉米种植大户,去年在农大教授的指导下,承包了300多亩地种植玉米,当年收入超过24万元。要说我的体会,一是得益于甜玉米新品种,农大曲周实验站在我家门口,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专家的帮助下,按绿色食品标准做,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二是得益于全省重点龙头企业曲周金日甜玉米加工公司,他们与我们县的农民每年签订保护价收购甜玉米协议3000多份。今年,他们又与我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一下把种植发展到500亩。‎ ‎(提出问题)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上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发展成就如何?‎ ‎(讨论问题)结合以上资料,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农业发展变化分析。‎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不可磨灭的事实。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就。‎ ‎(板书)一、农业发展成就 ‎(资料分析)用电脑打出以下几组资料,让同学们感性认识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资料6)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强,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千米。‎ ‎(资料7)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 水资源 总量 第4位 第6位 第6位 人均 第67位 第121位 第88位 ‎(资料8)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表 年份 ‎1949‎ ‎1966‎ ‎1982‎ ‎1994‎ ‎2000‎ 人口(亿)‎ ‎5.4‎ ‎7.4‎ ‎10.3‎ ‎11.8‎ ‎12.6‎ 人均耕地(亩)‎ ‎2.7‎ ‎2.02‎ ‎1.50‎ ‎1.2‎ ‎1.12‎ 11‎ ‎ ‎ ‎(资料9)一些国家资源比较 项 目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巴西 人均具备生产能力土地面积(公顷)‎ ‎1.39‎ ‎2.5‎ ‎0.21‎ ‎1.47‎ 森林总面积(亿公顷)‎ ‎7.54‎ ‎2.47‎ ‎1.33‎ ‎5.56‎ ‎(资料10)据报载,由于多年来在长江干支流上建闸筑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滥捕滥捞,以及电毒炸鱼的日渐猖獗,长江水生生物目前处境岌岌可危。‎ ‎(资料11)吉林面临农田虫害的威胁 据报道:根据吉林省区域病虫检测站(点)提供的病虫越冬基数调查,结合今年吉林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呈中等偏重状态,病虫害发病面积8000万公顷,其中,玉米螟、草地螟、大豆食心虫和稻瘟病中等偏重发生;大豆蚜虫和地下害虫将中等发生。‎ ‎(提出问题)以上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都由哪些原因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 ‎(讨论分析)结合资料,让学生分析提出的问题,并补充说明还存在哪些问题?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在讨论过程中用电脑打出每个资料所反映的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尽管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而且人均资源量还在减少。因此,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仍很严重。一些地区人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毁林毁草开垦,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增加粮食产量,还导致森林、草地面积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流失加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业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施加化肥量增多,工业三废、建筑工程废物排放,使土壤遭到污染,有时,农业生产还会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些都是一直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板书)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启思提问)哪位同学结合以上农业成就和问题,总体概述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还得面对人类不合理利用及自然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仍面临严重挑战)‎ 11‎ ‎ ‎ ‎(启思提问)面对这一系列农业问题,请大家出谋划策,讨论一些解决方法,分组进行,写成卡片,看哪组的计策最多最好。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给各组以表演、鼓励。最后评出计策最多最好的一组。‎ ‎(板书)三、农业发展对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分析 ‎(提问引导)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如何解决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呢?(学生回答:提高粮食收入,控制人口数量)我们现在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如何呢?(粮、肉、蛋、奶、菜等)一些地方为增加粮食收入,“一刀切”全用来发展农业(耕作业),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呢?(不能)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学生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 ‎(板书)1.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启思)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目前不合理利用产生的一些环境问题,该怎样补救呢?(学生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控制滥砍滥伐滥捕行为,畜牧业也应注意草地的承载量,同时注意对农业生态的保护,使农、林、牧、副、渔能协调持续发展,以达到农业结构合理化)‎ ‎(事例巩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引起我国人民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环境恶化,我们看云南省为保护林业所取得的成就。‎ ‎(资料12)云南省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加之是长江、珠江、澜沧江——湄公河等国内国际河流六大水系的上游和源头,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对森林的大面积采伐,到了70年代的过量开采,致使森林赤字迅增,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的47%一度降到24.9%。进入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特别是从1989年至1997年在全省开展造林、封山育林,森林面积逐年增长,199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64%,目前已达到44.9%。‎ ‎(学生活动)基塘农业是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例子,请同学们对照活动2,分析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这种“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哪?把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的生产流程图画出来。(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并让分析得好的学生介绍给大家)‎ 11‎ ‎ ‎ ‎(教师总结)边分析边画出流程图,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流域图的比较,得出该农业的好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流程图如下:‎ ‎(过渡转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业经营,这一措施会使耕地面积减少,那么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呢?‎ ‎(阅读资料)通过P105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并不矛盾,还会增进对耕地的保护。‎ ‎(提问启思)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现在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粮食产量,应该怎么办?(增强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讲述)在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的同时,我国为保证粮食生产,已在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建立了商品粮基地。‎ ‎(板书)2.建立商品粮基地 ‎(读图分析)用电脑打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图,引导分析:这些地方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气候条件优越:都为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地形平坦:都为河流中下游平原或三角洲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平坦的地形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便于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在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 ‎(观看录像)播放有关商品粮基地生产录像,加深学生对商品粮基地的认识。‎ ‎(提问启思)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为什么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呢?(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11‎ ‎ ‎ ‎(提问思考)重放出资料5,提问:河南农民王广仁靠玉米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靠科技,采用优良品种)‎ ‎(承转过渡)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依靠科技兴农才能大大推动农业发展的步伐。‎ ‎(板书)3.科技兴农 ‎(教师讲述)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 ‎(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本地依赖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农业录像,让学生体会科技兴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观看科技兴农的照片资料。‎ ‎(教师讲述)现在我国加入了WTO,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的目标已不能单单局限于填满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我们还必须依赖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的各地在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各地农业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学生活动)对照活动3,让学生分析讨论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从而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时用电脑打出我国交通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便于学生对照分析)‎ ‎(归纳总结)学生边分析,教师边引导学生总结:“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农业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11‎ ‎ ‎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现状 发展成就 举目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建立商品粮基地 ‎3.科技兴农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课后活动1提供的1952年与1998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柱状图或饼图等。既能直观表示出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又能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 ‎2.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利用科技发展的“大棚蔬菜”或“花卉”,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