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整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论语整理

‎2013高考《论语》阅读复习 一.为政以德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n 身正(统治者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出榜样)‎ n 感化(小人必然被感化,不必采用“杀”和“刑”)‎ n 文德(仁义礼乐的政治教化。富民教民,节用爱人,争取信任(民信),反对暴政,提倡教化)‎ 重点问题 ‎1.“政”“德”“刑”“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 ——“政”和“刑”重在制裁惩罚,“德”和“礼”重在鼓励和熏陶。前者是法治思想,后者是德治思想。‎ ‎ “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即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 ‎2.如何理解“均无贫”的“均”?‎ n 孔子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强调“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 n 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 ‎3.先富后教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 提倡“富之”是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是基础;‎ ‎ 主张以“礼”治国,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养成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n ‎——“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 n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追求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n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 二.克己复礼 ‎“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n 礼乐崩坏(“无道”,要恢复“周礼”)‎ n 礼的规范(秩序,孝悌,感恩)‎ n 复礼办法(克己,正名)‎ 重要问题 ‎1.“礼”的内涵 n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以“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巩固社会秩序)‎ n 二是个人之礼。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n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n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n ‎“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 n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n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 n 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孝悌”之情 n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 n 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n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n 社会现实(社会转型,出世和入世)‎ n 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事例)‎ n 孔子的精神心态(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重要问题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n ‎——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n 但是从斗争策略上说还有欠缺。‎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n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n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孔子的政治品格》‎ n 在政治上,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之后,从来没有动摇过。‎ n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政治”板块总结 n 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 n 对一般人的要求:克己复礼。‎ n 孔子的政治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仁者爱人 ‎“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 “仁”的内涵,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n ‎“仁”是修身要务。‎ ‎ 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n ‎“仁”的基本内涵。‎ ‎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n ‎“仁”的具体实践。‎ ‎ 为仁由己:近取譬(推己及人),泛爱众(孔子理想),不拘小信。‎ 重要问题 ‎1.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体现的“仁爱”观?‎ ‎ ——“仁”的高标准是看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只讲小谅小信。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2.孔子的“仁爱”观和墨子的“仁爱观”有何区别?‎ n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n 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是因为兼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3.忠恕——推己及人 n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n ‎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 n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 ‎《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 n ‎——孔子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n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 n ‎——当下即永恒,孔子的学问思想和生命实践共同指向永恒的本质和目的。‎ 五.君子之风 n 君子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n 君子修养基本内容:志于道,杀身成仁,仁以为己任。‎ n 君子修养目标:仁者,智者,勇者,乐以忘忧。‎ n 君子修养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义”与“利”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质”与“文”的关系。‎ 重要问题 ‎1. 君子之风 n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2.什么是“浮云”?‎ ‎ ——短暂、无关、清淡。形象地表明了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3.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这里所讲的“利”,是指私利。这和完全功利主义的法家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区别。‎ ‎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与义关系。“儒商” ,市场经济言“利”而不忘“义” 。‎ ‎4.仁者和智者 n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儒家的价值观》‎ n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n ‎——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n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 n ‎——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 六.周而不比 n ‎“群而不党”: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排除异己;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惟私利是图,以原则做交易。‎ n ‎“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 “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 n ‎“益友”与 “损友”为交友的标准: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 n 待人之道:躬自厚,以直报怨,言人分开。‎ n 适度交友:“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 重要问题 ‎1.矜而不争 n 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2.以直报怨 n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正当的原则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原始儒家的交往观》‎ n 与人为善:“忠恕”两字本身就寄怀着与人为善的交往企求。‎ n 诚信交往: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该诚实守信。‎ n 适中交往: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他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结。交往中应保持主体的独立性,不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修身板块总结 n 仁者爱人:“仁”是个人的行动准则。‎ n 君子之风:仁人的精神风貌。‎ n 周而不比:在人际交往中实践“仁”。‎ 七.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注重后天学习·诗教礼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循循善诱·一视同仁·诲人不倦·述而不作 重要问题 ‎1.因材施教 n ‎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闻斯行诸”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谓抑扬得当,不失时机,效果理想。‎ ‎2.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n ‎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n ‎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n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3.述而不作 n 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复古”的政治倾向有关。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 n 一方面孔子“复古” ,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思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n 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 n 子贡谈人生道理而悟到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学生能举一反三。‎ ‎《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n 启发诱导原则 n 因材施教原则 n 提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n 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八.高山仰止 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 n ‎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归与”之叹 n ‎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 ‎ 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 ‎ 对伯牛:“斯疾”之叹。‎ ‎ 对子游:莞尔 n ‎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颜渊叹圣 子贡驳武叔 重要问题 ‎1.用行舍藏 n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2.割鸡焉用牛刀 n 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n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 n 孔子“莞尔一笑”说子游“大材小用”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他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3.墙 n 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n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九.沂水春风 n 这是一次课堂实录。‎ n 讨论话题:礼乐治国。‎ n 师生表现:子路——勇而直,争强好胜;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 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谦恭;曾皙——从容洒脱 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 重要问题 n 孔子为什么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太平盛世。志不得骋的喟叹。安贫乐道。潇洒人生。知音之感……‎ ‎《智者的人品之美》‎ n 孔子生活快乐、热情而且富有身体力行的精神。‎ n 孔子谦恭有礼,爱憎分明 n 孔子风趣诙谐 n 孔夫子的语言之美,是随意漫谈,意在言外,而夫子的这些如珠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自富有弦外之音。‎ n 颜回:孔门弟子之长,沉静而富有深思 n 子路:时常质疑问难,不稍宽容 n 子贡:能言善辩,但有些絮聒 n 曾子:年纪颇轻,恬静明达 n 子夏:文学气质最重 n 冉有:最为实际的政客 n 儒家道统哲学的发展:曾子、子思、孟子 n 儒家学术史学的路线:子夏、荀子 学习教育专题总结:‎ n 诲人不倦:各种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n 高山仰止: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师生关系。‎ n 沂水春风:课堂实录,礼乐治国的思想。‎ 十.中庸之道 n ‎1.中庸之德: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n ‎2.中庸之行:处事有“度”,无过无不及;狂狷并用,以“义”为准;和而不同,好恶唯仁 n ‎3.中庸原则:义之与比,以礼节之。‎ 重要问题 ‎1.和而不同 n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n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2.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 n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n ‎ “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 ‎《中庸之道的内涵》‎ n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过犹不及”。中道的标准就是仁义之道。‎ n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 n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合情合理。‎ n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 季氏将伐颛臾 n 从治国层面看,有礼乐治国的思想;‎ n 从社会理想层面看,有“中庸之道”的显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n 从自我修养层面看,有诚信竭忠的思想(君子疾夫舍曰与之而必为之辞,相夫子……不能来也……不能守也);‎ n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对冉有的批评比对子路的批评更直接)‎ 颜渊季路侍 n 从自我修养角度看,孔子强调要有仁德的志向;‎ n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孔子习惯采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 n 从孔子的社会理想看,体现了一种“中庸和谐”的思维取向。‎ 沂水春风 n 从教育教学角度看,孔子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尊重学生的意见;‎ n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孔子对曾皙的赞赏体现了其对礼乐治国理想的追求;‎ n 从个人修养角度,以孔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展示出了一个具有中和之美的仁人的形象。‎ 乡人好之 从哲学角度看,问答内容中体现的是中庸原则;‎ 从教育教学看,孔子循循善诱,又诲人不倦,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 ‎1.子路及其评价 ‎ n 其志向,通过两次言志来体现(“与朋友共”显示其豪爽;“比及三年”云云显示其自信和政治主张)‎ n 其直率,可从多次首先发言可知: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闻之喜 愿闻子之志 子之迂也 n 其任劳,可从“问津”事中知 n 其知礼,可从和荷蓧丈人家交往知 n 其正义,可从“子路不悦”知 n 其性格,以“行行如”概括 n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肯定其成就:政事:冉有、季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提醒其好勇鲁莽: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由也兼人,故退之;好勇过我;暴虎冯河;夫子哂之 ‎【小结】孔子在实际的事务中仰仗子路,同时也更多从“礼”的角度来评价提醒子路,对他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显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颜渊及其评价 ‎ n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n 直接表现颜渊思想的有两处: “愿无伐善,无施劳”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n 表现颜渊和孔子师生关系的:颜渊叹圣 孔子哭颜 “贤哉回也” “唯我与尔有是夫”‎ ‎【小结】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安贫乐道,他的谦虚谨慎,他的孜孜不倦,得到了孔子极高的赞赏,所以,在他死后,孔子悲恸难平。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主要在于孔子认为颜渊最接近孔子“仁”的理想修为。‎ ‎3.子贡及其评价 ‎ n 子贡的特长是言语:言语:宰我,子贡 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文质之喻”“日月之喻”“宫墙之喻”“日食月食”之喻 n 子贡作为商人更关注现实问题:‎ n 如对贫富的关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n 如对人际关系的关注:“问友”“乡人之好”‎ n 子贡作为学生,好问谦虚是其特点 n 多个问题是逐个问下去的:“然则师愈与”“必不得已而去之”‎ n 探讨范围是非常深广的:“一言而终身行之”“仁之方”“君子之恶”‎ n 对待老师是尊敬的:“仲尼不可毁也”“夫子自道”‎ n 对待自己是谦虚的:“何敢望回”‎ ‎【小结】作为一个有实业的孔门子弟,其对于仁道的追求依然强烈。其谦虚好问拉近了师生距离,让他更了解了孔子,自己也获得了道德的进益。‎ 核心概念1:礼 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 n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n 克己复礼为仁。‎ n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n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n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n 不学礼,无以立。‎ n 绘事后素。……礼后乎?‎ n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n 割鸡焉用牛刀?‎ n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n 为国以礼。‎ n 礼之用,和为贵。‎ 核心概念2:仁 n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n 泛爱众,而亲仁。‎ n 克己复礼为仁 n 予之不仁也 n 以友辅仁 n 仁以为己任 n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n 依于仁,游于艺 n 仁者能好人恶人 n 仁者不忧 n 仁者乐山 n 杀身以求仁 核心概念3:中庸 n ‎1.中庸之德:不偏不倚,不走极端。‎ n ‎2.中庸之行: 处事有“度”,过犹不及 ‎ ‎ 狂狷并用,以“义”为准 ‎ 和而不同,好恶唯仁 n ‎3.中庸原则:义之与比,以礼节之。‎ 自我修养上的中庸之道 n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n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n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交友待人上的中庸之道 n 周而不比 n 矜而不争 n 群而不党 n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n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n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n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之道 n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n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政治思想上的中庸之道 n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n 举善而教不能。‎ n 三年之丧(报父母三年之爱)‎ n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