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
2010年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 1.(2010四川巴中)阅读《风雨中的菊花》一文,完成5—10题。(18分)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6.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的作用是什么?(3分) 7.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3分) 8.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框不超过3字) (3分) 鄙夷 9.“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句中加点词语指什么?(3分) 10.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能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和感悟。批注的角度很多,请从文章中摘录一处文字并进行批注。(3分) 摘录内容 批 注 【巴中答案】 5.多尔看到一个小乞丐讨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深受感动。(3分)(或:“小乞丐用辛苦讨来的钱买花献给死去的母亲”也可给分) 6.小乞丐为讨足给妈妈买花的钱,忍受侮辱。说明了讨钱的艰难(1分);这个情节与后面多尔给了小乞丐1美元形成对比,表现多尔的同情心。(2分) 7.“菊花”寄托着小乞丐对母亲的哀思。“风雨”的环境渲染了气氛,更能表现出对母亲的热爱与怀念。(3分) 8.难过 惊讶 感动(共3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9.小乞丐买花献给过生日的妈妈。(3分)(意思相近即可) 10.(3分)(摘录1分,批注2分。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示例: 摘录内容 批注 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一步一步地缓缓地”表现了小乞丐献花态度的虔诚,对母亲充满了哀思与怀念 2.(2010四川达州)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7-12题。(14分)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倒坍(tān) 周道如砥(dǐ) B.虬须(zhá) 毫不紊乱(wěn) C.踝骨(luǒ) 举镐挥斧(gǎo) D.秩序(zhì) 刽子手(kuài) 8.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2分) 答: 9.选文第⑤段中“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 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一句表现了“那树”怎样的品 质?(2分) 答: 10.选文对伐木工人挖走树根的描写耐人寻味,请赏析第⑩段中的划线句。(2分) 答: 11.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主要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但有几处是引用他人的话,这些引用的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B.第⑧段中“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一语渲染了树被伐倒之时庄严、悲壮的气氛。 C.选文以议论结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那树”真实的性灵,给人以沉重的悲剧感。 12.根据市政规划,你家附近将要修建一个文化宫,以丰富市民生活,一棵百年古树将面临 被屠戮的命运。为了让“那树”的悲剧不再上演,你将如何说服市政规划局局长,请写下 你要说的话。(4分) 答: 【达州答案】(14分) 7.(2分)A(B项zhá应为qiú;C项luǒ应为huái;D项kuài应为guì) 8.(2分)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心理安慰;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孩子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答到四点即可给全分) 9.(2分)表现了那树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质。(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0.(2分)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赏析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11.(2分)C(选文是以叙述结尾) 12.(4分)(此题是开放题。要求:称谓恰当,理由合理明确,表达符合情境,语言得体) 3.(2010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有家无长 高 由 请问你的家长是……? 家长是干什么吃的? 面对这两个极简单的问题,如今我们却很难回答。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已经民主化,不需要“家长”这东西。只有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或派出所填写“户主姓名”时,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于是,纷争不断,离婚率攀升,家庭教育失衡…… 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天堂与地狱之间,并没有隔着一堵墙。但是,人在“家”中,并非没有边界。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翁婿之间,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家庭规则”。 试问,现代家庭几个有家规的?谁来制定家规?制定了家规谁来遵守? 漫长的小农社会,孔孟之流规则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唱歌,妇相随,千人吃饭,主事一人,虽然家庭的人伦悲剧是不少的,总的说来还是稳定的,稳定了几千年。 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过去三代同堂的家庭变为今日的三口之家,老婆当家,小鬼当家,还是老公当家?反倒成了一个问题了。 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这些都有道理。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有人当得好皇帝,当不了家长;有人擅长处理复杂的国家事务与国际关系,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 但家里一定得有一个“长”,此“长”非官长,非年长,非智长,他(她)本来就在“家”里,是一头猪也! 古人造字,《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意即房子里有猪,因为猪在农耕时代最为宝贵。这样解释得通吗?牛、马、鸡、狗诸畜,何比猪贱?我以为宜作新解: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牺牲,堪为一家之长。 (摘自新浪网上高由的博客) 16. 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答: 17. 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答: 18. 第16段“家庭生活中没有‘圣人’,没有‘伟人’,更没有什么书记、省长,学者、教授”意在说明家庭生活的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 19. 第17段中,把一家之长比喻成一头常人常常讽刺、挖苦并鄙视的猪,其理由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答:理由是 好处是 20. 仿照第9段划横线的句子,仍然以“家”为对象,再写出一组句子,表达出你对“家”的真切感受和认识。(4分) 例句:家,应该是温馨的天堂,是自由的牧场。可有时家也是冰凉的地狱,刻板的作坊。 答: 【乐山答案】散文阅读(20分) 16.(4分)答: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17.(4分)答: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 18.(4分) 答:不能用圣人、伟人的操行标准作为依据来指导家庭生活,不能用书记、省长的行政命令作为要求来组织家庭生活,不能用专家学者的学术理论作为教条来规范家庭生活。 (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三点给4分) 19.(4分) 答:理由:他(她)本来就在“家”,《说文》以房下有豚为“家”(1分),猪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堪当此任。(1分) 好处:恰好突出了家长地位低下、角色尴尬,但又不可缺少;这个比喻一反常态,新颖独到,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和地位,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反思。(分号前后各得1分,意思相符即可) 20.(4分) 答案示例:家应该是明媚的春天,是美丽的花园。可有时家也是阴晦的冬天,荒凉的沙漠。 (符合仿写要求,酌情给分。) 4.(2010四川泸州)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0—13题。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0.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2分) 答: 11.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6分) 答: 12.为什么母亲每听我读完一遍父亲写的信,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的时间?(2分) 答: 13.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答: 【泸州答案】现代文阅读(14分) 10.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爱儿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自尊心很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1分,共2分)。 11.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1点2分,共6分) 12.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共2分,答到“担心”即可,没答“担心”扣1分) 1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2分),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1分)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1分)(共4分) 5.(2010四川眉山)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回答25~29题。(15分) 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这样的叫我惊讶,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比方我在书店买书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所以,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选自《译林》,有删改) 25.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解释题目中“忘年交”这个名词。(2分) 26.选文除去第段分为三部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27.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8.选文中有许多或形象生动或意蕴深刻的句子,请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结合下文理解作者——冯骥才在“忙碌”什么?对什么“糊涂”?)(2分) (2)“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 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句中加点的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什么?)(2分) (3)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我”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2分) 29.围绕问题探究:你与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吗?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下面一个问题来回答。(要求:说真话、心里话,50字左右,3分)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与作者有哪些相同点?还有哪些不同点?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冯骥才学习什么? ③若介于两者之间,你的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闪光处?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眉山答案】文学作品阅读(15分) 25.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两个示例意思接近亦可。(2分) 示例一: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词典解释) 示例二: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朋友。(文意诠释) 26. B (2分) 27.①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②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来而已;③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④学会用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28.(1)“忙碌”: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关注那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确。” 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写作)。(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糊涂”: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自以为对儿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所知。” 或概括回答——对儿子的一切不了解(一无所知)。(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2)表现出作者做父亲的天职——天性——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或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心灵感应(父子连心)——爱子心切,无所畏惧。(2分,若回答成“父亲对儿子的爱”,只能得1分) (3)发光的事物:①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②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③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④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⑤自己缴学费。(2分,任意答对其中之二即可得满分) 29.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要求符合题意,语句通顺。(3分) 答题要点:①不要再把我们当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应该像两个大人,是朋友关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对彼此的世界,不打扰,不指手画脚;③做事不强迫、不逼迫;说话不武断、不粗暴;④用心平气和或心领神会的方式与我们平等地交流,而且还是客观的。 【任意答出其中之二(或与要点意思接近)即可得满分——要点2分,语句通顺1分】 6.(2010四川内江)(一)阅读下文,回答第13—16题(12分)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3、第(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4、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3分) 15、“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16、文中第(2)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11—14题。(22分) 雅 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超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搏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非家,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有删节) 11、作者为什么把这个房屋简陋,环境恶劣的所在称为“雅舍”?(6分) 12、文中划线的一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3、作者为什么说“‘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后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6分) 14、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6分) 【内江答案】(一)13、引起下文(2分) 14、(1)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2)他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3分,“委屈”、“激动”各1分,阐述1分) 15、“长大了”的含义:杜小康的心里逐渐成熟了(1分),已经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2分)(共3分) 16、 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2分);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2分)(共4分) (二)11、“雅舍”虽有许多陋劣和不便,但作者却能自得其乐,寄寓它温情和爱意(2分);称之为“雅舍”,是作者对当时生活环境的无奈和自我调侃(2分);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2分)(共6分) 12、运用了排比修辞的表现手法(2分),表达了作者坚守独立人格,不攀附权贵(1分),不媚世俗(1分)的思想感情(共4分) 13、雅舍确非作者所有,但住了两个多月,“油然而生”爱意(2分);作者宁静淡泊,雅舍虽陋,但作者在这里“酣睡写读”“有着”,“雅舍即似我家”(2分);作者心境超然,明白人生本来如寄,所以“雅舍”似家似寄,分辨不清(2分)(共6分) 14、 要求作两处赏析,一处赏析3分,每处找出句子1分,赏析2分,共6分。 示例1:“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原本扰人清静,惹人厌烦,但作者却说这些声音“荡漾而来,破我岑寂”,用雅致的文句将粗俗的噪音叙为乐音,读来情趣盎然。 示例2:“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以宽缓舒和的调侃语气,逼真、细腻,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特别是“鼓腹”一词更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 示例3:“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这些句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蚊子的猖獗,不愠不怒,仿佛作者乃局外之人,诙谐乐观,妙趣横生。 7.(2010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一14题(共14分) 只管向前奔跑 崔修建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聘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买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买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8、第一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1分) 错别字 改正 9、品读选文,题目“只管向前奔跑”换成“金牌”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对表现贝基拉有何作用?(2分) 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 答: l l、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 12、选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答: 13、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 14、品味选文,谈谈你对人生有何感悟。(3分) 答: 【南充答案】(14分) 8:聘 骋 (1分) 9、不好。(1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金牌“则沒有这种效果(意近即可) L0、“三十二岁”“不仅”表现他作为运动员年纪偏大,但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弟一个蝉联”说明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强调了贝基拉面对困难,勇敢跨越,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l 1、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买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2、总结全文,点明并深化中心。(意近即可) (2分) 13、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4、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3分) 8.(2010四川攀枝花)(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6分)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 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 17、作者说,“草屋无言”,却又说能“聆听”到“草屋的声音”。说说你对“聆听”的理解。(2分) 18、结合全文内容,从四个方面概括作者“聆听”到了哪些“声音”。(4分) 19、请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赏析⑥段末尾“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一句的妙处。(4分) 20、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⑦段的作用。(2分) 2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4分) 【攀枝花答案】16分 17、2分,“聆听”在文中指的是对草屋及有关的人、事、景等(1分)的理解(感悟、体味等)(1分)。 18、4分,草屋使人产生知足的温煦或草屋使人感到温馨(1分),草屋的主人勤劳坚韧、纯朴憨厚(1分),草屋环境宁静(安宁)而有情致(1分),草屋风景别样而意味无穷(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4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生动形象(1分)地描绘了冰棱串给人带来的美感(1分)。 20、2分,结构:总结全文,篇末点题(1分);内容:总结、提炼出了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深化了主题,给人回味无穷之感(1分)。 21、4分,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1分),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1分),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1分),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意思相近即可。 9.(2010四川宜宾)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5分) 撕毁的信任 杨永汉 江玲玲是北京某名牌高校大四的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拔尖,还是有名的校花。面对众多男生的追求,她最终选择了比她高一届的赵晓鹏,确定了恋爱关系。 眼光挑剔的江玲玲为什么会选择赵晓鹏?因为赵晓鹏费了千辛万苦,为爱好画画的她淘来了一幅名画,打动了她的芳心。 为甄别真伪,江玲玲找了几家古董店鉴定,可他们都拿不准。后来,她在网上看到家乡的省电视台开设有一档“鉴宝”直播节目,就报名参加了。 那天,作为第五位持宝人,江玲玲走进了电视台的直播大厅。她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告诉女主持人,带来的藏品是著名画家陈半丁先生的山水名画:《风景独好》。 女主持人问:“你是怎么得到这幅画的呢?” 江玲玲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这是男朋友送给我的定情礼物。他说,这画至少能值20万元。不过,我真的有点儿怀疑它是不是真品。如果真是名画,说明他对我真心;如果是假的,说明他欺骗了我,我会毫不犹豫地与他分手。我最不喜欢说谎的人——而且是我曾信任的人。” 女主持人说:“这幅画如果是真品,当然皆大欢喜;如果是赝品,马上分手也大可不必吧。为买这幅画,你的男朋友也许要托关系找路子,再经朋友托朋友,也付出了很多,假如这中间哪个环节出了差错,你岂不是冤枉了他吗?” 江玲玲很自信地一笑,说:“我不会冤枉他的。” “那好吧,”女主持人说,“让中国画鉴赏专家谢老先生帮你辨别真伪。希望这幅画是真的,也真诚地祝福你们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江玲玲忐忑不安地走向专家鉴定席,将画轴递给满头银丝的谢老。 谢老仔细地察看了画作,笑着问道:“姑娘,你知道陈半丁是何许人也?”不待江玲玲回答,他已介绍起来: 陈半丁先生是浙江绍兴人,20岁时到上海拜吴昌硕为师,曾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专。他特别擅长花卉、山水、人物、走兽,以写意花卉最知名,作品笔墨苍润朴拙。陈半丁先生曾担任过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名画家张大千就是在他的举荐下一举成名的……陈半丁解放前在北京虽首屈一指,但解放后被打成了右派,康生对他有成见,大加迫害…… 眼下,江玲玲最想知道的是这幅画的真伪,可谢老却迟迟不揭谜底。他像故意吊她的胃口,又问道:“姑娘,你希望这是陈半丁先生的真迹吗?” 江玲玲笑着说:“我当然希望啊!” “你的愿望当然是好的。”谢老将画作推到江玲玲的面前,“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这藏品,是一幅临摹之作。” 这话,不啻一声炸雷,惊得江玲玲脸色发青。 谢老慢悠悠地指出哪些地方不是陈半丁的画风特点,肯定它不是真迹。 江玲玲如落冰窟,周身透冷。这是直播节目啊!此刻,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也一定在电视机前观看,那岂不是丢人现眼了吗?她只觉得怒火中烧,一把抓住那幅画就撕。 谢老和女主持人急忙阻拦,还是迟了,画已被江玲玲撕去了半边。节目的导演也急了,大声叫道:“快,插播广告!” 电视画面立刻切换出广告。导演赶了过来,好一番安抚,总算让江玲玲平静了一些。直播节目又正常进行了。 女主持人还算机灵,及时煽起场上的气氛:“持宝人江玲玲刚才的情绪有点儿激动,这恰恰表明,她对男友的爱是很深很深的。我们给她来点儿掌声好不好?”顿时,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女主持人继续穿针引线,让谢老接上话题。 谢老解释说:“我很理解这位持宝人的心情,只是她过于急躁了,做了一件傻事——她撕掉的不仅是一幅画作,还撕掉了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他回头问江玲玲:“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江玲玲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谢老有点儿痛心地抱怨道:“我刚才的确说了,这件藏品是一幅仿作,可它是大画家齐白石的仿作呀!20世纪初期和中期,陈半丁是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齐白石的画还要略逊于他。有一天,齐白石仿画了陈半丁的《风景独好》,然后请陈半丁自己落款,想看看能不能因此以假乱真。两位名画家的戏作,却成就了一幅绝世珍品!据评审团的估算,它的市场价值,目前最低也在80万元左右。” 江玲玲瞪着大大的眼睛,感到难以置信。 “的确是真的。”谢老十分惋惜,“姑娘,你不但撕毁了一幅名画,而且还撕毁了一份信任——对你男友的一份真诚的信任。” 江玲玲的眼眶里,涌出了两行懊悔的眼泪…… 10.请说说“撕毁的信任”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2分) 11.决定江玲玲由“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到“瞪着大大的眼睛,感到难以置信”的原因是什么?(2分) 12.从结构技巧上看,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小说情节分析。(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揭示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江玲玲如落冰窟,周身透冷。这是直播节目啊!此刻,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也一定在电视机前观看,那岂不是丢人现眼了吗?她只觉得怒火中烧,一把抓住那幅画就撕。 (2)从全文看,下面这句话中的“懊悔”包括哪些内容?(2分) 江玲玲的眼眶里,涌出了两行懊悔的眼泪…… 14.小说倒数第二段借谢老的话间接告诉我们,江玲玲对男友曾经有过“一份真诚的信任”。你认为江玲玲的信任“真诚”吗?为什么?(3分) 【宜宾答案】答案暂缺 10.(2010四川资阳)(11分)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10.这篇散文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请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具体含义。(1分) 11.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2分) 12.“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一句中加点的词用得好是因为:(3分) 13.简略说说作者写“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的意图。(3分) 14.“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2分) 【资阳答案】(11分)10. 对故乡的思念 (1分) 11.用美好的春景反衬我对故乡的缕缕惆怅和莫名空虚。(2分)12. 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晚风的轻柔与美好,反衬出对故乡的无比依恋 (3分,回答修辞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 13. 看似黄昏的美好,其实作者触景生情,由这两幅画面引发出对故乡无比思念的愁绪。它是作者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思想的基础。(3分,言之有理即可)14.略(2分,基本符合要求即可。如所提问一般,缺少探究价值的给1分。) 11.(2010四川自贡)(22分) 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20.按要求摘取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文中说,看到松子“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结合下文,指出“情怀”的含义。 答: ②作者引用佛眼和尚的两句名言“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目的是想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21. 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判断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平凡起来了。( ) B.松子虽小,但和“我们”一样,吸取了日月精华。( ) C.小松子有时也可以做“我们”情绪的大主宰。( ) D.在人心所动的那一刻,看见万物都是动的。( ) 22.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请问“那面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按字数限制填入方框中。(4分) 坦然地□□□□,不要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而要像把握小松子一样把握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 23. 本文通过如何吃松子这件小事阐发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作者阐发的这个人生道理是: 。 24.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 仿句: 2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B.本文行文曲折有致,从对松子食用的错误认识到领略人生的真谛,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C.从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来看,文章倒数第二段至倒数第三段似乎是多余的,删去并无大碍,反而更加精炼。 D.“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句中的“它”指的是“身边的事物”。 E.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个深奥的深奥人生哲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很好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让人备受启迪。 【自贡答案】(22分) 20. ①“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②“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能胜出不同的意义。” 21.A. ×B. √C. √D×。4分一项1分. 22.面对生活 小东西(小事物)一空2分超出1字扣1分. 23.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的事物。2分之答出“不要忽视”给1分。 24.略,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2分,不打0.5 25.A、C正确一点得3分。全选不得分。 议论文测试题汇编(一) 密云区 (三)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第19—21题。(共10分)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甲】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乙】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丙】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请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④段【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锤炼 ②磨炼 ③增长 .本文的论点是: 。(2分 .说说1——4段的论证过程。(5分 参考答案: (三)10分 .答案(共3分,每点1分):② ③ ① .答案(共2分): 生活中的减法,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 答案(共5分): ①首先提出对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有两种态度: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1分) 2接着2、3段分别阐释它们具体的表现形式及其不同的结果,两段形成鲜明的对比;(3分)3最后论述在生活中运用减法的人能获得很多益处。(1分) 门头沟 三) 阅读《大度读人》,完成第19—21题。(9分) 大度读人 冯骥才 ①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②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③——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④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⑤——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呢 ⑥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⑦——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⑧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⑨——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⑩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选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②—⑨段,请你分条列出“大度读人”中“大度”的具体表现。(4分)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2分) 读了这篇文章后,在对待人生方面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3分) 参考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9)分 (4分)答:①不埋怨别人,应自己承担;②多理解别人,应自我省识;③帮助不劳而获的人,促使其学会自尊、自爱; ④不鄙视华而不实的人,应善于对照,警示自己。 (2分) 答:“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看破或看透别人的不足的同时,也要对照自身、反省自我,以此警示自己不要犯同样的毛病,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净化自己的灵魂,做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 .(3分)示例 答:读冯骥才先生的《大度读人》,我最深切的感触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快乐地活着,有种突有所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人世间的那些恩怨,仿佛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从此好多事都不想再去计较。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只要真诚,只要努力,生活定会阳光明媚。 平谷区 (三)阅读议论文《生命的品格》,回答21——24题(共9分)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 【甲】 ,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 【乙】 , 才能 【丙】 ,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阅读第④段,根据上下文,将下面的三个短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①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②有所感悟 ③增长道德勇气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2分) 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三)(共9分) 【甲】有所感悟 【乙】锻炼无所不克的意志 【丙】增长道德勇气(共3分) 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共2分) 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要懂得珍惜”,然后分别从“要懂得珍惜时间”,“要懂得惜福”(“要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要懂得珍惜友谊”这三个方面论证论点。(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如果再细述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表述清楚也可以) 房山区 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7分) ①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提并论,认为知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太阳”,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只有两个太阳同时升起,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另一位哲人还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②翻开中国文学史,赞赏美德的诗句词文更是比比皆是。屈原的《橘颂》,热情歌颂了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这种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用生动的语言褒扬了莲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呐喊,表达了仁人志士为国而死的崇高品德;陈毅元帅则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豪迈诗句,表达了对青松美德的赞颂,由衷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都说明,伟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③ 。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存在的动物,那只是活着;人还必须依靠精神来生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称之为生活。只有拥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人,才能使精神有一种高尚感,心灵有一种净化感,灵魂有一种安详感,身心有一种健康感;才能将自己带入精神上的超越境界,正确地看待和把握自我,从而使人生丰富博大起来。 ④ 。一个善于用高尚道德塑造自我的人,他不但在自觉的身体力行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使自己“人生的太阳”光彩照人,而且对他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雷锋用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从而成为我们共同的道德楷模。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典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到领导干部的“官德” 之中,以催人泪下的行动,光大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自己的英名在人们的赞颂中不朽。这些都印证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 ⑤ 。我们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渗透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以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必将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⑥一位哲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的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本身之内,在他自己的品格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道德良心却不能泯灭,荣与耻的认知却不能模糊。让崇高的道德在我们的内心牢牢扎根,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心中无愧。 (对原文有改动) 阅读选文,将下面三个短句分别填入③、④、⑤段的横线处。(只填字母序号)(3分) 美德可以惠人 B.美德可以美化社会 C.美德可以润身 答:③段填: ④段填: ⑤段填: 选文①段和②段的论据各侧重阐明什么?(2分) 答: 作者向读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2分) 答: 参考答案 ㈢本题共7分 ③段填:C ④段填: A ⑤段填: 评分:本题3分。 ①段的论据侧重阐明美德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或作用),②段的论据侧重阐明追求做人的美德是中国历史传统。 评分:本题2分,每答1分。 希望读者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仍然要珍惜美德,明辨是非荣辱,让崇高的道德在心底扎根。(若直接摘抄⑥段最后两句,也可。) 评分:本题2分。 石景山 (三)阅读《但丁名言补议》,完成 19-21小题。(共8分) 但丁名言补议 李旭 ①“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佛罗伦萨诗人但丁这句名言,自被马克思引用后,备受世人推崇。 ②不过我想,凡事都应有个前提,但丁首创也好,马克思引用也罢,大概总是要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勇敢坚定地走下去,不必理会那些闲言碎语,而决非不论对错、不管效果地一意孤行。如若不信,请看一下马克思原文:“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③可见,马克思是欢迎“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的,只是对“所谓舆论的偏见”从不让步。然而,现在有些人,在引用此话的时候,往往是断章取义,对待别人的批评、议论,是也罢,非也罢,一概置之不理,动辄拿“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作挡箭牌。譬如有位青年,常常自以为是,孤傲不合群,好心人劝他放下架子,谦虚待人,他却怪别人不理解他,还引用但丁的格言来回敬人家;有的人文化水平很低,甚至连信也写不通,却不好好学习基础知识,一心想当作家,成天到处投稿,一无所成。别人劝他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学点实际本领,他也听不进去,还坚持说“走自己的路……”像这样理解但丁的话,不仅曲解了马克思引用格言的本义,而且对自己也毫无补益,将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④人,尤其是青年人,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做点错事,走点弯路,在所难免。此时就应该迷途知返,而非“走自己的路”。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曾做过绚丽的诗人之梦,而且写了大量的诗作,打算出版,但由于父亲的劝告和出版家的拒绝才作罢。这使他认识到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缺少天赋,不适于搞形象思维,倒是长于抽象思维。从此,他把全部精力转移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国家、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结果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实践证明,马克思没有沿着诗歌之路走下去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即便他写出一百部诗集,也未必抵得上一部《资本论》的价值。 ⑤“自己的路”只要对,别人说得再难听,也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反之,则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及早改弦易辙,决不可固执己见。 .对于“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句名言,作者的看法是: (2分) .第②段引用马克思原文的意图是什么?(2分) .简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三)共8分 .“自己的路”只要对,就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反之,则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及早改弦易辙。 评分:共2分。 .①论证马克思是欢迎“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的,只是对“所谓舆论的偏见”从不让步。②同时也引出了有些人对但丁名言断章取义的错误认识。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①首先指出青年人做错事、走弯路在所难免,②然后提出此时要迷途知返,而非“走自己的路”的观点,③接着举马克思由于父亲的劝告和出版商的拒绝而放弃诗人之梦,改变志向写出《资本论》的例子进行论证。 评分:共4分,前两个要点各1分,第三个要点2分。 崇文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8分) ①儒家经典《论语》开篇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也在于“习”。这里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 ② ③“习”可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使人乐而忘返。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自然万物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在“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先人未曾解决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这些使人不由得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④“习”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满足了人们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 ,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也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了。 ⑤“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农业科技实验的第一线。有人认为农业科技实验很苦,袁隆平则认为,“苦中有乐”,乐在“有希望,会出好品种”。他的实验成果,为解决中国甚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毫无疑问,只有通过“习”,人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一步步攀上事业的高峰,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与豪迈。 阅读全文,请从【甲】【乙】【丙】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②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2分 【甲】怎样做到“习”呢? 【乙】“学”与“习”的关系是什么呢? 【丙】“习”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答: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第⑤段中举袁隆平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参考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 丙 评分:共2分。 .答案示例:作者首先提出了“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观点。接着引用了古语证明要探求真理只凭借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亲力亲为。然后从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的经验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要掌握真理就离不开实践的道理。最后从反面阐述了:只学不“习”,就无法体会探索与掌握真理的乐趣。 评分:共4分。每点1分。 第⑤段中列举袁隆平的例子证明了“习”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喜悦。 评分:共2分,每点1分。 大兴区 七、议论文阅读。(8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常听到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怎样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2分)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七、议论文阅读。(8分) .(3分)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每个要点1分) .(2分)阐述了匠人和大师的关系。匠人是基础,大师是在匠人的基础上产生的。 .(3分)首先提出“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通过对比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等人的事例具体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